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扰作为森林演替的驱动力,在改变森林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同时也对林内动物介导下的种子扩散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选取秦岭林区不同人为干扰后形成的3种类型生境(未抚育林分、抚育3年后林分、裸地),研究啮齿动物扩散行为对不同生境类型锐齿槲栎种子命运的响应.结果表明: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扩散速率最大,裸地扩散速率最小.裸地的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抚育(25.0%)和抚育3年后林分(36.3%),而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搬运后取食率显著高于未抚育林分(17.3%)和裸地(5.0%),且抚育3年后的林分中被啮齿动物分散埋藏的种子比例最高(4.3%).种子扩散距离以抚育3年后林分最大(26 m),且扩散距离显著大于裸地和未抚育林分.锐齿槲栎种子的初次扩散过程在不同生境中表现不同,其种子后期成苗率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生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啮齿动物的觅食策略,最终导致不同的种子扩散模式和森林天然更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了解啮齿动物在不同种子丰富度条件下对不同大小和单宁含量种子的觅食行为策略及其与植物种群更新的关系,在宁夏六盘山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研究了不同大小和单宁含量[0%Tannin(T)、2%T、8%T和15%T]的人工种子在模拟结实小年和结实大年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啮齿动物消耗种子速度在结实小年更快,结实大年的种子消耗速度相对缓慢. 种子就地取食率(ISPR)在不同结实年份间无显著差异,扩散后取食率(PRAD)在结实小年显著高于结实大年,但前者的扩散后贮藏率(HRAD)显著低于后者;种子扩散后的取食距离(PDAD)和贮藏距离(HDAD)在结实小年均显著大于结实大年.在结实小年,大种子的PDAD和HDAD均大于小种子,前者在不同大小种子间均差异显著,而后者仅在2%T和15%T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差异显著;在结实大年,除0%T外的其他单宁含量种子的PDAD和HDAD在不同大小种子间均差异显著.ISPR在中等单宁含量种子最大,高单宁含量种子最小;PRAD分别在结实小年的高单宁含量种子和结实大年的无单宁种子最大;不论在结实大年还是结实小年,HRAD均在高单宁含量种子最大,中等单宁含量种子最小.这说明结实大年可延缓啮齿动物对种子的消耗速率,提高种子的HRAD,但种子扩散距离减小;啮齿动物在结实大年和小年均表现出对大种子的扩散偏好,且大种子被扩散的距离更远;啮齿动物在不同结实年份均偏好于就地取食中等单宁含量种子,而扩散高单宁含量种子.  相似文献   

3.
闫兴富  周立彪  刘建利 《生态学报》2012,32(9):2778-2787
在六盘山区的退化辽东栎灌丛和辽东栎次生林 (以下分别称“灌丛样地“和“次生林样地”),研究了群落生境和清除凋落物、凋落物覆盖及土壤覆盖等处理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贮藏辽东栎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 凋落物和土壤覆盖处理在种子释放的前期阶段有利于种子留存,但释放40天后,种子在释放点的最终留存率在灌丛样地显著高于次生林样地 (Z = -2.333, P = 0.020)。灌丛样地的自然状态的种子最终留存率显著高于凋落物覆盖处理 (Z = -0.674,P = 0.05),但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次生林样地的凋落物覆盖和清除凋落物处理种子的最终留存率为0%,自然状态和土壤覆盖处理均不足1%,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 种子被啮齿动物的就地取食率在不同群落生境间差异显著 (Z = -2.333,P = 0.020);在灌丛样地,凋落物覆盖处理种子被啮齿动物就地取食率最高 (45.56%),而次生林样地的土壤覆盖处理最高 (64.81%),种子被啮齿动物就地取食率在灌丛样地和次生林样地均为清除凋落物处理最低 (分别为23.70%和40.00%);生境类型和覆盖处理对种子搬运后的取食率均无显著影响。(3) 次生林样地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埋藏率显著高于灌丛样地 (Z = -2.88,P = 0.004);在灌丛样地,土壤覆盖处理种子搬运后的埋藏率最高仅5.56%,而在次生林样地,清除凋落物处理最高达9.26%。(4) 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取食的距离在灌丛样地和次生林样地分别为3.01 m和2.13 m,差异显著 (Z = -2.080,P = 0.038),而种子搬运后的埋藏距离前者小于后者 (分别为1.35 m和2.10 m),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啮齿动物对秦岭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群落中的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存在着一定的取食偏好性,这种偏好性会使啮齿动物形成不同的捕食和贮藏策略,从而导致林木种子形成不同的扩散格局。