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霉TS67菌株活性产物的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初步探讨了青霉TS67(Penicillum sp.)的发酵活性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用其50%的发酵液分别处理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maydis)和大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20 h后,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7.78%和70.30%,对孢子产生的抑制率分别达58.8%和73.5%:同时发现用50%发酵液处理病原茵的无性繁殖孢子12 h后,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78.3%和62.O%.经显微镜观察抗菌活性物质处理后的菌丝体,发现菌丝体表面瘤状畸形、菌丝生长顶端不规则膨胀、内部发生原生质浓缩,初步推测青霉TS67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病原真菌的细胞壁而实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青霉菌引起的软腐病是余甘子采后贮藏期的主要病害,造成了经济损失严重。【目的】筛选对余甘子软腐病菌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放线菌菌株,并初步评价拮抗菌无菌发酵液的防治效果。【方法】以PenicilliumchoerospondiatisDQ23为指示菌,采用琼脂块法结合生长速率法进行拮抗菌株的筛选,并采用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类鉴定,并采用浸果法初步测定其无菌发酵液对余甘子软腐病发生及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菌株SC-15对青霉P.choerospondiatis DQ23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圈直径为18.70 mm,20%无菌发酵液对软腐病菌的抑制率可达87.8%。根据菌株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SC-15鉴定为维及尼链霉菌(Streptomycesvirginae)。菌株SC-15无菌发酵液能降低余甘子的腐烂率和腐烂指数,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降低,其中75%发酵液浸果效果最好,贮藏8d后,果实腐烂率为53.3%,果实腐烂指数为35.2%,可溶性固形物为4.8%,可滴定酸为6.25mg/g。【结论】菌株SC-15可有效防治余甘子采后青霉软腐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腐病是黑龙江省主栽作物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29菌株对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镰刀菌、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具有强拮抗作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物拌种剂对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 播种后35 d调查, 4种不同处理的平均防效分别为50.2%、60.0%、48.3%、49.4%, 均高于30%多克福种衣剂的防效(44.9%)。第2次(50 d)调查, 处理4的防效(60.7%)明显好于化学种衣剂(48.6%), 处理3的防效与化学种衣剂的防效差异不显著。通过对生长期大豆出苗率、株高、鲜重和根瘤数等各项生理指标的调查, 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拌种剂对大豆的生长和发育是安全的。经过黑龙江省6个不同县市的2年田间示范, 微生物拌种剂对大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达56.3%~89.1%, 增产率为9.4%~24.6%。  相似文献   

4.
大豆根腐病生防菌KJB04-11的鉴定及其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豆根围筛选到1株对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都具有很好拮抗作用的菌株KJB04-11,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具有抗菌活性的KJB04-11发酵液无菌滤液对热和酸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采用SephadexG-25柱层析、反相HPLC和冷冻干燥从KJB04-11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了抗菌活性成分。由红外光谱、MALDI-TOF-MS、氨基酸组成及脂肽合成酶基因扩增结果推测该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为C16、C17的mycosubtilin和C15的surfactin。田间试验表明,大豆种子经KJB04-11发酵液包衣处理对大豆根腐病防效为53.6%,大豆产量提高12.5%。  相似文献   

5.
实验对苦楝植株中内生真菌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从苦楝(Melia azedarach)的根、茎、叶、花、果实中分离得到290株内生真菌,分别测定各菌株的抗菌活性效果,并对筛选出的9株菌株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发现L071027Z3、SX071116Z1-2和XY070430J3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苹果炭疽病的抑制率较高。再对这3株供试菌在发酵液粗提物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进行进一步抑菌实验,3个菌株的发酵液粗提物对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苹果炭疽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菌丝生长活性作用且有机相提取物的抑制作用较高,其中L071027Z3的抑菌圈与其它菌株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数种农药对蚕豆根腐病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内探讨了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恶霜灵和甲霜灵等5种杀菌剂单用或混用对蚕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据此,在田间开展了杀菌剂拦种和杀菌剂与杀虫剂混用防治蚕豆根腐病的研究,第1年的结果表明,在11个处理中,三唑酮单独拌和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在0.01ga.i.kg^_1种子的剂量下,使6周龄植株的根腐病指数降低51.5%,成株累计死亡率减少36%,单株种子产量提高21%,每公顷种子产量增加97.6%,其他处理未取得显著防效,第2年开展的三唑酮拌种是防治蚕豆根腐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杀菌拌种应与其他防治措施综合应用,方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拮抗菌CM3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草莓根腐病病株根部成功分离了2株真菌FC2016-3和FC2016-7,经过鉴定确定其为根腐病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CM3对菌株FC2016-3和FC2016-7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对其他土传病害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盆栽实验结果显示,菌株CM3对尖孢镰刀菌FC2016-7引起的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64.86%,而且还具有促进草莓根部生长的能力。研究表明菌株CM3是一株既能防病也能促生的菌株,适合开发成微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部主要病虫害生态控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不同生态控制处理对大豆根部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原理。试验表明 ,适当晚播、生物多样性、加入秸秆、增加有机肥对于防治大豆根潜蝇和大豆根腐病都有很好的生态防治效果 ,而对于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生态防治只有适当晚播和使用抗线品种效果较好。各项生态控制处理均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9.
