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接合转移和SacB负向筛选方法,成功构建了一株apxⅡC缺失的血清7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重组菌株。首先构建重组转移质粒pEHA1。将pEHA1转化供体菌大肠杆菌(E.coliβ2155),并将其与野生型APP血清7型亲本菌混合培养约5h,然后涂到含氯霉素抗性的培养基培养,挑取阳性克隆,接种到无抗性液体培养基,培养后涂于含有蔗糖的的固体培养基,培养一定时间后挑取蔗糖抗性的克隆,即可得到目的突变株。通过PCR、遗传稳定性、外毒素分泌、重组位点序列分析证明重组菌构建成功。通过对重组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表明突变株生长能力未受影响,对小鼠毒力显著降低。该突变株构建体系的建立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减毒活疫苗的开发及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新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肾盂肾炎合并尿路感染危险因素与致病微生物的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肾内科就诊的急性肾盂肾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59例,无菌操作收集患者中段尿,导管收集患者膀胱尿。2 h内送检,采用定量接种的方法,将一定量混匀未离心尿液用接种环接种于血平板或麦康凯平板进行细菌培养。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糖尿病、肺部感染、尿路结石、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是常见的急性肾盂肾炎(APN)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男性中段尿检出率较高的菌种有大肠埃希菌(E.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等;膀胱尿中检出率较高的菌种有大肠埃希菌(E. coli)、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女性中段尿和膀胱尿中检出率较高的菌种均是大肠埃希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女性总住院时间≥4 d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APN患者中合并糖尿病与大肠埃希菌(E. coli)和粪肠球菌(E. faecalis)存在正相关,尿路结石与大肠埃希菌(E. coli)、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屎肠球菌(E. faecium)存在正相关。结论患者尿液中大肠埃希菌(E. coli)最常见,女性APN患者更容易并发尿路感染,住院时间长于男性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患有大肠埃希菌(E. coli)和粪肠球菌(E. faecalis)感染,合并尿路结石的患者更倾向于大肠埃希菌(E. coli)、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屎肠球菌(E. faecium)感染。  相似文献   

3.
由于Klebsiella pneumoniae 1,3-丙二醇合成途径中,加强甘油脱水酶基因表达,导致因NADH供应不足使3-羟基丙醛累积,并对菌体生长及1,3-丙二醇合成造成负面影响。为改善Klebsiella pneumoniae 1,3-丙二醇合成途径,本文利用PCR技术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扩增出以NADPH 为辅酶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同工酶编码基因yqhD,从克雷伯氏杆菌中扩增出2.66kb的甘油脱水酶基因(dhaB),构建了产1,3-丙二醇关键酶基因的串联载体pEtac-dhaB-tac-yqhD,并将其转入到野生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中,重组载体得到了表达。通过初步发酵,重组后的克雷伯氏杆菌产量比原始菌高20%左右,副产物中乙酸和丁二醇分别下降30%左右。  相似文献   

4.
利用PCR扩增技术得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过氧化氢酶基因katA,将该基因与表达载体pET-20b(+)连接构建重组质粒,经测序验证后,在大肠杆菌JM109中进行表达得到重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20b(+)-katA).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出...  相似文献   

