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菌物学报》2017,(10):1332-1345
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是台湾特有的珍稀药食用真菌,具有保肝护肝、抗肿瘤、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液体深层发酵是目前高效生产樟芝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其规模化生产应用中仍然存在接种量及种子质量不易控制、发酵过程菌体形态复杂、发酵过程参数及活性物质得率批次稳定性不高、生产周期偏长等问题。本文对樟芝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快速发酵、循环发酵、活性物质高效发酵等新型樟芝发酵工艺,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和批次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此外,对樟芝深层发酵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肝癌H22荷瘤小鼠的肿瘤模型,对樟芝液体发酵粉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樟芝液体发酵粉(500或1000 mg/kg b.w.)能够体内显著抑制H22肿瘤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2.0%和46.4%。同时,与模型组相比,樟芝发酵粉能够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周期,延长率为29.4%。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的肿瘤细胞生长旺盛,而樟芝发酵粉处理组的小鼠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皱缩和坏死症状。樟芝发酵产物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樟芝谷物固态发酵产物抗氧化性能及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在所选谷物中,樟芝青稞固态发酵产物的乙醇提取物总抗氧化性最好,较未发酵青稞提高了4.02倍.通过无水乙醇50℃水浴振荡提取80 min,其总抗氧化性达到了769.60 U/g.对其抗氧化性能分析发现,樟芝青稞固态发酵乙醇提取物为6 mg/L时,对DP P 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91.9%、51.2%、61.3%,对铁离子的螯合能力为79.5%.相对于未发酵谷物,大米、小米、玉米以及青稞的樟芝发酵产物中总酚含量均有显著的提升,其中青稞乙醇提取和水提取物中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2.36倍和4.23倍.通过HP LC分析可知,樟芝固态发酵产物含有丰富的活性化合物,包括马来酸衍生物(Antrodin)以及泛醌类衍生物(Antroquinonol),且各组分含量较为均衡;而樟芝液态发酵菌丝体乙醇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马来酸衍生物,不含有泛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是一种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的多年生蕈菌类,樟芝子实体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包括三萜类化合物,但野生樟芝只生长在台湾特有的牛樟树树干腐朽的心材内壁和枯死倒伏的牛樟树表面,生长极其缓慢,很难获得,价格昂贵。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液体培养樟芝的菌丝体以产生三萜类化合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樟芝产生三萜类化合物的液体发酵条件。首先对樟芝的液体发酵的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进行了单因素优化,研究发现樟芝液体发酵产生三萜类化合物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提取物,最佳浓度分别为100 g/L和9 g/L,优化的培养基配方为(g/L):葡萄糖100.0,酵母提取物9.0,Mg SO4·7H2O 0.5,KH2PO41.0。优化的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6.0,温度28℃,接种量10%(v/v),摇床转速180 r/min。在此基础上,用响应面法对樟芝液体发酵产生三萜类化合物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即碳源、氮源和培养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优化的三种因素条件为:葡萄糖104.71 g/L,酵母提取物9.93 g/L,温度28.42℃。用优化的培养条件液体培养樟芝,其三萜类化合物的产量达到391.45 mg/L,比优化前的产量223.39 mg/L提高了75.23%,为进一步研究液体培养樟芝产生三萜类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樟芝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优化模型对药用丝状真菌樟芝的复杂发酵过程进行建模,并获得最优发酵培养基组成.对樟芝发酵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分别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响应面法(RSM)对樟芝发酵过程进行建模,同时采用遗传算法(GA)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ANN模型比RSM模型具有更好的实验数据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GA计算得到樟芝生物量理论最大值为6.2 g/L,并获得发酵最佳接种量及培养基组成:孢子浓度1.76× 105个/mL,葡萄糖29.1 g/L,蛋白胨9.4 g/L,黄豆粉2.8 g/L.在最佳培养条件下,樟芝生物量为(6.1±0.2)g/L.基于ANN-GA的优化方法可用于优化其他丝状真菌的复杂发酵过程,从而获得生物量或活性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6.
