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消化道损害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消化道损害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SLE合并消化道损害的患者,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食道受累者7例(21.9%),胃肠道受累者25例(78.1%)其中假性肠梗阻10例(31.2%),且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2例均误诊为急腹症收住外科,肾脏受累14例(43.8%)。治疗后,24例好转。4例死亡。结论: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SLE极易误诊,特别是以吞咽障碍,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最易误诊。对有消化道受损表现同时伴有其它脏器受损者应排除有无SLE可能。SLE消化道损害发生率高,对此应提高认识和警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感染病原菌中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SLE合并感染患者98例。研究各种病原菌与PCT浓度的相关性,计算SLE合并感染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及支原体、病毒患者的PCT浓度。结果SLE合并感染病原体的PCT浓度:革兰阴性菌组〉革兰阳性菌组〉真菌及支原体组〉病毒组。结论SLE合并感染病原菌与降钙素原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定量检测PCT可辅助诊断SLE合并感染病原菌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0例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单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的差异.观察组患者分别给予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联合治疗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单独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关节病变发病率为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00%(P<0.05):观察组患者雷诺现象的发病率为3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P<0.05).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促甲状腺素水平明显低于单独治疗(P<0.05),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三碘原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关节病变和雷诺现象发病率明显较高,联合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恢复较佳.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关节痛、口腔溃疡4年,头痛10d”于2008年1月急诊入院,患者4a前因反复关节痛、口腔溃疡,当地医院查自身抗体:ANA(+),nRNP/Sm、SSA、组蛋白均阳性。血常规中白细胞2.4×10^9/L,红细胞3.42×10^12/L,血红蛋白73g/L。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强的松40mg/d口服1个月后病情好转,3a内逐渐将强的松减量为10mg/d维持已1a。  相似文献   

5.
黄喜莲 《蛇志》2007,19(4):314-31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突出表现为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因此,根据不同的临床时期,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对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7年5月共收住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1例,男15例,女26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3岁,平均34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2护理体会2·1一般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明白规律用药的重要意义,学会自我认识疾病活动的征象,积极配合治疗,遵从医嘱,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系统性红疯狼疮(SLE)伴发急腹症临床表现的认识,总结诊断和治疗此类病例的经验。方法:对18例SLE伴发急腹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并发急腹症临床表现多样化,可以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穿孔,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等。治疗后16例病情得到控制,2例死亡。结论:SLE伴发急腹症预示病情危重,对此应提高认识,尽早诊断;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自身免疫特点,加上治疗上多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使SLE患者的免疫力明显受抑,临床上极易合并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感染。感染又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该文分析宁波市第一医院SLE的住院患者发生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候选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合性多基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介绍近几年对SLE候选基因(经典的和新发现的候选基因)的研究成果;分析遗传因素与疾病的易感性、临床表型和病程进展的密切关系,为SL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入住我院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10例患者,均伴有血小板(PLT)明显减少,维持在(20~50)×109/L至少3月以上。给予泼尼松0.5 mg/(kg.d)及环孢素A150 mg/d治疗,3个月后100 mg/d疗程半年,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每个月检测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尿蛋白、补体C3、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半年后患者血小板明显升高(P0.05),抗ds-DNA转阴、补体C3上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提示泼尼松联合环孢素A治疗SLE合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明显,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孢子丝菌病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但继发真菌感染的概率也在增加。为了解SLE并发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1月~2005年12月间诊治的资料完整的8例SLE并发孢子丝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国产高分子树脂(T)接枝小牛胸腺DNA,通过亲合层析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纯化出抗-ds DNA抗体和抗-ss DNA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的研究表明:SLE抗-DNA抗体和DNA结合的差异性很大,是高度非均一性的。抗-ss DNA抗体不仅组成成分比抗-ds DNA抗体复杂,ss DNA/抗-ssDNA亲合能力也明显高于ds DNA/抗-ds DNA。纯化的抗-DNA抗体以IgG类抗体占主导,同时也有其它类型抗体存在(例如IgM等)。抗-ds DNA抗体有较抗-ss DNA抗体高的IgG含量(两者的IgG/IgM分别是7.0和4.0),说明IgG抗-DNA抗体更倾向于同dsDNA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及护理资料;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对症处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强调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分别给予耐心解释和心理疏导。结果:改变了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使病人保持平和心态,树立坚持长期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45例病人中除3例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均达到临床缓解。经定期复查,70%的病人得到长期缓解。结论:本组病例采取的护理措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能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诱发胃癌等胃肠道的病变,还与许多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如果不经过特殊治疗将终生带菌,严重的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引起了儿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的共同关注。