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琴  谭韵雅  李群  游玲  汪超  王玉  廖淋 《广西植物》2016,36(8):923-929
该文研究了内生真菌YG42、YG71、YY11和YY26发酵液,对油樟悬浮细胞的生长量及挥发性代谢产物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内生真菌对油樟悬浮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随发酵液添加量的增加而加强。4种内生真菌对油樟悬浮细胞挥发性代谢产物积累总量及1,8-桉叶油素、γ-叶松油烯和α-油松油醇3种油樟油组分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多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其中,1%添加量的YG42和YY26及0.25%添加量的YY11对悬浮细胞总挥发性代谢产物积累的促进作用相当且最强,其积累量分别是空白组的2.00、1.95、2.01倍;0.25%添加量的YG71对1,8-桉叶油素积累的促进作用最强,其积累量为空白组的11.03倍;0.25%添加量的YG71和YY26对α-松油醇积累的促进作用相当且最强,其积累量分别为空白组的1.72和1.81倍;对于γ-松油烯的积累,在空白组中未检测到其峰值,4种真菌诱导子对γ-松油烯的产生有诱导作用,诱导的最大峰面积为0.19,诱导菌是0.25%添加量的YG71。该研究结果为充实内生菌影响香料植物挥发性代谢产物合成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生产上内生真菌提高油樟油中有用物质组分含量措施的采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油樟叶挥发油的镇痛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四川宜宾产油樟叶中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油樟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然后根据电热板和醋酸扭体实验研究不同剂量的油樟叶挥发油对小鼠疼痛阈值的影响。GC-MS结果显示,油樟叶挥发油主要含1,8-桉叶油素、α-萜品醇和香桧烯等26个主要化学成分,其中1,8-桉叶油素含量占58.55%。油樟叶挥发油中、低剂量组可延长小鼠对热致痛的痛阈时间,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减少小鼠醋酸致痛扭体次数,镇痛百分率分别为74.69%和73.11%,与对照组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YY26、YG42和YG71是从油樟中分离得到的三株内生真菌。本研究采用GC-FID、GC-MS技术,以油樟油作为诱导物,研究YY26、YG42、YG71菌株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对菌株中活性化合物1,8-桉叶油素、松油烯-4-醇、a-松油醇、r-松油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B培养基中,一方面,油樟油可促进YY26、YG42菌株积累1,8-桉叶油素等物质,其中对1,8-桉叶油素的促进最强,分别提高1.41倍和1.30倍;另一方面,油樟油抑制YG71菌株中以上4种物质的积累。在察氏培养基中,油樟油对YY26、YG42及YG71菌株中4种物质的积累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植物有用代谢产物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不同年限巨尾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生长年限对化学成分组成的影响,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2006~2010年种植的巨尾桉叶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巨尾桉叶片挥发油产量在0.55%~1.35%之间,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升高。利用GC-MS共鉴定出63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93.00%~97.07%。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为:1,8-桉叶油素(55.72%~63.47%)、α-松油醇(9.78%~14.15%)、乙酸松油酯(4.96%~7.06%)、α-蒎烯(0.99%~4.31%)、龙脑(2.40%~4.89%)。由于生长年限的不同,挥发油中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白木香内生真菌枝顶孢属两菌株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木香内生真菌R1(Acremonium sp.)和R2(Acremonium sp.)的挥发油, 经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 从R1和R2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0个和16个成分, 均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脂肪酸为主要成分, 并且均含有1,8-桉叶油素、姜烯、芳姜黄烯等萜类成分。本研究首次报道白木香内生真菌的挥发油成分。  相似文献   

6.
