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喉真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一例喉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1992年至今国内外报道的类似病例33例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4例,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14-67岁,临床表现以声嘶为主,可伴有咽痛、咽干等咽喉不适感,其中有16例患者被误诊为急性喉炎,2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结果:34例患者中,13例通过病理确诊为喉真菌病。所有患者均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有1例同时行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喉真菌病临床罕见,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但病理学检查可靠,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疗效佳,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早搏(IPVCs)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0例I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负荷量、心功能,将IPVCs患者分别分为低负荷组(1%~10%,n=51)、中负荷组(10%~20%,n=65)、高负荷组(20%,n=34)及LVEF50%组(n=106)、LVEF≤50%组(n=44)。另选取同期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各组HRV相关指标变化,并分析IPVCs与HRV的相关性。结果:高负荷组RMMSD、PNN50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负荷组和中负荷组,中负荷组和高负荷组LF、HF明显低于对照组、低负荷组(P0.05),高负荷组LF、HF均明显低于中负荷组(P0.05)。LVEF≤50%组RMMSD、PNN50、LF、HF较对照组、LVEF50%组明显降低(P0.05)。IPVCs负荷与LVEDD、LVESD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5)。IPVCs负荷与RMMSD、PNN50、LF、HF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IPVCs的发生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有关,迷走神经张力减弱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诱发HRV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并与常规面神经传导速度相结合,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方法:纳入我院诊断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2例,分别于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给予电生理检查,包括面神经传导速度、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并与健侧做对比。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再将入组患者分为轻(Ⅱ级)、中(Ⅲ级)、重度(Ⅳ~Ⅵ级)三组。同时纳入10名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检测方法相同。结果:发病第3天、第7天32例患者全部出现患侧运动波幅下降,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发病第14天开始,患者运动波幅开始逐渐恢复,至3个月时,绝大部分患者运动波幅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单位数目的减少在整个病程中与健侧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1个月、3个月运动波幅开始恢复时,运动单位数目并未随之恢复,且与运动波幅不呈线性关系,与临床症状也不成正比关系。面神经运动单位数目下降的程度与患者面神经运动波幅的恢复呈正相关。结论: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查应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血浆置换及血小板输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选择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血小板输注组(20例)及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细胞计数变化情况以及治疗中各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血小板输注组患者治疗显效数10例,有效数6例,总有效率80.00 %,PE组患者治疗显效数27例,有效数12例,治疗总有效率97.50 %,PE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血小板输注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PE组患者的PLT、RBC计数和Hb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升高,WBC计数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血小板输注组PLT、RBC计数和Hb水平也出现明显升高,WBC计数水平出现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PE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优于血小板输注组(P<0.05)。血小板输注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人数为4人,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0 %,PE组总不良反应发生人数3人,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 %,PE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血小板输注组(P<0.05)。结论:血血浆置换及血小板输注治疗均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细胞计数异常情况,但血浆置换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狭窄范围分为单支狭窄组(n=68)、双支狭窄组(n=82)、三支狭窄组(n=70),按狭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狭窄≤50%,n=62),中度组(50%狭窄70%,n=66),重度组(狭窄≥70%,n=92),另选取51例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HRV各项指标,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狭窄范围患者、不同狭窄严重程度患者正常平均N-N间期(SDNN)、正常相邻每5minR-R间期均数标准差(SDANN)、正常相邻正常N-N间期的均方根(RMSSD)、正常相邻间期差值高于50 ms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LF)、高频(HF)及低频/高频比值(LF/HF)。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RMSSD、pNN50、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SDNN、SDANN低于对照组,LF/HF值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狭窄范围、不同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患者pNN50、LF、HF整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脉狭窄范围的增加或狭窄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SDDN、SDANN、RMSSD逐渐降低,LF/HF值逐渐升高(P0.05)。