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比较香豆乙酯与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3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香豆乙酯片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8%)低于对照组(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香豆乙酯相比,华法林预防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更显著,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8年11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及物理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明显改善(P>0.05),但仍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改善,但对于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与传统预防方法无差异,故需在准确判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性基础上,合理使用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为提高治疗效率,本研究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和分期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以6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对照组33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分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以治疗前后患者大腿围、小腿围、血管通畅评分,手术指标(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并发症(血栓复发、出血以及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为指标,考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在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栓复发0例,对照组血栓复发4例,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出血1例,肺栓塞0例,对照组出血2例,肺栓塞0例,两组出血和肺栓塞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PTS发生率为6.2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 %(P<0.05)。结论: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中央型(髂股静脉)和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导管溶栓治疗组(试验组)65例、单纯抗凝治疗组(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患肢大腿消肿率[(83.03±4.53)%]显著高于对照组[(50.42±7.41)%](P0.05);患肢小腿消肿率[(76.48±8.2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54.95±8.14)%(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有效率为92.31%(60/65),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4/28)](P0.05)。随访半年后,试验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90.67%(57/65),PTS率为7.69%(5/65);而对照组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率为21.42%(6/28),PTS率为14.28%(4/28)。试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导管接触溶栓腔内治疗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且两种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及溶栓途径的差异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静脉通畅率、血栓后综合征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平均周径均有所减少,肿胀明显缓解,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下肢消肿率更为明显,静脉通畅度更好,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TS发生例数为9例(23.68%),观察组PTS发生率更低仅为1例(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并发症,但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使静脉阻塞部位尽早恢复通畅,减少瓣膜功能损害,降低PT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AECOPD患者7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6,低分子肝素治疗)和研究组(n=36,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缓解、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0d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两组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10d后PaO2、SaO2较对照组高,Pa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升高,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降低(P<0.05),治疗10d后研究组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0d后两组Fib、APTT、TT、PT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采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但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者疗效更好,血气分析指标及凝血功能改善更佳。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8,(4)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通脉丹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208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4例,对照组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实验组静滴注射用血栓通+口服通脉丹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测用药前、术前1天及术后第1、3、5、7天的血浆D-二聚体等含量,比较两组的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安全指标,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及术前第1天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3、5、7天比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7天的患肢周径及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小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5、7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实验组的发生率为0.96%(1/104),对照组为2.88%(3/1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和通脉丹联用可抑制D-二聚体升高,从而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期间,降低医疗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术后分别予利伐沙班5 mg、10mg口服以预防DVT。术前及术后1d、7d检测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同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发生情况,观察临床出血事件。结果:术后1d两组Fbg水平明显降低,PT明显延长(均P0.05);术后7d两组Fbg水平与术后1d相比明显回升,PT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各时期的Fbg与PT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两组D-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利伐沙班5 mg组明显高于利伐沙班10 mg组(P0.05);术后7d两组D-D水平均较术后1d明显降低(P0.05),且利伐沙班10 mg组明显低于利伐沙班5 mg组(P0.05)。利伐沙班10 mg组术后早期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5 mg组(P0.05)。两组预防性抗凝后临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口服大剂量(10 mg)利伐沙班,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且不会明显增加临床出血事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阿司匹林组(39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1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片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术后痛觉感受,引流量及随访1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术后,两组Plt、APTT和PT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阿司匹林组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利伐沙班组接近术前正常水平。与术前1 d相比,术后5 d,术后10 d两组痛觉感受明显降低(P0.05),且阿司匹林组痛觉感受在术后5 d,术后10 d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术后第1天,第2天,利伐沙班组引流量均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随访1个月期间,阿司匹林组并发症12例,利伐沙班组7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均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安全有效。利伐沙班在抗凝作用上更强,能减少术后出血量,相比之下,阿司匹林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疼痛感受,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涌泉、足三里穴位雷火灸,并分别于术后第1、5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数值,于术后第7天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干预组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并分析HS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SP患者9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其中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生率,并分析HS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95.74%(45/47),较对照组的76.09%(35/46)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紫癜性肾炎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中VEGF、ET-1均与FIB、D-D、PLT呈正相关,而与PT、APPT、TT呈负相关(P<0.05)。