假单胞菌YL11对扩展青霉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苹果青霉病是由扩展青霉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果实采后病害,影响果实品质导致苹果腐烂从而造成经济损失。【目的】研究假单胞菌YL11对扩展青霉的抑制作用和苹果采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并对抑菌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扩展青霉为供试菌株,研究不同浓度的假单胞菌YL11无菌发酵液对扩展青霉菌落直径、孢子萌发率、菌丝体干重、苹果损伤接种病斑直径扩展的影响,利用对电导率、核酸及蛋白释放量、AKP含量、SDH活性、ATP酶活性和ATP含量的影响对抑菌机理进行探究。【结果】假单胞菌YL11无菌发酵液能有效抑制扩展青霉生长,抑菌圈直径为22.33±0.27 mm,抑菌效价为71.67 mm/mL;能有效抑制孢子萌发,100%无菌发酵液对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80.2%;对扩展青霉的生物量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体积分数为100%时,菌丝体干重为4.7mg/mL,抑制率达到39.74%;无菌发酵液处理能有效抑制苹果青霉病病斑的扩展,3d时对病斑扩展的抑制率最大,达到47.1%;无菌发酵液处理均能引起电导率升高、胞内核酸和蛋白释放量增大、胞外AKP含量升高、SDH活性降低、ATP酶活性和ATP含量均降低,且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增加效果越明显。【结论】假单胞菌YL11能显著抑制扩展青霉的生长,破坏细胞膜结构、降低能量代谢酶活性,从而扰乱扩展青霉的正常生长,对苹果青霉病有较好的生防效果,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芸豆拌种药剂筛选试验看出:在防治根腐病方面,参试药剂防效不够理想。防效最好的ND药剂(八一农大种衣剂)也只有56.5%。苦宁、菌克毒克,防效均低于30%以下。  相似文献   

11.
木霉菌在玉米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捷  窦恺  高永东  李雅乾 《菌物学报》2014,33(6):1154-1167
目前,世界上共有分属于10个属(Trichoderma,Gliocladium,Chaetomium,Bacillus,Burkhoderia,Streptomyces and Pseudomonas,Pantoea,Enterobacter,Macrobacterium)中的微生物被试验用于玉米病害的生物防治,其中细菌14种,真菌17种,放线菌1种。国际上由木霉菌开发的生物杀菌剂和生物肥料有50余种,其中以哈茨木霉T22菌株开发的产品最为著名。目前在我国也开发出了4种木霉菌剂型(可湿性粉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种衣剂),正式登记的木霉菌杀菌剂有7种,其中6种为可湿粉剂,1种为水分散粒剂,主要登记用于防治番茄、观赏百合、黄瓜的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灰霉病、霜霉病以及小麦的纹枯病,但尚无木霉菌生物农药被登记用于防治玉米病害。以木霉菌为主要成分登记的菌肥产品有11种,其中在玉米上应用的有2种。由课题组研制的木霉菌颗粒剂和种衣剂通过土壤穴施和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和纹枯病,其中木霉菌颗粒剂防效达65%-87%。近期研制的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达50%-60%。国际上已鉴定出多种可诱导玉米获得系统抗性的木霉菌源激发子,其中包括Sm1、纤维素酶、疏水蛋白和Avr4 /Avr9等效应因子。本课题组近年鉴定出Thc6(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PAF-AH和Thph1/Thph2的编码产物在系统诱导以JA/ET信号调控的玉米抗弯孢菌叶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符合植物免疫MAMPs模式,为全面认识木霉菌诱导免疫机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木霉菌诱导玉米从根至叶片的防御反应系统传导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46  
采用砂培,水培和室内培养等试验方法研究了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连作和轮作大豆根分泌物对半镰孢菌,粉红粘帚功和尖镰孢菌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促进作用,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低浓度时,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半裸镰孢菌和粉红粘帚菌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明显大于轮作大豆,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茬口,高浓度根分泌物半裸镰孢菌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小于低浓度,而且在连作大豆中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L5和B5)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抑制作用,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低浓诬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促进,部分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质资源对六种重要病虫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2003-2005年间,对604份玉米种质进行了抗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鉴定,筛选出抗弯孢菌叶斑病的材料93份,抗玉米螟材料22份。2006-2009年间,对836份玉米种质进行了抗大斑病、茎腐病、穗腐病和瘤黑粉病的鉴定与评价,筛选出一批高抗和多抗的资源。在836份资源中,对大斑病1、2和N号3个生理小种具有抗性的材料均为50%左右;抗茎腐病材料为41.3%,高抗和抗性种质分别为264和81份;穗腐病高抗和抗性种质分别为5和171份,占比为21.1%;瘤黑粉病高抗和抗性种质各261和14份,占总鉴定材料的32.9%。上述结果表明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瘤黑粉病的种质资源较为丰富。通过对抗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生态区玉米种质的抗性强弱以及抗性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黑龙江和内蒙古的种质对病虫害的抗性强弱及多样性程度明显高于四川种质。此外,玉米自交系对病虫害的抗性强弱以及多抗性程度高于农家种。  相似文献   

