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以细胞内脂质活性氧堆积为特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广泛存在于肿瘤、癌症、急性肾损伤等多种疾病当中。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脊髓损伤的具体发生机制及高效治疗方法仍在探索当中,这也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调控神经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治疗SCI的重点。然而,对于铁死亡参与脊髓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收集和整理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脊髓损伤后铁死亡方面的相关文献,针对铁死亡参与脊髓损伤的调控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治疗脊髓损伤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周慧宇  双卫兵 《生命的化学》2021,(12):2582-2587
脊髓损伤是一种灾难性疾病,由于其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尚无有效手段使受损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快速、准确地评估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助于在早期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方案,临床意义重大。代谢组学迅速发展,可用于发现能评估脊髓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通过研究代谢途径的改变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高速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脊髓损伤会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和支配,引起神经性器官功能紊乱,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祖国医学认为脊髓损伤属“体惰”或“痿证”范畴,其病机为督脉受损,经脉不通。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脊髓损伤会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功能的严重缺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目前主要集中于处理原发性创伤损伤以及通过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方法,而对于神经再生及运动功能恢复却未有有效方法.以干细胞及生物材料为核心的再生医学技术的发展,为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的可能.再生医学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已逐渐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对干细胞或功能细胞以及生物材料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一项复杂且尚未解决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丧失,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策略.近年来,应用外源性或内源性神经元中继的治疗手段为脊髓损伤后环路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干细胞或生物材料等移植物作用于脊髓损伤区,可改善损伤区局部微环境,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环路重建和功能恢复,因此成为较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本综述主要介绍细胞移植治疗、组织工程策略和基因调控等方法在修复受损脊髓的神经网络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脊髓损伤后新生神经元是否具有潜在的功能整合,重建受损神经环路,并恢复其运动和感觉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是缺血脊髓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后,脊髓组织的损伤反而加重,表现为其神经损害体征和形态学改变较前更加明显,其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治疗措施也具有多样性,脊髓缺血后脊髓微血管结构及功能的破坏和脊髓水肿等是脊髓功能损害的主要诱因,至今为止,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主要有药物及物理治疗等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征、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希望对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学者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作为一种严重的创伤性应激可以引发焦虑情绪,对患者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失调与焦虑情绪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本文从5-羟色胺系统失调、多巴胺系统失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及炎症反应4个方面,探讨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改变影响焦虑情绪发生的机制,为今后治疗脊髓损伤后焦虑情绪的深入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后产生的水肿、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是致使脊髓损伤继发性加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及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和脑-肠轴的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关系非常紧密。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影响脊髓损伤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加重。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和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microRNAs(miRNAs)不仅参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功能完善,还参与脊髓损伤病理及损伤后修复过程。miRNAs能使中枢神经系统按正确的时序性和空间性顺序进行发育和分化,在维持生物体记忆及生物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miRNAs异常表达同脊髓损伤病理过程相关。目前,体内及体外实验均已证实,miRNAs不仅能够维持神经干细胞增殖,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伸长,从而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损伤,它对患者的影响是相当持久的,SCI治疗的难点主要是由于损伤后脊髓中的微环境不利于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的生长和新突触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脊髓组织的修复。现在SCI治疗的策略就是要改善损伤脊髓微环境,减少不利因素,从而促进脊髓结构修复和功能重建。本研究综述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药物及靶向治疗方法,为SCI的新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多由高空坠落、车祸、运动冲击等原因引起,是脊柱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至今仍是一个治疗难题。低温疗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治疗手段,以多种机制减少脊髓损伤后有害因素的产生,是一种有效的脊髓保护途径。其在脊髓损伤的研究中表现出很好的效果,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也发现一些低温治疗导致的全身性或某些系统为主的不良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低温治疗用于脊髓损伤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脊髓损伤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脊髓损伤可划分为三个病理生理阶段:原发性损伤期、继发性损伤期和慢性损伤期。基因表达的改变在脊髓损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iRNAs可以调控转录后所有基因的表达,所以miRNAs是脊髓损伤中一个很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对象。