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纳米材料制作多肽疫苗佐剂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纳米粒子与生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DNA/蛋白质复合体就在15~20 nm之间,多种病毒颗粒也是纳米级的超微粒子.多肽抗原需要与适当载体形成复合物才能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但载体效应难以避免.纳米佐剂可以避免载体效应的发生,而且还是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的首选吞噬目标.纳米化的有机药物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脂质体可使药物更快地到达靶向部位,而且特异性更强.目前主要用理化的方法制作纳米材料,几乎所有的生化药品,特别是DNA药物的研究开发都可引入纳米材料,多肽疫苗的分子佐剂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造影剂辅助的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肿瘤诊断的最好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内在的低灵敏性以及造影剂的非特异性,导致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文章将一种新的肿瘤靶向核磁造影剂纳米粒子应用于早期肿瘤的影像诊断.这种新的肿瘤靶向核磁造影剂纳米粒子由配体转铁蛋白(Tf)、纳米水平的正电脂质体(Lip)载体和临床常用的造影剂Magnevist(TfNIR-LipNBD-Magnevist)三部分构成.另外转铁蛋白和脂质体粒子上,亦标记了荧光物质用于确定转铁蛋白-脂质体-造影剂纳米粒子的靶向性,以及肿瘤的光学影像诊断.在体外实验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光学影像证明了靶向纳米粒子介导的细胞内吞和特异性结合.在裸鼠肿瘤模型中,造影剂纳米粒子TfNIR-LipNBD-Magnevist经尾静脉注入后,显著增强了肿瘤内信号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由造影剂纳米粒子介导的肿瘤内信号显著强于单独Magnevist辅助的肿瘤内信号.同时,利用光学影像方法,在肿瘤内检测到特异的荧光信号.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转铁蛋白-脂质体-造影剂(TfNIR-LipNBD-Magnevist)纳米粒子的靶向性和肿瘤影像诊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肿瘤细胞中存在一小部分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增殖分化潜能,还具有很强的成瘤能力和耐受化疗、放疗的特性,它们被称之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发生、耐药性和术后复发的根源。因此消灭肿瘤干细胞是治愈肿瘤的关键。针对肿瘤干细胞治疗的纳米药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们具有可控缓释、靶向、生物相容性高等优点,特别是在纳米药物载体和纳米基因载体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纳米药物在体内的靶向效率、稳定性、代谢途径和毒性等还需要系统的考察和检验,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综述了纳米粒子在肿瘤干细胞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纳米粒子在肿瘤干细胞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拟将尼罗红包裹入纳米制剂中,利用其荧光特性来考察纳米制剂在荷瘤鼠体内的肿瘤靶向性与组织分布情况。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尼罗红纳米乳[NRNE(O)]对H1688的细胞毒性。建立BALB/c裸鼠肺癌模型,灌胃给予尼罗红混悬液(NRS)及NRNE(O),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其在荷瘤裸鼠中荧光强度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 NRNE(O)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在体内的吸收量及肿瘤部位的蓄积量均高于NRS;NR在纳米制剂中能快速、稳定、清晰地反映纳米制剂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结论本研究中制备的NRNE(O)的稳定性好,为尼罗红作为示踪剂应用于纳米制剂在动物体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5.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为药物的递送提供了重要途径。经皮给药是药物以皮肤为媒介,透过皮肤吸收的途径。因此,皮肤角质层是经皮给药的最大限速障碍。纳米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提高透皮效率、缓释性、避免药物肝首过效应、减少副作用等优点,是通过纳米制剂与皮肤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其中,纳米制剂的结构和组分与其发挥皮肤促渗效用密切相关。对纳米制剂与皮肤质构效关系深入透彻的了解,有助于新型透皮纳米制剂的设计,并利用综合手段构建安全、高效、实用的经皮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6.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因其具有独特介孔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及明确的表面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药物递送系统已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讨论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多肽、抗体以及抗体片段、核酸适体、免疫治疗应用相结合后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局限性和挑战。最后,对目前介孔二氧化硅药物输送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和评价以乳铁蛋白修饰的,荷载竹节参皂苷Ⅳa的脂质-聚合物杂化纳米体系(CⅣa/Lf-LPNs),用于脑梗死的靶向治疗。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CⅣa/Lf-LPNs、荷载竹节参皂苷Ⅳa的脂质-聚合物杂化纳米体系(CⅣa/LPNs)、乳铁蛋白修饰的空载脂质-聚合物杂化纳米体系(Lf-LPNs),比较了它们的理化性质、体外释药性质、大鼠血液和脑中药物浓度变化及其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的存活率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乳铁蛋白修饰为纳米制剂带来正电荷,并附着在纳米体系表面,增大了纳米粒子的直径。