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微生物及微生物农药杀灭钉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洞庭湖血吸虫疫区土壤中分离出两种微生物 :紫红链霉菌Streptomycesviolaceoruber和自养黄色杆菌Xan thobacterautotrophics,将两菌进行培养 ,用稀释 10 0 0倍的培养液杀螺 ,结果表明 :处理 72h后 ,对钉螺的杀螺率分别为90 %、85 % ;BT生物杀虫剂、科诺特杀螟 5 5 %杀苏可性湿粉剂、科诺蔬丹 1.5 %苏阿可湿性粉剂、科诺千胜BT杀虫剂、华戎号 1.5 %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乳液 ,均稀释 10 0 0倍进行杀螺实验 ,结果发现含阿维菌素的微生物农药杀螺效果较好 (95 %— 10 0 % ) ,华戎号在 4 8— 72h之间其杀螺率均为 10 0 % ,而含BT的微生物农药杀螺效果相对较差(70 %— 95 % )。将微生物农药喷洒土壤进行的杀螺实验。结果表明 ,华戎号的杀螺效果较好 ,处理 4 8h后 ,杀螺率为 10 0 % ,千分之一的五酚钠溶液为对照杀螺剂 ,其杀螺率为 10 0 %。清水对照液的杀螺率为 0 %。  相似文献   

2.
软体动物门约有11万5千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而腹足纲是软体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纲,世界上已发现有9万多种。现在国内外养殖的食用蜗牛均属于肺螺亚纲,柄眼目。它们是雌雄同体的种类。褐云玛瑙螺(Achatinafulica),又称非洲大蜗牛,是陆生贝类中个体最大的蜗牛之一,白玉蜗牛是祸云玛瑙螺的变种。白玉蜗牛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少胆固醇的上等美味食品。据分析,Ikg鲜蜗牛肉含蛋白质139.5~1809,比同等重量的鸡蛋多含359左右,1kg干蜗牛肉含蛋白质604.2g,含脂肪仅38.5g,而胆固醇…  相似文献   

3.
一、常年批发、邮售花卉种子 我所品种,全部采用彩色精印袋装,质量好,价格低,每袋5元,批发一次200元以上每袋2元。 以下是铅印袋装,选10元以上起邮,邮费每次1元。 ①各5角百粒(批发200元以上每袋2角),2元千粒,15元万粒:一串红、一串紫、多色鸡冠、紫矮鸡冠、红矮鸡冠、黄鸡冠、多头矮鸡冠、多头穗鸡冠、百鸟朝凤、大花千日红、千日白、千日粉、黑心金光菊、绿心金光菊、美丽金光菊、大花金鸡菊、桂圆菊、大花重瓣金盏菊、大花波斯菊、14色早小菊、15色百日菊、大花万寿菊、大花滨菊、多色翠菊、彩轮天人菊、多色矢车菊、轮锋菊、矮金菊、矮万寿、雏菊、矮雪轮、多色矮牵牛、大果矮冬珊瑚、矮平顶凤仙、重瓣凤仙、五色金星梅、大红满枝梅、满天星、大花满天星、紫花满天星、红花满天星、彩叶草、多色孔雀草、绣球孔雀草、17色金鱼草、花  相似文献   

4.
小豆螺是一种微小的淡水螺类,属于觿螺科(Hydrobiidae),小豆螺属(Bythinella)。该属首次报道于欧洲(Ehrmann,1933)5,后曾在日本发现6,7,10,12,近年又在我国湖南(刘月英等,1979)、湖北(康在彬,1983)等省发现。其中有些种类是并殖吸虫(Paragonimus)的第一中间宿主2-4,8,9,因此,引起了寄生虫学家和医学贝类学家的极大关注。本文报告小豆螺属一新种,定名为李氏小豆螺(Bythinella lii,sp.nov.)。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来自中国南海的4种芋螺中克隆出包含完整3’和5’非翻译区的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全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各种生物PDI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利用3’和5’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出PDI全基因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各芋螺PDI序列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从中国南海玉女芋螺、黑星芋螺、堂皇芋螺、桶形芋螺cDNA中克隆出包含有完整3’和5’非翻译区的PDI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各芋螺之间的同源性大于90%,而与对虾、人类、酿酒酵母的同源性均小于60%;各芋螺PDI与其他生物的2个活性位点序列高度保守,而底物结合位点具有物种特异性,进化树显示各芋螺PDI的特征可能受其捕食食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藏陆生贝类五新种记述(腹足纲:中腹足目,柄眼目)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作者于1980年在西藏东南部获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得5新种,即通麦扁双边凹螺Chamaly-caeus tangmaiensis sp.nov.,通麦沟螺Dioryx tangmaiensis sp.nov.,曲水肾螺Pupilla quxuensis sp.nov.,芒康艾纳螺Ena markamensis sp.nov.,下察隅卷轴螺Tortaxis xiazayuensis sp.nov.。对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分离自牛虻体内的螺原体NM1108-1和NM1108-5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了解分离菌株可能的分类地位,为进一步研究螺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信息。【方法】运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牛虻螺原体,利用暗视野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结合其生理生化特性及系统发育学特性研究初步确定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从牛虻中分离到大量螺原体,以其中两个代表性的菌株NM1108-1和NM1108-5为主要研究材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均呈螺旋状,做翻滚式运动;两者都能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作为碳源,不利用尿素和精氨酸,对四环素比较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到的牛虻螺原体菌株NM1108-1和NM1108-5属于Apis一支但属于不同亚支,NM1108-1与S.turonicom聚为一支;NM1108-5与S.gladiatoris聚为一支。【结论】两株牛虻螺原体NM1108-1和NM1108-5的分类地位分别初步被确定为S.turonicom和S.gladiatoris,这是首次报道我国牛虻体内的螺原体。  相似文献   

