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彦  马利庄  周忞 《生物磁学》2011,(15):2964-2966,2937
目的:研究一种综合考虑专家主观经验和机器学习客观规则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方法:基于属性层次分析模型,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中医证候识别的方法,并编程实现了智能系统。系统融合中、西医多个特征构建决策属性,集成中医专家主观经验和机器学习客观规则联合辨证,实现了离散属性测度、相对属性权和合成属性权的计算方法。结果:构建了中医证候诊断系统,针对肝硬化样本病例学习辨证规则,并识别新样本的证候。结论:通过中医肝硬化数据进行系统的实例验证研究,表明该系统所得辨证结果与临床诊断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效果显著,但其治疗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胃溃疡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及模型评价体系,对促进中医药在此领域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对近10年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了胃溃疡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制作与评价方法,对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肝郁脾虚证等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总结,发现目前的胃溃疡动物模型存在中医辨证分型不够统一、造模思路与证型局限、造模方法标准不一、模型病证结合不紧密、模型评价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模型改进意见,以期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模型起步较晚,为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气虚血瘀证作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证型,其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各种心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进行研究,观察实验动物的宏观体征、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客观评价其造模方法,同时提出当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两种高血压大鼠模型证候特征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种经典高血压实验动物模型的证候特征,以便更好地考察降压中药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肾性高血压大鼠两种经典常用动物模型,从宏观表征和行为学的角度,对二者的证候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辨析比较。结果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在14~18周龄,基本符合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上炎证型的表现;两肾一夹型肾性高血压大鼠在术后4~8周,基本符合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中阴虚阳亢证型的表现。结论两种高血压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不同,在进行降压中药的疗效评价和作用机理实验研究时,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选用。  相似文献   

5.
证候,作为中医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是中医辨证论治经验中的核心要素和学理支点,认识中医证候的现代内涵对于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经验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中医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本研究基于中医证候的特点和2型糖尿病的现代病理学认识,运用系统生物学原理,在建立2型糖尿病病证演变大鼠(Rattus norvegicus)模型的基础上,动态观测模型动物因时演变中跨系统多维指标群的变化,比较中医辨治经验的相关方药对模型演变不同阶段的干预效应,引入有关数理分析方法对多批实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以探讨T2DM疾病发展中的中医证候演变特点及其现代表征.结果发现,由高糖高脂喂饲联合STZ注射复制出的T2DM大鼠模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中医证候(气阴二虚、痰浊、瘀血)演变的特点和跨系统多指标群的组合特征,涉及现代医学糖脂代谢、神经-内分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活性等病理机制;相关方剂对于不同阶段的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干预作用,其中因证治方则表现出一定的效应优势,且与相应阶段的病证指标群具有一定的关联.该项目从证候演变的角度为论证中医辨证论治中"方证相关"经验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于建立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病证结合的实验治疗学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有证候判定规范、证候疗效评价、证候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等的4个主要领域,但其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医证候结构表征,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针对中医证候的结构表征研究,以脾气虚证候的发生规律为切入点,通过理论推证结果与临床数据分析结论相互印证,来揭示证候的结构特征,建立起了中医证候的拓扑结构数学模型,挖掘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在证候基础研究上体现出中医理论的自身规律与临床诊疗特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理论的"证"是中医通过观察病象和整体观思维来认识疾病的独特方式,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基础。"证"在机体病症产生、发展、转化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系统认识"证"本质的可能性。血瘀证是"证"的一大分类,其治疗思路和方法在现代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较广,显示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效果。而辨证的不明确始终是对血瘀证认识和治疗的制约因素。利用最新的基因组学理论,特别是应用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与之相关的关键基因群并以此构建差异基因的表达谱,使血瘀证有了客观科学的定性依据,能够正确诊断和施药治疗。本文就血瘀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为开展辨证论治的研究与发展,我国业已发展出百余种证侯动物模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扼要回顾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进展后,以气虚证为例,介绍了大鼠和小鼠辨证的思路与方法:(1)人类与大鼠、小鼠气虚证候的比较。研究表明,大鼠、小鼠的气虚表现与人类十分近似,是可以模拟人类气虚辨证的方法和思路,给大鼠、小鼠辨证的。(2)大鼠、小鼠气虚的计量化辨证。标准化和计量化辨证涉及4个基本问题,即如何计量化采集四诊指标、如何计量化辨证、如何确定辨证的标准和阈值,以及如何判断证候及其改善的程度。为此,我们借鉴药理行为学检测技术,比较了悬尾不动、抖笼、旷场、抓力等方法,最终确定旷场和抓力作为气虚证的计量化四诊指标,建立气虚程度/指数计算公式:气虚程度/指数=各动物抓力实测值/正常组均数×0.5+各动物水平移动实测值/正常组均数×0.3+各动物直立次数/正常组均数×0.2,以及气虚辨证的入选标准和阈值。通过大量、重复的实验检测与应用,证明以上方法和辨证标准是可行的,而且初步证明气虚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其广泛的基因表达与剪接改变的基础。目前已初步实现大鼠、小鼠常见虚证标准化、计量化的四诊检测和辨证,该方法和技术可以动态跟踪疾病动物证候的演变,评价辨证论治疗效,还可以广泛用于病-证结合的动物实验研究,辨证论治治疗方案的实验优化和评价,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和方剂药性的判断等,适用于中医基础、药理、诊断、临床等各中医药学科的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施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PFD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入我院诊断产后PFD的患者共115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气虚型60例和肾虚型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产后康复,气虚型患者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肾虚型患者给予大补元煎加减,另选择50例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仪干预作为对照组,疗程为产后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盆腔器官脱垂POP-Q量表评分、盆底肌力分级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FDI20、ICI-Q-SF和POP-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盆底肌力明显增加(P0.05),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但气虚型和肾虚型患者比较改善程度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明显提高(P0.05),但是气虚型和肾虚型患者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施治产后PFD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肠癌湿热内蕴证量化辨证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肠癌湿热内蕴证辨证量化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组和非湿热内蕴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根据专家辩证的结果,应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我们结合专家意见,分析了所有可能与湿热内蕴证相关的中医症状,确定身重等20个中医症状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候选相关因素;经列联表分析,尿黄、黄疸等5项中医症状在湿热内蕴证和非湿热内蕴证中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5项中医症状作为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尿黄、黄疸、苔黄、厚、腻为肠癌湿热内蕴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应用条件概率方法换算,这五个症状的赋分为9、9、8、8、9;经ROC方法分析,确定量化辨证标准为≥9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75%以上,阳性似然比4.32;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resonator model and exciplex model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within the human body, mathematical model of biological order state, also referred to as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established and expressed as: “ \textSy = n/ln(6I + 1) {\text{Sy}} = \nu /\ln (6I + 1) ”. This model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xperimental research addressing the order state of living system, especially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相似文献   

12.
