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种多样性格局随着时空尺度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也与植被组织尺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基于多组织尺度的研究能更好地揭示一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规律。在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不同组织尺度的群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采用加性分配法分析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与植被型、群系和群丛3种植被组织尺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区域物种多样性(γ)可加性分配分为群丛内(α1)、群丛间(β1)、群系间(β2)和植被型间(β3) 4个多样性成分, 无论用物种丰富度指数还是Shannon-Wiener多样性或Simpson多样性指数, 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最大物种多样性都存在于群丛内(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除外), 说明群丛尺度是度量该区物种多样性的最佳尺度。(2)植被型、群系和群丛3种组织尺度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百分比均大于Simpson多样性百分比, 说明稀有种的分布对马栏林区各植被组织尺度的物种多样性格局起主要作用。(3)各尺度间的β多样性大小顺序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3层以不同多样性指数表示时各不相同, 这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3层的物种组成和分布, 以及主导不同植被组织尺度的物种多样性的因素差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干扰胁迫.研究植物群落对干扰的抵抗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北京市松山和喇叭沟门两个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中调查了22个样地,记录到213种植物,测度了33个植物功能性状.在集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量化了每个性状在基建工程、放牧或旅游践踏、火烧以及外来种入侵干扰下的功能属性;计算了物种、功能群和群落尺度上的功能指数;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描绘了物种丰富度与功能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力指数(plant restoration index)在4.36-10.15之间,草本植物大于木本植物;物种对不同干扰的抵抗力功能指数(resistance index to disturbance)变化范围分别为:放牧10.27-23.15,乔木和灌木大于其他生长型植物;火烧9.01-22.15,乔木大于灌木,后者又大于草本;外来种入侵4.41-10.54,乔木大于其他生长型.(2)以山杨(Populus davidiana)为优势种的群丛,其植被恢复力以及对干扰的抵抗力较其他群丛强.(3)在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功能指数不相关;在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与放牧、火烧和外来种入侵的功能指数正相关,与植被恢复指数不相关.作者建立了研究区域物种、功能群和群落尺度上的植被功能指数数据库,为自然保护区植被结构调整和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群落尺度的功能值取决于优势种的功能值,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重要基础.物种的功能冗余可能与植物群落结构层次以及干扰类型有关.本文结果为生态系统物种功能冗余假说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
高寒生态系统中恶劣的环境条件导致其植被结构的斑块化,即不同植物物种聚集并共同生长。然而,我们对驱动植物-斑块网络的结构和动态的重要因素仍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沿山脉分布的植物-斑块网络,评估哪些环境和生物因素能够预测植物-斑块网络形成。我们调查了沿海拔500米分布的37个地中海高寒草原(位于西班牙Sierra Guadarrama国家公园)中的5500多个植被斑块的植物物种分布。我们为每个草地群落建立植物-斑块网络,分析环境因素(海拔、日照和土壤条件)和生物因素(每块草地的物种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和总牧场面积)对其嵌套结构和模块化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植物-斑块网络呈现出一致的、非随机的模式(其特征是嵌套而非模块化的结构),这表明共生的专性植物之间的正向联系促进其在斑块内的生长,这些斑块是具有更多广域性物种种群的子集。草地植物-斑块网络的嵌套结构和模块化程度各不相同。具体而言,嵌套结构随每个样地物种数的增加而减少,而随平均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大,但其与环境变量无关;模块化程度随草地面积和每个样地物种数的增加而增强。每个样地的物种数和嵌套模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能与在面积给定的斑块中可共存的物种数量有限有关。此外,斑块大小与嵌套结构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在物种丰富的植被斑块内,较大的斑块更有利于稀有植物的生长。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斑块的嵌套组配可能与非生物条件无关。这些结果说明,大而完整的植被斑块是维持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在精细空间尺度上的物种分布,可能为植物网络聚集的生物过程提供新思路,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2012年8—9月对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乔木、乔木+灌木、乔木+草本(禾本科)、乔木+草本(豆科)和撂荒地5种人工植被配置条件下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撂荒地的植物物种多度为181.00±12.52,显著高于其他植被配置条件的物种多度;撂荒地和乔木+草本(豆科)配置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分别为4.50±0.95和4.78±0.87,显著高于其他植被配置条件的物种丰富度。植物物种多度、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正相关,与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增加排土场浅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控制土壤磷的输入是促进露天煤矿排土场植物物种多样性恢复的有效措施。促进排土场草本植物多样性恢复,应优先考虑种植能够明显改善土壤质量的物种,如豆科植物。  相似文献   

5.
