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的效应。方法:9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43例和B组(对照组,常规治疗)52例。A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应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12~24小时,全部用鼻罩;B组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均为5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B型利钠肽(BNP)、血气分析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效率:BiPAP组69.8%,对照组46.2%,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心功能、BNP、血气分析,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BiPAP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iPAP呼吸机能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症状、血气结果及心功能,还能降低BN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纳洛酮对老年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加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清BNP(脑钠肽)、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BNP、MDA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P0.05),PaO_2水平升高,PaCO_2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BNP、MDA水平较低,SOD水平较高(P0.05),PaO_2水平较高,PaCO_2水平较低(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疗效好,推测其机制与降低血清BNP、MDA及升高血清SO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联合血气分析检测对肺栓塞患者临床分型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分型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肺栓塞的112例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高危肺栓塞组(49例)和中低危肺栓塞组(63例),比较两组间的血浆BNP、CRP和血气分析结果,分析BNP、CRP、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氧分压(PaO_2)对高危肺栓塞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高危肺栓塞组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病死率均明显高于中低危肺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肺栓塞组血浆BNP、CRP及PaCO_2均显著高于中低危肺栓塞组(P0.05);高危肺栓塞组患者的PaO_2显著低于中低危肺栓塞组患者(P0.05)。高危肺栓塞组血浆BNP、PaCO_2、PaO_2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中低危肺栓塞组(P0.05),两组CRP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BNP、CRP和血气分析联合检验诊断高危肺栓塞灵敏度为97.96%,特异度为77.78%。结论:肺栓塞时血浆BNP、CRP、血气分析出现异常,三者联合检验对肺栓塞诊断和临床分型有一定价值,对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有创通气与大剂量沐舒坦治疗脑卒中后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脑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6月~2016年2月期间,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收治老年脑卒中合并重症肺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有创通气,观察组患者给予大剂量沐舒坦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剂量沐舒坦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情况、肺炎严重程度、记录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aO_2、PaCO_2、肺炎严重程度评分(CURB-65)及CRP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CO_2、CURB-65及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aO_2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PaCO_2、CURB-65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a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NFDS)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评分(NIHSS)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FDS及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间NFDS及NIHS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通气联合大剂量沐舒坦治疗脑卒中后重症肺炎疗效确切,能够提高患者脑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合舒利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8例COPD合并P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取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法舒地尔与舒利迭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以及血清BNP、CRP、IL-8、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pre、FEV1/FVC、Pa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FEV1%pre、FEV1/FVC、Pa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PaCO_2、SPAP、Tei指数、血清BNP、CRP、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PaCO_2、SPAP、Tei指数、血清BNP、CRP、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法舒地尔联合舒利迭治疗COPD合并PAH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肺动脉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液体复苏策略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和常规液体复苏(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和比较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2周病死率。结果: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CVP、MAP明显升高,HR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 h、6 h,治疗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R、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PaCO_2、PaO_2、SaO_2、PaO_2/Fi O_2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治疗后3 h、6 h PaO_2、PaO_2/Fi 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低血压、ARDS、DIC及2周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全身氧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对尘肺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到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尘肺患者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WLL组和常规组各24例,给予常规组患者汉防己甲素、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等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WLL组患者联用双侧同期WLL治疗。分别于治疗前3天和治疗后2周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_2)、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及最大通气量与预计值的比值(MVV%)。结果: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aO_2较治疗前水平明显降低,FVC、FEV_1/FVC%、MVV%、PaO_2、PaCO_2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IL-6、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PA-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LL组的FVC、FEV_1/FVC%、MVV%、PaO_2、PaCO_2均高于常规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LL可明显改善尘肺患者肺功能和血气指标,降低患者血清内IL-6、TNF-α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与延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临床确诊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随着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行早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延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氧分压(PaO_2)及平均动脉压(MAP)、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通气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RR、HR、MAP均下降,MBP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RR、HR及MAP均低于对照组,PaO_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气管切开及插管发生率、病情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行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最佳适宜范围及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拟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1组、2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30例。试验1组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维持在56~65 mm Hg,试验2组PaCO_2维持在46~55 mm Hg,对照组PaCO_2维持在35~45 mm Hg。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气腹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气腹前10 min(T_1)、气腹后1 h(T_2)、气腹后2 h(T_3)、放气后15 min(T_4)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气道峰压,计算动态肺顺应性、氧合指数,记录皮下气肿、呕吐、烦躁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_2、T_3时心率(heart rate,HR)、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肺动态顺应性(lung dynamic compliance,Cdyn)均明显升高,P_(max)明显下降(P0.05);与T_1相比,试验组T_2、T_3时HR、气道峰压(Pmax)、PaO_2均升高,Cdyn下降(P0.05);与试验2组比较,试验1组HR、P_(max)明显更低,PaO_2、Cdyn明显更高(P0.05),但三组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_2、T_3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_2)、Qs/Qt均升高,氢离子浓度指数(hydrogen ion concentration,pH)、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下降;与T_1相比,试验组T_2、T_3时PaCO_2、Qs/Qt均升高,pH、MAP下降;与试验2组比较,试验1组PaCO_2、PaCO_2明显更低,pH明显更高(P0.05),但三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 min和1 h,试验组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以及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较对照组更低,而试验1组较试验2组明显更低(P0.05)。三组并发症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73,P=0.9954)。