三种纳米制剂的包封率均为90%左右。CⅣa/Lf-LPNs具有更持久的药物释放行为。CⅣa/Lf-LPNs组和CⅣa/LPNs组的血药浓度曲线是相似的,但二者脑部药物浓度曲线不同,CⅣa/Lf-LPNs组几乎每个时间点的脑部药物浓度均高于CⅣa/LPNs组(P0.05)。此外,CⅣa/Lf-LPNs组提高了脑梗死模型大鼠的存活率,大鼠血清LDH含量最低,对脑梗死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CⅣa/LPNs和CⅣa溶液组(P0.05)。结论:本文制备的CⅣa/Lf-LPNs可有效传递药物到达脑部,并持续的发挥改善脑梗死作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脑靶向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治疗方法也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然而其临床疗效由于肿瘤相关的免疫抑制及逃逸大幅减弱。纳米制剂给药系统可以提高免疫治疗效果,改变肿瘤微环境,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几种基于纳米制剂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造影剂辅助的核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肿瘤诊断的最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内在的低灵敏性以及造影剂的非特异性,导致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文章将一种新的肿瘤靶向核磁造影剂纳米粒子应用于早期肿瘤的影像诊断。这种新的肿瘤靶向核磁造影剂纳米粒子由配体转铁蛋白(Tf)、纳米水平的正电脂质体(Lip)载体和临床常用的造影剂Magnevist(Tf^NIR-Lip^NBD-Magnevist)三部分构成。另外转铁蛋白和脂质体粒子上,亦标记了荧光物质用于确定转铁蛋白一脂质体一造影剂纳米粒子的靶向性,以及肿瘤的光学影像诊断。在体外实验中,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光学影像证明了靶向纳米粒子介导的细胞内吞和特异性结合。在裸鼠肿瘤模型中,造影剂纳米粒子Tf^NIR-Lip^NBD-Magnevist经尾静脉注入后,显著增强了肿瘤内信号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由造影剂纳米粒子介导的肿瘤内信号显著强于单独Magnevist辅助的肿瘤内信号。同时,利用光学影像方法,在肿瘤内检测到特异的荧光信号。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转铁蛋白一脂质体一造影利(Tf^NIR-Lip^NBD-Magnevist)纳米粒子的靶向性和肿瘤影像诊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牡荆苷的水溶性和体外溶出度,采用反溶剂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了牡荆苷纳米混悬液及其冻干制剂,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及体外溶出度分析。激光粒度仪测得牡荆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复溶后平均粒径为(135.7±10)nm,Zeta电位为(-17.05±1.40)mV,SEM扫描结果显示牡荆苷纳米粒子以近球形形态存在,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法及红外光谱证实牡荆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中牡荆苷纳米粒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牡荆苷纳米混悬液冻干粉的体外溶出度与原药相比显著提高,5 min内其体外溶出量为药物原药的4.5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靶向肿瘤组织的药物输送系统,是解决目前临床肿瘤化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拟开展叶酸受体介导的负载紫杉醇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制备及其表征.方法:以丁二酰化肝素为载体,通过碳二亚胺法将叶酸和丁二酰化肝素连接,制备肝素-叶酸偶联物,然后通过物理方法将紫杉醇包裹在肝素-叶酸偶联物中,在水溶性条件下体系自组装成肝素-叶酸-紫杉醇纳米粒.应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构建的纳米药物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观测其在水溶性条件下的自组装行为.结果:成功制备了肝素-叶酸-紫杉醇纳米药物输送系统,检测表明药物系统带有8.5%(w/w)的叶酸并负载9.6%(w/w)的药物,SEM检测表明形成了球状的纳米颗粒,DLS表明粒子的粒径在了86 nm左右.结论:我们成功制备了叶酸受体介导的负载紫杉醇的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在进一步开展的生物活性的检测中,希望通过叶酸受体的靶向作用,引导药物定向分布在肿瘤组织,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其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为开发新型靶向药物输送系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化疗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大部分化疗药物具有水溶性低、肠道壁通透性差、易受到P-糖蛋白(P-gp)外排的性质,极大限制了其开发为口服制剂。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在口服抗肿瘤药物的递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笔者将深入探讨纳米递送载体在药物口服递送中所面临的生理障碍以及克服生理屏障的方法,并对聚合物胶束、脂质体、纳米粒等纳米体载体在抗肿瘤药物口服递药系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磁性纳米粒子,是一类智能型的纳米材料,因其特有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肝癌的治疗方面也有大量的实验性研究和成果。研究和探索磁性纳米粒子治疗肝癌的新方法和途径,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磁性纳米粒子作用于肝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总结整理,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磁性纳米粒子直接作用于肝癌细胞,探索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在肝癌细胞的分布方式以及磁性纳米粒子本身对肝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磁性纳米粒子协同外加磁场(稳恒磁场、极低频交变磁场和高频交变磁场)作用于肝癌细胞;磁性纳米粒子外加修饰(磁性白蛋白纳米颗粒、纳米磁流体、磁性脂质体等),作为药物载体作用于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14.