刘鲁霞  庞勇  桑国庆  李增元  胡波 《生态学报》2022,42(20):8398-8413
季风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也是云南省普洱地区重要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物种多样性遥感估测对研究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光谱异质性假说和环境异质性假说,首先使用1m空间分辨率的机载高光谱数据和激光雷达数据提取了光谱多样性特征和垂直结构特征。然后利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递归特征消除方法选择对研究区森林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较好解释能力的遥感特征,并对Shannon-Winner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建模、制图。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机载LiDAR数据提取的垂直结构特征和机载高光谱数据提取的光谱多样性特征均对研究区森林乔木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随机森林模型估测结果分别为R2=0.48,RMSE=0.46和R2=0.5,RMSE=0.45;两种数据源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遥感数据的森林乔木物种多样性估测精度,随机森林估测模型R2和RMSE分别为0.69和0.37。(2)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对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乔木物种多样性的估测能力优于机载高光谱数据。(3)机器学习方法有助于从高维遥感...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崂山次生林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成成分的环境驱动因子,为崂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调查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环境因子数据,利用广义相异性模型(GDM)探讨了不同生活型植物(乔木、灌木和草本)β多样性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利用Mantel检验确定β多样性不同成分(周转和嵌套)与环境因子的关系。GDM分析结果表明:分别有10、11、12个环境变量对乔木、灌木、草本植物β多样性有影响,可解释比例分别为18.16%、28.38%、43.61%;其中,乔木和灌木β多样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地理距离、海拔和土壤铵态氮含量,而草本β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地理距离、土壤p H值和速效钾含量;崂山森林群落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β多样性均以周转成分为主。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对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周转影响非常显著,对乔木的周转影响不显著;海拔、土壤铵态氮含量对乔木和灌木的周转影响非常显著,而对草本的影响不显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仅对草本植物的周转影响显著。本研究表明,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着崂山森林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生境过滤作用的影响更大。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海拔、土壤铵态氮含量对木本植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土壤p H值、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对草本植物分布的影响。由于群落β多样性主要由周转成分组成,所以对于崂山次生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不能厚此薄彼,应该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植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探究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特征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与植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纬度分布格局,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均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沿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逐渐递减趋势。森林草原带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显著高于森林带、草原带和草原荒漠带;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衡量群落稳定性的指标,其稳定性大小表现为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降雨量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影响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揭示了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驱动机制,为维持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喜马拉雅山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研究地区,探究该地区植物海拔梯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生物多样性形成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整理喜马拉雅山脉11886种种子植物以及不同生长型植物(7918种草本、2587种灌木和1388种乔木)的海拔分布范围,使用最优回归模型拟合得出喜马拉雅山脉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谱系多样性随海拔升高主要呈现单峰形曲线,所有物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分别在约2000、1000、1600和3000 m的海拔处达到最大值。层次分割和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和地形因素共同决定着物种的海拔梯度格局,其中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对物种海拔分布的影响较大,比表面积和地形异质性对物种海拔分布的影响较小。相较于所有物种与草本植物,乔木和灌木分布格局的构建更多受到气候与地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湛江市城市森林树种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湛江市道路、公园和附属三类绿地159个单位的100 452株乔木,比较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物种组成特性、相对多度、物种重要值。结果表明:(1)湛江城市森林有52科204种乔木,物种多样性较丰富,树种结构受绿地类型、生境与人文等因素影响;(2)物种组成反映出热带季雨林地带性特色,外来种有96种,应用丰富,但乡土植物开发不足;(3)在调查的植株中,少数优势种占很大比例,其中,道路绿地前25种植物相对多度高达89.66,公园有最多的非常见种;(4)物种重要值SI>1的有26种,7种基调树种反映了湛江城市森林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退化区地表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退化程度的4个典型断面进行了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取样调查,采用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了不同退化区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特征,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地表植被表现为严重的逆行演替,具体体现为胡杨林都为过熟林,几乎没有胸径在10cm以下的幼林;植被盖度、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随退化程度不断加重,地表植被中草本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和相对频度逐渐降低,而灌木和乔木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和相对频度逐渐增加;(2)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是:土壤种子库种类贫乏、密度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不高;(3) 随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种子库物种数不断减少、密度明显下降、优势种组成趋于单一、表层种子库比例升高、1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转变及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地形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丰富度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20×20m2)植物群落调查样方为基础,并采用回归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CCA)的方法研究该区地形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明确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为该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调查样地共有植物633种,隶属133科,316属,其中乔木118种,灌木150种,草本365种。(2)曲线回归方程拟合结果显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别与海拔、坡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大,沿坡度梯度先减少后增大之后又减小。(3)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在所有海拔段,乔木物种丰富度始终低于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低、中低海拔地带,灌木物种丰富度均高于乔木和草本植物;而在中、高海拔地带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大且高于乔木和灌木。(4)CC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植物物种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按其影响强度排序为海拔坡度坡位坡向,说明海拔是影响该区植物物种分布最重要的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12.
