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栎属(Quercus L.)植物中18个种[10种属于栎亚属(Quercus),8种来源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外壁纹饰研究。这些栎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显示,落叶类型栎亚属花粉外壁具有瘤状或分散的瘤状纹饰,常绿类型栎亚属花粉具有棒状或聚合棒状纹饰,青冈亚属花粉具有皱波状、刺状或聚合棒状纹饰。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可为栎属花粉化石的属内种级分类提供有效的鉴定依据。大量的现代栎属花粉研究显示,具有棒状纹饰的花粉多源自于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常绿类型栎亚属植物,而具有皱波状和刺状纹饰的花粉多来源于相对低海拔地区分布的青冈亚属植物。在古环境重建中,栎属化石花粉的形态多样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可靠地区分关键地层中的常绿和落叶栎属植物,也可能成为指示不同海拔高度的潜在的古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2.
浙江宁波天童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区域植被表土花粉分析表明:花粉植物群以栲属/柯属(Castanopsis/Litho-carpus)占优势,常见有木荷属(Schi ma)、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木犀科(Ole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常绿阔叶树种,并伴生有栎属(Quercus)、枫香属(Liquidambar)、鹅耳枥属(Carpi-nus)、盐肤木属(Rhus)等落叶阔叶类型,基本反映了中亚热带北缘现生常绿阔叶林植被面貌和特征。花粉组合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主要与微地形生境、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有关,并非指示植被及气候的垂直分异。孢粉组合中高含量的松属(Pinus)、丰富的蕨类植物及较高的炭屑浓度与当地伐木取薪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天童山表土花粉资料为理解研究区现生植被分布格局、生态恢复和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植被变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提供了现实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冈属花粉形态及其与栎属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研究结果表明,青冈属Cyclobalanopsis与常绿栎类花粉形态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花粉的形状和大小,萌发孔的类型以及外壁的结构均很相似。作者支持将青冈属归入栎属, 作为属下等级,即青冈亚属(Subg.Cyclobalanopsis)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4.
以最近邻株距离统计研究了湖北九宫山成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种优势种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的邻域效应,进而探讨了局域尺度上的竞争/帮促关系与物种共存格局。结果显示,青冈栎、甜槠和短柄枹栎的最近邻株距离不存在下限;青冈栎的胸径大小与其种内最近邻株距离存在正相关(p= 0.029),甜槠的胸径大小与种内、种间最近邻株距离均无相关性(p≥ 0.360),而短柄枹栎的胸径大小与种间最近邻株距离为负相关(p= 0.040);3树种中任意一个的种内与种间最近邻株距离都没有显著差异(p≥ 0.122)。这些结果表明,九宫山成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邻域尺度上的竞争排斥并未充分激化,但是青冈栎的种内竞争仍然在起作用,而甜槠的竞争效应不明显,短柄枹栎则依赖种间帮促甚于相互竞争。同种和异种之间的排斥效果没有差异表明局域尺度的物种共存格局可能出于随机过程而非负密度制约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上新统羊邑组发现了一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压型化石,根据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将其鉴定为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 Z.K.Zhou).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接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  相似文献   

6.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绿阔叶林是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植被类型,研究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可正确认识优势种群在常绿阔叶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样地,样地大小100 m×100 m。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采用Ripley'sK(d)函数分析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数随大小级的增大而增加,但优势树种的聚集程度却降低。常绿灌木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在幼苗、幼树中占绝对优势。在中树和大树中,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连蕊茶、细叶青冈和青冈具有较稳定的显著聚集分布特征。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 sinensis)和短尾柯的分布格局波动较大。从整体上看,5个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都呈显著聚集分布特征。连蕊茶与细叶青冈、短尾柯、豹皮樟,以及细叶青冈与短尾柯、青冈与豹皮樟都有较强的物种空间依赖性。青冈和短尾柯相互独立生长,有显著负关联性。同科、属的细叶青冈和青冈也表现出显著负关联性。研究认为,种间关联关系具有传递性,可以从已知3个种的两对种间关联关系推出第三对种间关联关系。已知种间关联关系越显著,且尺度范围越宽,那么种间关联关系传递的稳定性也越高。结果认为,常绿阔叶树种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优势种,优势种均呈显著聚集分布,多数优势种间有较强的种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栎属青冈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地位长期存在着争议,部分种的种间关系不明确。为揭示宁冈青冈(Quercus ningangensis)、曼青冈(Q.oxyodon)、毛曼青冈(Q.gambleana)、竹叶青冈(Q.neglecta)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选择以上4种栎属青冈亚属植物的成熟叶片进行二代测序,对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类群进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宁冈青冈、曼青冈、毛曼青冈、竹叶青冈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160 906、160 883、160 832、160 784 bp,均编码133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2)4种栎属青冈亚属植物偏好以A/T结尾的密码子,质体基因组变异区域主要存在于非编码序列。(3)通过IR边界分析得出,4种栎属青冈亚属植物存在ycf1假基因且在IRb/SSC区域发生扩张。(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在壳斗科中,水青冈属(Fagus)和轮叶三棱栎属(Trigonobalanus)较早分化出来,栎亚属(subg.Quercus)未形成一个单系群,叶绿体基因组建树结...  相似文献   

8.
