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是长白山地区代表性野生菌,具有重要的食药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样方调查和随机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蜜环菌属物种展开资源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蜜环菌有5种,即北方蜜环菌Armillaira borealis、法国蜜环菌A. gallica、黄小蜜环菌A. cepistipes、芥黄蜜环菌A. sinapina以及Armillaira sp.,其中北方蜜环菌为吉林省新记录种,法国蜜环菌为该地区的优势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型中,针阔混交林中蜜环菌属α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说明针阔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本研究为蜜环菌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洋洋  涂璇  王传华  金冠  赵俊 《菌物学报》2019,38(3):313-326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担子菌,既是引起森林病害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天麻和猪苓生长的必须共生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我国鄂西天麻主产区即神农架林区、大老岭自然保护区、宜昌市所属的夷陵区和五峰县、恩施自治州等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样,共获得45份蜜环菌子实体样本及其二倍体菌株,其中通过孢子印分离获得约320个单孢菌株。在此基础上,采用IGS、ITS和elongation factor-1 alpha(EF1-α)分子标记对45份二倍体菌株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有单孢株的样本采用遗传互交不育性实验进行生物种鉴定。结果表明,鄂西地区的蜜环菌分为4个clade,共有6个不同的蜜环菌生物种,分别为CBS J,CBS L,CBS N,CBS O,CBS F和Armillaria mellea,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24个样本鉴定为CBS L,是鄂西地区的优势种;9个样本鉴定为CBS J;9个样本鉴定为CBS N;另有3个样本分别鉴定为CBS O,CBS F和Armillaria mellea。其中CBS L、CBS N、CBS O首次在湖北地区报道,扩大了这3个生物种的分布范围。本研究为了解鄂西地区蜜环菌的资源情况提供基础数据,对天麻生产蜜环菌菌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4株昭通乌天麻(Gastrodia elata)共生蜜环菌(Armillaria mella)的生理生化活性进行研究,并鉴定其分类地位。方法通过测定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蜜环菌生长以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掌握该蜜环菌生理生化特性,再结合rDNA-IGS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不同蜜环菌需要不同的碳源、氮源。3种胞外酶中木聚糖酶活性最大,其次是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活性最小。供试蜜环菌与云南、贵州地区天麻共生蜜环菌以及猪苓共生蜜环菌的亲缘关系比较远。结论蜜环菌能否作为天麻共生菌与其分类地位无关。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蜜环菌生物种的地理分布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9年至2002年间对黑龙江省境内几个主要林区中的蜜环菌生物种进行了调查、采集和鉴定,并对其寄主种类和子实体发生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境内至少存在5个蜜环菌生物种,即芥黄蜜环菌Armillaria sinapina,高卢蜜环菌A.gallica,黄盖蜜环菌A.luteopileata,奥氏蜜环菌A.ostoyae和中国生物种F;寄主包括10个针叶和阔叶树种;与其他几种蜜环菌生物种相比较,A.gallica是黑龙江省境内出现概率最大的一个生物种;根据采集经验发现,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子实体发生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自1999年至2002年间对黑龙江省境内几个主要林区中的蜜环菌生物种进行了调查、采集和鉴定,并对其寄主种类和子实体发生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境内至少存在5个蜜环菌生物种,即芥黄蜜环菌Armillaria sinapina,高卢蜜环菌A.gallica,黄盖蜜环菌A.luteopileata,奥氏蜜环菌A.ostoyae和中国生物种F;寄主包括10个针叶和阔叶树种;与其他几种蜜环菌生物种相比较,A.gallica是黑龙江省境内出现概率最大的一个生物种;根据采集经验发现,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子实体发生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陈晗  丁刚  孙炳达  张争  王龙  陈娟 《菌物学报》2021,40(5):1200-1215
篮状菌属真菌在空气、土壤中分布广泛,有些种类是重要的工业酶及色素生产菌,有些则可以引起食品的污染变质,还有些种是引起浅层或散播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篮状菌属在传统分类学上是一个有性型属,随着多相分类以及“一种真菌一个名称”概念的广泛普及,该属的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全世界已报道177个种。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对篮状菌属的分类现状、种的范围和形态学区分等进行了概述,同时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以及形态学观察描述了3个中国新记录种Talaromyces amazonensis N. Yilmaz, López-Quint., Vasco-Pal.、T. chloroloma Visagie & K. Jacobs和T. minnesotensis Guevara-Suarez, Cano & Dania García,并详细比较了它们与模式菌株的形态学差别。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黄绿蜜环菌纯培养菌种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首次从采自青藏高原、与高原牧草嵩草属Kobresia草本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的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luteo-virens子实体中分离获得一组织分离菌株,运用rDNA-ITS和rDNA-IGS-1测序技术对该组织分离菌株是否为黄绿蜜环菌的纯培养菌种进行分子鉴定,并基于黄绿蜜环菌的5.8S/ITS和IGS-1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黄绿蜜环菌子实体组织分离菌株即为其纯培养菌种。基于ITS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绿蜜环菌与口蘑科内其它属间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较远;基于IGS-1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绿蜜环菌与蜜环菌属内的其它种序列差异较大,系统发育关系较远,而与Lepiota属内的部分种具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首次基于分子手段对我国青藏高原的黄绿蜜环菌种进行了分离培养、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为黄绿蜜环菌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自Hintikka(1973)发现了蜜环菌Armillaria(Fr.:Fr.)Staude的四极性性别系统,使得借助交配测试来研究这个属的互交不育性成为可能(Korhonen,1995)。蜜环菌单倍体和双倍体菌落形态差异的发现,帮助研究者用交配试验进行生物种的鉴定。Kohorhen(1978)和Anderson & Ullrich(1979)分别利用单倍体交配法发现了欧洲和北美洲的蜜环菌互交不育群(intersterility groups),即生物种(biological species)。此后,互交不育性试验  相似文献   

9.