8.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大瓶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opoda,瓶螺科Pilaidae。成螺雌雄异体,爬行体长3.5~6cm,贝壳近似圆盘形,一般具6螺层;卵圆球形,直径2~2.5mm,初产时深红色、粘稠,孵化前变淡,卵成堆叠产,每卵块3~5层,约100~960粒不等;幼螺初孵体长2~2.5mm,软体部分呈深红色,初孵幼螺可在水中爬行,以后贝壳向右旋增加。  相似文献   

9.
莽山陆生贝类一新种(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环口螺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于2001年5—9月在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陆生贝类多样性调查,获得陆生贝类标本一批,经鉴定发现1新种,即莽山倍唇螺Diplommatina mangshanensis sp.nov,其隶属于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环口螺科、倍唇螺属。对新种形态特征、栖息环境进行了详细记述,并与近似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金丝螺属9种和5亚种进行了整理和厘订,对德钦金丝螺新种进行了描述,并附有我国金丝螺属9种和5亚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无脊椎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本文所记述的海娥螺类产自西藏北部的班戈和改则两地区。晚侏罗世海娥螺类主要产自伦坡拉盆地北缘的帕孔组,早白垩世海娥螺类采自班戈盆地南、北边缘及改则夏康坚雪山的郎山组(见插图1)。改则夏康坚雪山的化石是杨胜秋同志于1971年辛勤采集的;其余的化石均为原西藏第四地质大队及夏金宝于1978—1979年采集的。这些海娥螺类经研究计有5属  相似文献   

12.
大沼螺在自然条件下的雌雄性比为1:0.69。交配期为10月底至次年6月。2、3月开始产卵,8月结束。5月初卵开始孵化。性腺一般当年成熟,次年螺可繁衍后代。幼螺经过4—5个月的生长,到10月份可达13—15毫米高。随后水温下降,螺停止生长,次年5、6月水温上升再继续长高。最大个体为18毫米左右。3个采集点的螺在繁殖、生长方面无明显差异。壳高与壳宽呈直线相关,而壳高、壳宽与湿重呈指数相关。本文首次报道了大沼螺是吸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3.
陈晔光 《水生生物学报》1988,12(2):97-106,i001
大沼螺在自然条件下的雌雄性比为1:0.69。交配期为10月底至次年6月。2、3月开始产卵,8月结束。5月初卵开始孵化。性腺一般当年成熟,次年螺可繁衍后代。幼螺经过4—5个月的生长,到10月份可达13—15毫米高。随后水温下降,螺停止生长,次年5、6月水温上升再继续长高。最大个体为18毫米左右。3个采集点的螺在繁殖、生长方面无明显差异.壳高与壳宽呈直线相关,而壳高、壳宽与湿重呈指数相关。本文首次报道了大沼螺是吸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蛾螺科5属10种28S rRNA基因的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报道在我国分布的蛾螺科种类有13个属,约31个种,系统学和分类地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利用核糖体大亚基28S rRNA的部分序列对我国辽宁、山东、福建沿海蛾螺科5属10个种的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通过PCR获得了大约1400 bp的片段,测序之后,通过遗传分析软件对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以骨螺科的脉红螺作为外群,利用Neighbor-Joining (NJ)法和Minimum Evolution (ME)法建立了系统树.结果显示,所研究的蛾螺科5属10个种可以被分为5个亚群:第一大分支为香螺亚群,包括Neptunea属的香螺、新英格兰蛾螺、Neptunea eulimata Dall、和一个未知种以及Siphonalia属的略胀管蛾螺;第二个分支为侧平肩螺亚群;第三个分支为荻曷莺突坪6曷菅侨海坏谒母龇种止芏曷菅群;第五个分支为方斑东风螺亚群.由系统学分析可知,香螺是较为进化的种;未知种为香螺属内的种;略胀管蛾螺与Neptunea属的种类亲缘关系较近,序列相似系数为0.9%-1.4%,已经达到了属内水平,建议将略胀管蛾螺归为Neptunea属.  相似文献   

