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晓怡  桑金华  张晓燕  张世旭  刘诚成 《生物磁学》2011,(15):2896-2897,2857
目的:观察EXPASYL排龈膏法在不同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龈下牙体缺损充填修复中的排龈效果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52例(180颗牙)累及龈下的Ⅱ类洞按照不同G1分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G1、G23组,对每组排龈临床效果及两年内充填体的脱落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牙龈指数的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指数≤2时,排龈效果及远期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患者行充填修复术后发生悬突和炎症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龈下牙体楔状缺损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排龈线技术对牙体楔状缺损排龈后以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对牙体楔状缺损常规处理后以复合树脂充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牙体楔状缺损的修复效果、悬突发生率,以及充填体颊侧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S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研究组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充填体脱落率及边缘不密合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1年,研究组悬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龈线技术可有效减少牙体楔状缺损患者牙周组织炎症反应,降低悬突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排龈线与排龈膏两种排龈技术的临床使用效果,以确定排龈膏是否比排龈线更易于被患者和临床医师所接受和推广。方法 作者在对151例门诊患者198颗牙,行冠修复时,于取模过程中分别应用排龈线和排龈膏两种排龈技术,分别记录操作时间、观察印模效果及患者舒适度等。结果 两种排龈技术在印模效果上都取得良好效果,在操作的时间和产生的疼痛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 两种排龈技术均可减少牙体预备时对牙龈组织的损伤及出血,帮助取得清晰的印模,但排龈膏便捷的操作方式及无痛操作理念更易被患者及临床医师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丁林盛  陈晔 《蛇志》2006,18(4):267-267
楔状缺损为临床常见牙体病,多采用光固化树脂或玻璃离子体水门汀充填修复。楔状缺损为位于唇颊侧牙颈部的硬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多可达龈缘以下。充填修复的质量对牙及牙周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近两年来我科应用排龈线在楔状缺损充填前进行排龈,使缺损部位充分暴露,充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线排龈法在烤瓷冠修复牙体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拟行烤瓷冠修复的96例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交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48例(56颗牙)采用双线排龈法,对照组48例(52颗牙)采用单线排龈法,观察和比较两组的排龈效果及随访24周的基牙与游离龈是否完全排开,龈沟宽度是否合适,牙体预备后肩台的边缘是否清晰、连续,印模肩台是否清晰、连续,有无气泡,模型是否清晰、光滑,牙龈有无渗血等。结果:观察组基牙与游离龈排开不全、印模肩台不清晰不连续或有气泡、模型不清晰不光滑、牙龈渗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24周,两组的修复体边缘隐蔽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级牙数为52颗(92.9%),对照组0级牙数为41(80.8%),观察组的牙周组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前牙烤瓷冠修复中应用双线排龈法的排龈效果较单线排龈法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前牙缺损至龈下3mm内的残根的修复方法.方法:对20例前牙缺损至龈下甚至骨内3mm的残根运用预成龈下桩技术进行修复,分别于修复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预成龈下桩修复体进行临床检查;应用Image Pro-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及12个月的X光牙片进行比较,分析残根周围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结果:20例病例中,18例成功,2例失败;残根周围牙槽骨在不同的修复时间吸收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预成龈下桩技术修复前牙龈下3mm内的残根,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130例牙龈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西吡氯铵治疗,实验组给予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以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8天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92%和81.5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LI、GI、SB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与各自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77%和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55,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与西吡氯铵联合使用治疗牙龈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慢性牙周炎(CP)患者龈下菌群与病情及种植修复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种植修复治疗的130例CP患者作为CP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龈下菌斑中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菌(T.f)、中间普氏菌(P.i)的数量,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随访种植修复后1年植体周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口腔链球菌、口腔乳杆菌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P组患者病情越重,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及龈沟液中TNF-α、IL-6、MMP9水平越高(均P<0.05)。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与龈沟液中TNF-α、IL-6、MMP9水平呈正相关。CP组患者龈下菌斑中A.a、P.g、T.f、P.i数量大于等于中位数者种植修复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结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龈下菌群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已确诊为牙周炎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洁刮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Cervitec凝胶涂抹于牙齿及牙周袋周围,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健康指数、探诊及龈沟液水平、菌群抑制效果及主要细菌杀灭水平变化情况,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口腔指数、牙龈水平及菌群杀灭抑制效果明显,表现为: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出血指数明显降低(P0.05);探诊深度、附着水平、龈沟液含量明显下降(P0.05);总菌群、G-及G+菌群抑制程度提高(P0.05);高登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变黑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杀灭程度明显提高(P0.05)。