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83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73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21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83例中57例为巨块型(68.67%),16例为结节型(19.27%),10例为弥漫型(12.04%).73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癌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住院诊治的肝癌患者120例,选择飞利浦IU22进行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飞利浦的IU22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常规超声检查68例为低回声,20例为强回声,12例为等回声,17例为混合性回声,3例误诊为肝外病变,检出率为97.5%。肝癌组织的AT、TTP、ACT值明显晚于正常肝组织(P0.05),而BI、PI、MTT与BF值对比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超声造影灌注参数AT、TTP、ACT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向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癌中的诊断及鉴别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超声造影的应用可反映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MRI和螺旋CT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考虑为肝脏占位性病变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根据入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35例行增强CT扫描,35例行动态增强MR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病灶个数及直径、增强CT及MRI的诊断结果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结果:CT增强组和MRI增强组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病变类型、分布及病灶个数(71 vs 70)、病灶直径(2.25±2.01 cm vs2.19±1.98 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85.71%,CT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为77.14%,MRI增强组的总诊断符合率高于CT增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组共发生2例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恶心,MRI增强组未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CT增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vs 0.00%)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25 0.96分vs 0.71 0.56分)均显著高于MRI增强组(P0.05)。结论:CT增强和MRI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中MRI增强扫描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更高,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身体状态等因素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必要时可两者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CT扫描检查对非典型局限性胰腺脂肪沉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非典型局限性胰腺脂肪沉积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CT扫描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普通CT结果显示胰腺形态和大小未改变,胆总管无扩张现象,增强CT扫描显示胰腺内有均匀的低密度影出现。观察组增强CT的动脉、静脉、延时期的扫描值分别为(68.19±2.01)、(44.34±3.52)、(36.28±4.96),对照组分别为(90.39±4.67)、(83.37±6.02)、(66.08±5.91),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普通CT结合增强CT扫描检查可以准确诊断非典型局限性胰腺脂肪沉积的发病,能够较好的对该病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应注意与其他胰腺疾病进行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食管癌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食管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及MPR重建进行诊断,对肿瘤部位,病变影像特点与相邻的部位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肿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胸上段、中断、下段等部位的发生例数分别为15例、15例、12例;食管癌患者食管壁多表现为环状增厚或偏心性不规则增厚、肿块,增强中度、明显强化;其中气管、支气管瘘3例,主动脉及心包侵袭11例,胃底侵犯2例;42例患者中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2例,CT诊断淋巴结转移15例,CT扫描淋巴结阳性检出率68.2%;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食管癌术前扫描,可对肿瘤部位、肿瘤分期诊断做出良好的判断,为临床治疗食管癌的手术方案及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彭强贺际宏李波李琦王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7):1318-1319
目的:探讨640层CT对肝癌碘油栓塞沉积不良患者治疗方案的临床指导。方法:21例富血供肝癌碘油动脉栓塞后,复查肝脏CT病灶内碘油沉积不良患者,用640层螺旋CT行CT灌注成像、CT动脉成像检查。结果:21例碘油沉积不良病灶内仍有动脉血供18例,坏死3例,18例有动脉血供病灶由肝动脉供血6例,膈下动脉供血3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4例,右侧副肾动脉供血1例,胃左动脉供血2例,右肾动脉供血2例。结论:640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动脉成像,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病灶碘油栓塞后肿瘤的残留与坏死,特别能精确判断肿瘤病灶血供起源情况,对再次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不典型肺结核的CT表现,探讨与其他同影性疾病的鉴别方法,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低病人的治疗成本和思想负担。方法:选择性收集病变不典型。CT影像检壹曾误诊或诊断困难的病例30例做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有最后治疗结果或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结果:节段性阴影12例,局灶性斑片及斑点状影8例,散在少数小结节样影4例,多发结节并空洞影3例,肺内弥漫分布的粟粒结节影3例,肺内阴影伴有肺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9例以青壮年病人吸收较快,病程较短,以粟粒影和大片影表现者吸收最快。