苗药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成分变化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方法和SPSS13.0统计软件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大果木姜子化学型及其地理分布。结果显示:(1)大果木姜子果实挥发油的化学组分主要存在3种化学型:HS型、PJ型和LS型,其中PJ型和LS型的化学成分构成较为相近。(2)HS型主要分布在苗岭的西南部、红水河流域800 m以下的区域,以1,8-桉叶素和α-松油醇的百分含量高于60%(1,8-桉叶素大于55%)、α-水芹烯和D-柠檬烯的百分含量低于10%为特征;PJ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流域、乌蒙山东南部800 m左右的区域,以1,8-桉叶素和α-松油醇的百分含量低于50%(1,8-桉叶素小于40%)、α-水芹烯和D-柠檬烯的百分含量介于(10%-20%)为特征;LS型主要分布在岑王老山900 m以上的区域,1,8-桉叶素小于30%。(3)分布区内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果木姜子果实挥发油的形成与变化,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考察树龄、虫害与巨尾桉叶油成分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开发桉树资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树龄(4~6年生)巨尾桉叶油,用GC-MS法对巨尾桉叶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不同树龄和染虫状态的桉叶油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增加,桉叶油总量逐年增加;生长年限不同,桉叶油中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变化情况为:桉油醇、乙酸松油酯含量随树龄逐年上升;d-柠檬烯、α-蒎烯相对含量在4到5年达到峰值,5年后开始下降;莰烯、β-蒎烯和α-松油醇逐年下降。被云斑天牛感染的林地,桉油醇、α-蒎烯、β-蒎烯、莰烯呈相对下降趋势,而d-柠檬烯、α-松油醇、乙酸松油酯的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8.
采集不同海拔的细叶亚菊地上部分为原料,采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共有成分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不同海拔高度细叶亚菊中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共有成分5种,分别为樟脑、α-蒎烯、β-蒎烯、桉叶油素、(-)-4-萜品醇。各海拔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学物质依次为桉叶油素、樟脑、邻-异丙基苯、樟脑、桉叶油素。各海拔相对含量在5%以上的化合物相同的只有桉叶油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这5种共有成分的含量与海拔并无显著相关性。海拔高度对挥发油中共有成分含量的变化无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3种内生真菌与茅苍术组培苗共培养技术,研究了内生真菌对茅苍术组培苗生长及其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4周后,接内生真菌小菌核菌(AL3)的植株平均单株根数最多,比对照多92.7%(P<0.01),并极显著地提高了平均单株根系干质量,比对照高62.9%(P<0.01);而接种内生真菌小克银汉霉(AL4)和孔球孢霉(AL12)对茅苍术组培苗的生长影响不显著;AL3、AL4和AL12极显著提高了茅苍术叶片PAL酶活力,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8、8.0和11.1倍(P<0.01);AL3处理组的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3种酶活性与对照相似;而AL4处理组的3种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9.1%、37.1%和9.7%,AL12处理组的3种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4%、21.2%和9.6%;AL3、AL4和AL12都对茅苍术叶片总多酚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9.8%、86.2%和84.1%(P<0.01);接3种内生真菌都改变了挥发油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苍术酮、苍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0.
蛔蒿(Artemisia cina Berg)是菊科蒿属植物,我国新疆等地均曾栽培作为提取山道年的原料。花头含挥发油,据文献报道,挥发油中含1,8-桉油素、α-蒎烯、萜品烯(terpinolene)、1-α-松油醇及蛔蒿倍半萜醇(sesquiartemisol,C_(15)H_(24)O)等成分。蛔蒿挥发油曾作为抗炎和镇痛药用于治疗风湿痛和神经痛等。本文报道——对我国新疆栽培的蛔蒿所含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Glomus etunicatum BGC AM0048(A1)、Glomus tortuosum BGC AM0001(A2)和Glomus mosseae BGC AM0045(A3)对茅苍术组培苗的成活率、生长、生理特性及挥发油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均提高了茅苍术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苍术苗移栽35 d后,3个接种组的菌根侵染率由高至低依次为A3(63.39%)、A2(47.81%)和A1(42.41%);菌株对苍术苗的生长促进作用与侵染率规律一致,以A3对苍术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苍术苗的单株株高、单株根长、单株叶片数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1.9%、65.%和38.7%,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AMF处理组叶片中抗病相关酶系(PAL、PPO和β-1,3-葡聚糖酶)、抗氧化酶系(SOD、CAT和POD)的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接种AM真菌均促进了苍术苗挥发油中3种主要成分苍术醇、β-桉叶油醇和苍术素的积累。不同的AMF与植物之间具有偏好性,在人工栽培中,G.mosseae BGC AM0045菌株可作为茅苍术苗菌根化处理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2.