红色毛癣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也是世界范围内传播是广的一种皮肤癣菌,属毛癣菌属,本文简述了最近几年在该菌的基因鉴定,基因分类,基因结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免疫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在基因鉴定中发展了红色毛癣菌特异性探针TR20S和毛癣菌属特异性引物TR1、TR2和NS5,NS6;利用测序方法对毛癣菌属进行了重新分类,并且用探针,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等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了种内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10.
蜜环菌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Vahl.exFr.)Karst是一种与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共生的药用真菌,从蜜环菌子实体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利用波谱(MS,NMR和IR)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1个新C-18植物鞘氨醇型神经酰胺(2S,3S,4R)-2-(十六碳酰氨基)-十八碳烷-1,3,4-三醇(1),2个已知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及Ergosta-5,7-dien-3β-ol,这2个甾醇系从该属真菌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主要蜜环菌生物种胞外酶活性对温度的种特异性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春函  王传华 《菌物学报》2019,38(2):195-209
蜜环菌生物种与天麻的共生关系受到温度的调节。为了揭示我国蜜环菌生物种的温度适应性,本研究以我国8个蜜环菌生物种为实验材料,采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研究了胞外漆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对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各生物种的胞外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各胞外酶活性具有随时间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胞外酶的分泌时间和活性大小对温度的响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且在培养过程中,首先分泌的是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然后才是漆酶。温度对蜜环菌胞外漆酶和果胶酶活性大小有影响,对产酶时间没有影响;对纤维素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活性大小都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蜜环菌胞外酶活性对温度的响应和我国蜜环菌的地域分布特点具有相关性,分布于秦岭-淮河线以南和以北的蜜环菌生物种胞外酶活性对温度的响应具有差异。本研究对开展蜜环菌生物学和我国天麻的野外种植区划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蜜环菌菌索是天麻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而蜜环菌生物种菌索之间可能存在种间相互作用,因此天麻栽培时蜜环菌种的混用可能对天麻的产量产生影响。为揭示我国蜜环菌分类单元间菌索的相互作用,以我国8个蜜环菌分类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共同培养时整体及单侧菌索的生长速率和单位长度内生长尖端个数来研究其菌索间的作用特性。结果表明:两者间相互拮抗的有CBS D-CBS F;仅有一个蜜环菌菌索未受到影响或受到协同作用的有:CBS A-CBS H中的CBS A、CBS F-CBS J中的CBS J、CBS A-CBS F中的CBS A、CBS A-CBS N中的CBS A、CBS F-CBS M中的CBS M、CBS J-CBS M中的CBS M、CBS B-CBS J中的CBS B;组合中两种蜜环菌菌索靠近侧协同生长的有:CBS A-CBS M;组合中对两者靠近的区域具有优势的有:CBS A-CBS B中的CBS B、CBS A-CBS J中的CBS J、CBS B-CBS F中的CBS F、CBS D-CBS H中的CBS H、CBS D-CBS N中的CBS N和CBS F-CBS M中的CBS F。本研究的开展为我国蜜环菌的鉴定、天麻栽培用蜜环菌种的选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蜜环菌Armillaria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担子菌,是栽培中药天麻所必须的共生菌。为揭示我国天麻栽培用和鄂西地区部分野生蜜环菌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学特性,本文收集了9个省市EF-1-α的19个蜜环菌商品菌株和鄂西地区20株野生蜜环菌菌株,以IGS、ITS和elongation factor-1-alpha(EF-1-α)为分子标记对这些菌株进行系统发育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影响与天麻共生的生物学特性(菌索发育和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19株蜜环菌商品菌株分别归属于2个clade。其中,有18个菌株聚在cladeⅢ,说明不同来源的蜜环菌商品菌株之间系统发育关系很近;通过对蜜环菌的系统发育、菌索生长以及胞外水解酶活性的研究,总体上商品种优于鄂西的野生蜜环菌生物种。从鄂西野生蜜环菌中筛选出4个具有潜在栽培价值的菌株。本研究为天麻栽培生产中蜜环菌菌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蜜环菌属Armillaria spp.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和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的专性共生菌,能以菌索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和传播,因此,土壤环境变化对蜜环菌菌索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关系天麻栽培和森林蜜环菌病害的重要过程。为了揭示蜜环菌生长发育对土壤水分和氧气的适应特征,本研究以北方蜜环菌Armillaria borealis为研究材料,设计氧气浓度5%、15%、20%和30%的4个水平与土壤湿度20%、40%、60%和80%的双因素实验,在室内24 ℃及黑暗条件下培养,观察菌索发生时间(T)、测定菌索生物量(DW)、菌索长度(L)、菌索数(Nt)、菌索分枝数(Nf)和菌索直径(AD)。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和氧气浓度对北方蜜环菌菌索发育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在15%的氧气浓度和60%的土壤湿度发育最快。