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项临床试验日前表明,一种基因编码技术对于人类而言是安全且有效的。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使用一种名为锌指核酸酶(ZFN)的酶瞄准并破坏了12名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基因,从而增强了他们抵抗病毒的能力。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6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杜瓦迪市希望之城国家医学中心贝克曼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家John Rossi说:"这是HIV基因疗法的第一个重大进步,因  相似文献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危险性极高的慢性传染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能够阻断正在进行的病毒复制而不能清除潜伏的病毒,目前尚无有效根治AIDS方法。免疫细胞在HIV/AIDS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十分复杂的作用。细胞治疗是通过筛选表达抗HIV基因型的细胞或转染抗HIV基因、受体基因等方法获得抗HIV免疫细胞,并在体外进行扩增,将其转输给HIV/AIDS患者。细胞疗法与HAART等疗法有协同作用,促进HIV/AIDS的治疗。本文综述抗HIV-CAR T细胞、aTCR T细胞、负载HIV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等在HIV/AIDS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当新的HIV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出芽时,一种被称作蛋白酶(protease)的酶被激活从而协助HIV成熟和感染更多的细胞。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HIV感染导致的一种疾病)药物通过抑制蛋白酶控制这种疾病。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将蛋白酶变成双刃剑的方法:他们证实如果他们延迟新的HIV颗粒出芽,  相似文献   

4.
尽管大家都知道HIV在感染初期可以进入患者的大脑中,引发炎症和记忆认知问题,但是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却无人知晓。近日,一篇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HIV可以依赖于一种名为成熟单核细胞的免疫细胞表达的蛋白质来进入大脑,那么这种蛋白质或许是抑制HIV进入大脑细胞的一种新型药物靶点,尽管当前相关的研究较少,但研究者认为这位后期开发新型药物进入血脑屏障来治疗HIV感染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种人工制备的非自然抗体。该抗体含两种特异性结合位点,能在抗原抗体反应的同时结合多种功能分子与细胞,从而介入引导免疫反应的方向。上述特性使BsAb在对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时具有广谱效能。目前,BsAb已成为抗HIV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现就BsAb在抗HIV病毒中表位的设计选择与优化、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机体在原发感染病毒后,体内能产生某种可能的干扰以阻挡、防止被同种(或同类别)株病毒再次感染现象,HIV感染中也存在这种超感染防御现象。显然,该的研究对于改进HIV疫苗研制策略及其他抗病毒策略十分重要。目前研究认为感染细胞在分子水平上产生的超感染抵抗(superinfection resistance,SIR)和机体免疫反应是感染个体能防御超感染的主要原因。但以上各种假说都没有得到充分验证,HIV超感染防御依然尚未明确。本文将这些研究进行总结,以期找出新的突破口,推进该项研究。  相似文献   

7.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NIAID)(Bethesda, MD)的研究者说,一种叫作"fusin"的表面蛋白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寻找的协同因子。该因子为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所必需。只表达CD4(HIV的原始靶子)的细胞并不被HIV感染,这是许多年前就明了的事实,然而,正是Edward Berger及其在NIAID的同事们所做的冗长乏味的工作发现了找寻已久的、使HIV进入细胞的协同因子。HIV研究圈内人  相似文献   

8.
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HIV/SIV感染后的免疫机制及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成为近几年艾滋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中发现,伴随HIV/SIV的感染,NK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改变同时伴有功能缺陷,这种变化与HIV/SIV慢性感染阶段病毒复制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由于归巢受体表达的改变引起NK细胞在HIV/SIV感染者体内不同组织间的重新分布。NK细胞表面的受体KIR3DL1和KIR3DS也表现出对HIV感染的抵抗作用。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NK细胞的抗HIV/SIV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些受染HIV的细胞保持沉默,即他们不产生病毒去感染其他细胞。这种细胞潜伏的原因不明,但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Philadelphia,PA)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由活动HIV细胞产生并能将潜伏细胞变为活性病毒制造厂的蛋白。 研究人员从AIDS病病人外周血细胞和脑脊髓液中提纯了称为Vpr的蛋白,并将之放入在实验室中建立的潜伏细胞系中。Vpr诱导潜伏细胞积极地产生了HIV。然后,研究人员又将Vpr加入到受染病人的静止外周血细胞中,Vpr再次启动了HIV复制。  相似文献   

10.
在脑内 ,Ⅰ型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HIV 1)主要感染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从而引起神经炎症和神经元死亡 ,最终演变为HIV性痴呆 ,但其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最近 ,加拿大Calgary大学的Zhang等研究发现 ,脑内受HIV感染的巨噬细胞可以分泌一种酶原 (α 金属蛋白酶原 ) ,它被位于神经元的MT1 MMP激活后变为α 金属蛋白酶 (MMP 2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SDF 1)的表达见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它在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作用还不清楚。Zhang等证实 ,HIV感染期间星形胶质细胞过度表达SDF 1,它被MMP 2水解除去N 端的四肽后变成具有很强毒…  相似文献   