miRNAs是20-25碱基组成的非编码RNA,通过与靶mRNAs 3‘UTR结合下调其表达实现的对mRNA翻译进程的调控。miRNAs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和疾病有密切关系。脊髓损伤后miRNAs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反应通路在炎性应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iRNAs在细胞凋亡中表现出了复杂的功能,其表达的改变可能同时刺激和抑制凋亡;miRNAs可通过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和调节胶质瘢痕的进程;miRNAs的下调可能通过促进轴突靶向作用、神经元存活和轴突生长来促进损伤脊髓部位再生进程。目前脊髓损伤仍是现代医学的难题,对神经系统疾病中miRNAs作用的研究,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也是将来研究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到2018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患者实施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予患者实施生物反馈联合针刺治疗。以上两组患者均实行基础的康复训练、清洁间歇导尿及反射性排尿训练,并实行定时定量的饮水计划。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比较患者的膀胱内压力、残余尿量,记录患者的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以及患者的LUTS(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评分。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最大排尿量、日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以及LUTS评分的数据进行对比,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处理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急性脊髓损伤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组36例实施前路手术,B组44例实施后路手术,C组30例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Cobb角、椎体水平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C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患者JOA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A、B组(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颈椎解剖结构,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炎症反应在脊髓损伤后数h内开始,在几d内达到峰值,并可能持续数y。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是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丁酸盐与β-羟基丁酸盐是2种密切相关的物质,2者结构相似,仅有1个羟基不同,因在多种疾病中显现出良好的抗炎特性而引起广泛关注。近期有基础研究发现,丁酸盐与β-羟基丁酸盐可以抑制NF-κB/ 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活性,降低促炎因子表达;或通过增加抗氧化分子的水平,减轻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因此,丁酸盐与β-羟基丁酸盐可能是脊髓损伤后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拟对丁酸盐与β-羟基丁酸盐的结构与产生、在脊髓损伤中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治疗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科研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Spinal cord injury (SCI) is an acute traumatic lesion of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which has a high prevalence in the world, and has no effective surgical treatment. HSP70 is a molecular chaperone protein, serves a protective role in several different models of nervous system injur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inflammatory role of HSP70 in spinal cord injury and explore its mechanism.Methods:In vivo and in vitro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to mimic SCI. The Basso Mouse Scale (BMS) was applied to assess SCI degrees of the mouse model. Immunofluorescence (IF) was used for visualizing HSP70 and Iba1 in the spinal cord. Western blot assay was employed to quantify HSP70 and p65, and ELISA was for IL-1β and TNF-α.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SP70 expression decreased after SCI. HSP70 and Iba1 showed a decrease of co-localization in SCI mice. Further studies revealed that p65 was upregul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CI. Overexpression of HSP70 inhibited the expression of p65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and promoted the recovery of SCI mice.Conclusions:HSP70 was involved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spinal cord injury, HSP70 alleviated the spinal cord injury via inhibiting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相似文献   

18.
Rehabilit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However, neurological events associ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remain unclear. Herein, we investigated neuronal regeneration and exercise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and found that assisted stepping exercise of spinal cord injured rats in the inflammatory phase causes allodynia. Sprague-Dawley rats with thoracic spinal cord contusion injury were subjected to assisted stepping exercise 7 days following injury. Exercise promoted microscopic recovery of corticospinal tract neurons, but the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decreased and C-fibers had aberrantly sprouted, suggesting a potential cause of the allodynia. 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 (TrkB) receptor for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was expressed on aberrantly sprouted C-fibers. Blocking of BDNF-TrkB signaling markedly suppressed aberrant sprouting and decreased the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Thus, early rehabilita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may cause allodynia with aberrant sprouting of C-fibers through BDNF-TrkB sign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