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中硒的形态转化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一些典型地区环境硒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硒在土壤中形态和价态转化,探讨了硒在土壤固液相中的分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明确了土壤中硒的转化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系统归纳了硒的形态、土壤性质、植物的品种和种类等影响硒有效性的因素;建立了将形态和价态相结合的土壤硒形态测定方法,并对测定硒有效性的化学浸提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相关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硒胁迫下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小云 《生态学报》2009,29(6):2775-2781
通过对青海湖湖东地区土壤和牧草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该区严重缺硒.然而,生存于湖东地区的普氏原羚却不见缺硒表症,普氏原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缺硒环境.提出假说:普氏原羚应对硒胁迫的主要对策是选择采食高硒植物, 在湖东地区,牧草硒含量是影响普氏原羚选择食物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在湖东地区,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基本食物,同时是主要的高硒植物.普氏原羚应对硒胁迫的主要对策是选择芨芨草草地作为采食地,增加高硒植物芨芨草在食物中的比例.也不是嗜食或喜食高硒植物.  相似文献   

3.
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调控及分异成因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赵少华  宇万太  张璐  沈善敏  马强 《生态学杂志》2005,24(10):1197-1203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及动植物的健康安全。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球化学循环,包括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形态及有效性,大气和水环境中硒的形态分布,植物体中的硒及其对硒的吸收关系;讨论了低硒高硒环境中硒营养水平的调节及环境分异的成因,诸如母质类型、气候特征、风化淋失、气体挥发、土壤质地和地力耗竭等方面;并提出了环境中硒研究的前沿及今后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促进今后环境中硒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稻田硒循环转化与水稻硒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交替变化和土壤组分的特殊性决定了硒在稻田环境中的循环转化机制明显有别于旱地土壤,并且影响到土壤硒的有效性及水稻对硒的吸收与积累.深入研究稻田土壤硒的循环转化及水稻硒营养吸收对实现土壤无机硒向有机硒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稻田土壤硒的循环机制及形态转化、水稻体内硒的代谢机制及吸收积累特性进行综述,分析硒在土壤 水稻系统中转化及向水稻体内迁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土壤硒有效性研究及培育富硒营养稻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硒与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硒环境本底值分布极不均匀,在世界范围内缺硒与富硒地区并存。过去10年中,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探讨硒与死亡率、肿瘤、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生殖之间的关系。以近年来的人群研究为线索,综合阐述了硒与上述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了硒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典型缺硒大国,一条马鞍形土壤缺硒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33.34%,但同时也存在点状分布的富硒-高硒地区,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8.69%,成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安徽石台、广西巴马、江西宜春等地方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得到大力开发利用。伴随着硒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科学问题被广泛提出,如:硒摄入有何健康效果?天然富硒区人群是否有实证研究数据?硒-镉共生导致天然富硒农产品富硒的同时是否存在镉含量超标问题?硒资源中的硒形态组成有何重要意义?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超积累硒的机制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答。基于对天然硒资源近10年的研究成果,对以上科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以期为未来高效安全科学地利用硒资源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利用连续浸提法研究了硒对稻田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加硒前后土壤中汞均以有机结合态、元素态和硫化物态为主,这三者占土壤总汞含量的90%以上,而生物有效态汞(包括模拟胃酸提取态和水溶态)仅占土壤总汞含量的0.27%。加硒对土壤中有机结合态和元素态汞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硒添加浓度的增加,有机结合态汞的相对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元素态汞相反,但土壤中其他形态的汞含量变化不显著。加硒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无机汞和甲基汞的生物有效性。结合土壤中汞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可以推测:有机结合汞是维持土壤中生物有效态汞的重要补偿来源,当其转化成更为惰性的元素汞后,影响有机结合态汞与生物有效态汞之间的平衡,可能是导致土壤中汞生物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西藏土壤-植物-动物(人)系统中硒含量与大骨节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西藏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中土壤、粮食和儿童发样匹配采样以及对样品中硒含量的分析,探讨了硒元素在土壤-植物-动物生态系统中的含量特征及其与大骨节病分布流行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地区整体处于低硒水平,所有病区样品的硒含量显著低于非病区(P<0.05)。土壤低硒是导致西藏大骨节病区粮食、人体硒水平偏低及病情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改善土壤硒环境,提高土壤硒含量是西藏地区大骨节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补硒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发硒水平,并有效控制大骨节病,但是需要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9.
硒在华南稻区酸性土壤中极易被固定使其有效性较低.本研究旨在通过盆栽试验,探明施用硒肥对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硒能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籽粒硒含量;水稻根际土壤中水溶态硒、交换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各施硒处理之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硒的迁移系数没有显著差异;施硒对根和叶片之间硒的迁移系数也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施硒提高了叶片和籽粒之间硒的迁移系数.施用0.5 mg·kg-1硒增加了水稻根系有机酸的分泌,而施用1.0、5.0 mg·kg-1硒则降低了有机酸的分泌.根系有机酸的分泌对根际土壤pH值影响不大,根际土壤pH值反而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施硒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pH值.随着施硒水平的提高,根际土壤黏土矿物(高岭石)的红外吸收光谱不断增强.施入土壤中的硒多转化为水稻难以吸收利用的形态,且不易向根际移动.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也并不是通过影响土壤pH值来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对于动植物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依托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查阅的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硒方面的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217 mg/kg,中南地区为高硒分布区;富硒土壤的分布受煤系、黑色地层、土壤有机质、沉积作用、母岩等各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硒资源库,其丰富且可再生的物种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富硒海洋产品。针对当前人们广泛存在的缺硒现象,综述了沿海典型物种包括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的硒含量,海洋物种富硒化养殖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海洋植物活性组分及海鲜废弃物硒化的潜在方式。最后,展望了海洋含硒产品研究和开发的方向,以期为高效利用海洋硒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用特丁基氢过氧化物(t-BuOOH)分别与缺硒和不缺硒大鼠红细胞在体外作用后,观察了血红蛋白,脂质和膜蛋白的改变情况,并测定了抗氧化酶系的活力,以研究硒对t-BuOOH毒性的保护作用,结果指出:硒缺乏可使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缺乏组所受t-BuOOH的氧化损害大于硒不缺乏组。  相似文献   

