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延长糖尿病模型大鼠生存期,动态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5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bw)体重腹腔1次注射造模,分别于69、、12月时处死取眼球,采用视网膜微血管消化铺片技术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糖尿病大鼠DR样病变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呈多样性改变,以12月DR出现的小动脉硬化尤为严重。结论糖尿病大鼠生存期的延长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型糖尿痛DR患病率为35%(169/483),其中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NPDR)73.4%(124/169),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26.6% (45/169)。DR患者的病程、SBP、合并肾脏病变、合并心脏病变、HbA1c、TC、TG、LDL-c、BUN和Cr均显著高于NDR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SBP、TC、LDL-c、合并心脏病变和/或肾脏病变是DR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DM病程、患病年龄、SBP、HbA1c、TC、LDL-c、合并心脏病变和/或肾脏病变、肾功能是DR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红参粉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103例。其中30例(57眼)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即对照组;其余73例(125眼)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参粉末,即观察组。治疗180天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底镜、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在观察组中,患者经红参粉末治疗后的视力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6.7%,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46.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中,男性DR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8.8%、女性为92.0%;早期DR治疗有效率为85.4%、晚期为65.1%;糖尿病病程不超过10年的DR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9%、超过10年的为64.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的发现和及时的治疗可减少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从而避免因视网膜病变而引起的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红参粉末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塞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以及视网膜中央静脉(CRV)的最低血流速度(Vmin)、最高血流速度(Vmax)及平均血流速度(MV),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黏度(NBL)、全血高切黏度(NBH)、红细胞变形指数(DE)、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AE)及血沉(ESR)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P0.05),对照组的EDV、Vmax、Vmin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NBL和NB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PSV、EDV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V、RI、Vmax、Vmin均低于对照组(P0.05),NBL、NBH、DE、Hct、AE及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相较于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常规降糖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DR早期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细胞退化性改变,晚期出现新生血管及增殖膜,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危害患者视力。基因治疗为探索DR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目前DR的基因治疗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控制高血糖和改善组织缺氧无疑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如果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时进行治疗,能延缓其发展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很多方法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人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高压氧治疗是许多急慢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已有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高压氧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因此,作为一种新疗法,高压氧疗法可能会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糖尿病神经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uo HL  Wang S  Yu FC  Geng ZP 《生理科学进展》1997,28(3):256-258
糖尿病神经病变给糖尿病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但其发生机制至今未明。最近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对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元具有支持营养作用;临床糖尿病患者及实验性糖尿病大鼠体内IGFs活性及IGFs mRNA表达水平下降;补充IGFs可减轻糖尿病神经损害程度。上述研究提示IGFs活性下降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的一种令人恐惧的并发症,高血糖被认为是促进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高血糖不断地破坏视网膜的微血管系统最终导致视网膜的许多代谢,结构和功能的紊乱。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微脉管系统中形成树枝状供应视网膜神经,这些内皮细胞的解剖和生理符合重要视觉保护的营养需求[1]。一方面,内皮组织务必确保氧的供应和代谢活跃的视网膜营养供应;另一方面,内皮细胞有助于血-视网膜屏障将循环产生的毒素分子,白细胞促炎性物质排出体外来保护视网膜,这种特性也可能会引起疾病,比如: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新生血管,炎性物质转移,因此,视网膜内皮细胞在视网膜缺血性病变,血管炎中起到重要作用,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炎症或感染尤其是后葡萄膜炎。使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等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了进一步开展对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有必要就目前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型糖尿病(DM)并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并发症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非糖尿病多次因眼科相关疾病住院(住院次数≥2)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第二次住院时的发病年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GLU)、糖化血清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rin,GS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尿素(urea)、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血清尿酸(uric acid,UA)、甘油三酯(triglycet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清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与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显著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P=0.038;95%CI:1.101~26.325)、糖化血清蛋白(P=0.003;95%CI:1.017~1.082)、尿酸(P=0.167;95%CI:0.994~1.032)、甘油三脂(P=0.023;95%CI:1.774~2228.179)、胆固醇(P=0.029;95%CI:1.317~166.317)水平是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尿酸、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是DR患者多次住院(住院次数≥2)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对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80例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应用4周CSⅡ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Ⅳ型胶原(CⅣ);纤溶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浓度的变化.结果:①T2DM微血管病变组患者CRP、hsCRP、CⅣ、PAI-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CSⅡ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显著降低(P<0.01);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CRP、hsCRP、CⅣ均降低(P<0.05);PAI-1显著降低(P<0.0l),t-PA显著升高(P<0.01).结论:T2DM微血管病变与血清炎症因子;CⅣ;纤溶因子有关,CSⅡ治疗除能降血糖外,还能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CⅣ水平,改善纤溶因子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厚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视网膜厚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VEGF、IGF-1、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55/60),高于对照组的76.67%(46/6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网膜厚度、VEGF、IGF-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4/60),低于对照组的20.00%(12/60)(P0.05)。