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木霉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兆香  李玉 《菌物学报》2016,35(11):1406-1415
报道了采自我国黑龙江、吉林及西藏的木霉属Trichoderma 3个中国新记录种:内生木霉Trichoderma endophyticum、意大利木霉T. italicum和酒色木霉T. vinosum。首次发现近深绿木霉T. paratroviride的有性阶段,提供了上述种的详细描述及宏观和微观特征的图示,并探讨了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
秦文韬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6,35(8):1008-1017
对来自黑龙江的木霉属真菌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报道了该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平展橙红木霉Trichoderma auranteffusum,塔梗木霉T. pyramidale 和革菌生木霉T. thelephoricola,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提供了详细描述及图示,系统发育分析为上述种的分类地位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
对来自我国南方的木霉属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首次发现灵芝木霉T. ganodermatis、异味木霉T. ingratum 和特里克木霉T. trixiae的有性阶段,对它们进行描述并指定3个种的附加模式。报道了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厚木霉Trichoderma neocrassum、垫状木霉T. pulvinatum和塞缪尔斯木霉T. samuelsii、提供了它们的形态描述和图示。基于RPB2和TEF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上述种的系统发育位置。建立一个新名称取代晚出同名Trichoderma crystalligenum W.T. Qin & W.Y. Zhuang。  相似文献   

4.
朱兆香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5,34(5):966-977
报道了采自我国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的木霉属 Trichoderma 两个新种。新种天堂寨木霉T. tiantangzhaiense位于Hypocreanum分支,子座黄褐色至淡褐色,平垫状至盘状,子囊孢子相对较小;新种余氏木霉T. yui与沃格玛木霉T. voglmayrii亲缘关系较近,具有橙褐色至金棕色子座,褐色至红褐色孔口区和绿色分生孢子。本文提供了这两种木霉宏观和微观特征的详细描述及图示,并探讨了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5.
【背景】木霉菌现存的Stromaticum进化支为Samuels等2012年定义,包括9个木霉种;国内目前仅报道子座木霉(Trichoderma stromaticum)、蠕状毛木霉(T.vermipilum)和絮状木霉(T.floccosum)3个种。【目的】报道2个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方法】采用THSM选择性培养基,从北京和山东两地土壤中分离木霉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TEF1-α和RPB2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对TEF1-α和RPB2的系统发育分析,2个菌株分别与T.ivoriense(科特迪瓦木霉)和T.barbatum(毛簇木霉)相近;且形态学特征上存在差异。综合鉴定2个菌株分别为科特迪瓦木霉(T.ivoriense)和毛簇木霉(T.barbatum)或其近缘种。【结论】在国内新发现科特迪瓦木霉(T.ivoriense)和毛簇木霉(T.barbatum)两个木霉种,它们属于Stromaticum进化支,该进化支国内木霉种类增加到5个。  相似文献   

6.
漆酶是一种重要的木质素降解酶,并与木霉属种类Trichoderma spp.的重寄生等生防抑菌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利用含有丰富木质素含量的柑橘园枯枝为基质研究其对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产漆酶活性的影响,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柑橘树枝粉末用量、碳源含量、环境pH值等变量与该菌株产漆酶能力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柑橘园的枯枝在木霉重寄生过程中漆酶活性的变化与影响以及对柑橘园枝干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菌物学报》2017,(12):1686-1696
从我国安徽、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西藏的土壤分离物中发现了木霉属4个中国新记录种:阿帕拉契木霉Trichoderma appalachiense,须木霉T.barbatum,长梗木霉T.longifialidicum和橄榄色木霉T.olivascens。对上述种的形态学特征和培养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图示,联合rpb2和tef1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对新记录种与相近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朱兆香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4,33(6):1175-1209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木霉属采集物进行分离培养和系统分类研究,报道 12 个中国新记录种:奥地利木霉Trichoderma austriacum,英丹木霉T. britdaniae,蓝木霉T. caerulescens,英治木霉T. eijii,叶生木霉T. foliicola,马地木霉T. margaretense,彼得森木霉T. petersenii,假乳白木霉T. pseudolacteum,罗德曼木霉T. rodmanii,罗杰森木霉T. rogersonii,闪碳团木霉T. stilbohypoxyli和沃格玛木霉T. voglmayrii。提供上述种的详细描述及宏观和微观特征的图示。根据现行的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建立 3 个新组合:鹿角状木霉T. cornu-damae、粗皱木霉T. corrugatum和拟层孔木霉T. fomitopsis。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地区芽孢盘菌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项存悌  宋瑞清 《植物研究》1988,8(1):147-152
本文报导了中国东北地区芽孢盘菌属(Tympanis)5个种1变种, 其中1个新种(T.tiliae Xiang et Soing)4个国内新记录种(T.confusa Nyl., T.abietina Groves, T.piceina Groves, T.alnea(Pers.)Fr.)1个国内新记录变种(T.alnea var.hysterioides Rehm)以上各种都进行了形态和培养特性的研究, 还用Koch's证病法则证明了T.confusa是引起红松流脂溃疡病的病原菌, 并在松脂上伴生Sarea resinae(Fr.ex Fr.)Kuntze.  相似文献   

