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不断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病率也急剧上升,已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晚期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而NASH是由单纯性脂肪肝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阶段,因此,预防和治疗NASH已成为一个研究焦点.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的...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酒精滥用的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肝病综合征,目前已成为广受关注的肝病医学难题。随着抗脂肪肝药物的深入研究,动物模型制作得到很好发展。近年来,在大鼠、沙鼠、小鼠、兔和小猪等动物种属成功地建立了食物、胃肠外营养与蛋氨酸胆碱缺乏等诱导的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这些模型为研究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提供了机会。每种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合理应用动物模型能更好地开展脂肪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若干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小肠细菌过生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人中的发生率。方法:研究病例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9例、慢性乙型肝炎47例、健康对照27例。小肠细菌过生长以乳果糖H2呼气试验诊断。结果: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率为45.7%,慢性乙型肝炎为32.5%,健康对照4.2%,前二组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人有较高的发生率,但其因果关系尚需阐明。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他莫昔芬对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血窦内皮细胞的代谢、炎症及纤维化等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给予MCD饲料喂养6周后,每天腹腔注射一次他莫昔芬(100 mg/kg),持续5天。分离并收集肝血窦内皮细胞,加入1 mL TRIzol试剂吹打至沉淀消失,放入-80℃冰箱保存。样本后续送至基迪奥生物公司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在Omicsmart平台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来自已经发表的文献并通过Omicshare分析平台分析。结果:转录组测序发现,差异基因KEGG和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在免疫和炎症通路富集。通过分析肝脏内皮特异性代谢基因表达,我们发现他莫昔芬治疗逆转了NASH过程中部分代谢基因的下调,以及NASH过程中CCL2、CXCL2、CXCL5和VCAM-1等促炎基因和Col1a1、Col1a2、Col3a1、Tgfb2、和Timp1等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上调。同时,GSEA分析也显示他莫昔芬抑制了炎症和纤维化通路的表达。结论:他莫昔芬可能通过逆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对小鼠肝血窦内皮细胞代谢基因的改变以及炎症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上调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CC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CCL2)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CCL2在各种肝损伤中表达上调.CCL2是炎症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通过与其受体CCR2相互作用,使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过血管内皮向炎症部位迁移.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CCL2能直接诱导肝细胞的脂肪聚集,与非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肝实质细胞分泌的CCL2能激活并募集肝星形细胞,参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形成.CCL2能介导肝癌细胞的转移和浸润,刺激肿瘤血管生成,其与肿瘤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阐述CCL2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孙福广  任进 《生命科学》2023,(10):1348-135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类进行性的慢性肝脏疾病,包括简单的脂肪蓄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展性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NAFLD具有致病机制复杂、疾病进行性、高发病率、伴随并发症风险以及无特效药物治疗等特征,这凸显出对NAFLD的发病机制认知、筛查、诊断与监测的重要性。因此,该文旨在介绍NAFLD的概况,着重从肝穿刺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标志物三个方面归纳与总结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为NAFLD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及其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机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的健康保证。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内外环境紊乱时,机体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肠道菌群紊乱,从而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肠道菌群紊乱能够影响肠道胆汁酸代谢,胆碱及其代谢产物产生,短链脂肪酸形成,肠道内源性乙醇产生,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肠道蠕动改变等多种生物学机制的改变,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及进程。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状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常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或某些菌群种类和数量的改变,以及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通过增强肝脏脂肪合成、诱导机体胰岛素抵抗、激活天然免疫系统相关分子模式等机制,诱发肝脏炎症反应,启动纤维化进程,促进单纯性脂肪变向脂肪性肝炎发展。鉴定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和炎症反应的肠道菌群及其产物将为阐明肠-肝轴对肝脏炎症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奠定基础,为揭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开辟新思路,为该病的防治探索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结芽胞杆菌活菌片(商品名:爽舒宝)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凝结芽胞杆菌活菌片,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内毒素、TNF-α、IL-6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凝结芽胞杆菌活菌片通过降低血内毒素、TNF-α、IL-6,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肠道菌群与人体共生,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其在消化、吸收及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已成为影响NAFLD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肝轴紊乱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密切相关。因此,肠道微生态干预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NAFLD的新手段。