植物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实现基础。以往的物种分布模型通常以物种的分布区或者分布点的物种存在数据作为物种分布的响应变量。相较于物种存在数据, 多度反映了一个物种占用资源并把资源分配给个体的能力, 更能衡量物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获取了华北及周边地区1 045个样方的栎属树木多度, 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加性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模拟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麻栎(Q. acutissima)、槲栎(Q. aliena)、锐齿槲栎(Q. aliena var. acuteserrata)和蒙古栎(Q. mongolica) 5个树种多度的地理分布及未来2个不同时期(2050年和2070年)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 随机森林模型对5个栎属树种的多度的拟合结果要优于广义线性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 典型浓度路径(RCP) 8.5下的5个栎属树种在未来两个时期的多度变化幅度都要大于RCP 2.6下的变化, 在超过一半面积的区域中麻栎、槲栎、锐齿槲栎和蒙古栎的多度减少, 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北部地区是5种栎属植物多度减少的集中分布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 需要加强对这几个区域的监测与物种保护。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生物多样性丰富, 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新生代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众多山间盆地, 其间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植物化石, 是探讨新生代以来植被、植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地层年代学证据的缺乏, 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质年代还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滇东南地区富宁县普阳盆地的含煤地层开展深入的孢粉学研究, 探讨盆地含煤地层年代及其古气候演化过程。剖面下部煤层孢粉组合以杉粉属(Taxodiaceaepollenites)为主, 指示以杉科为主的湿润沼泽森林, 冬春季相对湿润; 剖面上部孢粉组合指示以常绿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长山核桃粉属(Caryapollenites)、冬青粉属(Ilexpollenites)、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枫香粉属(Liquidambarpollenites)等亚热带常见树种, 气候温暖湿润, 季节分明。结合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和周边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孢粉组合, 普阳盆地含煤地层的沉积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同时, 孢粉组合也表明滇东南地区植被现代化面貌至少在晚始新世就已经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0.
江苏宜兴龙池山现代植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占优势的木本植物组成,混生有枫香属(Liquidambar)、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女贞属(Ligustrum)、紫树属(Nyssa)、盐肤木属(Rhus)、黄连木属(Pistacia)等亚热带常见植物类型。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反映了当地现今的植物构成、植被面貌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其他代表性表土花粉资料,首次提出以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与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含量之比(E/D),并结合重要优势、标志木本植物科属,初步识别和确立各地带性森林植被的表土花粉指标,为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和古气候等孢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Wu Y  Thong VD 《Zoological science》2011,28(3):235-241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Rhinolophus is described from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The new taxon belongs to the Rhinolophus "philippinensis-group" and is distinguish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nose-leaf structures, craniod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cular features.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细蚁亚科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正会 《昆虫学报》2002,45(1):115-120
记载中国细蚁亚科Leptanillinae昆虫2属。报道细蚁属Leptanilla Emery 3种:湖南细蚁L. hunanensis Tang, Li et Chen分布于湖南省,台湾细蚁L.taiwanensis Ogata, Terayama et Masuko分布于台湾省,云南细蚁L.yunnanensis sp.nov.分布于云南省。原细蚁属Protanilla Taylor为中国新记录属,在云南省采集并描述该属2新种:单色原细蚁P.concolor sp.nov.和双色原细蚁P.bicolor sp.nov.。编制了细蚁亚科这2属的工蚁分属检索表和中国分布种工蚁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钝猛蚁属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钝猛蚁属Amblyopone Erichson的中国种类,描述云南省2新种。目前为止在中国已知该属昆虫7种,布农钝猛蚁A.bruni(Forel),酒井钝猛蚁A.sakaii Terayama分布于台湾省 ;西氏钝猛蚁A.silvestrii(Wheeler)分布于台湾省和浙江省;罗思尼钝猛蚁A.rothneyi Forel分布于澳门;褐红钝猛蚁A.rubiginoa Wu et Wang分布于湖南省;三叶钝猛蚁A.triloba sp.nov.细齿钝猛蚁A.crenata.sp.nov.分布于云南省,提供了东亚和南亚地区该属已知13个种的工蚁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动物学研究》2017,(5):291-299
A new species of the sisorid catfish genus Exostoma Blyth,1860 was collected from two hill-stream tributaries of the Nujiang (Salween River) drainage in Gaoligong Mountain,sou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China from 2003 to 2006 and from two tributaries of the Salween River in Cangyuan County,Lingcang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China (in 2007) and in Yongde County,Lingcang Prefecture,Yunnan Province,China (in 2015).Exostoma gaoligongense sp.nov.is the 10th species of the genus and is most similar to E.vinciguerrae in morphology but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pelvic fin reaching anus vs.not reaching;maxillary barbels just reaching or slightly surpassing pectoral-fin origin vs.surpassing pectoral-fin origin or even reaching posterior end of gill membrane;abdominal vertebrae 23-25 vs.25-27;length of dorsal fin/dorsal to adipose distance 90.3%-287.0% vs.59.2-85.7.A key to Exostoma spp.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5.