单物种–面积关系(ISAR)方法可判定单个物种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邻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是促进、抑制或中性。尽管已有研究尝试分析了不同径级大小个体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但这方面仍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对不同径级植株在维持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差异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ha落叶阔叶林固定样地为例,通过对全部树(包括大树和小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大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小树分别对全部树/大树/小树9种类型的ISAR进行比较分析,拟验证如下假设:(1)大树相比小树来说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大,(2)同一物种或同一径级个体对邻域小树比对邻域大树的影响要强,(3)宝天曼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中中性物种占主体。结果显示不同大小的树木个体对邻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也因空间尺度、邻域植物个体大小而有所差别:支持同一物种或同一径级个体对邻域小树比对邻域大树的影响要强的假设,没有检测到大树比小树对邻域植物多样性更大的影响作用;中性物种在所研究森林群落中1–10 m尺度上均占绝对优势,促进种的数量在全部树对全部树,全部树对小树,小树对全部树以及小树对小树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抑制种在少数小尺度下被少量检测到。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森林群落中物种作用及群落维持机制,但该结果还需在更大尺度样地以及其他类型的森林中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3.
农业景观非农生境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训令  梁国付  汤茜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18,38(5):1799-1809
农业景观是人类生活所需资料的最主要来源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之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在区域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中各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特征有何差异?在不同尺度上,景观异质性特征与生境特征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有何影响?在黄河中下游典型区域布点,对区内主要非农生境(次生林、次生灌丛、人工林和农田边缘等)中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次生灌丛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生境,而农田边缘也保育有较多的物种;(2)从物种组成来看,景观尺度上样点间物种多样性差异(β_2)是所有生境中物种丰富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次生灌丛与次生林两类自然生境中小尺度(α和β1)物种丰富度的贡献相对较高。(3)景观异质性特征指标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样方尺度上(α_(样方)),而β和γ多样性与之的关系并不甚密切。表征生境特征的群落高度和盖度指标能更好的预测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常用的表征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在各尺度上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影响也并不显著,局地群落特征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在探讨景观异质性特征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并不合适,而拆分后的物种丰富度会更有效。但景观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的改变会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构的重要潜在因素,在更大尺度上景观异质性会通过对景观组成要素特征(生境组成和构型)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区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优先区之一.本文以广义太行山涉及的108个行政县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太行山山地森林群落植物清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太行山山地森林群落的科属特征、区系组成、植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丰富度热点地区.结果表明: 调查的778个样地得到太行山山地森林群落种子植物共计100科447属963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7属12种,被子植物97科440属951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占优势(71.1%);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38%)和温带分布(24%)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成分占主导(68.7%);太行山山地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增的趋势,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经纬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多样性格局不相一致,草本植物多样性与经纬度呈正相关,而木本植物多样性与经纬度则无明显相关性;在垂直梯度上,太行山山地森林群落植物丰富度呈单峰分布,集中分布在400~1800 m的低中海拔地带,在1000~1200 m丰富度最高;基于群落清查数据绘制太行山山地森林群落植物丰富度分布图,鉴别出小五台山、云台山、太岳山、王屋山、中条山等山地为植物丰富度热点地区,应列入太行山优先保护的重点规划区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杨属物种多样性在中国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杨属物种多样性与经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杨属物种在中国呈带状分布,东西分布幅度大于南北分布幅度;(2)纬度梯度上杨属物种集中分布区位于30—40°N,经度梯度上位于110—120°E,说明杨属物种多样性格局在经、纬度梯度上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而是在某一最适区域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3)中国杨属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集中于东北—西南方向的黑河-腾冲线两侧,从黑腾线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延伸过程中,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沿黑腾线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物种多样性呈增加趋势;(4)从分组、分种检索上看,白杨组和青杨组物种在中国分布范围最广,山杨、小叶杨、响叶杨和青杨4种物种分布范围最广,可见同一类群中不同分类等级的植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阶段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飒马场不同次生演潜阶段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测定物种丰富度、群落数量特征指标,分析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丰富度最高演替阶段的乔木层物种达到24个;植物多样性与植物个体密度间呈正相关关系;乔木层植物个体平均高与植物多样性间呈负相关关系;群落郁闭度和胸高断面积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则呈对数函数关系.