14.
对近年来花青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抑制氧化应激、缓解神经炎症、缓解兴奋性毒性和抑制蛋白异常聚集等方面对花青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花青素类化合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预防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研究了石灰碳铵及碳铵熏蒸对黄瓜和西瓜连作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以及熏蒸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黄瓜和西瓜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石灰碳铵及碳铵熏蒸后,连作土壤中黄瓜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分别下降95.4%及71.4%,西瓜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分别下降87.2%及64.2%;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熏蒸、施用有机肥及作物种类均对土壤中尖孢菌数量、枯萎病发病率、防控率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与未熏蒸施用普通有机肥对照相比,石灰碳铵熏蒸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显著减少后茬黄瓜或西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并显著降低枯萎病发病率,防控率高达91.9%及92.5%,同时显著增加了植株的株高、茎粗、SPAD值及干质量.表明石灰碳铵熏蒸及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降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有效防控黄瓜和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并促进其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6.
大豆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内生细菌存在于健康植物体内,一些内生细菌具有促生长、抗病和固氮等生物学功能.本项研究采用化学药剂表面灭菌方法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合丰25的根、茎、叶和种子中分离到大量内生细菌,其种群数量在根部最多,为3.4×103CFU/g,在叶部次之,为2.8×103CFU/g,在茎部和种子中最少,为2.9×102 CFU/g和1.4×102CFU/g.从121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到31株对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soybean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内生细菌,其中菌株TF28抑菌谱广,抑菌率高,对不同植物的病原菌F. oxysporum的抑菌率为80.2%~96.7%.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7.
The fungus Cochliobolus sativus is the main pathogen of common root rot, a serious soil-borne disease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he fungus Fusarium graminearum is the primary pathogen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a devastating disease of wheat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the wheat lipid transfer protein gene, TaLTP5, was cloned and evaluated for its ability to suppress disease development in transgenic wheat. TaLTP5 expression was induced after C. sativus infection. The TaLTP5 expression vector, pA25-TaLTP5, was constructed and bombarded into Chinese wheat variety Yangmai 18. Six TaLTP5 transgenic wheat lines were established and characterized. PCR and Southern blot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introduced TaLTP5 gene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genomes of six transgenic wheat lines by distinct patterns, and heritable. RT-PCR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 revealed that the TaLTP5 gene was over-expressed in the transgenic wheat lines compared to segregants lacking the transgene and wild-type wheat plants. Following challenge with C. sativus or F. graminearum, all six transgenic lines overexpressing TaLTP5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resistance to both common root rot and Fusarium head blight compared to the untransformed wheat Yangmai 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