首次发现并描述角唇宽猛蚁PlatythyreaclypeataForel的工蚁。宽猛蚁属PlatythyreaRoger和角唇宽猛蚁P .clypeataForel为中国新记录属种。在中国记载小盲猛蚁属ProbolomyrmexMayr 2种 :长结小盲猛蚁P .longinodusTerayamaetOgata分布于台湾省 ,长柄小盲猛蚁P .longiscapussp .nov .新种分布于云南省。  相似文献   

16.
A species of the genus Delphinium (Ranunculaceae), Dbrachyurum, is described as new from Yunnan Province. The diagno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the other species, with which it belongs to the same subsection,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7.
描述发现自云南的毛茛科翠雀属一新种,短尾翠雀花,并给出其与其隶属同一亚组的其他种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卷尾猛蚁属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载中国卷尾猛蚁属Proceratium Roger4种:伊氏卷尾猛蚁P.itoi(Forel)分布于浙江、台湾和湖南,赵氏卷尾猛蚁P.zhaoi Xu,sp.nov.新种分布于云南,日本卷尾猛蚁P.japonicum Santschi分布于台湾,长腹卷尾猛蚁P.longigaster Karavaiev分布于云南,为中国新纪录种。文中编制了中国4种工蚁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记述采自云南省的卵翅蝗属Caryanda 2新种:抱须卵翅蝗Caryanda amplexicerca sp.nov.和犁须卵翅蝗Caryanda cultricerc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抱须卵翅蝗,新种Caryanda amplexicerca sp.nov.(图1~4,9~12)新种近似方板卵翅蝗Caryanda quadrata Bi et Xia,1984.区别是:1)前翅明显超过第1腹节背板后缘;2)后足股节橙红色,胫节蓝绿色;3)雄性尾须片状,侧扁,顶端明显向内向下弯曲,呈抱握状;4)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圆弧形突出.词源:新种命名根据雄性具有抱握状的尾须.正模(♂),云南省个旧卡房(23°22'N,103°09'E),2100m,2006-09-03,柳青采集;副模20(♂)(♂),18♀♀,同正模.犁须卵翅蝗,新种Caryanda cultricerca sp.nov.(图5~8,13~16)新种近似三齿卵翅蝗Caryanda triodonta Fu et Zheng,1994.区别是:1)前翅长雄性2.5~3.6 mm,雌性3.0~3.8 mm;2)雄性尾须犁状;3)雌性下生殖板后缘具三突,中突钝角形,两侧突顶圆,翘起.词源:新种命名根据雄性具有犁状的尾须.正模(♂),云南省临沧永德(23°53'N,100°05'E),2060m,2006-08-17,柳青采集;副模17(♂)(♂),8♀♀,同正模.  相似文献   

20.
Three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sen Latreille from China are described: Psen yunnanensis Ma et Li, sp. nov., from Yunnan Province; Psen lacuniventris Ma et Li, sp. nov., from Zhejiang and Sichuan Provinces; and Psen spinitibialis Ma et Li, sp. nov., from Zhejiang Province. Two species of the genus Psen are recorded from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Modifications to the key to species of the genus Psen, as developed by van Lith in 1968,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