以油樟、大叶樟、香樟、天竺桂4种樟属植物叶水浸提液为诱导子,添加到油樟悬浮培养系中,研究诱导子对油樟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挥发性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樟属植物叶水浸提液对油樟悬浮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不同樟属植物叶水浸提液对挥发性物质影响不同。对于总的挥发性物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的是天竺桂与香樟叶浸提液,添加量分别是4%和1%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1.78和1.45倍;对1,8-桉叶油素的积累,有促进作用的是天竺桂叶浸提液,添加量为1%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为空白对照组的1.46倍;对于γ-松油烯的积累,4种叶浸提液均有促进作用,大叶樟、天竺桂和香樟水提液添加量1%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分别0.39、0.27和0.32 p A,油樟水提液添加量4%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为0.27 p A(对照中无);对于α-松油醇的积累,有促进作用的是天竺桂与香樟水提液,添加量为0.25%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1.62和1.24倍。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油樟油成分积累相关促进因子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油樟、大叶樟、香樟、天竺桂4种樟属植物叶水浸提液为诱导子,添加到油樟悬浮培养系中,研究诱导子对油樟悬浮培养细胞生长及挥发性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樟属植物叶水浸提液对油樟悬浮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不同樟属植物叶水浸提液对挥发性物质影响不同。对于总的挥发性物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的是天竺桂与香樟叶浸提液,添加量分别是4%和1%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1.78和1.45倍;对1,8-桉叶油素的积累,有促进作用的是天竺桂叶浸提液,添加量为1%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为空白对照组的1.46倍;对于γ-松油烯的积累,4种叶浸提液均有促进作用,大叶樟、天竺桂和香樟水提液添加量1%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分别0.39、0.27和0.32 p A,油樟水提液添加量4%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为0.27 p A(对照中无);对于α-松油醇的积累,有促进作用的是天竺桂与香樟水提液,添加量为0.25%时促进作用最强,其峰面积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1.62和1.24倍。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油樟油成分积累相关促进因子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α-松油醇分子式C_(10)H_(18)O 分子量154.24 [来源]α-松油醇α-Terpineol存于华北及内蒙地区野生的华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挥发油中,含量约0.15%及长江流域地区生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的木材挥发油中,含量39.4%。另外,在华北、西北、东北、四川等地区生长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中及陕西地区生长的连翘Forsytha suspensa Vahl种子中也都含多量可做为合成α-松油醇的原料的成分蒎烯。在油松挥发油中含蒎烯90%,在连翘挥发油中含蒎烯76%。  相似文献   

15.
石荠芋,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全草含挥发油,含量为0.40%~1.20%.对不同产地的全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香荆芥酚(carvacrol)、1,8-桉叶油素(1,8-cineole)、百里香酚(thy-mol)、β-石竹烯(caryohyyllene)、侧柏酮(thujone等),不同产地,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存在遗传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植物资源在香精香料、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具有广大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山巴豆和毛果巴豆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石山巴豆叶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5.96%,主要成分是α-松油醇(17.57%)、桉树醇(11.13%)、乙酸松油酯(9.07%)、倍半水芹烯(8.52%)等;从毛果巴豆叶鉴定出55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7.8%,以反式-橙花叔醇(9.48%)、α-松油醇(7.51%)、桉树醇(6.43%)、乙酸松油酯(6.72%)为主要成分。两种植物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均以萜醇、倍半萜烯为主,并且其中多种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因此研究结果可为石山巴豆和毛果巴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香桂叶精油化学成份的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运用减压分馏、柱层析、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分离鉴定了3个单萜烯——α—蒎烯(1.28%)、莰烯(0.17%)和对-聚伞花素(0.14%);5个含氧单萜化台物——1,8-桉叶素(0.85%)、芳樟醇(14.35%)、α-松油醇(0.22%)、黄樟油素(69.70%)和丁香酚(4.20%);2个醛类化合物——壬醛(0.16%)和癸醛(0.40%);2个倍半萜烯——β-丁香烯(0.11%)和β-甜没药烯(0.05%);1个倍半萜含氧化合物——橙花叔醇(0.75%)等13个成份。另外,还测定了不同月份的植物精油主要成份的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18.