15.
软体动物的生物量常用带壳湿重表示,然而外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宜计为生物量,去壳干重和无灰干重相对更接近真实生物量,但其测量过于繁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这2种干重生物量进行换算.选择长江流域常见的6种淡水螺类(环棱螺、长角涵螺、纹沼螺、大沼螺、方格短沟蜷和萝卜螺),对其螺壳的5个形态参数和带壳干湿重与去壳干重和无灰干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螺类的5个形态参数与去壳干重和无灰干重的回归关系均为指数式(y=axb),其中,壳宽和壳长的换算效果(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百分误差率均值分别为22.0%和22.5%)好于其他参数;带壳湿重可通过方程直接换算为去壳干重和无灰干重(百分误差率均值为21.7%).从概念的内涵和换算误差表明,无灰干重是表示螺类生物量的最适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蜜蜂螺原体细胞骨架相关基因mreB1?5,并预测所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这些基因在螺原体螺旋状和非螺旋状时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从Spiroplasma melliferum CH-1基因组中获得mreB1?5基因,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ETmreB1?5分别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利用镍亲和树脂纯化重组蛋白,通过在线工具预测MreB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功能域。利用Real-Time PCR比较螺原体CH-1在两种不同形态时mreB1?5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克隆到5个mreB基因,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高效表达。MreB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6、23、23、37和25 kD,可能均为疏水性的蛋白,属于MreB/Mbl蛋白质家族。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螺原体在非螺旋状时mreB1?5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远低于在螺旋状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本文第一次克隆表达了螺原体细胞骨架相关基因mreB1?5,初步表明这些基因在螺原体形态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研究螺原体mreB基因在其运动和形态方面的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莽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多样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于2001年5~9月对莽山自然保护区的陆生贝类进行了广泛调查,共采得陆生贝类39种,隶属于2亚纲10科19属,主要有环1:3螺科、烟管螺科、钻头螺科、拟阿勇蛞蝓科、坚齿螺科、巴蜗牛科、野蛞蝓科和嗜粘液蛞蝓科。对它们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区系与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全世界有约800种芋螺,每种芋螺产生多达2 000种的肽类毒素,这些毒素可以作用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Na+,K+,Ca2+)、配体门控离子通道(n ACh Rs,5-HT3R,NMDAR)、G蛋白偶联受体(神经降压素和血管加压素)和神经递质转运蛋白。虽然已有大量的芋螺毒素通过毒液分离、c DNA克隆和转录组测序获得,但已发现的芋螺毒素不足其总量的0.5%。A-超家族中α-芋螺毒素基因结构包含了一个内含子和被该内含子分开的两个外显子,成熟肽具有标准的4个半胱氨酸骨架(CC-C-C)。本研究利用具有保守性的α-芋螺毒素基因内含子序列,采用多个PCR退火温度,从海南产疣缟芋螺中克隆到了1个新的具有6个半胱氨酸骨架(CC-C-C-CC)的M-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和1个含有5个半胱氨酸新颖骨架(CC-C-C-C)的未知新家族芋螺毒素,并对它们的基因结构、成熟肽序列,以及与其他M-超家族芋螺毒素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证实保守的α-芋螺毒素基因内含子序列可能存在于其他超家族中。  相似文献   

19.
福寿螺生态习性及在北京地区养殖的可行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福寿螺(大瓶螺 Ampullaria gigas Spix)又称苹果螺,是80年代初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引进的一种大型淡水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 (一)应用价值福寿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和富有营养。蛋白质  相似文献   

20.
桶形芋螺和菖蒲芋螺的性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 0 1年 9月和 2 0 0 3年 8月在广东湛江的硇洲岛和 2 0 0 3年 6月在广东阳江的闸坡渔港采集桶形芋螺 (Conus betulinus)和菖蒲芋螺 (Conus vexillum) ,发现两个海区的芋螺雌性个体均发生性畸变 ,性畸变率均为 10 0 % ,但雌 /雄性比仍大于 1.0。两种芋螺的畸变阶段和类型多 ,桶形芋螺有 S3b、S3c、 S4 、S*4 、S5b、S5c,而菖蒲芋螺有 S1 c、S3b、S4 、S*4 、S6 b。 2 0 0 3年 6月在阳江采集的桶形芋螺畸变程度最高 ,种群 RPSI为 5 3.8% ,VDSI高达 4 .9,雌性不育率达 4 4 .0 %。 2 0 0 1年 9月在硇洲岛外海深水区采集的菖蒲芋螺的种群 RPSI虽然只有 14 .7% ,但性畸率为 10 0 % ,VDSI也达 4 .1%。由此可见 ,两种芋螺对有机锡污染均比较敏感 ,而且有个体大、易采集、性畸变率高、畸变阶段跨度大、畸变类型多、畸变特征易于鉴别等特点 ,是中国东南沿海低潮线和潮下带有机锡污染生物监测的理想指示种。如与潮间带有机锡污染指示种疣荔枝螺 (Thaisclavigera)结合起来 ,便可相互补充 ,能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近岸海域有机锡污染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