以秦岭中段松栎混交林建群种锐齿槲栎、油松、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塑料标签标记种子方法,研究啮齿动物对种子传播和扩散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特征是影响啮齿动物对其进行扩散的重要因子,油松种子以其质量小、种皮薄等特点吸引啮齿动物大量捕食,其原地取食率达到83.33%,显著高于华山松和锐齿槲栎种子。(2)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大部分被搬运一定距离后再被取食和埋藏,其中,扩散距离在1 m以内、1—3 m和5—8 m的锐齿槲栎种子分别占59.12%、18.23%和13.26%,最远扩散距离达12 m处;华山松种子扩散距离主要介于在1—3 m(37.85%)和3—5 m(23.73%),在距离5—8 m(13.56%)、8—10 m(11.86%)和大于10 m(11.30%)区间也有一定的分布,最大扩散距离为12 m。(3)啮齿动物倾向于将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至松林内取食,而将华山松种子搬运至栎林内埋藏,说明不同林分类型及其环境因素对林木种子扩散后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4)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捕食的比例以油松最大(96.90%),锐齿槲栎次之(73.57%),华山松最小(50%);次年调查时,未被捕食的种子大部分已经被取食,仅有极少数锐齿槲栎种子萌发成幼苗(1.67%)。啮齿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对林木种子扩散及其成功更新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啮齿动物对北京小龙门林场辽东栎地表种子的扩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 0 0年 9月至 10月在小龙门林场选取两块辽东栎林样地 ,在地表分别针对无脊椎动物 (处理 1)、啮齿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处理 2 )、所有扩散者 (处理 3)、所有扩散者但具隐蔽性 (处理 4 )设置 4种试验处理 :两样地 4种处理各设置 0 5m× 0 5m的地表样方 5个 ,在样方内放置饱满和虫损辽东栎种子各 2 0粒 ,每样地全部样方共布放种子 80 0粒 ;4种处理的种子累计丢失情况共调查 9次。有网罩的处理 1无种子丢失 ;两样地处理 2和处理 3之间种子丢失量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处理 2、 3种子丢失量均显著多于处理 4。在两样地中 ,不仅处理 2中饱满种子与虫损种子丢失量差异均显著 (样地 1:t =2 4 0 7,P <0 0 5 ;样地 2 :t =2 6 5 ,P <0 0 5 ) ,而且处理 3中亦然 (t=3 2 0 9,P <0 0 5 ;t =3 0 92 ,P <0 0 5 ) ;两样地中被啃咬的饱满种子都显著多于虫损种子 (χ2 =14 75 ,P <0 0 5 ;χ2 =9 85 ,P <0 0 5 )。标记重捕结果显示该地区啮齿动物群落包括朝鲜姬鼠等 4种小型哺乳动物 ,其中朝鲜姬鼠占啮齿动物群落的 74 4 %。以上结果说明该地区辽东栎种子主要扩散者是啮齿动物 ,鸟类和无脊椎动物对种子扩散无明显影响 ;地表微环境可降低种子被取食的几率 ;啮齿动物优先选择饱满种子 ,对种子质量有明显选  相似文献   

6.
2009和2010年秋季,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东方红林场研究了蒙古栎结实量及啮齿动物密度变化对胡桃楸、红松、蒙古栎、毛榛和平榛5种木本植物种子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兴安岭林区,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具有年际变化,2009年小型啮齿动物的总捕获率(31.0%)显著高于2010年(16.7%);2009年蒙古栎种子雨密度(6.2±2.1粒·m-2)和种子相对丰富度(20.O)均显著低于2010年(26.7±10.2粒·m-2和160.0).2009年,除胡桃楸种子外,其他种子全部被扩散或者被原地取食,其中蒙古栎种子被分散埋藏的比例最高,且种子平均扩散距离最大;2010年,胡桃楸种子被分散埋藏的比例最高,且种子平均扩散距离最大.研究区蒙古栎种子相对丰富度是影响其他木本植物种子扩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灌丛,以不同大小的辽东栎种子、野李和华山松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大小和种皮特征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栎小种子和华山松种子的就地取食率均显著高于辽东栎大种子和野李种子;具有厚而坚硬种皮(内果皮)的野李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取食率和贮藏率均最高.辽东栎大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取食的距离最大(3.10 m),被搬运后贮藏的距离(6.48 m)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种子.除野李种子外,其他3种类型种子的单个种子取食点都在80%以上,所有种子的单个种子贮藏点都在90%以上,含2个以上种子的取食点和贮藏点较少.较高比例的华山松种子在灌丛基部和洞穴以外的其他环境被取食,其他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主要集中在灌丛基部和洞穴中取食;种皮(内果皮)厚而坚硬的种子以土壤埋藏方式贮藏的比例偏高.  相似文献   

8.