讨论:对于不典型的成人肺结核,不能片面的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征象,年龄因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如结核茵素试验(PPD)、痰结核茵培养、抗结核抗体阳性在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正确认识及探究病变的影像特点,对于正确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且接受临床治疗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均存在多个淋巴结同时受累情况,其颈部淋巴结大多为椭圆形、圆形,发病部位则以胸锁乳突肌及其周围组织为主,其中43例为单侧发病(74.14%),15例为双侧同时累及(32.61%)。多排螺旋CT检查可见颈部淋巴瘤表现为颈内静脉深淋巴结肿大,CT增强扫描后周边强化不明显。结论多排螺旋CT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病症进行诊断鉴别时,能清晰显示疾病情况以及相应的病理特征,对淋巴结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血清Dickkopf1(DKK1)水平对原发性肝癌(PL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PLC患者、60例良性肝病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及50例其它恶性肿瘤患者分别组成PLC组、良性肝病组、健康对照组及其他肿瘤组,采用ELISA定量检测各组血清DKK1蛋白的浓度,分析和比较其与α-fetoprotein(AFP)单独或联合诊断PLC的效能。结果:PLC组血清DKK1水平(838.96±104.14 ng/L)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322.61±25.44 ng/L)及健康对照组(213.03±25.7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DKK1单独鉴别诊断PLC和良性肝病的灵敏度分别为66%、46%,特异度分别为81.7%、96.7%,一致率分别为71.8%、73.6%;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一致率分别为84%、78.3%、80.9%。AFP、DKK1联合诊断PLC的灵敏度和一致率均明显高于AFP、DKK1单独诊断。结论:血清DKK1在原发性肝癌中高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对PLC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与AFP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PLC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CT联合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78例已知或疑似肝癌患者,分别对其实施CT及MRI检测,以病灶部位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50例确诊为早期肝癌,28例为良性病变),分别评估CT、MRI、CT联合MRI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将确诊为肝癌的50例患者按照病灶大小区分为直径≤3 cm组(21例)和>3 cm组(29例),对比CT与MRI对不同直径肝癌诊断率。结果:(1)检测发现,CT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73.08 %,灵敏度为72.00 %,特异度为75.00 %;(2)MRI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82.05 %,灵敏度为82.00 %,特异度为82.14 %;(3)CT联合MRI检测对早期肝癌诊断一致性为93.59 %,灵敏度为92.00 %,特异度为96.43 %;(4)对比发现,对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患者,MRI诊断率明显高于CT(95.24 % vs 76.19 %,P<0.05)。结论:CT及MRI对早期肝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联合检测明显优于任一单独检测,同时对病灶直径≤3 cm的早期肝癌患者,MRI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随着MSCT的不断发展以及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胰腺疾病的诊断率也不断进步。CT可以对胰腺进行普通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CT灌注扫描(CTPI)。其中,普通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小的胰腺癌病灶诊断率较低;普通灌注扫描可以通过监测胰腺组织血流动力学评价胰腺功能,对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率较高,但辐射剂量也较高,因此对患者的远期影响较大。因此,在满足对胰腺癌疾病诊断条件的前提下,减少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灌注扫描通过监测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正常胰腺及胰腺癌病灶进行观察,能够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灌注数据,从而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进而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超声造影(CEUS)、声触诊组织成像及定量(VTIQ)、促甲状腺激素(TSH)多技术联合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宁德市医院甲状腺不确定性质结节患者120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两组SWE、CEUS、VTIQ各影像参数及术前TSH水平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上述技术联合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20例患者共检出128个结节,其中良性47个,恶性81个;恶性组SWE中弹性模量值(Emax、Emin、Emean)均大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良性组在CEUS中强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VTIQ中恶性组剪切波速度(SWV)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均大于良性组(P<0.01);恶性组患者术前TSH水平高于良性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WE、CEUS、VTIQ、TSH联合检测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效能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5.19%、89.36%、86.72%、0.873。结论:SWE、CEUS、VTIQ、TSH联合对区分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联合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65例PHC患者(肝癌组)纳入研究,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60例良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RI图像特征。此外,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不同诊断方式应用于PHC患者诊断中的效能。结果:PHC患者的MRI图像表现为边界清晰,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肝癌组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且T2WI、DWI呈高信号强度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均P<0.05)。