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科院植物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 1 978年正式成立 ,成立以来一直以光合膜与膜蛋白超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 2 0多年来该中心在国家级和中科院级的多项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下 ,取得了许多有特色的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3项、全国科技青年奖 1项、陈家庚科技奖 1项、何梁何利奖 1项和省部委级科技奖多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现任研究中心主任为李良璧研究员、副主任为钟泽璞和许亦农研究员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匡廷云院士 ;学术顾问是汤佩松…  相似文献   

2.
<正>陈坚,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90年获无锡轻工大学发酵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起任江南大学校长。现兼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发酵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等。长期从事发酵工程和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教育部、江  相似文献   

3.
2009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经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王忠诚,徐光宪两位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34项;  相似文献   

4.
<正>他,独立指导的本科生连续四届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其中特等奖1项是至今仍为福建省和全国农林院校唯一获此殊荣的奖项。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一个领域科研创新,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发明的Bt等生物农药,合作企业原药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出口占1/3以上……他,就是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关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一连串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5.
消息     
本刊主编张亚平院士领导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史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2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向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获奖个人和单位颁奖。党和  相似文献   

6.
优异种质资源克4430-20在黑龙江省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克4430-20的来源及特征特性,研究了克4430-20作为优异亲本的利用情况及其衍生品种的生产应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克4430-20是黑龙江省衍生品种最多的大豆种质资源之一,以其作直接或间接亲本共衍生42个高产大豆品种.1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4个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克4430-20在育种中的成功应用,说明优异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对大豆育种至关重要,选择配合力高的亲本进行杂交组配可有效提高大豆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7.
研发动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3):132-134
李振声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在日前举行的二○○六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李振声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振声院士在迄今五十五年的科学生涯中,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小偃”系  相似文献   

8.
韩家懋 《化石》2004,(2):10-13
2004年2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刘东生院士从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中接过了金光闪闪的获奖证书,我国国家的最高科技奖第一次奖给了一位地球科学家。刘东生院士获此殊荣是为了表彰他60多年来在地球环境演化,特别是在中国黄土的研究中获得举世瞩目的创新科学成就,刘东生院士的获奖使人们对中国的黄土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9.
《动物学研究》2007,28(1):23-23,27
(图片转自“云南日报网”)(图片转自“云南日报网”)2006年12月24日召开的“200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上,昆明动物研究所12项科技成果荣获200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取得建所以来最大丰收。所长张亚平院士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突出贡献奖,成为云南省第四位捧走300万元突出贡献奖励的科学家。同时,昆明动物研究所还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4项,他们分别是:●由杨岚研究员主持研究的“云南鸟类的分类区系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荣获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由张亚平院士主持研究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  相似文献   

10.
会员动态     
薄蛰龙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昆虫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现年84岁,广西钦州县人。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顾问、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所长。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目前仍主持省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和指导博士后及博士生的工作。蒲蛰龙教授早期研究昆虫形态与分类,发现我国牙甲科昆虫新种30多种。50年代起,开展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七五”期间他承担的国家攻关项目:“斜…  相似文献   

11.
《激光生物学报》2007,16(3):F0002-F0002
褚君浩:江苏宜兴人,中科院院士,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3到2003年任中科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发表论文316篇,著有《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专著一本,获国家自然科学、中科院自然科学、中科院科技进步多项大奖。  相似文献   

12.
自1994年以来,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先后共组建了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的项目25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8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1项,硕果累累,成效显著。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骨诱导基质材料和制品及其工程化技术获得了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CT关键技术及系列装置的研究与产业化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得新产品近150个,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生产CT机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齐兆生现年85岁,河北省丰润县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43年于成都该校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48~1950年赴英国学习,历任副教授、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顾问,曾任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农药学会理事长等职。回国后主要从事我国北部棉花害虫防治研究,成绩卓著,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198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88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国务院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优秀科技工作者二等奖。近年我国棉铃虫猖獗发生,他仍积极提出研究和防治的建议和意…  相似文献   

14.
正魏辅文,男, 54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动物生态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组组长. 1980~1987年,在西华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院士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30多年,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8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侯云德院士获得了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显示出国家对于医药健康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在侯云德院士此次获奖的诸多科研成就中,最耀眼就是成功研究和开发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一重组人干扰素α1b。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院士新近被荣选为英国林奈学会外国会员。这是林奈学会授予在生物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外国科学家的一项终身荣誉称号,该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接扣名外国会员,新会员的增补必须而且只能是因老会员逝世而遗出空缺时才有可能。张弥曼院士是享誉国际的著名古鱼类学家,她早年留学苏联,后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她在研究古鱼类的进化历史及四足类起源方面曾做出重要理论贡献,并因此荣获国内外多项学术奖励。张院士曾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及…  相似文献   

17.
《西北植物学报》2022,(11):F0003-F0003
种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NSFC创新群体资助、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杰出成就奖”,入选中科院人才计划和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  相似文献   

18.
《西北植物学报》2022,(12):2161-2161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带头人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从事小麦重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创建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我国主产麦区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6项。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1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主持完成的成果"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喝茶喝的是茶汤,陈院士率先提出要以茶汤中的残留量作为制定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的原则,并被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官方机构认可,重构了茶叶中MRLs制订的国际规范。陈院士团队还建立了茶园农药安  相似文献   

20.
《动物学研究》2007,28(5):525-525
张华堂,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免疫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1978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1983年获(医学)学士,1987获(免疫学)硕士,师从免疫学家巴德年院士,参加“六五”、“七五”国家重点项目“癌转移动物模型和生物疗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