10.
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木霉属Trichoderma Pers.真菌是土壤习居菌的主要成员,其中一些种对土传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Samuels1996),在土传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广泛应用,另外土壤中的木霉还能促进植物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木兰围场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群落乔木层组成以及优势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生存函数和时间序列预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群落乔木层有9个种群,其中,五角枫、蒙古栎、糠椴和白桦种群为群落的优势种群;五角枫和糠椴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蒙古栎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白桦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随着径级的增加,各优势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五角枫、蒙古栎、糠椴种群的消失率和死亡率分别在Ⅳ、Ⅰ和Ⅰ径级下出现最大值,而白桦种群在各径级呈现稳定的变化趋势;4种生存函数曲线分析表明,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相对稳定的特点;白桦种群数量波动不明显,具有较稳定的特点.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表明,白桦种群小径级(Ⅰ~Ⅱ级)个体数量逐渐减少,种群未来有趋于衰退的趋势,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种群趋于相对稳定.推测该次生林将逐步演替为以五角枫、蒙古栎和糠椴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  相似文献   

12.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山西省东南部为其自然分布最北界.本文调查了南方红豆杉在山西省的野生分布,对其进行了群落划分、物种多样性、结构特征和竞争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山西省南方红豆杉主要形成南方红豆杉+鹅耳枥群落、南方红豆杉-荆条群落、南方红豆杉-海州常山群落和南方红豆杉+栓皮栎群落,集中分布于陵川县磨河和阳城县蟒河自然保护区,其他地区均为散生;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南方红豆杉已进入主林层,混交林林冠层高8~10 m,纯林高5~6 m;群落间的总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南方红豆杉植株矮小,平均高5.16 m,乔木层、演替层分别占43.4%和56.6%,更新层缺乏;胸径<16 cm的个体占67.6%,胸径32~40 cm的个体占4.0%,幼苗稀少,仅发现4株幼苗;大量的小径级个体虽可保证南方红豆杉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的种群结构,但幼苗缺失必将引起未来种群的衰退.山西省野生南方红豆杉分布相对集中,多数是小径级个体,导致其种内竞争激烈,种内竞争强度占61.8%;鹅耳枥和栓皮栎是研究地区的主要组成树种,对南方红豆杉造成的种间竞争压力最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森林火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除加强火源管理、加大森林火灾的监测和扑救力度等手段外,提高林分自身抵抗火灾的能力也是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的关键。本研究以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内红松阔叶林11种主要树种树皮为研究对象,根据含水率、灰分、热值、氧指数4个指标,使用熵权法、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树种树皮抗火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黄檗树皮的含水率最高,春榆树皮的热值最低且灰分含量最大,水曲柳树皮的氧指数最高;11种树种树皮抗火性大小依次为:春榆>色木槭>拧筋槭>白牛槭>水曲柳>蒙古栎>黄檗>紫椴>胡桃楸>红松>枫桦。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树皮的抗火性可分为5类,春榆的抗火性强;色木槭、拧筋槭的抗火性较强;白牛槭、水曲柳、蒙古栎、黄檗、紫椴的抗火性一般;胡桃楸、红松的抗火性差;枫桦的抗火性极差。  相似文献   

14.
在广东和西藏进行子囊菌资源调查,发现木霉属具有绿色子囊孢子的两个新种,命名为波密木霉和绿领木霉。波密木霉的子座小型,橙褐色至黄绿色,垫状,分生孢子梗为trichoderma型。绿领木霉的子座微小,垫状至陀螺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其孔口处明显色暗,皮层表面带绿色。基于RPB2和TEF1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两个新种作为散在的末端分枝夹杂在具有绿色子囊孢子的已命名分支之间。  相似文献   

