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严重胸外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救治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7例患者采用早期全面治疗(ETC组),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患者采用DCS理论救治(DCS组)。比较两组相关生理指标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TC组比较,DCS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住院时间、ICU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DCS组腹腔感染、ARDS、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ETC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严重胸外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救治中应用DCS理论可明显改善患者生理指标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病情大致相同的多发伤患者9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实验组以损伤控制技术抢救进行救治,对照组以传统方式进行抢救,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后观察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凝血系统恢复时间,出血量,凝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显著差异,患者在体温恢复时间、凝血系统恢复时间、出血量、凝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率上,实验组即接受损伤控制技术救治的患者显然有很大的优点。两组差异具有显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疗效好,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死亡率低,有很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治疗严重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接诊的96例严重胸腹联合伤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行确定性手术,观察组行损伤控制性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排便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便时间、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进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严重胸腹联合伤患者中实施损伤控制手术效果显著,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和甘遂联合应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SAP患者6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丹参和甘遂联合治疗)两组。比较两组间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局部并发症;ARDS、休克、肾功能衰竭、胰性脑病等全身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中转手术数和死亡例数。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中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显著减少(P<0.05),但体温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和中转手术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和甘遂对SAP具有缓解病情,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尖吻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蛇伤凉血合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就诊时(咬伤2h内)、咬伤后72h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就诊时TT、PT、APTT、Fg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72h,两组患者的TT、PT、APTT均升高,Fg均降低,而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伤凉血合剂对尖吻蝮蛇咬伤所致凝血功能障碍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本文通过观察DCO在肝胆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肝胆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CO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DCO组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率、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等。结果:DCO组手术时间为(62.59±8.61)min,术中出血量为(306.48±23.54)m L,死亡率为20%,术后感染率为8.89%,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术时间为(90.35±7.86)min,术中出血量为(600.32±34.21)m L,死亡率为53.33%,术后感染率为24.44%,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6%;DCO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外科治疗中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本文通过观察DCO在野战条件下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的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为野战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症肝胆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CO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DCO组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率、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等。结果:DOC组手术时间为(62.59±8.61)min,术中出血量为(306.48±23.54)mL,死亡率为20%,术后感染率为8.89%,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术时间为(90.35±7.86)min,术中出血量为(600.32±34.21)mL,死亡率为53.33%,术后感染率为24.44%,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6%;DCO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胆外科治疗中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高处坠落伤急诊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高处坠落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损伤控制理念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损伤控制理念进行急救,比较两组患者的血pH值、体温、血乳酸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观察组第1、2天的体温、血pH、血乳酸、凝血酶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处坠落伤患者的病情复杂,临床病死率较高,实施损伤控制理念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是较好的临床急救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5,(3)
目的研究中药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凝血障碍的机制。方法将70例竹叶青蛇伤(均符合火毒证诊断标准)患者按SPS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基础治疗方法均为伤口消毒处理,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u,使用常规量抗生素,给予地塞米松10mg、奥美拉唑40mg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季德胜蛇药片10片,每天3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蛇伤胶囊5粒,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TT、PT、APTT、FIB、PLT、MPV、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FIB、PLT、MPV、PDW升高值(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治疗组TT、PT、APTT下降值(差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蛇伤胶囊具有减少凝血因子消耗、抗纤溶、改善血小板及其止血功能而治疗竹叶青蛇伤凝血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降纤酶,10U/次,1次/2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及评价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38/43),对照组为69.8%(30/43),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APTT、PT显著高于对照组,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均呈降低趋势,治疗后1周、2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段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结论:降纤酶能够延长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时间,降低血清CRP水平,部分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对髋关节置换术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61例,采用双盲、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83例和对照组78例,所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对照组采用术前给予低分子肝素处理,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注射用血凝酶及低分子肝素处理。术后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4 h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值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均下降,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纤维蛋白原Fib值均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患者术后24 h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是于术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中使用注射用血凝酶不受低分子肝素的抑制,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患者中早期输注冷沉淀治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住院号排序后取随机数字后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注血小板治疗,研究组给予早期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观察两组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的输注治疗,无终端、退出、输注中死亡等异常情况。