结论:HSP的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HSP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且血管内皮功能与凝血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D-二聚体(D-D)、P-选择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作为DVT组,选择同期治疗的95例下肢骨折但未并发DVT患者作为无D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D、P-选择素、VEGF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无DVT组相比,DVT组血清D-D、P-选择素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P-选择素、VEGF是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OR=1.996、2.335、1.743,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P-选择素、VEGF诊断下肢骨折患者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790、0.812,血清D-D、P-选择素、VEGF联合诊断下肢骨折患者DVT的AUC为0.945。结论: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血清D-D、P-选择素、VEGF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清D-D、P-选择素和VEGF是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在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诊断和预测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联合尼可地尔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 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全科医学科、急诊科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就诊顺序,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口服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采取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Hs CRP、HCY、IMA、LP-PLA2水平,左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30/40)](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Hs CRP、HCY、IMA、LP-PLA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LVED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CO和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LVEDD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而CO和LVEF显著升高(P0.05)。结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口服尼可地尔治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Hs CRP、HCY、IMA、LP-PLA2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0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ACI患者60例,按照入院奇偶顺序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奇,3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偶,30例,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程为7 d。对比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血液流变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症因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疗效明确,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凝血功能、失血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收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行THA治疗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抽签的形式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采用注射器抽取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关节腔处。研究组在缝合手术切口时,接受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处理。对比两组凝血功能、失血量、血常规、疼痛情况和血清CRP、PCT,记录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较术前下降,但研究组术后3 d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术后3 d的PT、APTT、D-D、FIB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术后12 h下降,CRP、PCT较术前升高,研究组术后3 d VAS评分、CRP、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罗哌卡因可有效减少THA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控制全身炎性反应,同时减轻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后桡动脉闭塞(RAO)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9,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与对照组(n=61,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探究两组患者术后7 d时、术后30 d时、术后3个月时RAO发生情况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阻力指数(RI)]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 d后心功能[B型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差异,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结果:术后7 d时,观察组患者RAO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时、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RAO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PSV、EDV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RI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PSV、ED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BNP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BNP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LVEF、CI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LVEF、CI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可减少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后RAO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有利于患者心功能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妇科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对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5例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38例和开腹组37例,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及术后48h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自动血细胞技术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结果:①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前24h及术后48h血浆PT、APTT、TT、FIB、PLT、D-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病人术后24h血浆PT、APTT均缩短,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24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T及PLT在术前24h及术后24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FIB、D-D两组术后24h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特殊的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头低臀高的膀胱截石位,气管插管的全麻协同作用,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流速度减慢,同开腹手术一样,均可使患者术后血液呈现不同程度高凝状态,从而均可增加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及Wells评分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分析三者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351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59例)和非DVT组(292例)。比较DVT组和非DVT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及Wells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RP、D-D水平与Wells评分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P、D-D、Wells评分单项及联合三项指标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以及Wells评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P<0.05),DVT组术后3d、术后7d、术后14d的CRP、D-D水平以及Wells评分高于非DVT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VT组CRP、D-D水平与Well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7d的D-D、CRP、Wells评分诊断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3、0.785、0.769,高于术后3d和术后14d;术后7d的CRP、D-D和Wells评分联合诊断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的AUC为0.928,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结论:CRP、D-D水平及Wells评分均与脊柱骨折患者术后DVT有关,术后7d CRP、D-D和Wells评分联合诊断术后DVT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血小板、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接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血小板、D-D、Fg、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86%、1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静脉溶栓治疗,这可能与其更有效改善改善患者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