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片联合益生菌对高血压伴肥胖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400例高血压伴肥胖患者。随机法分组:对照组(200例)给予厄贝沙坦治疗,研究组(2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益生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和肠道菌群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DBP、SBP、CRP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乳杆菌、拟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肠杆菌及肠球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对照组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3,P=0.430)。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益生菌治疗高血压伴肥胖可提升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肠道紊乱菌群,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2例,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在指导患者饮食、合理运动的基础上给予降糖、降压治疗、改善贫血、保证酸碱平衡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肾功能各项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清hs-CRP、TNF-α、ET及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LDL-C、BUN、SCr、CysC、24h UP、hs-CRP、TNF-α、ET及Hcy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清HDL-C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清hs-CRP、TNF-α、ET及Hcy水平,进而保护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厄贝沙坦的联合应用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治疗的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72例作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予以利尿药联合厄贝沙坦进行血压调控,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日一次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监控患者血压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TNF-α及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治疗后血清Hcy、TNF-α及IL-6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与厄贝沙坦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尽早恢复患者血压稳定,可能与其降低血清Hcy、TNF-α、IL-6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低剂量厄贝沙坦治疗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低剂量厄贝沙坦治疗组和高剂量厄贝沙坦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1.5g,每天3次,同时加厄贝沙坦75mg/d;对照组单纯给予厄贝沙坦150mg/d治疗。两组治疗周期为1个月进行比较血压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等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联合低剂量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老年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05收治的诊断明确为NSTEMI的患者38例,将因各种原因不能服用厄贝沙坦者作为对照组(n=17),余为药物组(n=21)。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等),药物组加服厄贝沙坦150 mg,1次/日,应用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14天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GF-β1、CTGF水平。结果:治疗第7天时,两组患者血清TGF-β1、CT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时,两组患者血清TGF-β1、CTGF水平均较第7天降低(P0.01),且药物组血清TGF-β1、CTGF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0.01),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药物组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血清CT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使NSTEMI患者血浆中TGF-β1水平受到抑制,虽能使CTGF水平下降,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联素在早产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72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5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脂联素、载脂蛋白和骨密度水平,分析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和骨密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受试新生儿的性别、胸围、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指数(BMⅠ)、身长、头围、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新生儿血清脂联素、载脂蛋白A-Ⅰ(Apo A-Ⅰ)及左胫骨中段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SOS)水平明显下降,而载脂蛋白B(Apo B)和Apo B/Apo A-Ⅰ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胎龄、BMⅠ、头围、TC、TG、Apo A-Ⅰ及SOS呈正相关(P0.05),与Apo B和Apo B/Apo A-Ⅰ水平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胎龄、BMⅠ、Apo B/Apo A-Ⅰ及SOS是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足月儿,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体格指标、载脂蛋白及骨密度密切相关,可能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侧股神经阻滞术用于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和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按照其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双侧股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情况,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管、恢复室停留和苏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48 h血清炎性因子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DBP、SBP、HR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研究组DBP、SBP、H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DBP、S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采用全身麻醉相比,双侧股神经阻滞可有效改善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并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和稳定其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使用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CHF)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7例本院老年CHF患者随机分做实验组(19例)及对照组(18例)。对照组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及美托洛尔治疗;实验组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美托洛尔及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及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7%)高于对照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及胱抑素C水平增加,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YHA)及B型脑钠肽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LVEF及胱抑素C水平较高,NYHA分级及B型脑钠肽水平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T3、T4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甲状腺素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老年CHF的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LVEF水平,降低NYHA分级及血清中B型脑钠肽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赖诺普利与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影响,以期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脑卒中2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每组各82例。