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华 《植物科学学报》2021,38(6):839-843
当前海南岛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的科和属占绝对优势,在属的地理成分上热带亚洲分布属的比例最高,显示出它是一个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并具有热带亚洲亲缘。在海南植物区系中,仅有7个特有属和约10%的特有种,极低的特有性显示了它具有明显的大陆起源特征。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国海南植物区系与越南植物区系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广西植物区系。在哺乳动物上,也显示出与植物区系类似的生物地理格局,中国海南与越南的联系最密切。古植物学研究揭示海南岛在始新世时曾具有亚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和亚热带气候,处在比现今更北的位置。古地磁学研究揭示在中生代时期海南岛连接着越南和中国广西,处于比现在高5~6个纬度的位置。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我们从生物地理的角度提出中国海南岛在始新世时曾连接着越南和中国广西,后来发生了向东南移动和旋转,最终到达现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于云南西双版纳发现了壳斗科植物的原始类群——轮叶三棱栎(Trigonobalanus verticillata Forman)。轮叶三棱栎被认为是栎属(Quercus L.)和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祖先之一,原纪录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后来在我国海南岛被发现,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一直未能合理解释。本次在云南新发现轮叶三棱栎,不仅可以解释它在海南岛的分布,也为海南岛历史上可能曾经连接着越南北部和广西西南部的假设提供了科学支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部热带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热带地区包括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南到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雷州半岛、台湾的南部和海南岛。依据现有植物区系的记录和资料,中国的热带地区至少具有野生种子植物227科2,181属12,844种。中国的热带植物区系以热带和主产热带,但分布区延伸到亚热带和温带的科为主,在属的组成上,也以热带分布属占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所占比例最大,标志着其热带边缘性质和具有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特点。因不同地区地质历史及生态环境的差异,中国热带植物区系在不同地区的组成和地理成分也有一定差异。总的来说,我国西南部到东南部各热带地区的植物区系科和属的相似性分别在90%和64%以上,但种的相似性一般低于50%。具体而言,西藏东南部与云南东南部显示出具有更多的共同优势科属和更大的植物区系相似性;云南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洲成分比例最高,虽然它们之间在种的相似性上最大,但在优势的科属上差异较大;海南植物区系热带成分总体比例最高,其中又以泛热带分布比例最大。中国热带植物区系在不同地区间演化和发展上的差异与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事件有关,如印度支那板块向东南逃逸、云南发生地质板块顺时针旋转和位移、云南南部与东南部在地质历史上曾有的隔离以及海南岛向东南的位移等。  相似文献   

4.
岛屿是开展生物区系与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大陆性岛屿,地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和马来西亚亚区交界地带,物种来源与迁移历史十分复杂。本文首先分析了海南岛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然后利用核基因ITS1/2和叶绿体基因trn L-F序列建立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揭示其物种迁移历史与特有类群的形成时间。海南岛苦苣苔科野生类群虽然仅有14属24种,但包括了扁蒴苣苔属(Cathayanthe)和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2个特有属、8个特有种(含1变种)。面积归一化处理后,海南岛该科的特有种比例仅次于广西,远高于云南和邻国越南。物种组成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与广东省的共有物种最多,这可能是第三纪末期(~3 Ma)几度海进海退过程中,海南岛通过雷州半岛与广东多次连接的结果。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在海拔400–1,000 m和1,400 m以上形成2个集中分布区,特有种则集中分布在高海拔区域,表明海南岛中南部连绵的高山是苦苣苔科特有种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南岛有着亚洲苦苣苔科的多个基部类群,且都与东南亚共享;海南岛–中国大陆分布的类群则处于系统树的较新分支,表明海南岛苦苣苔科植物早期是从东南亚迁入。海南岛两个特有属的形成时间约在12 Ma,特有种也都在15–5 Ma才分化出来,这可能与印度板块撞击亚欧板块导致的东亚季风气候(约28 Ma)和此时海南岛远距大陆约100 km造成的隔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冯慧喆  严克俭  黄云峰 《广西植物》2016,36(8):1014-1018
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对这些标本进行仔细鉴定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其中两号标本为香茜属(Carlemannia Benth.)和粘腺果属(Commicarpus Standl.)植物。这两属植物在广西尚无报道,为首次记录。香茜属植物叶对生,子房下位,无托叶,雄蕊仅有2枚,这和茜草科相似但又不同,系统位置较混乱,以前曾放于茜草科( Rubiaceae)和忍冬科( Caprifoliaceae)中,最近该属和蜘蛛花属独立成香茜科( Car-lemanniaceae)。该属植物共有3种,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一直分布到缅甸、越南北部。我国西藏东南、云南南部、广西西北部分布一种即香茜( Carlenannia chinenesis Hook. f.)。粘腺果属是紫茉莉科( Nyctaginaceae)主产热带地区的1个属,全世界约25种分布于热带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南亚、东南亚和墨西哥至热带美洲也有少量分布。中国产2种,其中广西产1种即中华粘腺果[ Commiaicarpus chinensis ( L.) Heim.]。该种植物分布广泛,从南亚次大陆向东至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向北到我国西沙群岛、海南岛以及广州附近,在广西首次记录,产凤山县和凌云县。  相似文献   