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减轻超阳阴离子O2-对细胞的毒害作用,提高菌体的抗氧化能力,从而改善菌株的生理状态.利用PCR技术,将趋磁菌AMB-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esod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0b(+),并在E coli BL21(DE3)有效表达.重组菌株BL21 (DE3)/(pET-20b-fesod-histag)在0.6 mmol/L IPTG诱导浓度下进行发酵培养,在生长前期2-14 h生长速率优于对照组E.coli BL21(DE3)/(pET-20b).通过亲和层析柱纯化后,重组酶蛋白纯度达电泳均一,超氧化物歧化酶fesod活性最造作用温度为25℃,在25℃和45℃下酶热稳定较好,pH4.2-8.2之间酶活力稳定.趋磁菌AMB-1来源的Fe-SOD作为一种抗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有效表达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宿主菌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6.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过量表达E.coli K4荚膜多糖(K4CPS)合成途径中相关代谢调控因子Sly A和Rfa H,以构建高效合成K4CPS的菌株。结果发现:sly A和rfa H基因的单独过量表达和共表达重组菌的K4CPS的产量较对照菌分别提高了81.8%、46.5%和153.8%;甘油比消耗速率较对照菌降低了12.5%、18.8%和31.3%,而乙酸含量则较对照菌降低了98.6%、39.7%和91.6%。因此,调控蛋白Sly A和Rfa H的过量表达能够大幅度提高E.coli K4的K4CPS合成,并增强菌体对甘油的利用率,而乙酸合成明显降低。而与单独表达策略相比,共表达策略能够更加有效地增强菌体合成K4CPS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接合转移和SacB负向筛选方法,成功构建了一株apxC缺失的血清7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重组菌株。首先构建重组转移质粒pEHA1。将pEHA1转化供体菌大肠杆菌(E.coliβ2155),并将其与野生型APP血清7型亲本菌混合培养约5h,然后涂到含氯霉素抗性的培养基培养,挑取阳性克隆,接种到无抗性液体培养基,培养后涂于含有蔗糖的的固体培养基,培养一定时间后挑取蔗糖抗性的克隆,即可得到目的突变株。通过PCR、遗传稳定性、外毒素分泌、重组位点序列分析证明重组菌构建成功。通过对重组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表明突变株生长能力未受影响,对小鼠毒力显著降低。该突变株构建体系的建立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减毒活疫苗的开发及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新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克雷伯杆菌甘油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基因组DNA为模板, 运用PCR扩增得到编码甘油脱氢酶(GDH)的基因(gldA), 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 构建克隆载体pMD-gldA。经测序正确后, 将gldA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上构建表达质粒pET-32gldA。在乳糖诱导下, 携带pET-32gldA的E. coli BL21 (DE3)高效表达分子量约为54 kD的可溶性蛋白。表达产物带有His6-tag标记, 选用Ni柱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 纯化后酶液的比活为188 u/mg, 纯化倍数和回收率分别为3倍和67.5%。  相似文献   