常规组采用基础治疗,研究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赖诺普利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参数、血清ADMA和Hcy水平、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压参数(SBP、DBP和PP)、血清ADMA和Hcy水平、m R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三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常规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常规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赖诺普利和贝那普利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疗效显著;但赖诺普利的效果要比贝那普利更好,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片对膜性肾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肾内科收治的膜性肾病患者98例,根据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片治疗,试验组联合百令胶囊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Scr、BUN、UA、Ccr、尿蛋白、MMP-9、MMP-3及TIMP-l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63%,显著低于试验组的95.92%(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Scr、BUN、UA、MMP-9、MMP-3、TIMP-l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cr水平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试验组为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片对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能与其显著降低MMP-9、MMP-3和TIMP-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麝香保心丸口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ro-BNP,LVEDD及E/A均降低,而LVEF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Pro-BNP,LVEDD及E/A较低,而LVEF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及CRP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及CRP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间苯三酚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并将其根据入院的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间苯三酚200 mg,连续给药7 d,观察组联合静脉滴注拉贝洛尔100 mg,当患者的血压降至目标期值后,将给药方法改为口服拉贝洛尔片,每次50 mg,每天3次,直至分娩前。比较两组胎盘早剥、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剖宫产、低体重儿以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Serum cysteine protease inhibitor C,Cys-C)、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protein-1,HMGB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2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4%,P0.05);观察组的胎盘早剥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剖宫产率、低体重儿率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SBP、MAP和、DBP、血清Hcy、HMGB1和Cys-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苯三酚联合拉贝洛尔能显著降低妊娠高血压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率,控制血压效果理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Hcy、HMGB1和Cys-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准备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60岁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每组32例。丙泊酚组予以2 mg/kg丙泊酚静注后给予改良电抽搐疗法(MECT)治疗,依托咪酯组予以0.3 mg/kg依托咪酯静注后给予改良电抽搐疗法(MECT)治疗,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予以依托咪酯(0.15 mg/kg)和静注丙泊酚(1 mg/kg)后予以改良电抽搐疗法(MECT)治疗。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中、电刺激即刻、电刺激后5分钟、10分钟检测患者的心率及血压指标。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后HR、SBP、DBP均下降(P0.05),电刺激即刻HR、SBP、DBP均明显升高(P0.05);与电刺激即刻相比,三组患者电刺激后5 min HR、SBP、DBP显著下降(P0.05);与丙泊酚组及依托咪酯组相比,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麻醉诱导后HR较低,电刺激即刻HR、SBP、DBP水平较低(P0.05)。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依托咪酯组、丙泊酚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的安全性较单用依托咪酯组或丙泊酚更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研究非编码长链RNA ANRIL(lncRNA-ANRIL)和对氧磷酶1(PON1)在冠心病患者血清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冠心病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2月到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lncRNA-ANRIL相对表达水平和PON1含量。采用Pearson法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lncRNA-ANRIL相对表达水平和PON1含量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组患者SBP、DBP、TG、TC和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血清lncRNA ANRIL Exon 1-2和Exon 17-18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PON1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ANRIL Exon 1-2和Exon 17-18相对表达水平与SBP、DBP、TG、TC和LDL-C均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5);(4)血清PON1含量与SBP、DBP、TG、TC和LDL-C均呈负相关,与HDL-C、血清ANRIL Exon 1-2和Exon 17-18相对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SBP、DBP、TG和LDL-C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HDL-C、血清ANRIL Exon 1-2和Exon 17-18相对表达水平、以及血清PON1含量是冠心病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lncRNA-ANRIL相对表达水平和PON1含量均降低,两者与冠心病患者血压及血脂代谢指标显著相关,且两者均为冠心病发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H型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及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达州市中心医院于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4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Hcy正常组(n=134)和H型高血压组(n=316),比较Hcy正常组、H型高血压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的差异,并对Hcy水平与左心室结构改变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将316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58)和对照组(n=158),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4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血压、血浆Hcy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平,观察脑卒中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H型高血压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LVM)、LVMI均较Hcy正常组增大(P0.01)。血浆Hcy与LVPWT、IVST、LVM及LVMI呈正相关(r=0.652、0.526、0.736、0.786,均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观察组Hcy、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SBP、DBP、Hcy及LVMI均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脑卒中发生4例(2.53%)较对照组12例(7.59%)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干预H型高血压患者后可显著降低血压、血浆Hcy水平,改善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血清代谢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T2DM患者共96例,按是否存在微血管病变分为观察组(n=43,存在微血管病变)及对照组(n=53,无微血管病变)。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胱抑素C(Cys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病程、吸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LDL、HbA1C、CysC、Hcy、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CysC、Hcy、VEGF为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OR=1.975,3.643,4.054,4.214,P0.05)。结论:CysC、Hcy、VEGF为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对其水平的检测有助于早期T2DM微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脑梗塞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叶酸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调控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 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1次/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3.2 g/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Hcy水平均显著下降,叶酸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PCT、Hcy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叶酸水平、临床治疗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能够显著提高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降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清叶酸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