治疗后,试验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试验1组又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在长时间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在保障氧合同时降低气道压改善肺的顺应性,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控制感染、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利迭无创通气治疗。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及酸碱度(pH)等动脉血气指标。应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呼气高峰流量(PEFR)以及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CO_2,PaO_2,pH,FVC,PEFR及FEV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CO_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PaO_2与pH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CO_2低于对照组,而PaO_2与pH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VC,PEFR及FEV1明显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治疗1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1型呼吸衰竭患者46例,根据入院的顺序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FNC组和NPPV组,每组23例,分别给予HFNC治疗与NPP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48 h的动脉血气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氧合指数、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动脉血气pH值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48 h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 PaO2和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5),且治疗后48 h,NPPV组显著高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的PaCO2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48 h的PaCO2值NPPV组显著低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呼吸频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逐渐降低(P0.05),且治疗后2 h、24 h及48 h的呼吸频率NPPV组显著高于HFNC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24 h及48 h心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FNC与NPPV治疗单纯1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相当,但HFNC在提高患者治疗中的舒适度及耐受性等方面可能优于NPPV。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考察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presure ventilation,NIPPV)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SCAP)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7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SCA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无创组和常规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无创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NIPPV治疗。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h、24 h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O2,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气管插管率、病死率、ICU住院天数,对患者入院的第1、3、7 d的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1 h和24 h,无创组患者呼吸、心率、PaCO2、PaO2/FIO2和PH均显著的改善(P<0.05),显示NIPPV可明显改善患者肺部气体交换,减慢呼吸频率、提高氧和指数,降低二氧化碳分压;第1 d两组患者的PCT、CRP和suPAR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相对于第1 d,两组患者第3 d和第7 d的PCT、CRP和suPAR水平均明显的降低(P<0.05);相对于常规组,第3 d和第7 d无创组患者的PCT、CRP和suPAR水平有显著的降低(P<0.05);与常规组相比,无创组患者的插管率、ICU住院天数和死亡率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结论:NIPPV能显著改善SCAP患者的呼气情况,降低血清PCT、CRP和suPAR水平,对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ICU住院天数,降低患者死亡率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60例,根据电脑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 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氧合指数及血样饱和度(Sa O_2)水平的变化,统计并记录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病情况,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Pa CO_2水平均降低,Pa O_2、Sa O_2水平及氧合指数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Pa CO_2水平较低,Pa O_2、Sa O_2水平及氧合指数较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病率较低,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治疗仪(HFNC)治疗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 年 4 月至 2022 年 3 月就诊于我院的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151名。随机分为接受 HFNC治疗组和NIV治疗组(HFNC组77名,NIV组74名)。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小时、24小时以及治疗结束前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CO2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O2,PaCO2)的变化、治疗不耐受和失败、有气管插管需求的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有6名患者死亡,死亡率分别为HFNC组7.8%,NIV组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R、RR、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PaO2/FiO2、PaCO2、动脉血酸碱度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NIV组相比,HFNC组气道护理干预次数明显减少(4±1 vs 8±2,P<0.05),皮肤破损发生率明显降低(5.2% vs 20.3%,P<0.05),住院天数明显缩短(6±2 vs 8±2,P<0.05)。结论:HFNC治疗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COPD 患者效果并不亚于NIV,且HFNC的安全性更高,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通气支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心肌酶变化在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120例,其中有55例出生后未出现窒息,将其纳入观察1组,另外65例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窒息则纳入观察2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新生儿的血乳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水平,并分析血乳酸与心肌酶、PaO_2、PaCO_2的相关性。结果:出生时、出生后5d,观察2组的血乳酸、LDH、CK、CKMB水平均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且观察1组的血乳酸、LDH、CK、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观察2组的PaO_2水平低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PaCO_2水平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的Pa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aCO_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水平与CK、CKMB、PaCO_2呈正相关,与PaO_2呈负相关(P0.05),与LDH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LDH、CK、CKMB与PaCO_2呈正相关,与PaO_2呈负相关(P0.05)。结论: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和心肌酶水平明显升高,且出生后存在窒息的新生儿中更为明显,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血乳酸、心肌酶水平与缺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复苏在腹部多发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救治的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腹部多发伤且失血性休克的患者83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入院治疗)和研究组(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入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充分液体复苏;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液酸度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复苏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2)均较复苏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PaO2较研究组更明显,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对照组PaO2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两组复苏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blood carbon dioxide, Pa CO2)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对照组Pa CO2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从复苏前到复苏后,两组p H值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复苏后90 min、120 min研究组p 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复苏后PT值均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复苏后90 min、120 min P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肌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共有9例(22.50%)患者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研究组共有5例(11.62%)患者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不良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恢复患者血容量,对血液携氧能力、肝肾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大肠杆菌感染型、脂多糖诱导型、宿主屏障破坏(盲肠结扎)型脓毒症模型,评估具有代表性的造模方式。方法:取SD大鼠设置为:大肠杆菌组、脂多糖组、盲肠结扎组、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每组10只。于造模后12 h、24 h、36 h、48 h内检测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肌酐(Cre)、谷丙转氨酶(ALT)、心肌肌钙T(cTnT)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比较,12 h-48 h内,大肠杆菌组、脂多糖组、盲肠结扎组大鼠IL-6、PCT、PT、APTT、Cre、ALT,cTnT,PaCO2升高(P<0.05),PaO2水平降低(P<0.05),且脂多糖组及盲肠结扎组IL-6、PCT、PT、APTT、Cre、ALT,cTnT水平均高于大肠杆菌组(P<0.05),PaO2水平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结论:大肠杆菌造模、静脉注射脂多糖造模及盲肠结扎造模均可复制脓毒症模型,且静脉注射脂多糖及盲肠结扎造模大鼠的病情严重程度高于大肠杆菌造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