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巴西、尼加拉瓜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而使得通过捕捉和测试蚊子来监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传播能够变得更加快速和更加低廉。这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检测方法能够区分寨卡病毒亚洲毒株和非洲毒株,而且在理论上可能被用来在现场直接检测蚊子中  相似文献   

2.
正大部分针对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研究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孕妇和出生缺陷。但在小鼠中,新的研究发现了寨卡病毒对于小鼠雄性生殖系统的严重损伤,引起了人们对人类男性可能遭受得到的威胁的严重关切。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们,通过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报道了寨卡病毒对于雄性小鼠的生殖系统的损害。研究已经发现,寨卡病毒能够在感染者精液内停留数月之久。因此,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到过兹卡流行地区的个体应该坚持使用  相似文献   

3.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解决了免疫系统的一个谜团---抗体如何进入神经系统控制病毒感染。他们的发现可能对预防和治疗一系列疾病,包括与寨卡病毒相关联的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产生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西尼罗河病毒(WNV)、寨卡病毒(ZIK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等多种病毒进入神经系统,而人们之前认为抗体无法到达那里。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家Akiko Iwasaki博士和Norifumi Iijima博士利用模式小鼠研究抗体如何能够进入神经组织来控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来自巴西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或许可以明显降低蚊子传播寨卡病毒的风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 HostMicrobe上,而这一研究为开发新型方法来阻断寨卡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提供希望。如今在诸如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及越南等国家中研究者已经大量释放沃尔巴克氏体来感染蚊子作为抑制登革热的新型策略,而如今  相似文献   

5.
正解析寨卡病毒结构并鉴定药物靶向位点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的研究人员在理解寨卡病毒(ZIKV)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这些发现揭示出ZIKV病毒结构,并且鉴定出这种病毒表面上的潜在药物靶向作用位点。这一认识将有助全世界努力抵抗这种知之甚少的病毒。当前,ZIKV是公共卫生和  相似文献   

6.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是引起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以及胎儿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疾病的重要病原体。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筛选系统是防治ZIKV感染的有效工具。本研究构建了以海肾荧光素酶为检测靶标的寨卡病毒复制子Rluc-ZIKV-Rep,并通过突变NS5蛋白,构建了非复制型寨卡病毒复制子Rluc-ZIKV-Rep NS5△GDD。为了检测复制子的功能,将两种复制子转化至Vero细胞,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 Rluc-ZIKV-Rep荧光素酶活性逐渐增加,寨卡病毒m RNA拷贝数逐渐增多,证明以海肾荧光素酶为检测靶标的寨卡病毒复制子构建成功。为了检测该系统是否能够用于抗病毒药物筛选,用马尼地平和西尼地平两种抗寨卡病毒的药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Rluc-ZIKV-Rep的复制能力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呈现一种剂量依赖的方式,说明该系统可以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可以用于抗病毒药物筛选的寨卡病毒复制子,为筛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
初步建立了寨卡病毒(Zika virus)IgG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开发相应的血清学诊断试剂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寨卡病毒四种抗原,即E蛋白胞外区(Ectodomain)、NS1蛋白、C蛋白和rEⅢ蛋白进行重组表达和纯化,分别包被ELISA板并用间接法检测寨卡病人临床血清和正常人血清,确定每种检测抗原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重组表达并纯化的四种寨卡病毒抗原浓度和纯度均达到检测要求。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E蛋白胞外区和NS1蛋白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较高水平,但C蛋白和rEⅢ蛋白的检测敏感度很低,不适合作为寨卡病毒的检测抗原。本研究初步评价了寨卡病毒四种抗原检测相应IgG抗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研制血清学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潜在的方法阻止寨卡病毒和类似的病毒在体内扩散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在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flavivirus)在细胞间扩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基因通路。再者,他们证实关闭这个通路中的单个基因---在人细胞和昆虫细胞中---  相似文献   

9.
正寨卡病毒(Zika)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 nm,有包膜,包含10 794个核苷酸,编码3 419个氨基酸。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及血液和性传播,灵长类动物(包括人)可能是寨卡病毒的主要宿主。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  相似文献   

10.
近期寨卡病毒病在世界各地的爆发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寨卡病毒病的病原体是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播病毒,能够感染孕妇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还可引发成年人格林-巴利综合征。目前,对寨卡病毒的了解并不深入,针对病毒的诊断系统尚不健全,亦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因此,还需要针对寨卡病毒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寨卡病毒的基本特征及其防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15年寨卡病毒在巴西大规模暴发以来,寨卡病毒的传播呈现上升态势,并不断向亚洲地区扩散,各国科学家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对寨卡病毒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人们已经成功解析出寨卡病毒颗粒以及数个病毒蛋白的三维结构,并对其不同结构组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新一项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腾川团队的研究,在寨卡病毒NS3解旋酶结构和机理方而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1].寨卡病毒是黄病毒科的一种虫媒病毒,病毒基因组由单股正链RNA构成,分别编码3个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12.
正自1947年首次发现于乌干达寨卡森林以来,寨卡病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在人群里局部散发的并且相对温和的病毒,其导致的典型症状包括低热、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然而,近十年来,寨卡病毒的疫情日趋严重,在2015年于巴西爆发的疫情中,研究发现寨卡病毒与胎儿及新生儿小头畸形高度相关[1],并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脑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  相似文献   