植物多样性与优势种个体密度和群落地上部分现存量间未呈现一致性规律.植物种-个体数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植物多样性增加,种间竞争加剧.每个植物种为了维持临界最低种群,可能采取最大种群策略,导致群落植物个体数增加,密度增大,从而改变了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植物个体大小差异在植物种群中普遍存在,研究其与群落生产力及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对天然次生林的生态抚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林场选取7块有一定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对群落中立木高度、立木径级的变异系数与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立木高度的变异系数总体上小于立木胸径的变异系数,但其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总体上高于立木胸径差异性的影响;(2)郁闭度较低的松-阔混交林中林木个体大小的变异系数与群落地上生物量水平呈正相关,而在郁闭度较高的落叶阔叶林及杉-阔混交林中呈负相关;(3)立木个体大小的差异性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但在郁闭度相对较小的群落(松-阔混交林)中相关性较小。总体上,个体大小差异性的增加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对郁闭度较小群落的地上生物量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活跃的组分,其较小幅度的变动,可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以中国北方荒漠、草地、灌丛和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气候、土壤和植被群落特征等因素,探究区域尺度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系统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为灌丛和草地,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平均温度、土壤pH和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平均降水量、黏粒含量、粉粒含量、NDVI指数和植物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区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到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植被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天然林植物多样性保护对于其生态服务功能至关重要,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国有林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林分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揭示是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服务综合提升的基础。于2017年8—9月对多布库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乔、灌、草和更新层个体大小特征、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详细调查,冗余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解析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多布库尔保护区主要树种为落叶松,相对多度为42%,其次是白桦和黑桦;灌木中榛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0%;草本共记录116种,其中莎草科的羊须草所占比例最大,超过10%;更新层主要树种为蒙古栎,相对多度达54%,其次为白桦。2)多布库尔保护区乔木胸径和树高仅相当于1970年代的55%,乔木和草本丰富度较大兴安岭核心地区(呼中保护区)高出50%—60%。3)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林分个体大小特征的独立效应和乔木层特征对多样性变化贡献最大,乔木层树高与植物多样性变化具有最紧密关系。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已经全部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上述国家自然保护区相关数据是当地本底数据(当地森林以幼龄林为主,尚需要更长时间保护),将为进一步保护区政策制...  相似文献   

20.
山东蒙山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梯度格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高远  慈海鑫  邱振鲁  陈玉峰 《生态学报》2009,29(12):6377-6384
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采用典型取样法,沿海拔梯度对蒙山自然植被进行调查,发现区域地带性植被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主要植被类型为麻栎群落、赤松(Pinus densiflora)群落、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群落、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群落、黑松(Pinus thunbergii)群落和刺槐-麻栎(Robinia pseudoacacia-Q.acutissima)群落,麻栎群落略占优势,已具备继续向温带落叶阔叶林演替的条件基础.蒙山各层次植物物种丰富度呈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整体规律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以蒙山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各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森林群落总体重要值为测度指标,均判断蒙山植被演替正处于亚顶极群落阶段.蒙山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近似中海拔高的单峰格局,这除受温度、湿度、人为干扰与面积外,蒙山植被亚顶极群落演替现状与所调查区域仅有800 m的海拔梯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