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的TT、PT、APTT均降低,Fbg、PLT水平升高,并且研究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变化幅度(P<0.05)。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 h悬浮红细胞续用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失血患者中早期输注冷沉淀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起到较好止血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TAMS)与传统开胸手术对胸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外伤患者9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4,行传统开胸手术)和B组(n=47,行VTAMS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7d的凝血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较术前降低,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7d的APTT、PLT高于A组,DD、PT则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5/47),低于A组的27.27%(12/44)(P<0.05)。B组病死率为2.13%(1/47),低于A组的15.91%(7/44)(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外伤患者应用VTAMS手术治疗,可改善围术期指标,对凝血功能影响较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还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178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剖宫产手术,且术后出现产后大出血现象,将所有患者依照术中胎盘位置及植入情况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73)与对照组(n=105)。其中对照组产妇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腔纱条填塞术,观察组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对比两组产妇的剖宫产时间、术后24 h失血量、术中失血量以及总手术时间,相关临床指标,产后泌乳时间和产后1 d、2 d的泌乳量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剖宫产时间、球囊预置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24 h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总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产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D-二聚体(D-Dimer)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PT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LT、NO、NOS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照组APTT、FIB无明显变化,但观察组APT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Dimer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产妇的产后1、2 d泌乳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泌乳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患者采取腹动脉球囊置入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治疗能够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出血量,且改善患者凝血因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提升泌乳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acute exacerbation,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科住院治疗的80例AECOPD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另予辛伐他汀口服。比较两组患者刚入院时、治疗10 d后、30 d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治疗30天后所有患者按照肺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各级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10 d和30 d,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D-dimer,DD)、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均明显减低,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明显缩短,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ion of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明显变长,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长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后按照肺功能中度损害患者的DD、HCY、FBG水平均显著低于重度和极重度患者,TT显著短于重度和极重度患者,PT和APTT显著长于重度和极重度患者(P<0.05);重度肺功能损害患者的DD、HCY、FBG水平均显著低于极重度患者,TT显著短于极重度患者,PT和APTT显著长于极重度患者(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AECOPD患者的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损害程度与其凝血功能异常程度存有一定关联性,肺功能损害程度较重者其凝血功能异常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在胸部肺癌手术后多模式镇痛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实施肺癌手术病人120例,分为3组,对照组(C组)和不同帕瑞昔布钠处理组(P1组和P2组)。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镇痛,P1此基础上术前静脉用帕瑞昔布,P2组在P1基础上术后加用帕瑞昔布。观察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吗啡用量、不同时间段VAS和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结果:C组、P1和P2组术中出血量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组出血量最少(p0.05)。C组、P1和P2组术中瑞芬太尼和术后吗啡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P1组和P2组术后6个月时间内疼痛发生率和6个月时间内疼痛发生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PT、APTT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可降低病人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综合征的发生,增加凝血功能,减少吗啡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临床应用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术中保温联合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凝血功能、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TH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接受术中保温联合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凝血功能、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8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及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FIB)均升高(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7 d PT、APTT、TT、FIB组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 d PT、APTT、TT、FIB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躯体职能、角色职能、情绪职能、认知职能、社会职能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保温联合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可促进老年THA患者康复,有效保护机体凝血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7例,分为研究组(n=39)、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心肌损害指标、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的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与复苏前相比,两组患者复苏1 h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1 h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减轻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围术期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DIC孕妇57例(DIC组)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产检的正常孕妇57例(健康孕妇组)及在我院体检的健康非孕妇57例(非孕妇组)作为对照,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根据DIC组的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并比较两亚组治疗前PT、TT、APTT、FIB、D-D、PL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DIC组治疗前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孕妇组、非孕妇组比较,DIC组PT、TT、APTT延长(P0.05),D-D水平升高(P0.05),FIB、PLT水平降低(P0.05);与非孕妇组比较,健康孕妇组PT、TT、APTT缩短(P0.05),D-D水平降低(P0.05),FIB、PLT水平升高(P0.05)。DIC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组治疗前的PT、TT、APTT短于无效组(P0.05),D-D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FIB、PLT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PT与APT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外,其他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DIC孕妇围术期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异常改变,检测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对DIC孕妇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