13.
王然  陈辉  安静 《微生物学报》2017,57(2):188-196
寨卡病毒系由伊蚊传播的黄病毒,超过20亿人在其流行区域生活。近几年,在中南美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寨卡疫情已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构成严重威胁。已有研究证实寨卡病毒感染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造成新生儿小头症。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寨卡疫苗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率先报道的寨卡疫苗为一款DNA疫苗,其在设计、制备和生产方面均较其他类型疫苗更加简易,且可避免可复制型疫苗因毒力回复而造成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威胁,在寨卡疫苗的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其他传统类型疫苗和基于抗体的新型疫苗等均有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文将扼要综述寨卡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4.
杨丽琼  刘晓  张姚  叶敏 《生物技术》2021,(5):444-448
[目的]建立寨卡病毒核酸实时荧光定量PCR超敏检测方法.[方法]选取寨卡病毒基因NS5片段保守序列设计寨卡病毒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体外转录建立寨卡病毒标准品(1 ×101 ~1 ×108拷贝/μL);以寨卡病毒标准品为模板,对反应体系探针浓度、退火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以标准品为模板,建立标准曲线,并确定检测灵敏度;使...  相似文献   

15.
正当寨卡病毒横空出世时科学家们对其知之甚少,在过去一年里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研究来阐明寨卡病毒为何会引发一系列危险的健康问题,包括新生儿缺陷等,比如小头畸型和神经性问题(格-巴二氏综合征等),但研究者们并不知道寨卡病毒哪种蛋白会让其变得具有杀伤性,当然他们也不清楚这些蛋白质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在寨卡病毒中鉴别出了让病毒变得具有杀伤性的关键蛋白质,文章中研究人员也首次对寨卡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者Richard Zhao教授说道,该病毒的作用机制一直是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寨卡病毒(ZIKV)感染者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特异性IgA抗体水平,进一步了解ZIKV感染免疫机制,本研究重组表达制备寨卡病毒NS1蛋白,对其浓度、纯度进行鉴定,初步评估了NS1蛋白抗原性,并建立间接酶联免疫(Indirect-ELISA)方法,检测患者临床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寨卡特异性IgA抗体。利用健康人群血清、尿液和唾液标本,评估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并确定以阴性对照的均值加3倍标准差作为判定检测结果的阈值,特异性为100%。对经病毒核酸检测所确诊病例的33份血清样本、4份尿液样本和3份唾液样本进行检测。选择3份具有较高IgA抗体水平的血清,通过2倍系列稀释的方法评价了血清样本中特异性IgA抗体的滴度,可有效检出经3 200倍以上稀释的血清样本中的IgA抗体。重复性检测实验显示板间变异系数为(3.0±0.8)%,板内变异系数为(2.7±1.0)%。寨卡患者血清、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特异性IgA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75.8%(25/33)、100%(4/4)和33.3%(1/3),提示IgA抗体在3种体液标本中均具有显著的存在,具有充当体外诊断指标的意义。同时尿液、唾液标本中特异性IgA抗体的存在,提示潜在的粘膜免疫效应,有助于增强对病毒体内播散和体外传播的理解,也初步提示了寨卡病毒NS1蛋白可用于相关免疫学诊断试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两只感染寨卡病毒的怀孕小鼠模型,在小鼠机体中,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怀孕小鼠的血液迁移到胎盘中,随后在胎盘中复制,扩散到胎儿的机体循环并且感染胎儿的大脑,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上,该研究或为开发新型抵御寨卡病毒的疫苗和疗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陈江涛  张建琼 《病毒学报》2017,33(5):791-797
寨卡病毒感染与小头畸形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紧密相关,甚至可能损伤男性生殖系统,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研究其结构和致病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寨卡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复制、发病机制及免疫逃逸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总结了寨卡病毒NS1的空间精细结构,并将其与其它黄病毒NS1进行比较。本文也分析了寨卡病毒基于NS1的致病机理,总结了NS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的研究人员在理解寨卡病毒(ZIKV)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研究揭示出ZIKV病毒结构,并且鉴定出这种病毒表面上的潜在药物靶向作用位点。这一认识将有助全世界努力抵抗这种知之甚少的病毒。当前,ZIKV是公共卫生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寨卡病毒自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以来,已经在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地造成多次暴发流行,且在中国已有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报道。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寨卡病毒主要依赖感染病毒的伊蚊类蚊媒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以及血液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血播散并可跨越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一般临床症状较轻,但有可能出现格林巴利综合症,婴儿小头畸形也与寨卡病毒感染孕妇有关。寨卡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防蚊控蚊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并在重点地区加强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