11.
树鼩免疫细胞体外感染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至今可以感染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1)的动物只有黑猩猩和长臂猿 ,这严重阻碍了HIV 1的疫苗研究和治疗研究。因此 ,寻找新的可以感染HIV 1的动物模型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已知树对许多重要的医学病毒易感 ,为了探讨树是否可以感染HIV 1,利用不同辅助受体的 5种HIV 1病毒株 ,体外感染云南野生成年树的淋巴细胞和单核 /巨噬细胞 ;同时还用这些病毒感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然后用RT PCR、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进行检测。用RT PCR方法未检测到感染上清中有病毒粒子的存在 ,用PCR法未能发现树的这些免疫细胞中有前病毒DNA ,用流式细胞术也未能在这些感染HIV 1的树细胞的表面检测到特异抗原 ;而感染HIV 1的人免疫细胞均为阳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树的这些免疫细胞在体外未能感染上HIV 1,可能的原因是树的这些免疫细胞的HIV 1受体 (CD4)和辅助受体 (CCR5或CXCR4)与人的免疫细胞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2.
法国科学家对人类细胞进行改造,使之一旦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即自行崩解。他们设计了一种自杀基因,并将其插入到一群被HIV感染的CD4细胞中,并使之能被HIV感染所激活。然后,他们尝试对这一群细胞进行离体再侵染。结果说明这一方法已阻挡了艾滋病病毒的离体扩散。由此,不少制药公司已明显对这项研究感兴趣。这种自杀基因为HSV1-TK,编码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该基因经电激法插入到CD4淋巴细胞中,处于HIV启动子调控之下。出现HIV感染时,HSV1-TK表达量非常高。向培养基中添加  相似文献   

13.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是一种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结合的免疫学效应。ADCC效应主要是通过效应细胞膜表面的受体IgG Fc受体(Fc receptor,FcR)如FcγRIIIa(CD16)、FcγRIIc(CD32)、FcγRI(CD64)识别靶细胞膜表面抗原,结合相应IgG抗体的Fc段而促发效应细胞脱颗粒和细胞因子分泌的一类细胞毒效应。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已有研究证实了,ADCC效应在控制HIV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对ADCC效应在抗HIV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马宁  赵砚  康续  潘珊 《病毒学报》2021,37(1):153-158
由于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非常普遍,但是关于合并感染的程度,两种病毒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前后,HCV合并感染对HIV患者免疫细胞恢复的影响仍不明确。为了通过分析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以了解辽宁省HIV/HCV共感染者ART后免疫恢复的情况,本研究从辽宁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库中筛选符合要求的HIV感染者和HIV/HCV共感染者,收集感染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及HCV抗体检测结果、HIV/HCV共感染途径等资料。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绘制生存分析函数图。结果显示,本研究共纳入HIV感染者12742人,HIV/HCV共感染者340人。HIV感染者和HIV/HCV共感染者的不同人口学特征均差异显著(P<0.001)。HIV感染和HIV/HCV共感染者ART治疗后CD4+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数比ART前显著下降(P<0.05)。HIV/HCV共感染者随着ART时长,CD4+T淋巴细胞数恢复情况始终显著低于HIV感染者(P<0.05)。生存分析曲线表明,HCV/HIV共感染者从艾滋病诊断开始随着ART的治疗CD4+细胞恢复情况显著低于HIV感染者,Log-Rank检验统计量为4.483(P=0.034)。本研究揭示,HCV感染对ART患者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恢复有影响。ART后HIV/HCV共感染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改善低于HIV单一感染者,并且单一感染患者对ART的反应比合并感染患者更好。因此,建议在启动ART之前,对每个感染HIV的患者进行HCV抗体筛查。  相似文献   

15.
西非有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体隐藏着生殖器疱疹和艾滋病两者的病原体时,通常治疗生殖器疱疹的抗病毒药物,似乎也能抑制艾滋病毒HIV.该报道支持这样的观念,即这两种病毒有某些生物学上的相互影响,并提示疱疹病毒药物也可以减缓HIV的传播.研究者鉴定了136名感染了生殖器疱疹及HIV的妇女.在这些妇女中,艾滋病毒都未使免疫细胞发生衰竭,故足以使她们成为药物治疗的候选者,而且其中无一人接受疱疹药物.研究者随机指定这些妇女中一半人接受疱疹药物的万乃洛韦(Valacy-clovir)治疗,每日服用药丸,而其他妇女则接受安慰剂.在随后的3个月中,医生对这…  相似文献   

16.
正被称作T细胞的免疫细胞在身体抵抗感染和癌症的能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几十年来,导致T细胞活化的分子信号转导过程的详细信息仍然是一个谜。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人员首次描述了T细胞受体识别一种抗原(如病毒蛋白)从而触发导致一种免疫反应的前几个步骤发生的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0):4001-4004
《PLoS综合》:母乳中抗体能中和艾滋病病毒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3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从人类乳汁B细胞的免疫细胞中分离出两种抗体,这两种抗体有助于阻止HIV(艾滋病病毒)通过粘膜传播。乳汁样本来自非洲马拉维感染HIV的哺乳期妇女。研究人员说,这表明母乳中B细胞能产生中和性抗体抑制HIV病毒。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相似文献   

18.
《生物磁学》2014,(6):I0001-I0001
位于HIV病毒表面的糖蛋白gp120可让人体B免疫细胞失去活性,这是《自然-免疫学》上一项研究给出的结论。这项发现解释了为什么HIV病人抗体反应比较弱。  相似文献   

1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AIDS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HIV DNA整合在CD4+T细胞基因组中形成HIV储存库,使部分HIV逃避了宿主免疫清除和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作用。如何彻底清除患者体内HIV储存库成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重大障碍。了解HIV储存库的病毒学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是目前HIV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对HIV储存库特征及其主要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溶酶体途径将胞质蛋白和细胞器降解为小分子.从而为饥饿状态下的细胞提供能量。此外,细胞自噬还能清除入侵的病原性微生物,在天然性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不仅不能清除HIV病毒,反而有助于HIV病毒的复-a4。此外,HIV病毒蛋白似乎能够阻断细胞自噬作用.促进CD4+T淋巴细胞死亡和艾滋病的发生。简要介绍了细胞自噬的机制。以及细胞自噬在HIV病毒感染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研究细胞自噬与HIV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发现治疗艾滋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