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拮抗菌CM3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草莓根腐病病株根部成功分离了2株真菌FC2016-3和FC2016-7,经过鉴定确定其为根腐病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CM3对菌株FC2016-3和FC2016-7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对其他土传病害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盆栽实验结果显示,菌株CM3对尖孢镰刀菌FC2016-7引起的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64.86%,而且还具有促进草莓根部生长的能力。研究表明菌株CM3是一株既能防病也能促生的菌株,适合开发成微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红颊草莓为试材,对红颊草莓茎段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离体快繁最适的培养基条件,并诱导再生植株,也初步探索了培养物增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红颊草莓适宜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6-BA0.5mg/mL+IAA0.25mg/mL,不定芽分化率可达100%;继代增殖最适宜培养基为MS+6-BA0.25mg/L+KT0.25mg/L+IAA0.05mg/L,增殖倍数达到6.4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0.05~0.1mg/L,生根数为5~6条,平均根长2cm左右,且生长健壮;最佳移栽基质为河沙,移栽成活率达88.9%。对红颊草莓增殖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10天、第30天呈现明显的两个高峰,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16.7kD、15.6kD和14.4kD的蛋白是草莓生长所必须的,而分子量为26.2kD和23.7kD的蛋白则只在继代增殖旺盛时期出现,为增殖时的特异蛋白组分。本研究结果为红颊草莓快繁育苗提供了一条高效途径,也为进一步研究草莓离体培养过程中体内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荔枝新品种‘贵妃红’和‘草莓荔’与10种砧木为试材,对各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及嫁接苗田间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砧穗组合间嫁接成活率以及嫁接苗田间生长势存在明显差别,‘贵妃红’以钦州红荔、黑叶、禾荔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分别达80.0%、78.0%和74.0%,‘草莓荔’以禾荔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最高,达82.0%。综合其成活率及嫁接苗生长状况等指标,‘贵妃红’宜以黑叶、禾荔、钦州红荔、白腊为砧木进行嫁接,而‘草莓荔’宜以黑叶、禾荔、钦州红荔、镇奉为砧木进行嫁接。  相似文献   

4.
不同光质LED光源对草莓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妙香7号’草莓品种为材料,利用LED精量调制光源,设红光、蓝光、黄光、白光、红/蓝/黄(7/2/1)、红/蓝(7/2) 5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测定了草莓叶片的光合与荧光参数、色素含量、果实产量、品质和根系活力指标,研究 500 μmol·m-2·s-1光强下不同光质处理对草莓光合特性、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光处理有利于提高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而蓝光有减弱作用;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均以蓝光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ΦPSⅡ)均在红光处理下最大,而Fv/Fm、Fv/Fo、Fm/Fo均在红/蓝/黄处理下最大;红/蓝/黄处理下草莓色素含量、果实产量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红光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均最高,且与红/蓝/黄处理差异不显著;蓝光处理有利于提高可滴定酸和蛋白质含量,而红/蓝/黄处理的固酸比最大.红/蓝/黄处理最有利于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果实产量,促进部分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5.
毛莨科子叶节区研究与被子植物的中柱演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谷安根  汪矛 《植物研究》1991,11(4):107-113
经毛莨科子叶节区研究确认,被子植物的真中柱,既非来自管状中柱,也非来自原生中柱,而系来自子叶节区保留的单中柱。本文在新发表的同科5个属及其代表种的子叶节区研究的基础上,还公布了一张被子植物中柱演化图。  相似文献   

6.
《植物杂志》2010,(5):79-79
据媒体报道,一种外形似草莓,味道尝起来却和菠萝相似的新品种水果即将开始在英国销售。 这个新品种的水果被称为“菠萝莓”。它的外形与草莓十分相似,只不过果肉是奶白色的,表面分布着均匀的小红粒,与一般的草莓颜色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7.
对“丰香”草莓果实不同成熟期品质的研究表明: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内外品质处在不断变化之克尤其是挂粉期,此期果实硬度、固/酸比发生显著变化;红熟期(成熟度在乃%左右)为草莓鲜食的最佳采收期,其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分别达到6.77和44.71mg/100gfw,为整个成熟期的最高值;当果实硬度在0.4-0.7Kg/cm2之间,花青素含量在150-230总吸光度/100cm2之间时,草莓果实软硬适宜,色彩鲜艳,风味最好。  相似文献   

8.