6.
报春花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根据Takhtajan世界植物区系分区对报春花科22属在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省区的分布作了较详细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将报春花科各属归纳为10个分布型,认为中国西部横断山区和东西马拉雅为报春花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化中心;高加索—阿尔卑斯山脉为第二分布中心;中国云南、贵州南部,广西西部至越南、泰国北部和缅甸西北部山地是报春花科植物最可能的起源中心;报春花科的起源时间应在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特有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地海南岛的特有植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涤南岛的中国特有属有19属,其中海南特有属8属;中国特有种1110种,其中海南特有种505种,隶属于79科,267属,论述了海南特有种的科属组成和地理分布,并对石灰岩地区的特有植物作了简要分析,从海南岛与我国其地区共有的中国特有种的统计可以看出,海南岛与广东的关系最为密切,次为广西,再次为云南,与华中的关系较为疏远。海南狄约暗荷戏搴0谓系退?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中国广西北部石灰岩地区柏科一新记录属——黄金柏属,提供了分布于我国广西的越南黄金柏的详细形态描述及照片。该种原记录仅分布于越南北部石灰岩地区,目前在我国仅见于广西北部的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黄世能  张宏达  王伯荪   《广西植物》2000,20(2):97-106
尖峰岭地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 ,面积约 470 km2 ,有种子植物 1 83科、90 6属、2 0 87种及变种。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本区种子植物区系有如下特征 :(1 )科属种的组成较为丰富 ,但属内种系较贫乏、分化程度弱 ;(2 )地理成分复杂 ,以热带成分、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 ,特有成分也相对较丰富 ,是海南岛整体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区系有一定邃古性 ,本质上是华夏植物区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柳叶蕨属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寅堂 《植物研究》1990,10(3):93-97
柳叶蕨属是鳞毛蕨科中一个小属,为秦仁昌教授1938年建立的。但50多年来,本属的分类与分布情况,很少为蕨类植物学家所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知本属有8个种,主要分布中国西南部,仅1种-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Christ) Ching分布到越南北部。本文对属的形态特征加以描述,编制有分种检索表,并有本属的地理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
山毛榉科植物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根据植物类群系统发育与地理分布统一的原理,讨论了山毛榉科植物起源和地理分布。划定了该科植物的分布区类型。确认东亚和东南亚区为该科植物的分布中心;而马德雷区南部和加勒比区则是该科的次生分布区中心。提出了马来西亚区、东亚区和东南亚区的多数特有种带有古特有植物种性质的观点。认为山毛榉科植物可能起源于中国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的季节性干旱热带山地森林中,它们起源的时间很可能在晚白垩纪早期。山毛榉科植物进入北美洲的迁移路线主要有两条,即从起源地经欧亚大陆、格陵兰群岛进入北美洲,及经欧亚大陆、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南美洲的山毛榉科植物则是从北美洲经中美洲迁移过去的。山毛榉科植物的现代分布格局是由三方面因素形成的,即大陆漂移形成的海陆相应位置的变化,渐新世以后开始的赤道带的向南迁移和第四纪以来冰期与间冰期多次交替出现,以及山毛榉科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综合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山毛榉科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盾厚缘叶甲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蔚文  李学儒 《昆虫知识》1993,30(4):230-231
<正> 盾厚缘叶甲Aorea scutellaris Pic属鞘翅目肖叶甲科。已知分布于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越南北部。目前对寄主和生物学特性尚无记述。1987年,因发现它严重危害庭园葡萄而开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青冈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壳斗科青冈亚属(Quercus subg.Cyclobalanopsis)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和统计。通过分析,认为中国南部、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即印度支那植物地区,是青冈亚属植物地理分布的分布区中心。基于其形态、现代分布和地史资料,马来西亚地区分布有许多性状较原始的类群,是青冈亚属原始类的保存中心。青冈亚属植物中有许多地区 特有种,它们的分布区很狭窄,集中分布在加里曼丹、台湾、海南和云南东部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地理隔离,如海峡、高山等,以及气候和地史的复杂性。青冈亚属植物还存在许多替代现象,如青冈(Q.schottkyana)、赤皮青冈(Q.gilva)和黄毛青冈(Q.delavayi)`、云山青冈(Q.sessifolia)和窄叶青冈(Q.augustinii)为中国-日本分布式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式之间替代。  相似文献   