9.
克雷伯杆菌甘油脱氢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基因组DNA为模板, 运用PCR扩增得到编码甘油脱氢酶(GDH)的基因(gldA), 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 构建克隆载体pMD-gldA。经测序正确后, 将gldA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上构建表达质粒pET-32gldA。在乳糖诱导下, 携带pET-32gldA的E. coli BL21 (DE3)高效表达分子量约为54 kD的可溶性蛋白。表达产物带有His6-tag标记, 选用Ni柱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 纯化后酶液的比活为188 u/mg, 纯化倍数和回收率分别为3倍和67.5%。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接合作用,大肠杆菌携带的质粒载体pFAJ1819::mTn5gusA -pgfp21转入目标受体菌催娩克氏菌;载体上的转座子mTn5gusA -pgfp21携带的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A,无启动子)、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ptⅡ,有启动子)和2个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有启动子)插入到催娩克氏菌的基因组DNA中;借助绿色荧光蛋白、gusA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表达,形成的表型直观变化展示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可以作为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源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消毒剂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大熊猫肠道分离的88株大肠杆菌、3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BC、CTPC、CTAB及DDA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进行测定,并扩增了消毒剂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MIC值为:BC的MIC值介于8~128 mg/L;CTPC的MIC值在32~256 mg/L之间;CTAB的MIC值为64~512 mg/L;DDAC的MIC值介于8~128 mg/L。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耐药情况为:BC的MIC值介于16~512 mg/L;CTPC的MIC值在64~256 mg/L之间;CTAB的MIC值介于128~512 mg/L;DDAC的MIC值介于8~64 mg/L。可见,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MIC值要大于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MIC值。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季铵盐类消毒剂的染色体型耐药基因扩增率为68.18%~98.86%,最高为sug E(98.86%),emr E最低(68.18%),没有检测出qac E、qac F、qac G,检出率最高的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耐药基因为qac EΔ1(19.31%)。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染色体型耐药基因检出率为13.64%~28.41%,ydg E最高(28.14%),emr E检出率最低(13.64%),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耐药基因sug E(p)检出率最高(6.82%),qac EΔ1、qac F、qac G基因未检出。测定大熊猫源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对圈养大熊猫消毒剂的规范使用,防控大熊猫细菌性疾病以及细菌对消毒剂耐药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利用微生物体内合成肺炎克雷伯氏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Kp) 多糖结合疫苗并研究其保护效果。通过敲除Kp O抗原连接酶基因waaL阻断其LPS合成,再向缺失株中导入糖基工程载体,使细菌能够在体内合成糖蛋白,并将该糖蛋白免疫小鼠后评价其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在构建的 Kp waaL缺失株中导入糖基工程载体后,底物蛋白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 (Recombinant cholera toxin B subunit) 能够被O糖化,从而得到糖蛋白;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疫苗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的抗体效价,试验组小鼠攻毒后一周存活率可达75%。这种生物合成方法制备的多糖结合疫苗有望成为针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新型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3.
肺炎克雷伯氏菌VBNC状态转化突变株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亲本接合法对从文山湖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得到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Tn5转座子插入诱变,在含四环素和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上获得接合子,利用饥饿冷冻高渗透压法对接合子进行细菌VBNC状态转化突变株的筛选和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带有卡那霉素基因的Tn5成功地插入到了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染色体中,在双抗性培养基上获得约2.3×104 cell/mL的接合子,转座效率为6.58×10-4。对多个接合子和对照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诱导、筛选及比较,发现KPQT-7是最快进入VBNC状态的突变株,该突变株在胁迫诱导9d后超过30%的细胞都进入了VBNC状态,而对照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至少要在诱导21d后才大部分进入VBNC状态。在此基础上,对VBNC转化突变株KPQT-7作进一步的遗传学分析将会为细菌VBNC状态分子机理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PDOR),并对PDOR进行纯化.方法:从克雷伯氏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基因组中,克隆PDOR基因dhaT.构建表达载体pDK-dhaT,在E.coli DH5α中利用IPTG诱导进行表达.细胞裂解液利用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和DE23 Cellulose阴离子交换层析,进行酶蛋白分离提纯.结果:用SDS-PAGE分析表明胞内PDOR占可溶性蛋白的39.8%,酶活为14.5U/ml.纯化后酶液比酶活提高3.94倍,回收率为15.5%.结论:成功地构建了PDOR高效表达载体,并且得到了高纯度的PDOR.  相似文献   

