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植物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学科,用于了解世界各地人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对于寻找保护植物的最好方法至关重要,这一科学领域在许多国家被应用于有关植物的传统知识调查记载,大量地方性植物区系中的有用植物编目已经完成.在过去一百年中,从民族植物学调查获得的有关植物的地方性知识,对于药物和农业发展,以及植物新产品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界更为关注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性,现代环境变化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自然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威胁到大量物种以至最终灭绝.面对这一危机,民族植物学研究面临的紧迫任务,不仅是作为一种科学工具应对环境的退化,而且由于它的巨大潜力,能为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扶贫作出重要贡献.民族植物学研究对现代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构建传统植物学信息库为保护和发展服务;管理景观系统为保护工作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加强社区参与农村发展的活力.本文围绕民族植物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现代农村发展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以及生物与文化途径在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91-92
《云南植物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主管、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学专业学术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整体植物科学和植物多样性研究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论文和简报;植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及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结合本人工作,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以约稿为主)。设有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民族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与资源管理、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资讯与书评6个专栏,并接受交叉学科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依据《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调查评估了云南省澜沧县和四川省康定市两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分布数量与特征, 分析了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状况, 识别了主要受威胁因素和保护空缺, 旨在为我国传统知识保护和民族地区实施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的履行。研究结果如下: 分别调查编目澜沧县、康定市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145项、98项; 这些传统知识具有明显的地区气候与自然环境特征、生产生活实践特征、传统文化特征和地区社会经济特征; 相关部门在传统知识保护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同时包括习惯法、传统节庆等传统文化和包括祭祀、神山、神林等宗教方式在内的地方社区行动在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方社区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 传统知识保护立法仍不健全、受到威胁、保护意识薄弱及承载传统知识的生物资源减少是制约传统知识保护传承的主要因素。两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丰富, 并且地方社区有效参与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今后应建立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制度;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保护传承意识; 因地制宜开展传统知识保护; 推动传统知识相关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2019,(6):I0001-I0002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Science)于1993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月刊。本刊旨在报道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保护实践案例或新范式,热点地区、调查空白地区或重要生物类群的生物编目,有新观点的高水平综述,以及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植物》2007,27(4):F0004-F0004
《广西植物》创刊于1981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级)。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研究论文、综述和新成果简报等。主要栏目设置有:植物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民族植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2015,(2):279
<正>《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Science)1993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大16开。本刊旨在报道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保护实践案例或新范式,热点地区/调查空白地区或重要生物类群的生物编目,有新观点的高水平综述,以及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毛舒欣  沈园  邓红兵 《生态学报》2017,37(24):8179-8186
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由于其内涵丰富、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在研究时把握研究对象及相应尺度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通过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紧密连接在一起,表现为空间上的重合、共同的进化过程以及受到共同的威胁。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共同保护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传统生态知识、文化景观等三大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主要发展趋势。我国学者在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领域做出了富有特色和价值的工作,但在保持我国优势和特色领域发展的同时,还需紧跟国际热点和趋势,在机制与系统分析、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环境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8.
邵桦  杨京彪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21,29(8):1120-26543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佤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当地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研究佤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方法调查了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结果表明: 佤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 是当地佤族形成传统饮食、医药、服饰、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基于自然崇拜形成的生态观、习惯法和节庆习俗可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应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 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物资源减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蚀等是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地方社区将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 制约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亟需健全保护传统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植物崇拜是人类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朴素理念的基本体现。为了解百色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内涵以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和管理的影响,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了百色地区民间崇拜植物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从自然崇拜、传统节日文化、生命礼俗和传统医药等几个方面探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百色民间崇拜植物分属53个种,47个属,28个科,其中蔷薇科和豆科种类最多,分别为5种,其次是桑科和禾本科,分别为4种。从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9种,占总种数的73.58%,草本11种,占总种数的20.75%;灌木3种,占总种数的5.67%。其中有4种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列为国家Ⅱ级名录(闽楠、蚬木、格木、红椿),有5种植物被列为各省市区(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红楠、广西青冈、桃金娘、苏木、黄檀)。这些植物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百色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2015,(1):135-136
<正>《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Science)1993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大16开。本刊旨在报道生物多样性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具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保护实践案例或新范式,热点地区/调查空白地区或重要生物类群的生物编目,有新观点的高水平综述,以及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陈思淇  张玉钧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411-92
乡村景观是一种人文和自然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支持。目前, 中国传统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正面临着农业集约化、人工林树种单一化、非农业用地急剧扩张及生态传承机制解体等复杂多样的威胁, 亟待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分析概括了国际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研究方向, 包括农业集约化下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域尺度乡村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局地尺度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景观中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的主要进展并指出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包括突出生物文化多样性特征、加强多时空尺度分析、深化动态维持机制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研究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全过程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调查获得的数据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评估, 明确面临的主要压力和保护空缺, 可为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标是开展评估的主要工具, 但是目前尚未有关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评估指标体系的文献报道。我们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 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基本特征、主要威胁因子、保护和传承措施, 初步构建了区域和国家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咨询, 确定了30项指标, 其中压力指标7项、状态指标14项、响应指标9项。这些指标不仅可以用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综合评估, 还可以对其基本状况、受威胁状况、保护与传承状况、相关遗传资源进行单独评价。此外, 基于评估参数计算的数据需求, 我们借鉴国内外民族植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的主要研究成果, 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技术方法体系”, 并通过试点调查进行修改完善。 “全国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以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为主, 并辅以生物学和生态学调查; 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对目标群体进行抽样, 确定访谈对象。  相似文献   