本综述主要探讨肠道菌群异常对NAFLD/NASH发病过程、机制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血管新生是在现有血管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进而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的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新生不仅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且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血管新生的概念以及其在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肝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且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日渐成为目前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其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望减轻NAFLD患者肝炎的严重程度并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目前认为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通过饮食调整和适当运动而减轻体重被认为是最基础的治疗措施,但单纯依靠减肥治疗脂肪性肝病(FLD)的效果并不理想,药物在脂肪性肝炎防治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目前没有根治这一疾病的特效药物,单纯针对某一发病机制的药物亦难以治愈NAFLD这种复杂的疾病,本文主要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脂、保肝抗炎及改善肠道菌群等四方面介绍一下本病的药物治疗进展。提倡改变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干预治疗紧密结合,以取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通透性及血清内毒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8种进行培养.研究对象为健康成人(A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B组)各30例,计数两组肠道菌群中8种细菌的数量,检测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TNF-α的浓度,比较两组细菌数量和血清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显著减少(P<0.01或P<0.05),而肠球菌、肠杆菌的菌落数则有显著增加(P<0.01或P<0.05);酵母真菌、葡萄球菌、梭菌菌落数没有发生显著改变(P>0.05);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肠杆菌与内毒素、DAO、D-乳酸相关(r=0.644,P<0.001;r=0.415,P=0.023;r =0.383,P=0.037);血清内毒素和DAO、D-乳酸、TNF-α显著相关(r=0.485,P=0.007;r=0.477,P=0.008;r=0.490,P=0.006);TNF-α则与DAO、D-乳酸相关(r=0.426,P =0.019;r =0.440,P=0.015).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杆菌的过度生长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肠道通透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肝病之一,其发病率仍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NAFLD是一类包含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等疾病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并可能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威胁人类健康。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并且尚没有理想的有效治疗药物。该文主要就NAFL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NAFL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腧穴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电针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组)和对照组(护肝宁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BMI24)、适量有氧运动等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仅服用护肝宁,3次/d,联合组服用当飞利肝宁及电针腧穴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脂肪肝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腧穴联合当飞利肝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为非酒精性因素所致的肝细胞脂肪变为特征的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人体肠道中的各种菌群发挥着不同的病理生理作用,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肝轴"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二次打击"学说很好地解释了NAFLD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益生元、益生菌可以很好地调节肠道菌群,与抗生素和手术相比更加廉价、无害、安全,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NAFLD的新方法。本研究对肠道菌群与NAFL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包括肝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进一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性肝癌。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解释为"二次打击"学说。然而新的研究发现非甘油三酯在肝脏的沉积,而是脂肪酸(fatty acids,FAs)及其代谢产物等可能对肝脏有毒性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调节脂质及糖代谢、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尤其在FAs储存及分解代谢中起到核心作用,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治疗NAFLD有效靶点。本文将对PPARs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患病年龄趋于低龄化,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本文主要对NAFLD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进展做简要的综述。NAFLD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代谢综合征、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内质网应激、及铁超载等多种因素有关。NAFLD的治疗可以从防治原发病或相关危险因素、基础治疗(行为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整饮食;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解国际上NAFLD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治疗进展,对遏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肝脏疾病,且发病机制复杂。为探讨免疫浸润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中下载肝脏单纯性脂肪变性(simple steatosis, SS)、 NASH和健康受试者的数据集。使用R limma软件包对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进行筛选。通过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探讨DEGs的生物学功能。用无监督的一致性聚类及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ssGSEA)观察聚类模式所对应的免疫浸润类型。结果共获得1 569个DEGs,以及与NASH进展相关或不相关的两种修饰模式A、 B。模式B相较模式A对应较高的肝纤维化程度、小叶炎症程度、气球样变程度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活动度评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保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及疗效。方法选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维生素E和熊去氧胆酸等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连用6周。记录并判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内毒素、降钙素原(PCT)和D-乳酸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ALT、AST和GGT水平较治疗前均不同幅度下降(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下降幅度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血清内毒素、IL-6和TNF-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对照组下降幅度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能下调血清肝功能、内毒素、PCT和D-乳酸等指标,降低肠黏膜渗透性,增强肠黏膜上皮的修复能力,保护其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