结论:HRV是评估心脏自主功能的良好指标,该指标中SDDN、SDANN、RMSSD、LF/HF值可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狭窄范围的良好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统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2001年1月到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600例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回顾分析其中175例再次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再次手术采用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为92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为72例,甲状腺癌根治术为11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气管和喉返神经损伤、出血以及缺钙引起的手足抽搦等概率高,与首次手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对再次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复发12例(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其他类型甲状腺疾病无复发。结论:甲状腺再次手术较初次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多,再次手术应谨慎选择术式及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评估特发性房颤左心房左心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特发性房颤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阵发性房颤92例,记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8例,记为持续性房颤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心功能正常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TEE对受试者进行检查,对比房颤组与对照组的左心房及左心耳参数,是否含有自发性显影(LASEC)的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及左心耳参数,利用TEE分析对房颤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左心耳血流最大的排空速度(Le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及最大的充盈速度(Lf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小于持续性房颤组,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大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LASEC者左心房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明显大于无LASEC者,左心耳的面积变化率、Lev及Lfv均明显小于无LASE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房颤患者中发现34例LASEC,占34.00%,其中有18例患者合并有左心耳血栓,占18.00%。总计有66例患者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疗法,占66.00%,均未在术中及术后7d内出现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结论:利用TEE对特发性房颤的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进行评估,有利于更好的辅助患者的临床治疗,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足踝部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在手术或创伤打击之后易发骨髓炎,本文介绍了足踝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策略及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足踝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纳入患者术后随访至少2年,有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骨髓炎的病因,原发部位,致病菌,是否累及临近关节及骨髓炎复发情况被纳入评估,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SPECT/CT检查,用以评估骨髓炎感染的范围以及是否累及临近关节。手术治疗策略包括彻底的病灶清除,去除死腔以及累及关节时进行关节融合等。结果:足踝部慢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创伤后的开放骨折或脱位,占所有患者的7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在45%的患者中,骨髓炎侵犯邻近关节,所有累及关节患者均进行了关节融合术。平均住院天数为16.5天。20例患者中18例无复发。结论:足踝部慢性骨髓炎发生邻近关节侵犯时,在进行彻底的病灶清除和去除死腔后,进行关节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一组以肢端出现对称性、棕褐色、角化过度性斑片病例,探讨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系统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诊疗的以对称性肢端角化性皮损为表现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族成员情况、临床表现、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治疗、治疗转归等。结果: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27.4岁(13~43岁),病程2个月至15年,平均(4.5±4.3)年。有1例男性患者有一同胞姐姐有类似病史。临床主要表现为红褐色角化性斑片,每年7、8月开始发病,10月左右开始缓解并渐完全消退。部分手部有轻度瘙痒不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明显的网篮状角化过度,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1例用异维A酸治疗短期有效。结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主要以肢端出现对称性角化斑为主,常伴随寻常型鱼鳞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有待阐述;异维A酸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特发性矮小(ISS)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建立rhGH治疗后生长速率(GV)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 ISS并应用rhGH治疗1年的130例患儿的疗效,以治疗12个月后的GV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ISS患儿疗效的预测模型。结果:rhGH治疗6个月、12个月的身高、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均逐渐升高(P<0.05),治疗12个月的身高增长(△Ht)、GV 低于治疗 6个月(P<0.05)。