曹林  郭聪 《兽类学报》2011,31(4):323
从2007 年11 月到2009 年11 月,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选取三棵母树,在每棵树下每年释放标记印度栲种子200 粒(三年共计1 800 粒),并追踪其命运。通过调查啮齿动物搬运和分散贮藏印度栲种子的比例,以及
查贮藏种子的微生境、贮藏点大小和扩散距离,分析贮藏种子的存活情况,进而评估啮齿动物对印度栲种子扩散的效率。结果表明,啮齿动物搬运了69.3% 的印度栲种子,被搬运的种子中18% 被分散贮藏。所有被分散贮藏的种子均被埋于落叶下或埋于土壤表层,并且大部分贮藏点仅含一粒种子。种子的扩散距离从0.5 m 到43.8 m,平均距离为7.1 m,扩散距离在年间没有显著差异。2007 年(种子密度低,啮齿动物密度高) 没有种能最终存活到实验结束,而2008 和2009 年(种子密度高,啮齿动物密度低)分别有0.3% 和1.5% 的种子存活。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是印度栲有效的种子扩散者,但其扩散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中种子的密度和啮齿动物的丰富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种子捕食者和种子扩散者, 啮齿动物对产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有很大作用。然而, 对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颇有争议。2001 年秋季在中国四川都江堰市实验林场, 以3 种比例(I1∶S = 1∶1 , I1∶S = 4∶1 和I1∶I2∶S = 1∶1∶1)供给啮齿动物4 种壳斗科种子: 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枹树( Q. serrata) 、青冈( Cyclobalanopsis glauca) 和栲树( Castanopsis fargesii) 的3 种坚果型(即饱满种子(S) , 不含象虫的虫蛀种子(I1) 和含象虫的虫蛀种子( I2 ) 验证了啮齿动物能够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这一假说。结果表明, 在3 种比例下4 种坚果的虫蛀种子的消失速率均慢于饱满种子。即使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 啮齿动物显著地搬走了更多的饱满种子(67%~92%) 。当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时, 虫蛀种子就地消耗和拒绝的比例降低, 搬走比例增加。啮齿动物并不拒绝虫蛀种子, 这可能与它们的可利用性(如象虫可以作为蛋白质的补充) 和数量以及它们的觅食行为有关。结果证实啮齿动物能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 从而有区别地搬走并贮藏更多的饱满种子, 消耗一部分可以利用的虫蛀种子(包括其内的象虫) 。这样, 啮齿动物通过对饱满种子和虫蛀种子的鉴别和选择会影响不同种子的命运, 从而对这些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和覆盖处理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贮藏种子行为的影响,2010年春季,我们在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幼林,用塑料标签标记法研究了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单独投放、两两组合投放和混合投放)和覆盖处理(对照、凋落物覆盖和土壤覆盖)下啮齿动物对辽东栎、野李和华山松种子的取食和搬运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物种、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和覆盖处理对种子的就地取食率、搬运后的取食率和贮藏率均具有显著影响,种子较大或具有厚而坚硬的种皮(内果皮)、组合和混合投放及覆盖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啮齿动物对种子的搬运;(2)3种植物的种子被搬运后取食和贮藏的平均距离范围均在5.5m以内,而且种子被搬运后贮藏的距离均大于搬运后取食的距离,其中华山松种子被搬运后取食的距离显著大于辽东栎和野李种子,但搬运后的贮藏距离显著小于后两者。(3)种子被搬运后单个种子的取食点和贮藏点占多数,其他大小的取食点和贮藏点较少,种子被搬运后以土壤埋藏为主要的贮藏方式。结果表明,种子的种皮特征以及种子在群落中的分布方式和存在状态,可能通过延长啮齿动物处理的时间而增大啮齿动物的被捕食风险,使动物改变对种子的取食和搬运行为,进而决定了种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For a plant selection model with frequency-independent viabilities, fertilities and selfing rates, it is shown that apart from global fixation, for certain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 protected polymorphism and facultative fixation (either allele may become fixed according to initial frequencies) may both occur. Facultative fixation requires different selling rates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type. Protection of the polymorphism require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ale and female functio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roblem of purely genetically caused population extinction is discussed.
For general frequency dependence and regular segregation, the chances for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ly recessive gene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a completely dominant gene. It is proven that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recessive gene, despite a fitness advantage, may be considerably endangered by drift effects if random mating prevails. The recessive gene may reach the same effectivity in establishment as a dominant gene, only if the recessive homozygote mates exclusively with its own type during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杆状病毒是一类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其基因组为双链环状DNA,大小为80~180kb.  相似文献   

18.
Zhang  Qingmeng  Ahmed  Niaz  Gao  George F.  Zhang  Fengmin 《中国病毒学》2020,35(6):868-874
In this articl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 Dr. Wu Lien-Teh'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lague epidemic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iest public health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Dr. Wu Lien-Teh's birth. We hope that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worldwide pandemic of COVID-19, facilita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