樟芝是原产于台湾的珍稀药用真菌,具有保肝、抗癌等活性。樟芝在深层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无性孢子,但是目前对樟芝无性产孢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报道了樟芝发酵培养基中Ca~(2+)浓度能够有效调控樟芝无性产孢的现象;采用双向电泳(2-DE)技术,对不添加Ca~(2+)培养(对照)的菌丝体、添加1 mmol/L Ca~(2+)培养(促进产孢)的菌丝体及添加200 mmol/L Ca~(2+)培养(抑制产孢)的菌丝体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了参与Ca~(2+)/钙调素信号通路的CaM蛋白和HSP90蛋白,以及参与FluG调控产孢信号通路的AbaA蛋白;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Ca~(2+)/钙调素和FluG介导的樟芝无性产孢信号通路模型图;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技术,对该通路上23个功能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受Ca~(2+)调控最为灵敏的7个产孢相关功能基因:crz1、hsp90、flbB、brlA、abaA、wetA及fadA。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樟芝无性产孢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樟芝的药用保健价值及开发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芝是一种原产于台湾的药用真菌,具有解毒抗癌、保肝强心、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本文介绍樟芝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用保健价值,并对今后樟芝的开发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补充樟芝对力竭运动后大鼠肝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本研究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控制组(C)、力竭运动组(E)、樟芝组(A)和樟芝力竭运动组(AE)4组。依照大鼠每公斤体重每天投予0.3 g樟芝,为期四周;E及AE组以渐增式力竭运动模式跑至力竭。记录运动时间并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葡萄糖(glucose,GLU)、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研究显示E组的AST及ALT活性显著高于C组,Glu、TG及TC浓度显著低于C组,ALT活性显著高于AE组。A组的Glu浓度显著高于C组。AE组运动时间及Glu浓度显著高于E组。因此补充樟芝菌丝体能提升大鼠耐力运动时间,并减缓因力竭运动所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9.
樟芝在台湾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但由于未被国家卫生部批准,而无法进入大陆市场。目前已有多个研究机构对樟芝子实体与菌丝体安全性进行研究,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樟芝为无毒级物质,基因毒性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结构变异分析,30天、90天喂食毒性试验及致畸试验中,均未出现阳性反应,证明樟芝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根据食品安全评估的要求,樟芝作为食品和药品的新原料是可行的。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樟芝是台湾特有的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抗癌、抗炎、抗病毒等多种功效。为了考察液体发酵樟芝菌丝体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单纯性疱疹病毒II型的抑制作用,本文采用MTT法测定樟芝提取物对细胞的毒性和对病毒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樟芝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Vero细胞有微弱毒性,但是1.5mg/mL的乙醇提取物和2.5mg/mL的水提取物对细胞基本无毒性,二者对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均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30mg/mL和1.32mg/mL。樟芝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樟芝液体发酵粉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樟芝发酵粉的化学成分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包括水分、灰分、脂肪、蛋白、纤维、还原糖、氨基酸、矿物元素、多糖、三萜、总酚.结果表明,樟芝发酵粉粗蛋白含量为47.78%,氨基酸含量为36.71%.不饱和脂肪酸是优势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为主.还含有丰富的多糖、三萜类化合物、酚类物质和多种矿物元素.樟芝发酵粉的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樟芝对氮素营养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爱荣 《菌物研究》2004,2(1):45-48