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的GV 均与初始治疗时的生活年龄(CA)、骨龄(BA)、身高、体重及垂体高度呈负相关(P<0.05)。将治疗12个月GV 作为因变量,治疗前初始身高(X1)、治疗6个月GV(X2)被纳入方程建立预测模型:Y=7.631-0.035X1+0.567X2,R2=0.791,并通过内外部验证。结论:rhGH治疗对ISS患儿的身高增长具有良好效果,前6个月的效果更好。rhGH治疗后ISS患儿的GV与治疗前CA、BA、身高、体重及垂体高度呈负相关。治疗前的身高、治疗6个月的GV能够较好地预测治疗12个月的GV。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的临床及病理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IMN患者221例作为IMN组,将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体检且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正常的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计算每个研究对象的NLR值,比较两组间NLR值的差异。记录IMN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及患者的肾脏病理分期及纤维化程度,并且根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NLR与IMN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外周血NLR评估IMN患者肾间质纤维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IMN组外周血NLR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NLR值与IMN患者年龄和肾间质纤维化有关联(P均<0.05),但与IMN患者性别及肾脏病理分期无关联(P均>0.05)。IMN外周血NLR值与IMN患者hs-CRP、SCr、BUN呈正相关(P<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5),与ESR、UA、TP、Alb、24小时蛋白尿定量均无相关性(P均>0.05)。不同程度肾间质纤维化的IMN患者外周血NLR值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在1、2、3级时,纤维化程度越重,NLR值越大;3个级别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周血NLR值预测IMN患者肾间质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626,0.803)],其截断值为1.858时,灵敏度为68.6%,特异度为66.7%。结论:外周血NLR可作为IMN肾脏功能水平的一个有效评价指标,且与IMN患者肾间质纤维化有关,可作为判断肾间质纤维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研究胃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收集2010.1.1~2021.1.1陕西省人民医院确诊的11例IFP,重点分析其超声内镜表现及临床特征,探索其内镜下治疗价值。结果:IFP多发生在胃窦,均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平均直径1.2 cm,大部分临床无症状,有时可引起出血或腹痛。超声内镜示其为粘膜下隆起,孤立、界清,表面多光滑,均起源于粘膜下层,呈低回声,界清,类圆形;内镜下粘膜挖除术治疗IFP,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获得完整的标本,术后病理有助确诊。结论:胃炎性纤维性息肉多发生40岁以上人群,多为胃窦孤立的粘膜下病变,多无症状,超声内镜有助于IFP的术前精确评估,内镜下粘膜挖除术是治疗IFP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病理最终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4种不同的化疗方案对侵蚀性葡萄胎的疗效并进行物经济学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7年01月我院收治的侵蚀性葡萄胎患者76例,分为甲氨蝶呤(MTX)组、EMA-CO组、新福菌素组(ACT)、5-氟尿嘧啶(5-Fu)+新福菌素组,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安全性,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4组患者在年龄、治疗花费、疗效间没有差异。MTX组药费最低(5876.5±644.9元,P0.01),成本-效果比最低(286.74元),但MTX组的化疗的副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最高;其他三组同MTX组相比,其增量成本-效果比均2000元。联合化疗方案中,EMA-CO较5-Fu+ACT组药费较低(36027.2±1792.2元vs 60215.2±3632.8元,P0.01),增量成本效果优势明显(2542.69元vs 7963.19元)。结论:对于侵蚀性葡萄胎患者,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联合化疗或单药化疗,其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MTX组治疗花费最为经济,其他组增量成本-效果较高,考虑到副反应发生率、住院天数等其他因素,其他三组仍有选择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特重度烧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探讨其在烧伤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59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烧伤ICU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86例,359个检测时间点)与非脓毒症组(173例,1591个检测时间点),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合并有吸入性损伤情况等一般资料,记录每个检测时间点的血常规、肝肾功、血气分析及血清PCT值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及各项脓毒症相关生物学指标,分析各项生物学指标脓毒症诊断能力及不同PCT截断值的诊断效能,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生物学指标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小板计数、胆碱酯酶、脑钠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血清PCT水平[4.52(2.35~8.83) vs 1.33(0.74~3.24)]、白细胞计数[24.28 (17.48~33.09) vs 20.11 (16.01~25.4)]、血糖[13.12 (9.66~17.28) vs 10.45 (8.31~13.13)]、肌酐[71.60 (57.94~89.62) vs 61.48(48.87~73.48)]、总胆红素差[30.07(22.63~38.69) vs 21.04(15.53~28.4)]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区分脓毒症与非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 (95%CI为0.776~0.824,P0.01)、0.617 (95%CI为0.581~0.652,P0.01)、0.658(95%CI为0.624~0.691,P0.01)、0.671(95%CI为0.640~0.702,P0.01)、0.722(95%CI为0.694~0.691,P0.01)。PCT的有效截断值为2.0 ng/mL(敏感度84.4%、特异度62.1%)、3.0 ng/m L(敏感度70.8%、特异度71.8%)、4.0 ng/m L(敏感度58.1%、特异度81.2%)。结论:PCT可作为烧伤脓毒症早期诊断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感染耐亚胺培南(IPM)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榆林市中医院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并对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2013~2015年我院共分离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185株,其中IPM耐药99株(53.51%),IPM敏感86株(46.49%)。