15.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较为广泛,常见于人的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的感染中,它可引起人的大叶性肺炎或偶尔的败血症,对家畜及实验动物等具有强毒性。但从野栖小家鼠的病鼠中分离到肺炎克雷伯氏菌(K.pneumoniae)和臭鼻克雷伯氏菌(K.ozaenae)的报道迄今未曾见到。1978年8月从捕获的104只小家鼠中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林麝肠道中乳酸菌和肠杆菌基因型及表型多样性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本研究从10头健康成年林麝粪便样品中分离到22株乳酸菌和16株肠杆菌,通过16S rDNA进化分析和生理生化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析了分离菌株的基因型并利用药敏纸片法进行了分离菌株的耐药性研究。本研究共分离到了11种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河生肠杆菌E.amnigenu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耐久肠球菌E.durans、明串球菌Leuconostoc fallax、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idipiscis、屎肠球菌E.faecium和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其中大肠杆菌(n=11,28.9%)是林麝肠道中的优势菌群,肠球菌(n=10,26.3%)是林麝肠道中的优势乳酸菌群。PFGE分型结果表明肠杆菌分为7个基因型,乳酸菌分为9个基因型。本研究首次分析了林麝肠道中可培养细菌的基因型及表型并且对其耐药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麝肠道中的原生菌群多态性明显,并且对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敏感,未检测到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7.
在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代谢甘油生产1,3-丙二醇(1,3-PD)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有毒中间产物3-羟基丙醛(3-HPA)的积累,可将其转化为3-羟基丙酸(3-HP),从而实现1,3-丙二醇和3-羟基丙酸的联产。克隆来自于酿酒酵母的NAD+依赖型的乙醛脱氢酶(ALDH)的基因aldh4,构建了表达载体pKP-aldh,转化K.pneumoniae,得到了有效表达乙醛脱氢酶的重组肺炎克雷伯杆菌(K.pneumoniae A+)。在此基础上,使用紫外诱变联合菌种驯化的方法对K.pneumoniae A+进行筛选,获得了可耐受较高3-HP浓度(≥35 g/L)的重组肺炎克雷伯杆菌K.pneumoniae A+5-3。发酵实验结果表明,K.pneumoniae A+5-3可将3-HPA转化为3-HP,能够同时利用甘油耦联生产3-HP和1,3-PD,产量分别达到5.0 g/L和74.5 g/L。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大肠杆菌(E.coli)染色体上asd基因的已知序列,利用λ噬菌体的Red同源重组系统一步法构建E.coliDH5α的asd基因缺失突变株DH5α△asd::cat,在二次重组中利用携带能够表达FLP位点特异性重组酶的质粒pCP20介导二次同源重组,以去除上述缺失突变株中氯霉素抗性筛选基因。结合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证明DH5α△asd缺失突变株的正确构建。该缺失突变株失去了在普通LB培养基上生长的能力,只有添加DAP或导入表达asd基因的质粒(asd基因互补试验)才能在LB培养基上生长,与原型DH5α比较,其生长速度和生长对数期、接受不同拷贝数质粒的转化效率几乎相一致。基于该缺失突变株构建出以asd营养基因为标志的大肠杆菌染色体-质粒平衡致死系统。体外培养连续传代50代次,pnirBMisL-fedF-asd质粒不丢失,并功能性表达F18大肠杆菌黏附素FedF。  相似文献   

19.
FS54是本室构建的宋内氏福氏2a双价志贺氏菌杂交株,有与志贺氏菌毒株相同的毒力。本研究通过遗传重组技术,给FS54株引入了aroD基因的转座子Tn10插入失活物(aroD∶∶Tn10),构建了FS54株的芳香族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减毒株,并进一步去除了Tn10所携带的四环素抗性和宋内氏Ⅰ相大质粒(pSS120∶∶Tn5)上Tn5所携带的卡那霉素抗性,得到了宋内氏福氏2a双价志贺氏菌芳香族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减毒株FS54—7b。  相似文献   

20.
根据GenBank中人源大肠杆菌pilA基因序列,用OLIGO6.0设计PCR引物,从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GH1.2中扩增到pilA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经PCR、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后,将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pilA基因正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的BamHⅠ和HindⅢ位点间,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pilA。重组表达质粒pET-32a-pilA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用IPTG诱导,表达出了大小约为36kD的pilA重组蛋白。表达产物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与等量弗氏佐剂混合制备pilA重组蛋白疫苗,分别在1日龄、8日龄时两次对雏鸭进行免疫,二免后2周测定鸭血清中的ELISA抗体效价,并以109PFU同源菌株GH1.2攻毒,根据攻毒后鸭的死亡率、E.coli分离率和各组织器官的病变等级来判定pilA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pilA重组蛋白免疫鸭的血清中ELISA抗体效价为1∶12800,全菌灭活苗免疫组的血清ELISA抗体效价为1∶200;同源菌株攻毒后,pilA重组蛋白免疫保护组鸭的死亡率、E.coli分离率和各组织器官的病变程度均比攻毒对照组下降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全菌灭活苗免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表明pilA重组蛋白对同源菌株GH1.2的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