病证结合肝癌动物模型体现肝癌病与证的紧密联系,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中医药抗肝癌实验研究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在肝癌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复制具有中医证侯特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选择对证治疗药物,从方证对应的角度着手用药,可以深入系统地阐明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体内作用机制,为找寻肝癌中医证的实质提供新的方案和手段,已成为中医肝癌实验动物模型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对病证结合肝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癌转移与中医脏象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102例晚期肺癌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的转移灶所属部位,并参照《中医内科学》对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进行判定。分别统计各证型患者肺癌转移的单器官及首发转移器官的分布、肺癌转移各单器官及首发转移器官的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各证型患者肺癌转移的单器官及首发转移器官分布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肺癌转移各单器官及首发转移器官的证型分布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肺癌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可判断其病灶转移方向,同时,根据肺癌患者的转移灶所属部位可判断其中医临床证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中医的肾脏生理功能理论、阐述了目前西兽医及中兽医对犬猫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原因的认识,分析了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加减黄芪丹参饮联合优思悦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h17/Treg免疫失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到2022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简单分配原则把患者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优思悦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减黄芪丹参饮治疗,所有患者都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测定与计算外周血Th17/Treg免疫失衡情况。结果:治疗后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81.8%相比明显增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Th17/Treg值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与最大卵泡直径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雌二醇(E2)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催乳素(PRL)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对照组都有明显差异差异(P<0.05)。结论:加减黄芪丹参饮联合优思悦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能有效调节外周血Th17/Treg免疫失衡,促进性激素分泌正常,提高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与最大卵泡直径,提高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针药联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88例接受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式不同分为4组:常规组30例,针灸组20例,中药组22例,针药联合组16例。对比各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客观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实验室指标;血清胃动素(MOT)和生长抑素(SS)水平,并评价各组患者术后总疗效。结果:4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血清MOT及SS水平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联合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低于其他3组,针灸组及中药组亦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联合组血清MOT及SS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针灸组及中药组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中药组及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组,针药联合组亦高于针灸组及中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药联合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ing principle of Taiji Diagr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24 Solar Terms, and then analyses the trend of Taiji Curves, the Polar Point of Taiji Diagram and the meaning of Yin-Yang fishes’ ey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aiji Diagram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style solar term model, or model of S-style Taiji Diagram combining solar term and Yin-yang fish. According to methods provided in this essay, the drawing work of Taiji Diagram could be simplified. This paper also further integrates the model diagram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specially with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Zang-Fu organs and hours of daily time, and directly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and sets up two model figures: one is the S-style Taiji Yin-Yang Fishes and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Model Figure, the other is S-style Taiji Yin-Yang Fish and Mai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 Hours Model Figure. The Taiji Diagram described in this essay looks like that one black fish (symbolizing Yin) hugs with the other white fish (symbolizing Yang), which contains universal laws and rules of constraints between the Yin-Yang opposites, mutual usages with each other, balance of the ebb and flow, reciprocal transformation, etc. By analyzing the shift and 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of the 24 solar terms in a year, it could not only explain the naming of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but also help preserve people’s health with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medicine and Yi science. The advantage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ll be high lighted.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高血压病的发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某些益生菌或其发酵产品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方式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具有较长的肠道停留时间,从而有利于其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提示某些中药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中药直接通过肠道菌群作用而干预高血压病的文献报道,而近年来国内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能是中药干预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肾阴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阴虚证是中医学的基本证型之一.对中医证的研究,基本方法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疾病发生后"证"与人体生理变化、病理、生化等客观指标的关系,尝试揭示证的实质.几十年来,不少学者从细胞、分子等水平上对肾阴虚证本质做了深入地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某些方面已形成了共识.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肾阴虚理论,而且为肾阴虚证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客观的、更全面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微量元素、脂代谢、自由基、细胞因子与介质、基因等方面对肾阴虚证病理生理的客观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