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CH)对患者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CH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TNF-α、IL-6和hs-CRP)、血管内皮功能(NO和ET-1)及氧化应激(SOD和MD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内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hs-CRP、NO、ET-1和MDA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的SOD较同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ACH,可有效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醒脑静、纳洛酮联合治疗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昏迷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并联合纳洛酮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静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7 d、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则明显降低,脑血肿量也明显减少(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BP、NSE、HMGB-1及GFA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MBP、NSE、HMGB-1及GF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醒脑静、纳洛酮联合治疗脑出血昏迷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通过降低患者血清中MBP、NSE、HMGB-1和GFAP水平,减轻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高敏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丹红、胞磷胆碱,观察组联合口服益气活血、醒脑涤痰中药汤剂。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NF-α、hs-CRP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配合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大减张缝合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7例,采用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试验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张缝合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血舒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NSE水平变化,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BI)测定,并评定和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疗程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81.40%(P0.05)。两组血清hs-CRP、NSE水平ADL、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B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血清hs-CRP、NSE水平ADL、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血舒口服液配合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大减张缝合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NSE、hs-C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ACH)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ACH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并给予依达拉奉,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修复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患者意识状态,并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和NIHSS评分均出现明显降低(均P0.05),GCS评分均出现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87.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84%(X2=6.125,P=0.013)。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ACH,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炎症反应,预后好,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ACI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低频超声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低频超声检测MCA狭窄段峰值血流速度(Vs)、微栓子信号(MES)阳性率,比较治疗前、治疗7 d后、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更低(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MCA狭窄段Vs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 d后、14 d后观察组MES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14 d后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14 d后低于治疗7 d后(P0.05);而观察组治疗7 d后、14 d后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超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狭窄ACI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与炎症反应,减缓Vs,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比较阿替普酶(rt-PA)与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巴曲酶治疗,观察组给予rt-PA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NSE、IL-6、TNF-α及hs-CR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1.1%,较对照组(62.3%)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NSE、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14 d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与对照组(1.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巴曲酶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更能有效控制机体炎症状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更优,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患者的疗效及血清β-内啡肽(β-EP)、超氧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8例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纳美芬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β-EP、SOD、MD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组(79.69%)相比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苏醒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全身乏力、心悸胸闷、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4.06%、12.50%、32.81%、15.63%、12.50%,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β-EP、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清SOD水平显著上升(P0.01),且观察组这3项指标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GG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盐酸纳美芬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昏迷患者可有效减轻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快速苏醒,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恩必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9例,并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抗急性脑梗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30 mg/次,2次/d,持续10 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恩必普(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餐前口服,200 mg/次,3次/d,持续10 d。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79.4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采用恩必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清hs-CR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46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73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BI指数评分明显上升(P0.01);且观察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在微创下置管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能有效促进炎症反应的缓解,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血小板、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接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血小板、D-D、Fg、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86%、1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静脉溶栓治疗,这可能与其更有效改善改善患者血浆血小板、D-D、Fg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疗效机制。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医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血压、降血糖、稳定颅内压以及改善微循环等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d,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20 mg/d,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变化,并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血清HMGB1、IL-6、IL-8和hs-CRP之间的相关性,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34/42)(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HMGB1、hs-CRP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清IL-6、IL-8、HMGB1、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血清HMGB1与IL-6、IL-8、hs-CRP呈正相关(r=0.306,0.428,0.367,均P0.05),IL-6与IL-8、hs-CRP呈正相关(r=0.327,0.385,P0.05),IL-8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430,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古拉定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过氧化氢(H_2O_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醒脑静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醒脑静联合古拉定治疗。记录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变化,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压与心率恢复正常及清醒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谷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8 h后,两组血清H_2O_2、MDA、iNO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7.50%,较对照组(90.00%)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后不适率为27.50%,较对照组显著降低(67.50%,P0.01)。结论:采用醒脑静及古拉定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可更快速、有效消除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减少患者不适感,疗效更显著,可能与其有效降低血清MDA、i NOS水平并升高血清SO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3)。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清S-100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14 d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5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40/5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02,P=0.01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S100B、NSE及MB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血清S100B、NSE及M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内,研究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降低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IL-1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Rt-PA静脉溶栓。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IL-6、IL-17及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1 d、3 d、7 d、14 d时血清IL-6、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d、3 d、7 d时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4 d时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早期采用Rt-PA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6、IL-17、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89例,均给予血肿清除术治疗,其中47例接受血肿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评价和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1天、1周、2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肿体积。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天、1周、2周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肿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能有效减轻患者脑部损害,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并分析该治疗方案对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0年10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ACI患者60例,按照入院奇偶顺序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奇,3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偶,30例,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程为7 d。对比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血液流变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症因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疗效明确,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