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丰香”草莓果实不同成熟期品质的研究表明: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内外品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尤其是挂粉期,此期果实硬度,因/酸比发生显著变化.;红熟期为草莓鲜食的最佳采收期,其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分别达到6.77和44.71mg/100gfw,为整个成熟期的最高值;当果实硬度在0.4-0.7kg/cm^2花青素含量在150-250总吸光度/100cm^2之间地,草莓果实软硬适宜,色彩鲜艳,风味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丰香和红丰草莓为试材,对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和细胞壁成份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乳糖苷酶和α-甘露糖苷酶活性随草莓果实成熟而提高,葡萄糖苷酶活性不随草莓果实成熟而提高.随着果实发育成熟,纤维素酶活性、果胶酶活性不断提高.果实中未检测到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外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变化不随果实成熟软化而提高.随果实发育成熟,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和半纤维素增加,而离子结合果胶和共价结合果胶及纤维素减少.  相似文献   

10.
[背景]根腐病在青稞生产中的危害日趋严重,阻碍了青稞根腐病的有效防控及青海省青稞产业的发展。然而人们对青稞根腐病的研究甚少且病原菌不详。[目的]明确青稞根腐病发生的危害、病原及致病性,为青稞根腐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青稞根腐病病原,通过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烧杯水琼脂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共分离得到4株青稞根腐病病原菌,鉴定为Clonostachys rosea,有较强的致病性且致病性差异显著,经柯赫氏法则验证为青稞根腐病病原菌,并且是一种新的青稞根腐病病原,该类根腐病也是一种新的根腐类病害,在国内外属首次发现。[结论]Clonostachys rosea可引起青稞根腐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世界》2010,(5):79-79
<正>据媒体报道,一种外形似草莓,味道尝起来却和菠萝相似的新品种水果即将开始在英国销售。这个新品种的水果被称为"菠萝莓"。它的外形与草莓十分相似,只不过果肉是奶白色的,表面分布着均匀的小红粒,与一般的草莓颜色恰好相反。专家说,"菠萝莓"与普通草莓的基因构成相同,只是尝起来味道与菠萝"出奇"地相似。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12.
根腐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常常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丛枝菌根(AM)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通过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体而发挥重要的生理生态功能。研究表明,AM真菌通过调节宿主植物一系列生理生化响应,诱导植物增强根腐病抗性。当前,利用AM真菌开展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是植物与微生物互作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全面梳理了AM真菌对宿主植物根腐病病原物的抑制效应,系统总结了AM真菌改变宿主植物根系形态结构、改善植物营养水平、与病原物竞争生态位点、激活植物防御体系、调节根系分泌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了AM真菌抑制根腐病危害的作用机制,展望了AM真菌抑制根腐病危害的潜在机制和AM真菌高效利用面临的现实问题,旨在为利用AM真菌开展植物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黑斑病抗性较弱的草莓主栽品种‘红颊’为试验材料,先从病株中分离和鉴定草莓黑斑病的致病菌,然后进行外源喷施褪黑素和接种黑斑病菌处理,通过统计病菌致病性、褪黑素的抑菌效果和促进草莓的抗菌性能力,并测定各处理草莓发病过程中叶片相关酶活性和抗性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外源褪黑素提高草莓对黑斑病抗病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通过病菌分离、序列分析和侵染试验结果证明,‘红颊’草莓黑斑病致病菌为链格孢菌。(2)在含有不同浓度(1、2、4和8 mmol/L)褪黑素的 PDA培养基上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速度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褪黑素浓度越高病菌生长速度越慢,并在8 mmol/L褪黑素的培养基上链格孢菌菌丝的抑制率达 68.9%。(3)外源褪黑素预处理草莓叶片和匍匐茎24 h后接种致病菌(链格孢菌),侵染的草莓叶片和匍匐茎的黑斑病发病进程得到有效延缓,抑制效果随着褪黑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并以0.5 mmol/L褪黑素抑制病原菌侵染的效果最佳。(4)0.5 mmol/L外源褪黑素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接菌草莓叶片抗病相关酶 CAT、 POD、 PAL和 PPO的活性,其中 PPO活性变化最大,比对照显著提高了23.8%。(5)0.5 mmol/L外源褪黑素处理可显著提高草莓抗病相关基因 PR1A likePR10、 WRKY1、 PPOCCR等的表达量。研究发现,外源褪黑素能有效抑制黑斑病致病菌链格孢菌的菌丝生长,延缓其发病进程,并以0.5 mmol/L浓度最佳;WRKY1转录因子在提高草莓黑斑病抗性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外源褪黑素可能通过激活该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相关抗病基因的表达和相关抗氧化酶和防御酶的活性,从而提高草莓对黑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草莓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秦永华  张上隆 《遗传》2007,29(2):150-156