13.
李飞飞  罗斌圣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383-1391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Applied ethnobotany is a new subject in ethnobiological sciences referring to the transferring,reviving and cultivating ethnobotanical knowledge amo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within intra-and-inter-communities.Much research related to biodiversity in many countries is largely devoted to the gathering of more academic information,rather than to more incise studies focusing on finding answers to pressing challeng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plants by communities.China is country possessing rich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diversity of cultivated crops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 species are great cultural traditions to the country.Today,many societies of the country are still intricately linked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ally as well as societies and groups within China.However,China is facing major changes in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try‘s economy,and globalization to form part of the world exchange system.Increasingly high levels of consumptions of natural plants,as well a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es on plant products have resulted,space in over-harvesting of wild resources and accelerate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Local social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have also changed in order to cope with policy changes.In this background,over the last decade,applied ethnobotany for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has been employed in different field projects and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The applied ethnobotany has focused on work at community level to achieve sustainable use of naural resources and conservation.This presentation discusses finding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rojects on alternatives and innovations to shifting cultivation in Xishuangbanna,south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5.
民族植物学—社会及文化价值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要介绍民族植物学的性质、研究现况及其在经济、生态、环境和学术上的应用情况。民族植物学的社会价值通过其在增强民族自信心、伦理学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作用得以论证。民族植物学的文化价值具体而生动,体现于种种直接的植物文化现象(如植物礼仪文化、食花文化、树叶信、草药文化等)和宗教行为(如植物图腾、树神崇拜、神林崇拜等)。通过对民族植物学的经济、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分析,作者相信,民族植物学对于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ories and Major Hypotheses in Ethnobotan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thnobotany has evolved from a discipline that largely documented the diversity of plant use by local people to one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how and why people select plants for a wide range of uses. This progress has been in response to a repeated call for theory-inspired and hypothesis-driven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rigor of the discipline. Despite improvements, recent ethnobotanical research has overemphasized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ethnobotany indice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borrowed from ecology, yet underemphasized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of a stro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advance the field of ethnobotany as a hypothesis-driven, theoretically inspired discipline, it is important to first synthesize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lines of research. We review and discuss 17 major theories and hypotheses in ethnobotany that can be use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developing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people–plant interactions. For each theory or major hypothesis, we identify its primary predictions and testable hypotheses and then discuss how these predictions have been tested. Developing research to test these predictions will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ethnobotany and create the critical mass of primary literature necessary to develop meta-analyses and to advance new theories in ethnobotany.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最近40年, 中国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 实施了多项政策和法律, 尤其是《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先后颁布, 奠定了中国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网络基本形成。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 野生植物保护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发利用活动管理三方面分析了其优缺点并提出建议; 重点对修订《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包括修订野生植物和人工培植的定义、优化对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程序、加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衔接、细化优化罚则等。  相似文献   

18.
苔藓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角苔植物、苔类植物和藓类植物三大类群, 其物种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 是高等植物的第二大类群。我国是世界苔藓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自2017年以来, 我国苔藓学者在世界范围发现了10个新属, 40个新种, 建立了新的地钱纲分类系统; 更新了我国苔藓植物物种名录, 完成了数本分类学专著, 并在苔藓系统发育基因组、苔藓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关系、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未来的研究, 我们提出5点建议: (1)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国家公园和关键类群的物种多样性调查; (2)加快基于基因组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 (3)加强苔藓植物保护研究; (4)加强西北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人才的培养; (5)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努力构建“一带一路”国家苔藓植物多样性平台。  相似文献   

19.
民族植物学认识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一定地区的人群与植物界(包括所有在经济上、文化上和其他方面有重要价值的植物)之间的全面关系, 同时也研究社会结构、行为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民族植物学在寻找新资源、探索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途径中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其中对民族植物学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是导致民族植物学不为更多人所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容易导致对民族植物学产生误解的6个方面(包括“民族植物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利用植物的科学”、“民族植物学仅仅是文献考证的一门学科”、“民族植物学无定量方法”等) 进行了初步分析, 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植物学, 参与到民族植物学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