儿童期既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殊时期,也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小儿幽门螺杆菌国内外的感染状况、相关疾病、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等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4月期间确诊的12例AIDS合并有肺部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发病以男性为主(1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胸闷等为主,实验室检查血沉明显增快、中性粒细胞升高,2例合并有梅毒螺旋体感染,5例合并有乙肝病毒感染,1例合并丙肝病毒感染,氏肺孢子虫肺炎发生率41.67%(5/12);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肺门部位为主的毛玻璃样改变。结论:AI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不易诊断,应进一步提高对AIDS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认识提高对AIDS的早期诊断率,如存在高危因素者应及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is introduced for identifying pathogenic antibodi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 (SLE). dsDNA binding antibodie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autoimmune diseas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se dsDNA binding antibodies, the protein sequences of 42 dsDNA binding and 608 non-dsDNA binding antibodies were extracted from Kabat database and encoded using a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f their amino acids namely Hydrophilicity. Encoded antibodies were used as the training patterns of a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RNN).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proposed method in recognizing dsDNA binding antibodies is 83.2%. We hav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oles of the light and heavy chains of anti-dsDNA antibodies in binding to DNA. Simulation results concur with the published experimental findings that in binding to DNA, the heavy chain of anti-dsDNA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ir light cha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一个纵向队列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多变量模型分析评估强的松与SLE患者并发抑郁症的相关性。方法:对医院570例在入组前无抑郁症病史的SLE患者,观察并记录人口统计学变量、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和SLE皮肤活性,伴随疾病情况及治疗情况,建立危险因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多变量模型,分组并对每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调整后的关联估计值并计算抑郁症的发病率。结果:抑郁症的发病率为每1000人年有23.6次发作。在多变量分析中,目前使用强的松≥20毫克/天可独立预测SLE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其他SLE患者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近期SLE诊断,残疾,皮肤活性。结论:SLE患者并发抑郁症是多因素的,当前使用高剂量强的松治疗可独立预测SLE患者并发抑郁症,根据强的松的独立预测效果,建议SLE临床治疗中应减少或避免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EBV-DNA水平与疾病谱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黑龙江省儿童EBV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门诊疑似EBV感染收入院的患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C中的EBV-DNA含量,并收集相应临床资料。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疾病中EBV-DNA水平的差异和不同EBV-DNA水平疾病谱的分布情况。结果:762例儿童中,EBV-DNA检测阳性329例,检出率为43.1%。在EBV-DNA阳性的患儿中,男性患儿198例,女性患儿131例,不同性别的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2);不同年龄的患儿EBV-DNA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学龄前组最高,婴儿组最低;EBV-DNA定量值虽然有学龄前组学龄组幼儿组婴儿组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337);主要疾病谱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IM、脑炎、单纯EBV感染和血液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最多40例(42.6%);IM的EBV-DNA含量最高1.522e+004(6.55e+001-4.602e+006),并且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其余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EBV-DNA水平不同相关疾病谱亦有差异(P=0.00),同一EBV-DNA水平中每种疾病大于10%病例数分布在(1.00-9.99)e+001-(1.00-9.99)e+006,IM最高主要分布在(1.00-9.99)e+004-(1.00-9.99)e+006之间,其余疾病主要分布在(1.00-9.99)e+001-(1.00-9.99)e+005。结论:黑龙江地区儿童EBV感染率处于较高的水平,EBV-DNA水平高低与疾病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薛玉玮  王照艳  栾琳  宋卫青 《生物磁学》2009,(16):3095-3097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水平与SLE的临床表现、经典的血清学指标及疾病活动性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4例(其中活动期39例、缓解期15例)SLE患者和45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MBL水平,同时检测SLE患者外周血抗dsDNA抗体、C3补体、白细胞计数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s)水平,并记录SLE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肾脏系统受累、神经系统受累、严重感染等),疾病活动度用SLEDAI记分。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MBL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P〈0.01);特别是活动期SLE患者血清MBL水平明显降低,与缓解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血清MBL水平与SLEDAI、抗dsDNA抗体、CICs水平呈负相关,与白细胞计数及C3补体水平呈正相关;并发严重感染的SLE患者组血清MBL水平显著低于无受累组(P〈0.01)。结论:SLE患者血清MBL水平明显降低,血清MBL水平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水平、CIC水平、白细胞水平之间明显相关,血清MBL水平较低的患者更易发生比较严重的感染,血清MBL水平可能是SLE潜在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HP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HPS患儿(男24例、女13例),年龄2月~9岁,5例(13.5%)有明显家族史,获得性HPS32例(86.5%),包括EB病毒感染16例、巨细胞病毒感染7例,其他原因9例;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减低,TG、ALT、AST、LDH、铁蛋白升高;5例遗传性HPS患儿死亡4例,放弃治疗1例,剩余32例患儿中好转20例(62.5%),包括痊愈17例,完全缓解后继续治疗中3例,未好转12例(37.5%),其中死亡7例,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复发2例。12例未好转病例中,9例为EBV感染,1例为肾母细胞瘤,1例为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CMV感染,1例原因不明。遗传性HPS的好转率较继发性HP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P0.05),继发性HPS中EBV感染者的好转率较非EBV感染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P0.05)。结论:及时诊断儿童HPS并明确其病因,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