14.
漏斗苣苔属(Raphiocarpus Chun)是分布于中国至中南半岛一带的小属,主要产于中国华南西南抵越南北部至中部,但之前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仅有3个种。大苞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begoniifolius (Lévl.) Burtt]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的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尚未见有在越南的相关研究报道。该文首次报道了越南植物区系中大苞漏斗苣苔的国家级分布新记录,使得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上升到了4个种,并着重讨论了大苞漏斗苣苔与其近缘种长筒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macrosiphon (Hance) Burtt]的区别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越南所分布的漏斗苣苔属植物检索表。根据中越两国的各自与联合野外考察工作对该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讨论,为中越两国开展该种乃至该属植物的保育提供了直接证据。凭证标本保存于越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研究所标本馆(HN)中。  相似文献   

15.
广西特有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论述了广西特有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特有植物共859种,隶属于119科303属,其中蕨类植物15科22属42种,裸子植物3科4属7种,被子植物101科277属810种。这些特有种中,以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有440种,灌木、乔木类型次之。(2)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分布交错混杂。种子植物科包含9个分布类型,属包含14个分布类型。种则依据在广西区内地理分布可划分为5个分布亚型,其中以桂西南分布种类最多。(3)科属种的水平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的热带-亚热带性质。4.区系成份兼具古老性和年青性,并表现出岩溶地区特有化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楝科(Meliace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楝科为泛热带分布科,全世界有51属,约550—600种,分布于旧世界热带地区有46属,热带美洲有8属.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为楝科两大现代分布中心.中国楝科共15属,61种,占世界属总数的29%,种总数的10%。中国楝科的分布是在全球楝科分布区的边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南部诸省,种类由西南向东南递减。中国楝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5类:1.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1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3属);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2属);4.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属);5.热带亚洲分布(8属)。中国楝科种的分布区类型仅有2类:1.热带亚洲分布(31种);2.中国特有分布(30种)。楝科植物的起源推断在早白垩纪。中国楝科植物由印度—马来西亚成分及特有成分组成。热带亚洲的楝科植物主要是通过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发生联系,而菲律宾和台湾之间可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覆盖了全中国各地理区的204个地区植物区系研究资料和这些地区的841个气象站资料,我们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经纬度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这些分布格局探讨了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结果如下:(1)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2)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3)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4)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5)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6)在温带成分中,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7)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  相似文献   

18.
NGUYEN Khang Sinh  温放 《广西植物》2018,38(11):1422-1427
漏斗苣苔属(Raphiocarpus Chun)是分布于中国至中南半岛一带的小属,主要产于中国华南西南抵越南北部至中部,但之前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仅有3个种。大苞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begoniifolius(Lévl.)Burtt]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的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尚未见有在越南的相关研究报道。该文首次报道了越南植物区系中大苞漏斗苣苔的国家级分布新记录,使得中越两国共有分布的该属物种上升到了4个种,并着重讨论了大苞漏斗苣苔与其近缘种长筒漏斗苣苔[Raphiocarpus macrosiphon(Hance)Burtt]的区别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越南所分布的漏斗苣苔属植物检索表。根据中越两国的各自与联合野外考察工作对该种的濒危现状进行了讨论,为中越两国开展该种乃至该属植物的保育提供了直接证据。凭证标本保存于越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研究所标本馆(HN)中。  相似文献   

19.
对国内外关于母草科(Linderniaceae Borsch,Kai Müller&Eberhard Fischer)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整理和总结了中国母草科植物的分类学变动情况。通过收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平台、《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分布信息,分析了中国母草科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母草科主要由传统玄参科母草族、腭母草族的类群及原苦苣苔科的侧母草属所构成,共22属220余种,中国分布有8属43种,其中15种为中国特有种。在中国,广西与广东分布的母草科植物最为丰富,新疆、青海和宁夏无母草科植物分布。研究更正了中国母草科植物属的范围及地理分布,以期为母草科植物未来的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吊罗山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吊罗山位于海南岛东南部 ,约 1 8°5 0′N,1 0 9°5 0′E,为北热带地区 ,其种子植物区系共有种子植物1 71科、846属、1 90 0种 (裸子植物 4科 5属 1 0种 ,被子植物 1 67科 841属 1 890种 )。区系分析表明 :(1 )地理成分以泛热带、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非世界属总数的 84.2 9% ) ;(2 )纯热带成分不形成区系和植被的表征 ,许多泛热带、热带种类已接近其分布北限 ;山地成分表现出热带、亚热带 -温带成分相互渗透的特点 ;(3 )该区系在海南岛整体区系中占重要位置 ,特有现象较突出 ,有海南岛地区特有属 4个 ,其它中国特有属 6个 ;吊罗山包括邻近的陵水县有 2 3 7个海南岛地区特有种 ,占全部 5 3 6个海南特有种 (变种 )的 44.2 2 % ;吊罗山特有种 5 2个 ,占海南全部特有种的 9.7% ,这表明该区系在海南森林区系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