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鸟类核型研究Ⅱ.雀形目12科19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雀形目12科19种鸟类核型。其中岩鹨科、攀雀科、绣眼鸟科为世界上首次报道核型的科。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臂间倒位及小染色体的融合在核型进化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雀形目鸟类核型起源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雀形目10种鸟类线粒体的DNA变异及分子进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Apa I、BamHI、Bgl Ⅱ、EcoRI、EcoRV、HindⅢ、HpaI、KpnI、PstI、PuvⅡ、SalI、ScaI、XbaI和XhoI)对雀形目3科10种鸟类(蒙古百灵、喜鹊、小嘴乌雅、白腰朱顶雀、锡嘴雀、朱雀、红腹灰雀、灰腹灰雀、红交嘴雀和黄喉Wu)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分析)。结果表明:雀形目鸟类基因组大小存在遗传多态性,不同类群在酶切类型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雀形目鸟类与非雀形目鸟类在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有着相同的特点,化石记录的地质年代与线粒体DNA分子时钟记录的年代有着惊人的吻合,这两个互为独立事件的统一,提示线粒体DNA作为分子进化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5.
鸟类核型研究 Ⅰ.雀科11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报道了雀形目雀科(Fringillidae)11种鸟类核型。并将其他作者报道的该科其他种类的核型汇总做了配对分析比较。臂间倒位和小染色体相互融合在该科核型进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观种的繁殖区资料后,将文献报导的253种四川非雀形目鸟类分为11个分布类型:极地型,北半球北部型,欧亚北部型,中亚型,青藏高地型,横断-喜马拉雅山地型,中国东北及其邻区型,中国季风区型,南亚及东南亚型,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型,环球热带亚热带型;进而对有关分布型的划分作了研讨。文末对此区系的结构特点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7.
通观种的繁殖区资料后,将文献报导的253种四川非雀形目鸟类分为11个分布类型:极地型,北半球北部型,欧亚北部型,中亚型,青藏高地型,横断-喜马拉雅山地型,中国东北及其邻区型,中国季风区型,南亚及东南亚型,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型,环球热带亚热带型;进而对有关分布型的划分作了研讨。文东对此区系的结构特点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侧柏亚科三种植物的核型及其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了北美乔柏、北美香柏和西方翠柏的核型,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K(2n)=22=16m=16sm(2SAT),20m(2SAT)+2sm和20m(2SAT)+2sm。北美乔柏的核型为首次报道。经对侧伯亚科10个属(22种)的核型的比较分析,似见南半球5属和侧柏属及Tetraclinis最为原始,罗汉柏属和崖柏属最进化,翠柏属居中。本文还讨论了翠柏属、侧柏属及南半球属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12.
13.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远东刺猬的核型组成为13m+6sm+3st+1t+XY,NF=92,C带分布于5对近端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约占整个染色体长臂的1/2至2/3,Ag-NOR_5,位于2-3对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大耳猬的核型组成为18m+4sm+1st+XY,NF=92,C带分布于17对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Ag-NOR_5位于3-5对染色体上,其中—Ag-NOR位于染色体的长臂中部,两者的核型特征有明显区别,结合前人的工作,作者提出在远东刺猬的不同地理居群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核型。本文对普通刺猬属的远东刺猬、东欧刺猬和西欧刺猬的核型以及大耳猬属的大耳猬、达乌尔刺猬和秦岭短棘猬的核型还分别作了比较分析。此外,对远东刺猬联会复合体的形态、性染色体的配对行为和SC侧线加厚现象也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三种辉蝽的核型研究(半翅目:蝽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首次研究了采于中国的辉蝽属三个种一辉蝽(Carbula obtusangula Reuter)、北方辉蝽(Carbula putoni(Jakovlev),凹肩辉蝽(Carbula sinica Hsiao et Cheng)的核型,结果表明,三个种均具有典型的蝽科核型即:2n(♂)=14,具有XY性别决定机制,但是三个种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期的行为以及核型分析的结果和模式图各不相同,而且在北方辉蝽中出现了1-2条超数染色体,这些特点可为辉蝽属昆虫的形态分类及系统发育提供有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16.
小块杨树人工林内冬季鸟类对五种越冬昆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续二年冬季调查,鸟类对白杨透翅蛾、黄刺蛾及螳螂(广腹膛螂、狭大刀螂、大刀螂)等越冬昆虫的捕食作用分别为44.8-59.5%、70%和56-66%。从11下旬开始,被捕食的数量和相对百分率逐旬增加,1月下旬或2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逐渐减少,此外,讨论了昆虫寄生作用以及越冬昆虫在越冬昆虫在要对上位置对鸟类捕食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雪松属的细胞分类学及历史植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雪松属含雪松,北非雪松、黎巴嫩雪松和短叶雪松等4种,它们间断分布于西北喜马拉雅、西北非及西亚。本文分析了雪松的核型,K(2n)=24=18m+6sm,该结果与Hizume(1988)的一致但不同于Mehra&Khoshoo(1956)的。作者比较了雪松属3个代表种的核型并提出了它们的进化趋势可能是雪松→北非雪松→黎巴嫩雪松。从松科各属核型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将雪松属由落叶松亚科分出置于冷杉亚科是合乎需要的。根据细胞学、化石、地理分布、古地理和古气候等资料,本文还讨论了雪松属的起源、迁移和进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车前属两种车前的核型。Plantagolesingi为2n=12,核型属于“2A”,核型公式为K(2n)=12=10m+2sm;P.minuta为2n=12,核型仍属“2A”型,核型公式K(2n)=12=8m+2sm+2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前者2n=2L+4M2+4M1+2S1,后为2n=6M2+6M1,染色体总长分别为30.60、29.80,由12条染色体组成,还测量了这两种车前的染色体体积。 相似文献
19.
20.
10种菊属(Dendranthema)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菊属(Dendranthema)在中国分布的10种20个居群的材料进行了细胞学研究,首次报道了异色菊(2n=18,36)、银背菊(2n=56)、楔叶菊(2n=18,72)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以及蒙菊(2n=18)的染色体数目新纪录,并结合前人的工作,分析了菊属的核型特征和演化趋势,及其与该属分类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