α-NAA和UV-B辐射对栝楼幼苗光合色素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温室条件下研究 UV- B辐射 ( 0 .0 2 9J/( m2·s) )和外施 α-萘乙酸 ( α- NAA) ( 2 mg/L)对栝楼叶片光合色素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外施α- NAA,能提高栝楼幼苗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提高保护酶 SOD、CAT、POD、ASP的活性 ,细胞膜相对透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 MDA含量相对稳定。UV- B辐射单独处理 ,则极显著地降低叶绿素 a的含量 ,叶绿素 b含量也呈明显地下降趋势 ,类胡萝卜素含量稍有下降 ,极显著降低栝楼幼苗叶片 SOD、POD、CAT、ASP活性 ,引起细胞膜相对透性明显增大 ,MDA含量显著增加。α- NAA与 UV- B辐射共同处理栝楼幼苗 ,与 UV- B辐射处理相比 ,叶绿体色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而细胞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则有不同程度降低 ,SOD、POD、ASP活性上升 ,CAT活性显著上升。以上结果暗示 ,UV- B辐射对生长的影响可能是 :( 1 )破坏光合色素而导致光合能力下降 ;( 2 )降低保护酶 SOD、POD、CAT、ASP活性 ,导致膜脂过氧化 ,膜结构遭到破坏 ,膜透性增加。而外施α- NAA,能部分减轻由增强的 UV- B辐射对栝楼幼苗造成的这种伤害 ,其原因可能是 α- NAA提高了保护酶活性 ,维持了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 ,即是维持了膜结构的稳定性。可见 ,α- NAA能增加栝楼对 UV- B辐射的抗性。  相似文献   

19.
石荠 ,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全草含挥发油 ,含量为 0 .40 %~ 1.2 0 %。对不同产地的全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 ,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 :香荆芥酚 (carvacrol)、1,8 桉叶油素 (1,8 cineole)、百里香酚 (thy mol)、β 石竹烯 (caryophyllene)、侧柏酮 (thujone等 ) ,不同产地 ,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存在遗传相似性 ,又有一定的差异。植物资源在香精香料、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具有广大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艳山姜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用药物,艳山姜在贵州省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30 hm~2,是贵州"南药"的第一大宗产品,也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经济植物,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亦是民间常用的香料植物资源。该研究采用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方法,对艳山姜果实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并对α-蒎烯、莰烯、β-蒎烯及1,8-桉叶油醇四个主要心血管药理活性成分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艳山姜果实性状鉴别特征为果皮见12~20条纵棱隆起,顶端具花被残基突起,种子团由白色隔膜分为3瓣,每瓣具种子8~20粒不等,较易散落。显微鉴别特征为:种子横切面具1~2列油细胞,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果实粉末可见螺纹导管、草酸钙方晶、淀粉粒、石细胞等。气相色谱法测得艳山姜果实挥发油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及1,8-桉叶油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92%、3.966%、9.703%、27.171%。该研究的性状、显微鉴别方法准确、简单、易行,可作为艳山姜药材的鉴别依据;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重现性好,测定结果精确可靠,可用于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含量测定。该研究结果为艳山姜药材的鉴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