15.
濒危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弄清中亚热带地区不同生长型濒危乔木树种的竞争模式及其机制,研究了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和南方红豆杉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差异。结果表明: 阳性落叶树种毛红椿种群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同种个体,种内竞争指数占总竞争指数的66.4%,耐阴常绿树种南方红豆杉种群主要受种间竞争的影响,种间竞争指数占总竞争指数的68.7%。2种濒危植物受到的种内、种间以及总竞争强度均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表明竞争压力由幼林向成熟林逐渐降低。在生长过程中,毛红椿以种内竞争引起的自疏作用为主导,南方红豆杉则由种间竞争引起的他疏作用为主导。毛红椿和南方红豆杉种群在更新过程中,小径级个体都要经历强度较大的种内或种间竞争选择才能发育为成树。由于主要竞争压力的来源差异,对于生活在中亚热带同一区域内不同生长型的濒危植物应该采取不同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单夏男  徐可心  阮永明  王龙 《菌物学报》2021,40(5):1216-1231
在系统调查我国篮状菌属Talaromyces物种资源的工作中,分离得到了10株篮状菌。基于形态学和BenACaM及rDNA ITS1-5.8S-ITS2序列的分子种系学分析确定它们分属于6个种,即艾米斯托克篮状菌T. amestolkiae、暗玫瑰篮状菌T. atroroseus、暗绿篮状菌T. fuscoviridis、肯德里克篮状菌T. kendrickii、斯托尔篮状菌T. stollii和多样篮状菌T. versatilis,其中后4种为篮状菌组section Talaromyces的我国新记录种。T. fuscoviridis生长适中,在MEA培养基背面呈特征性的暗绿色,形成绒兼短絮状菌落,产生稀疏的灰色分生孢子,其帚状枝双轮生兼单轮生,瓶梗为安瓿形;T. kendrickii生长适中,产生典型绒状菌落和大量深绿色分生孢子,其帚状枝双轮生兼不规则生,排列紧密,瓶梗为安瓿形;T. stollii生长迅速,形成绒状兼絮状菌落并产生大量灰绿色分生孢子,其帚状枝双轮生兼三轮生,排列紧密,瓶梗为典型披针形;T. versatilis生长迅速,形成短絮状兼绳状菌落,产生脏粉色菌丝体和稀疏的灰色分生孢子,其帚状枝双轮生兼单轮生,排列不紧密,瓶梗为安瓿形。这4个新记录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篮状菌属的物种资源。  相似文献   

17.
异担子菌属Heterobasidion种类是北半球针叶树最严重的森林病原菌,在世界范围内能侵染27种针叶树,对欧洲和北美洲的经营林已造成重大损失。基于传统形态学研究,认为异担子菌属有2个种,即多年异担子菌H. annosum和岛生异担子菌H. insulare,然而单孢交配实验研究证明2个种为复合种。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异担子菌属包括15个种,其中5个种为森林病原菌[冷杉异担子菌H. abietinum、多年异担子菌(狭义)H. annosum s. str.、变孔异担子菌H. irregulare、西方异担子菌H. occidentale和小孔异担子菌H. parviporum];10个种为腐生菌(淀粉孢异担子菌H. amyloideum、南洋杉异担子菌H. araucariae、阿曼德异担子菌H. armandii、南方异担子菌H. australe、岛生异担子菌H. insulare、林芝异担子菌H. linzhiense、东方异担子菌H. orientale、拟岛生异担子菌H. subinsulare、拟小孔异担子菌H. subparviporum和西藏异担子菌H. tibeticum)。多年异担子菌(狭义)H. annosum s. str.、小孔异担子菌H. parviporum和冷杉异担子菌H. abietinum分布于欧洲,分别是松属、云杉属和冷杉属林木的病原菌。变孔异担子菌H. irregulare和西方异担子菌H. occidentale分布于北美洲,前者侵染松属和柏属树木,后者侵染冷杉属、铁杉属、黄杉属和巨杉属树木。虽然广义的多年异担子菌H. annosum sensu lato曾在我国报道,但基于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该种为拟小孔异担子菌H. subparviporum。目前世界上最具侵染力的5种病原菌即狭义的多年异担子菌H. annosum s. str.、小孔异担子菌H. parviporum、冷杉异担子菌H. abietinum、变孔异担子菌H. irregulare和西方异担子菌H. occidentale还未在我国发现,也未列为对外检疫对象,因此建议将其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RNA聚合酶II大亚基序列(RPB1)在异担子菌属种类鉴定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研究证明该分子方法可应用于鉴别不同异担子菌种类的有效基因标记,在海关部门进行原木和木质产品的检疫中可运用该分子标记进行林木病原异担子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亚东黑耳”是西藏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种特色野生珍稀食用菌,但对其分类学地位尚无定论。本文基于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了东亚、欧洲和北美洲与亚东黑耳相近的黑耳属标本,发现碟形黑耳Exidia recisa是个物种复合群,已知包括4个种,欧洲有碟形黑耳和浅波黑耳E. repanda两个种,北美洲有钝齿黑耳E. crenata,东亚的为1新种,本文将其描述为亚东黑耳Exidia yadongensis。这4个种在系统发育关系中相近,形态相似,但亚东黑耳的子实体边缘基本是全缘,担孢子大小为12-16×3-4μm (Q=3.62-3.83),而欧洲的碟形黑耳E. recisa和北美洲的钝齿黑耳E. crenata子实体边缘通常锯齿状,担孢子分别为13-15.5×2.8-3.8μm (Q=4.51)和12-14×3-4μm (Q=4.11),浅波黑耳E. repanda具有垫状至波浪状折叠的子实体,区别于其他3个种的盘状至耳状的子实体,其担孢子为12.7-15.7×2.8-3.7μm (Q=4.33-4.57)。此外,亚东黑耳具有树状分枝和叉形的子实层侧丝,但其他3个种只有树状分枝的子实层侧丝。尽管亚东黑耳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由于亚东黑耳的汉语名称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所以我们提出了上述拉丁学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