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联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牙龈下菌群有良好抑制效果,并维持长久疗效,降低刺激程度及过敏情况,提高临床有效率,保护牙龈健康,对牙体产生较小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其与口腔龈下菌群分布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牙周病科收治的9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牙周炎组(n=32)和糖尿病组(n=66)。测定和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和HbA1c水平,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组(HbA1c≤7%)(n=26)、中度组(7%10%)(n=18)。利用牙龈指数评估牙周病变程度。取磨牙探诊深度≥4 mm且存在附着丧失位点处龈下菌斑,鉴定菌种种类并计数。结果糖尿病组患者FBG、2hBG和HbA1c水平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2.878,P=0.005;t=9.119,P<0.001;t=3.371,P=0.001)。不同HbA1c水平牙周病变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64,P=0.002),HbA1c水平与牙龈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769,P=0.002)。糖尿病组患者龈下伴放线放线杆菌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炎组(t=3.873,P=0.049;t=14.061,P<0.001)。患者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随HbA1c水平升高而增加(t=13.914,P<0.001;t=6.985,P=0.002;t=5.955,P=0.004;t=6.808,P=0.002);HbA1c水平与龈下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变黑普氏菌数量呈正相关(r=0.861,P<0.001;r=0.758,P<0.001;r=0.776,P<0.001;r=0.754,P<0.001)。结论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变程度及龈下菌群分布变化与HbA1c水平有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维持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稳态,对糖尿病和牙周病预防与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对慢性牙周炎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及同期79例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观察和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的牙周临床指标、龈沟液中的骨硬化蛋白水平,并分析牙周临床指标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及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后1个月,但附着丧失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的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1=0.876,P10.001;r2=0.842,P10.00;r3=0.913,P10.001;r4=0.903,P10.001)。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水平明显上调,并与与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可作为慢性牙周炎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育性牙龈增生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进行回顾性总结,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详细采集病史和细致的临床检查。患者女性,11周岁,下颌前牙区牙龈粘膜异常生长8年,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检查见下颌41-32区唇侧牙龈粘膜自膜龈联合处向冠方可见一带片状牙龈增生物,上端游离至下前牙唇面中1/3处,约2.5×1.0cm大小,颜色略红,翻起增生物可见41-32处边缘龈及龈乳头形态正常,略有红肿,增生物无压痛,表面无糜烂,探诊无出血。常规手术切除增生龈组织,局部粘膜修整,标本送病检。结果:术后创口一期愈合,粘膜平整无瘢痕,前庭沟及下唇系带形态良好。术后追踪2年无复发,口腔前庭及牙龈乳头和下唇系带形态正常,患者及家属满意。结论:手术治疗是对发育性牙龈增生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发育性牙龈增生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进行回顾性总结,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详细采集病史和细致的临床检查。患者女性,11周岁,下颌前牙区牙龈粘膜异常生长8年,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检查见下颌41-32区唇侧牙龈粘膜自膜龈联合处向冠方可见一带片状牙龈增生物,上端游离至下前牙唇面中1/3处,约2.5×1.0cm大小,颜色略红,翻起增生物可见41-32处边缘龈及龈乳头形态正常,略有红肿,增生物无压痛,表面无糜烂,探诊无出血。常规手术切除增生龈组织,局部粘膜修整,标本送病检。结果:术后创口一期愈合,粘膜平整无瘢痕,前庭沟及下唇系带形态良好。术后追踪2年无复发,口腔前庭及牙龈乳头和下唇系带形态正常,患者及家属满意。结论:手术治疗是对发育性牙龈增生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游离龈移植术后3月内龈瓣在垂直向、水平向宽度改变并计算其表面积的收缩情况。方法:选取23例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患者,因下颌前牙区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2 mm)行游离龈移植术。分别比较基线、术后1和3月游离龈瓣水平向及垂直向宽度的改变并计算龈瓣表面积的收缩情况。结果:经游离龈移植术的23例患者术区游离龈全部成活,牙龈无红肿,附着龈宽度可达3-5 mm。基线处、术后1月、3月水平向龈瓣宽度分别为9.83±1.7、8.97±1.5、8.48±1.65 mm;基线水平、术后1月、3月垂直向龈瓣宽度分别为4.02±0.61、3.61±0.67、3.24±0.67 mm。与基线时比较,术后1月、3月水平向、垂直向龈瓣宽度、龈瓣表面积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游离龈移植术可增加牙龈退缩患者的附着龈宽度,术后龈瓣存在水平向和垂直向收缩,且垂直向更明显。此外,龈瓣收缩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浓缩自体生长因子联合牙周组织再生术对重度牙周炎患者疗效,牙龈厚度和免疫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8例重度牙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牙周组织再生术;观察组接受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浓缩自体生长因子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9个月后复诊,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牙龈厚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后龈沟液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17,IL-23)、白细胞介素-17(IL-23)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牙龈厚度、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牙龈厚度增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VAS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龈沟液IL-17、IL-23、IL-10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龈沟液因子表达有差异,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17、IL-23、IL-10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因子表达有差异,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浓缩自体生长因子联合牙周组织再生术可对重度牙周炎治疗效果显著,可增加患者牙龈厚度,减轻疼痛程度,改善龈沟液及血清中免疫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