肝癌组血清AFP、AFP-L3、GP73、GPC-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联合血清AFP、AFP-L3、GP73、GPC-3诊断PHC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5.24%(40/42)、95.65%(22/23)、95.38%(62/65),均高于MRI诊断的73.81%(31/42)、69.57%(16/23)、72.31%(47/65)(P<0.05),以及血清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80.95%(34/42)、73.91%(17/23)、78.46%(51/65)(P<0.05)。结论:PHC患者血清AFP、AFP-L3、GP73、GPC-3水平升高,MRI扫描联合血清AFP、AFP-L3、GP73、GPC-3检测可作为诊断PHC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接诊的7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比较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的检出率、神经、血管浸润情况、及选择55例正常胰腺组织比较两者多层螺旋CT扫描密度值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动脉期、胰腺期、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对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鉴别及膀胱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50例腺性膀胱炎和50例膀胱癌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MRI多参数[高分辨率T2加权图像(HR 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分析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HR T2WI、DWI、DCE-MRI信号强度;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MRI参数单一诊断和联合诊断膀胱癌的正确病理分期检出率,并采用Kappa系数分析MRI多参数单一和联合诊断膀胱癌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计算MRI参数联合诊断在膀胱癌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与腺性膀胱炎比较,膀胱癌HR T2WI、DWI、DCE-MRI高强度占比较高(P<0.05)。与HR T2WI、DCE-MRI比较,T2WI+DWI+DCE-MRI正确分期诊断率较高(P<0.05)。T2WI+DWI+DCE-MRI诊断膀胱癌分期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很强,Kappa值>0.80。HR T2WI+DWI+DCE-MRI对膀胱癌T1分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75%、94.44%、96.77%、89.47%、94.00%;T2分期分别为91.67%、94.74%、84.62%、97.30%、94.00%,T3分期分别为100.00%、93.48%、57.14%、100.00%、94.00%,T4分期分别为100.00%、93.75%、40.00%、100.00%、94.00%,≤T1 vs ≥T2分别为94.44%、93.75%、89.47%、96.77%、94.00,≤T2 vs ≥T3分别为100.00%、93.18%、66.67%、100.00%、94.00%。结论:MRI多参数信号强度可有效鉴别诊断腺性膀胱炎和膀胱癌,且多参数联合诊断可提升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PCa)是影响老年男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PCa患者人数逐年升高,因此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于早期PCa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别对PSA相关指标(F/TPSA、CPSA、PSAV、PSAD、PSATZ)应用于早期PCa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PCa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CT与MR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检出情况,探究CT与MR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为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病理及临床相关方法确诊102个病灶,其中小肝癌69个和微小肝癌33个,患者均在不同时期或序列下行多排螺旋CT与MRI检查,分析比较两者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结果:多排螺旋CT检查发现肝癌小病灶91个,其中66个小肝癌,25个微小肝癌;MRI检查发现95个病灶,小肝癌67个,微小肝癌28个;69个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最高的为CT动脉期(92.75%)与LAVA动脉期(92.75%),检出率最低的为CT平扫(76.81%);33个微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最高为LAVA动脉期(75.76%),检出率最低的为LAVA平衡期(36.36%);CT平扫、门静脉期、动脉期、平衡期、MRI-IN-PHASE、LAVA平衡期、LAVA平扫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P0.05);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微小肝癌的检出率(P0.05),MRI对小肝癌与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与CT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P0.05),但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MRI-LAVA的动脉期序列对小肝癌病灶与微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最高;CT与MRI在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不存在差异,但MRI对微小肝癌的检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数字X线摄片(DR)、CT及其联合应用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2月~2016年3月收治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和CT检查,以手术切除或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的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及其联合对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胸部DR检出空泡征者7例(7.8%),分叶征47例(52.2%),边缘有细小毛刺征36例(40%),胸膜凹陷征9例(10%);CT见病变边缘分叶征71例(78.8%),长短毛刺征57例(63.3%),空洞征27例(30%),胸膜凹陷征32例(35.6%)。DR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5%、81%、85.6%,而CT则为90%,87.6%,90.5%,均高于DR。DR与CT两者联合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为98.4%,显著高于DR(85%)和CT(90%)。结论: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中,CT的临床价值显著优于DR,而两者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