采用 5种不同的氮素营养源 ,配制合成液体培养基 ,测定各种氮源对樟芝菌丝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 ,樟芝对 5种氮源的利用表现明显的差异性 ,对有机氮利用较好 ,尤其是酵母膏 ,无论是菌球数量还是菌体收率均高于蛋白胨。酵母膏的菌球数量达 1 2 5 8个 /dL,比蛋白胨多出 63 8个 ;菌体干重为 7 2 1 6g/dL比蛋白胨高出 1 45 0g/dL。樟芝对无机氮的利用不如有机氮 ,其中对硫酸铵能够利用 ,而对硝酸铵的利用较差 ,对碳酸铵基本不能利用。樟芝菌丝在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pH值变化幅度不大 ,基本处于平缓状态。有机氮处理的发酵液起始pH值与终止pH值呈上升趋势 ,而无机氮处理的发酵液pH值呈下降趋势 ,但下降的幅度不大 ,尤其是碳酸铵 ,pH值一直处于偏碱性状态 ,不适合樟芝菌丝的生长。樟芝在马铃薯基础培养基中 ,不同氮源的各个处理 ,菌球生长都比较均匀 ,表面光滑 ,没有分枝 ,圆形或肾形 ,且发酵液有浓郁的果香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双向电泳(2DE)、质谱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技术分析樟芝无性孢子萌发相关蛋白。【方法】分别提取培养0 h和24 h的樟芝孢子总蛋白并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再用PDQuest软件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并用MALDI-TOF-MS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其次将鉴定成功的蛋白与孢子萌发相关蛋白的本地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樟芝中的孢子萌发相关蛋白信息,最后用RT-qPCR技术对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样品共有32个差异蛋白点,其中在24 h表达量上调的蛋白25个,下调的蛋白7个。将32个差异蛋白点挖取鉴定,成功鉴定24个。其中,与孢子萌发相关的蛋白有10个,分别为GerO、Ubc1、Cat-1、Snf1、Cas2、SfaD、Chaperonin、Fad5、Tyrosine-P和ChiA。【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樟芝无性孢子萌发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古代记载的"青芝"的名称、形态特性、地理分布和药用功效等方面做了本草考证。根据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青芝"的特点,将其与现代中药杂色云芝进行形态学、生境与地理分布等方面的比较考证,结合云芝现代药理活性方面研究成果,认为古代"青芝"应为多孔菌科真菌杂色云芝,并非灵芝。  相似文献   

15.
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樟芝菌粉中的总三萜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薄层色谱(TLC)-分光光度法测定樟芝菌粉中的总三萜含量.结果表明,适宜的展开剂组成为氯仿:甲醇=9:1.该方法排除了樟芝菌粉中含有的脂肪等物质对测定总三萜含量的干扰,其准确度明显高于直接分光光度法和重量法,同时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准确度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樟芝菌丝体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樟芝发酵菌丝体中游离氨基酸和结合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樟芝菌丝体中含有丰富的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谷氨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是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的5.55倍,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却很低。在测定过程中,由于采用了酸水解,菌丝体中的色氨酸被破坏,而其余17种氨基酸均被测出,含量极其丰富。尤其是支链氨基酸的含量远大于α-酪蛋白、卵蛋白和大豆球蛋白。  相似文献   

17.
<正>樟薄孔菌Antrodia camphorata又称樟芝、牛樟菇、樟内菇等,是台湾特有的珍稀药用菌(宋爱荣2002),具有抗肿瘤(Chen et al.1995)、抗氧化(You et al.2002)、消炎(Shen et al.2004)等功效。樟薄孔菌成分复杂,主要含有多糖(Chang et al.  相似文献   

18.
对3个樟芝野生菌株和5个物理诱变菌株进行液体发酵,通过测定发酵液黏度变化情况,观测培养性状、菌球及粗提物产量和多糖、蛋白质及三萜含量,从中筛选出适宜液体发酵的多糖、三萜及蛋白质高产优良菌株。试验结果显示:供试的8个樟芝菌株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其中,菌株327和Gg生长速度较快,培养的第9–10天开始出现菌丝自溶现象;经过筛选,327菌株为多糖和蛋白质高产菌株,多糖和蛋白质的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238.20%和10.33%;Gg为三萜高产菌株,三萜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57.86%。野生樟芝菌株经物理诱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研究樟芝发酵滤液干膏(剂量为350,700和1050mg/kg)对慢性酒精喂养加急性酒精灌胃的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樟芝发酵滤液干膏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降低小鼠血清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  相似文献   

20.
采用响应面法对樟芝深层培养中总三萜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溶剂浓度、提取温度和液固比为变量,应用响应面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以总三萜得率作为响应值,建立了樟芝总三萜提取的回归模型,对其提取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总三萜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86%,提取温度75℃,液固比37。进一步的实验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