绝大部分菌株分离自痰液标本(138株,74.59%),其次是血液标本(14株,7.57%)与尿液标本(12株,6.49%);来自ICU送检标本菌株数量最多(84株,45.41%),其次是呼吸内科标本(53株,28.65%)与神经内科标本(30株,16.22%)。不同标本类型及科室中IPM耐药及IPM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IPM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其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CSL)敏感性最高(50.51%);IPM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性尚可,其中以IPM敏感性最高(93.02%)。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广泛,多重耐药性严重甚至出现泛耐药,应当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以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泌乳素水平对泌乳素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垂体腺瘤切除术且术前测得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术后行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的垂体腺瘤164例,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PRL水平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通过Kappa值判断PRL水平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获得PRL水平最佳临床诊断临界值。结果:(1)164例垂体瘤患者中,病理诊断单激素PRL瘤25例,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下及头痛、头晕,女性月经紊乱、闭经、泌乳;(2)术前PRL水平与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大小呈中度正相关(r=0.530,P0.05);(3)以正常范围上限值(23.3 ng/m L)为基线,分别以PRL23.3 ng/mL(1倍)、46.6 ng/m L(2倍)、69.9 ng/ml(3倍)、100 ng/mL、150 ng/m L、200 ng/mL为诊断标准,与病理免疫组化的一致性分析显示PRL69.9ng/m L作为诊断标准时符合率和Kappa系数最高,分别为82.3%和0.533;(4)以病理免疫组化作为诊断金标准作泌乳素瘤ROC曲线,以血清PRL为69.785 ng/m L作为诊断标准时,曲线下面积最大,此时符合率和Kappa系数分别为82.3%和0.553,灵敏度49.1%,特异度98.3%。结论:泌乳素瘤血清学诊断与病理免疫组化诊断一致性较高,血清PRL水平69.9 ng/mL(3倍于正常上限值)是诊断泌乳素瘤的最佳参考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32例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共发现了35枚IA,37处狭窄。IA平均大小为(5.17±3.12)mm,其中位于颈内动脉有26枚(74%),位于椎基底动脉有9枚(26%),7例(22%)患者术前检查发现存在两枚IA。37处狭窄中,位于椎基底动脉有9处(24%),位于颅外段有8处(22%),其余20处狭窄(54%)均位于颈内动脉,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7%。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IA中达到完全栓塞有31枚(89%),4枚残留颈部(11%)。37处狭窄中,术后平均狭窄率为8.8%,所有患者术后造影脑血管远端均通畅。治疗期间1例支架内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出院时所有病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均小于2分。32位患者均得到术后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到18个月(平均为8.8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支架置入术(SI)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VAOS)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到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SI治疗的VAOS患者83例纳入本次研究。剔除1例手术失败及1例死亡患者的病例后,对剩余81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SR,将其分成ISR组28例和无ISR组53例。随访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患者发生ISR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分析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血管狭窄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83例VAOS患者接受SI术式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8.80%(82/83)。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动脉痉挛,另有1例患者在术后7 d由于继发脑出血而死亡,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82%(4/83)。ISR组的高脂血症、合并颈内动脉的狭窄、椎动脉的狭窄部位为双侧、支架类型为裸支架的比例分别高于无ISR组(均P<0.05)。根据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显示,患者NIHSS评分与血管狭窄率、狭窄血管长度、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期末流速(EDV)均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发生ISR影响因素包含高脂血症和支架类型为裸支架,以及合并颈内动脉的狭窄和并发双侧椎动脉的狭窄(P<0.05)。结论:SI术式治疗的VAOS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且术后ISR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高脂血症和支架类型为裸支架,以及合并颈内动脉的狭窄和并发双侧椎动脉的狭窄,临床上应引起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营养状态、肠道菌群、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重症肺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65%)高于对照组(80.95%)(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咳嗽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HGB、ALB、P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较对照组高,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CD8+较对照组降低,CD3+、CD4+、CD4+/CD8+较对照组高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sVCAM-1、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重症肺炎效果显著,可有效促使症状改善,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