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促进患者视力快速恢复,用药安全性好,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R间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578例,依据眼底照相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DR)组345例、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组(BDR)组191例、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组(PDR)组42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PR间期长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PR间期均值为162.76±20.10 ms。PDR组和BDR组患者PR间期的平均长度显著高于NDR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间期每延长1 ms,T2DM患者患得DR的风险增加2.7%倍(OR=1.027,95%CI:1.016~1.038,P0.001);PR163 ms是PR≤163 ms的T2DM患者患得DR风险的2.727倍(OR=2.72795%CI:1.936~3.842,P0.001)。结论:心电图PR间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一个简单、无创的辅助检查用于早期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辅助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 PR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者的疗效及对血糖指标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我院)收治DR患者50例85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5例43眼,观察组25例42眼。对照组给予PR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四妙勇安汤,连续服用28 d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VCA)、平均视野缺损(mean visual field defect, MD)、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血糖相关指标及UAER。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 %)高于对照组(81.39 %,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的BVCA显著升高,CMT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的BVCA和CMT对比也存在差异(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1个月MD值均降低,治疗3个月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MD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UAER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研究期间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四妙勇安汤联合PRP治疗DR疗效显著,患者BVCA、MD和CMT均得以改善,FBG、HbA1c、FINS水平和UAER均显著降低,且联合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神经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12月选择在本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6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康柏西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2个月,记录视神经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 %(P<0.05)。两组治疗后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与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值都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在上象限、下象限、颞象限、鼻象限上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纤维蛋白原低于治疗前,也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视神经形态结构,促进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百令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已确诊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百令胶囊。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蛋白定量、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T淋巴细胞(CD68)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UAER、24h尿蛋白定量、β2-MG、SCr、BUN、CD6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和百令胶囊的联合应用能有效控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肾脏损伤,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药联合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共83只患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共42例患眼,接受25 G玻璃体微创手术;B组共41例患眼,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最佳视力的矫正(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视网膜厚度以及术后1个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P0.05),且术中使用电凝的患眼、术中出血以及术中发生医源性裂隙的患眼比例显著低于A组(P0.05),新生血管消失的患眼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BVCA显著高于A组(P0.05),且术后视网膜的厚度显著薄于A组(P0.05),术后发生玻璃体积血和前方出血的患眼比例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玻璃体微创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以及视网膜恢复。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肾衰宁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氧化应激、血糖水平以及肾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9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7例,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48例,肾衰宁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肾衰宁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酐清除率(CCr)、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24 hU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Cr水平提高,24 hUP、SCr、BUN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24 hUP、SCr、BUN水平更低,CCr水平更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DA水平均降低,SOD、GSH -Px水平均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DA水平更低,SOD、GSH -Px水平更高(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肾衰宁颗粒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疗效明确,可减轻机体氧化应激状态,改善肾功能与血糖,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SG)联合胰岛素(INS)对糖尿病大鼠的氧化应激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DM模型组和RSG+INS组,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造模法进行糖尿病大鼠模型诱导。此后以RSG (3 mg/kg/day)灌胃,INS (2.25 U/kg/day)皮下注射,均连续给药8周,对RSG+INS组大鼠进行干预治疗。每2周定期记录各组大鼠的体重和血糖值1次;药物干预治疗8周后,取各组大鼠血清,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活性进行检测;应用苏木素碱性复红苦昧酸(HBFP)染色分析心肌形态变化。结果:RSG联合INS组治疗糖尿病大鼠,导致血糖发生时间依赖性下降(均P<0.05);药物干预处理8周后,RSG+INS组大鼠的血清TC、TG、LDL和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DM模型组,而HDL显著高于DM模型组(均P<0.05);与DM模型组相比,RSG+INS组大鼠的血清MDA含量显著下降,而SOD和GSH活性则显著升高(均P<0.05);与DM模型组相比,RSG+INS组心肌缺血/氧程度减轻。结论:RSG联合INS可有效对抗糖尿病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脂代谢异常情况,并对心肌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甙对小鼠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霉素的方法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模型,随机将雄性C57/BL6J的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分为3组(每组18只):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白藜芦醇甙组。其中糖尿病+白藜芦醇甙组给予白藜芦醇甙7.5 mg/kg/d腹腔注射治疗,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给予同体积盐水腹腔注射。药物治疗12周后,小动物心脏超声检测小鼠的心功能;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胶原变化并进一步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柠檬酸合酶检测试剂盒和ATP生物荧光试剂盒分别检测检测心肌柠檬酸合酶活性和AT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Sirt3和p-AMPK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LVEDD和LVESD均明显增加(4.823±0.103 mm和3.701±0.121 mm,P0.05),LVEF和LVFS值均明显降低(37.121±4.298%和21.023±2.187%,P0.05),CVF显著增高(20.102±1.155%,P0.05),心肌柠檬酸合酶活性和ATP含量显著降低(5.267±0.202 nmol/g和105±7.638 U/g,P0.05),Sirt3和p-AM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白藜芦醇甙组LVEDD和LVESD均显著降低(4.354±0.113 mm和3.056±0.130 mm,P0.05),LVFS和LVEF值均显著增加(58.435±8.143%和29.071±2.232%,P0.05),CVF显著降低(10.343±0.882%,P0.05),心肌柠檬酸合酶活性和ATP含量显著增加(6.233±0.176 nmol/g和132.7±5.774 U/g,P0.05),Sirt3和p-AMPK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白藜芦醇甙可改善糖尿病小鼠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甙激活Sirt3/AM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