本研究为人工模拟蜜环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提供了部分依据,对提高天麻人工栽培的产量,揭示森林蜜环菌病害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鹏  宋佳  郭璞  冀瑞卿 《菌物学报》2023,42(1):297-311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由于蜜环菌的生长发育过程较复杂,还未完全实现商业化栽培,野生资源的供应受到季节性和地域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采自东北地区蜜环菌属的3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物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标记确定菌株JG19016为奥氏蜜环菌A. ostoyae,菌株JG19017为高卢蜜环菌A. gallica,菌株JG19018为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奥氏蜜环菌JG19016最适生长温度为25 ℃,高卢蜜环菌JG1901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则在22-25 ℃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3个菌株最适pH为5-6。奥氏蜜环菌JG19016对葡萄糖和蔗糖利用率较好,高卢蜜环菌JG19017对葡萄糖利用率较好,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 JG19018对葡萄糖和淀粉利用率较好;蛋白胨对3个菌株促进作用最强,为最适氮源。培养基中加入VB1,对3个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奥氏蜜环菌JG19016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3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5 g,VB1 10 mg,琼脂20 g,水1 L。在木屑基质中培养,其配方的最优碳氮比为38:1,最佳木屑粗细比为3:1以上。出菇条件探索结果显示,菌丝及菌索长满菌袋(17 mm×33 mm×5 mm丝聚乙烯袋)需要50-60 d,之后在18 ℃、60%湿度和12 h散射光的环境中,10 d左右可观察到原基产生。增加菇房湿度到90%-95%,2-3 d可观察到1-3 cm的幼子实体,7 d左右菌柄和菌盖完全分化,10 d左右观察到菌盖展开。  相似文献   

16.
The precis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ishmania species is important for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since different species cause different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disease. A highly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anel was developed to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ive major Leishmania species that cause New World cutaneous leishmaniases. The primers used for this panel were designed to distinguish the polymorphism in sequences of commonly amplified DNA bands of the parasites produced by arbitrarily primed PCR. These polymorphism-specific PCR diagnoses were performed with formalin-fixed biopsy specimens of the leishmanial lesions from four patients in Ecuador and one hamster skin lesion, and these lesions were determined to be caused by Leishmania (Viannia) panamensis, L. (Leishmania) mexicana, and L. (L.) amazonensis. The PCR panel may offer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standardized identification of Leishmania species in field examinations.  相似文献   

17.
地球上有多少物种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极度关注的问题, 而存疑物种是造成该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阻碍之一。目前, 模式标本是存疑物种得以确定的唯一凭证标准, 然而, 因其特殊的分类学地位而难以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研究。因此, 前往模式产地寻找存疑物种的原始信息成为最有效的替代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 特别是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分类与鉴定中的广泛应用, 准确而快速鉴定存疑物种成为可能。以存疑物种——南平鳞毛蕨(Dryopteris yenpingensis)为例, 利用来自模式产地的分子数据进行DNA条形码分析, 并结合形态学特征澄清了南平鳞毛蕨的分类学地位, 确定南平鳞毛蕨与荔波鳞毛蕨(D. liboensis)为同一物种, 同意将荔波鳞毛蕨作为其异名。研究结果和方法可为今后澄清更多存疑物种的分类学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兵  刘柳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21,40(6):1357-1368
菌索是蜜环菌与宿主互作的组织结构,蜜环菌菌丝形成菌索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SWATH-MSALL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首次对Armillaria mellea菌丝形成菌素过程的蛋白质组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蜜环菌菌丝和菌索中共鉴定蛋白1724个(global FDR 1%),定量蛋白1179个.与菌丝相比,蜜...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真菌系统分类及群落研究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传统的AMF分类主要依赖于对土壤无性孢子的形态鉴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基于核酸分析的分子鉴定技术使AMF的分类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补充和完善了基于孢子形态鉴定所建立的分类系统.AMF群落研究依赖于AMF的分类鉴定,主要包括孢子形态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两类研究法.本文综述了AMF的分类系统和群落研究方法,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应用较多的AMF群落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者认为,采取形态与分子相结合的办法将有助于推动AMF群落研究和AMF自然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