草莓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草莓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它可以直接将来自不同种属的异源目的基因插人到草莓基因组, 使草莓表达目标性状, 实现草莓品种的遗传改良。近年来, 国内外草莓转基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综述了草莓转基因研究在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及品质改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草莓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赤芍根腐病病原菌草莓垫壳孢(Coniella fragariae)的寄主范围并筛选有效的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叶片刺伤接菌法,对赤芍、樱桃、牡丹等12种植物叶片进行致病性试验,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C.fragariae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可侵染赤芍、樱桃、牡丹、月季、苹果、石榴和核桃叶片,不侵染梨、山楂、竹、小叶黄杨、冬青叶片. 0.3%丁子香酚对C.fragariae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仅为0.130 5 mg/L; 3%中生菌素次之,EC50为4.225 6 mg/L; 8%宁南霉素、 6%春雷霉素、 4%嘧啶核苷类抗菌剂、 10%多抗霉素和5.0亿多粘类芽孢杆菌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63.586 8 mg/L, 72.167 3 mg/L, 293.900 3 mg/L, 360.950 0 mg/L和405.708 1 mg/L; 24%井冈霉素对赤芍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差,抑菌效果不明显.该研究结果为田间赤芍根腐病的诊断及防治药剂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稞根腐病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雪萍  李建宏  漆永红  郭炜  李潇  李敏权 《生态学报》2017,37(17):5640-5649
选取甘肃省卓尼县青稞种植区为研究地点,调查青稞根腐病的发病情况,并分别采集其健康植株和发病株根际的土壤,对比分析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5种酶活性。结果发现,研究区10个采样点均有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发病率在5%—20%之间,不同地点发病率不同。根腐病的发生,会显著影响青稞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导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发生变化,其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含量整体降低,且不同采样点微生物量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呈现细菌放线菌真菌的趋势,但不同微生物对根腐病发病的响应不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因根腐病的发生而减少,真菌的数量则增多;不同采样点土壤微生物数量不相同,细菌和真菌呈现区域性特征,放线菌的数量不呈现地域性。根腐病的发生还造成土壤酶活性的改变,其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含量因根腐病的发生而降低,而纤维素酶则升高,过氧化氢酶的变化没有规律。总而言之,根腐病的发生会使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碳、氮、磷等物质代谢受到抑制,而能量代谢发生紊乱。因此,研究和防治青稞根腐病就必须重视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任丽  岳桦 《植物研究》2010,30(2):228-237
通过低温胁迫处理哈尔滨地区的中原牡丹品种‘豆绿’、‘洛阳红’、‘首案红’和‘姚黄’,分别测定4个品种根、枝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得出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观察了根部解剖结构。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豆绿’抗寒性最强,‘洛阳红’抗寒性最弱。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四者显著相关。根部解剖结构自外而内由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组成。根部组织切片显示出深度休眠期与生长期相比,韧皮部中淀粉粒增加较多,与植物抗寒有一定关系。该研究可为中原牡丹在寒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果实颜色的多态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但是其维持机制尚不清楚。一些假说认为扩散者会偏好一些果色形态,但也有其它假说认为不同的果色形态具有各异的前扩散或后扩散适合度。我们比较分析了中国中南部野生二倍体五叶草莓(Fragaria pentaphylla)红白果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交配系统、与抗冻性有关的形态特征以及子代的萌发、存活和种子产量等特征。五叶草莓红果型远远多于白果型,但基于观察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香农信息指数、预期或观察到的杂合度数量等指标,红果型并未表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大多数种群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红白果型内,而不是在红白果型间。红白果型的交配系统参数没有差异,且红白果型均未发现存在显著的双亲近交。红白果型间的基因流很高(Nm=6.89)。与白果型相比,红果型的种子的种子萌发约早2天,萌发率高出40%,但红白果型间的幼苗存活率和子代的种子产量没有差异。红果型总的扩散后适合度是白果型的2倍左右。红果型叶柄毛较多,但叶表面蜡质不多。综上所述,研究结果部分证据表明不同颜色形态的五叶草莓果实在扩散前后的适合度存在差异。因此,与扩散无关的适合度的差异部分解释了所有情况下果实颜色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赵丽辉  谷安根 《植物研究》1997,17(4):431-435
大白菜是子叶出土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具木质部中部凹缢的中始式二原型单中柱,特称芸苔型。作者在白菜幼苗子叶节区中部也发现了属于管状中柱范畴的疏隙中柱阶段,从而进一步证明管状中柱和疏隙中柱在种子植物体内并非毛莨科某些属所特有,至少在十字花科的芸苔属也存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了金菠萝品种果实不同部位果肉、中柱和果皮的香气成分,并利用香气值确定了不同部位的特征香气。结果表明:各部位香气组成不同,果肉和中柱部位以酯类为主,果皮部位以萜烯类为主。己酸乙酯和己酸甲酯是果肉和中柱部位含量较高的成分,(Z)-β-罗勒烯是果皮部位含量最高的成分。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和癸醛是果皮香气贡献较大的成分,而2-甲基丁酸乙酯、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和己酸乙酯是果肉和中柱香气贡献较大的成分。金菠萝品种果肉和中柱的香气值与果皮差异较大,且香气值主要集中于果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