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早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虽然这一研究方向的论文发表量呈指数增加,却基本没有成药性.本文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分析,通过对不同材料和粒径纳米载体扩散系数的实验研究,探讨分子与纳米粒子在水介质中依数性和扩散能力的差异、纳米载体在体内的寻靶过程,从根本上剖析了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理论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揭示了主动靶向修饰的纳米载体并不能够按照载体设计的初衷提高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效率的缺陷.证明EPR效应只适用于药物分子与具有足够扩散能力的纳米载体,并提出依靠环境特异性响应的靶向释药、提高纳米载体扩散能力、利用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作用捕获NPs实现靶向药物递送以及逐级靶向等更具有可行性的靶向递送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柴春镜  白红娟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2):1798-1804
近年来,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合成银纳米粒子作为一种可靠和环境友好的方法出现。主要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细胞滤液来还原银离子。制备的纳米粒子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透射电镜(TEM)进行表征。含有银粒子溶液的UV-vis光谱显示在420 nm-460 nm处出现银纳米粒子的吸收峰。TEM图像表明所形成的银纳米粒子的粒径范围为5 nm-20 nm。纳米粒子的XRD图谱证明产物为金属银。所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抑菌性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CNS疾病治疗的瓶颈是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严重限制了药物从血液转运到CNS。靶脑型纳米粒子的开发,是克服BBB的限制作用、发展治疗CNS疾病药物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近发展的修饰技术,使蛋白质或肽、表面活性剂、脂类等生物分子与纳米粒子相偶联,产生了多种类型的靶脑型纳米粒子。不同的纳米粒子尽管入脑机制不同,但均可以使药物在脑中聚集,达到治疗CNS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磁性纳米粒子肿瘤热疗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肿瘤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驱动磁性纳米粒子(UDMNP)运动进行肿瘤细胞灭杀的新技术,实现磁性纳米粒子的肿瘤治疗.系统研究了肝癌肿瘤细胞HepG2的治疗效果,在一定超声频率下,改变超声功率和超声作用时间,UDMNP具有明显灭杀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较小超声功率下,肿瘤细胞损伤较小,随着超声功率增加,UDMNP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灭杀作用.同时,随着作用时间增加,同一超声功率驱动下UDMNP对细胞的灭杀效果也明显提高,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本文提出的UDMNP肿瘤细胞灭杀方法的显著优势是减少了化学毒性和有害辐射,是一种物理性机械损伤技术,对促进磁性纳米粒子的临床医学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整合素αvβ3在肿瘤细胞及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RGD序列作为其配体,可与其进行特异性结合,为肿瘤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RGD诊断试剂的前期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肿瘤组织靶向性。RGD-纳米抗肿瘤制剂(RGD-脂质体、RGD-胶束和RGD-纳米粒)在体外可提高细胞对药物的吸收率,增强细胞毒性;在动物移植瘤模型中,能更好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了动物的生存时间。在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治疗手段和疗效都较为有限的今天,RGD靶向制剂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所具有的优势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9.
pH敏感的纳米递药系统能有效利用其纳米尺寸以及敏感的连接键响应生物体内外不同的刺激,并通过在肿瘤部位选择性释药、增加药物的蓄积、减少药物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渗漏以及减轻毒副作用等方式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根据肿瘤组织内不同的pH值构建多种刺激-响应型纳米载药系统是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pH敏感的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与进展,以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癌症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提出的近红外光介导的光热治疗,能够对肿瘤组织进行定点清除并且对正常组织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开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效光热偶联剂是发展光热治疗的首要条件。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金属纳米结构由于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作为光热偶联剂被广泛应用到肿瘤的光热治疗中。然而,成本高昂、制备过程繁琐以及光热稳定性较差等不足,限制了这些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最新报道的新型光热偶联剂半导体硫化铜纳米粒子(copper sulfide nanoparticles,CuS NPs),由于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突出的光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成为了当今纳米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CuS纳米粒子在肿瘤光热治疗和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CuS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