13.
硒是人体必需的保健营养素,其在体内起到的活性作用主要源于硒蛋白;然而无机硒的摄入量存在上限问题,故给缺硒的机体寻找合适的有机硒蛋白已成为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已发现的硒蛋白,探讨了产硒蛋白的细菌种类及其表达机制,简述了硒蛋白的分离纯化技术,并归纳了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以期为今后硒蛋白的生产制备、有机硒产品的开发应用和医药保健的研究发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硒肥在地方特色生物资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人类健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现有硒肥利用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对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开展人工施加硒肥。对地方特色水果、蔬菜、药食同源植物为代表的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施用硒肥进行富硒化利用研究报道较少。为逐渐满足缺硒和低硒地区居民补硒的需求,科学开展优势特色生物资源利用,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特色生物资源人工补硒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环境与植物中硒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左银虎 《植物学通报》1999,16(4):378-38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环境及植物中的硒形态研究方面的进展。在土壤和水中各种不同形态硒的分布情况与pH值及其它特性之间的关系;植物中各种有机硒化合物的含量,可能的结构和硫素之间的关系,植物对硒的吸收转化过程等等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与植物中硒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银虎 《植物学报》1999,16(4):378-38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环境及植物中的硒形态研究方面的进展。在土壤和水中各种不同形态硒的分布情况与pH值及其它特性之间的关系;植物中各种有机硒化合物的含量,可能的结构和硫素之间的关系,植物对硒的吸收转化过程等等。  相似文献   

17.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开采和冶炼、工业"三废"排放等原因导致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如何科学准确地预测和评价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生物毒性,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errestrial Biotic Ligand Model,t-BLM)是一种能够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机理性模型,模型假设环境中的金属进入到生物体内与一些生物位点结合形成金属-生物配体络合物(BL),当BL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对生物产生毒性,由此判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本文在综述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生物毒性的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t-BLM的基本原理,基于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为受试生物的t-BLM预测和评价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了t-BLM理论和应用上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高产铁载体根际菌的筛选鉴定及硒活化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产铁载体根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化土壤硒的性能研究,揭示根际菌产铁载体与活化硒素性能的相关性。利用铬天青(chrome azural S,CAS)平板法从贵州开阳地区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产铁载体菌株,而后定量检测其产铁载体能力,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检测其产吲哚乙酸能力,通过16S rRNA序列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另外,通过浸提剂提取的水溶态硒、有效硒含量高低反应菌株对土壤硒的活化能力。研究结果显示:5株菌株具有较强的铁载体分泌能力,其中菌株WD06铁载体活性单位高达73%,达到产铁载体能力较高级;各菌株均具有一定的产吲哚乙酸的能力;各菌株可对土壤中的硒起到较强的活化作用,将水溶态硒含量提高2.50~7.85倍、有效硒含量提高0.46~4.72倍;3株硒活化效果较好的菌株中,WD01经鉴定为Klebsiella michiganensis,WD06为Serratia marcescens,WD07为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该研究结果为土壤硒微生物强化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苹果对硒的吸收及其积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秦冠苹果采用不同浓度的硒溶液进行了花期喷施、对干注射和土壤施加3种处理,研究了苹果树对硒的吸收,找到了生产富硒苹果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硒并不是苹果必需的微显元素;首次提出了苹果树属非积聚硒植物的新概念;同时也对食用富硒苹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硒对流感病毒悬液滴鼻处理的小鼠的体重变化、死亡率、血清硒水平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硒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缺硒组(0 mg/kg)、正常给硒组(0.2 mg/kg)、补充硒组(0.3 mg/kg)、补充硒组(0.4 mg/kg)、补充硒组(0.5 mg/kg)。给5周龄的小鼠滴鼻接种50μL的A/NWS/33(H1N1)病毒悬液并观察21天,监测每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死亡率;并在接种病毒后的第3天、第5天,检测小鼠的血清硒、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缺硒组小鼠的死亡率高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缺硒组小鼠的血清硒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在病毒感染第5天,缺硒组小鼠的TNF-α和IFN-γ含量低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硒可以提高机体对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