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了在江苏句容发现的中华鳞齿鱼属(Sinolepidotus)一新种——长背鳍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longidorsalis sp.nov)。新种的一般形态特征如身体高纺锤形,背鳍长,臀鳍离尾鳍近,头骨外部骨片的形状及排列格局,口裂小,下颌骨有较高的冠状突,口缘牙齿高而尖,体侧中部和背区的一些鳞片高显著大于宽等,与浙江早白垩世的浙江中华鳞齿鱼(Sinolepidotus chekiangensis)很相似。但新种具有背鳍较长,背鳍鳍条数目较多,吻突尖,及鳞片后缘梳状齿不发育等特征区别于浙江中华鳞齿鱼。此外,评论了中华鳞齿鱼属的系统位置,认为它的形态特征与Paralepidotus很相似,对它原列入半椎鱼科提出疑问。根据长背鳍中华鳞齿鱼的性质并参考有关地质古生物资料,将含鱼层杨冲组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四川资中侏罗纪一新的半椎鱼类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的棘背天府鱼(新属新种)发现于四川资中沙溪庙组.它只有大的顶骨、少的次眶骨及无饰缘棘鳞等特征,与新鳞齿鱼(Neolepidotes)相似;另外具有很发达的棘状背嵴鳞、少的次眶骨及鳞片无杵臼式关节等特征,与半椎鱼(Semionotus)很相似.天府鱼以其长大的顶骨、较居后的颌关节、较短的眶前距、很发达的棘状背嵴鳞及无饰缘棘鳞等特征,有别于半椎鱼科中所有已知属.根据天府鱼和过去记述的鱼化石,仍认为含鱼层的时代可能为中佚罗世.  相似文献   

3.
青磷鱼是一种产量较高、分布广的近岸中上层经济鱼类,是沿海群众渔业主要品种之一。因其吻部易撞伤,鳞片大量脱落,故难以人工培养。至今尚未见到此鱼室内培养的报道,为了开展青鳞鱼对放射性同位素浓缩的试验和其它的生态实验,我们于1977—1978年进行了中华青鳞鱼室内培养试验。  相似文献   

4.
皮鳞鱼属(Rugogymnocypris)系岳佐和、黄宏金于1964年以采自西藏羊卓雍湖的皮鳞鱼Rugogymnocypris tibetanus为模式而建立的。所依据的主要特征是“全身被着排列不整齐、分布不均匀、较大、埋于皮下的鳞片”,并以其极相似于裸鲤属(Gymnocypris)而定的属名。 1962、1963和1965年我们在青海湖渔场先后收集到四尾具有类似皮鳞鱼鳞片的青海湖裸鲤标本(图1);1974年,在西藏班公湖采到一尾类似的高原裸裂尻鱼标本(图2)。访问当地渔工和群众,一致认为“皮鳞鱼”标本是极为罕见的。不由使人怀疑,“皮鳞鱼”所  相似文献   

5.
鲤科Cyprinda野鲮亚科Labeonina的墨头鱼属Garra和盆唇鱼属Placocheilus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盆唇鱼属是否为一独立有效的属。本研究试图通过鳞片的显微结构比较,寻找新的分类学证据。结果显示,依据鳞片的形状、侧区鳞纹上粒状突的有无和鳞焦形态的组合,可将2个属的18种鱼划分为3类;依据鼻孔前方鼻突的有无和口吸盘后游离缘的发达程度,也可将这18种鱼划分为3群。比较前后两项结果,在类群的划分名录中仅有西藏墨头鱼和腾冲墨头鱼2种的位置不符,其余的种类均呈一一对应关系。研究结果提示,墨头鱼属和盆唇鱼属均应该是有效的独立属,但原来划分归入墨头鱼属和盆唇鱼属的种类有必要重新进行分类整理,以客观反映各物种真实和自然的分类归属。  相似文献   

6.
从云杉属的畸形珠鳞看珠鳞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杉属(Picea)畸形现象调查中,发现畸形珠鳞也是常见的一种畸形现象。将畸形珠鳞进行归类、对比、并且做出一个排序:由典型的短枝式珠鳞逐步向正常的鱼鳞状珠鳞过渡。典型的短枝式珠鳞有一个较明显的轴,轴上着生若干枚鳞片,在鳞片的远轴面基部着生孢子囊(胚珠或花粉囊);过渡形态轴的珠鳞轴逐渐缩短扁化(但并未完全消失),上部的鳞片逐渐变小、数量减少,下部两枚侧生的鳞片逐渐发达,相背扭转方位约90°,然后剩下的鳞片之间逐步愈合,最终转变为正常的鱼鳞状。作者认为这类珠鳞的畸变是返祖现象,可能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珠鳞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时磊 《四川动物》2007,26(2):258-262,I0002
对隶属蟒科的东方沙蟒唇鳞的光学显微结构和扫描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了类似小窝的结构,可能是原始的鳞片感受器官;对鳞片感受器的大小做了测量;同时观察了头部其他鳞片和身体中部背鳞和腹鳞的显微皮纹结构。所有鳞片的角皮层细胞平坦,没有大的表面特征结构,除了后缘齿状结构、微孔和窄而短的边界。考虑到穴居种类减少反光不是主要的选择因子,而主要选择是减少摩擦和清除污物,显微皮纹特征很好地符合这一假说。不同部位鳞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角皮层细胞的形状和的大小,微孔的有无,细胞后缘齿状结构的有无和大小以及细胞边界重叠的程度。首次描述了鹅卵石样多孔细胞这一微饰类型。  相似文献   

8.
《化石》2017,(3)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早期脊椎动物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近期报道了楚步澜博士等的最新科研成果,他们描述了一种4.2亿年前身披奇特鳞片的古鱼——丁氏甲鳞鱼,为探索有颌脊椎动物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鱼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实证。作为志留纪潇湘脊椎动物群的新成员,甲鳞鱼进一步支持云南曲靖是有颌脊椎动物的早期分化中心,表明早在志留纪(4.44-4.19亿年前)地球就已经进入了  相似文献   

9.
陈欣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2):392-394,I0008
对一个物种变异特征的研究在种及种下分类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CIB)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藏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标本430号为对象,对其鳞片数目及排列的变异做了统计分析。鳞被特征是有鳞目蜥蜴亚目物种重要的鉴别特征,本文主要研究了铜蜓蜥吻鳞、上鼻鳞、额鼻鳞、额鳞、前额鳞、眶上鳞、额顶鳞、顶间鳞、顶鳞、颈鳞、鼻鳞、颊鳞、颞鳞、上唇鳞、下唇鳞、颏鳞、后颏鳞、颔片、背中线鳞、腹中线鳞、环体一周鳞的特征及其变异情况,并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计算鳞片的变异频率、变异范围、平均鳞片数目。根据鳞片变异频率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可出现变异的鳞片、绝对有变异的鳞片。发现:①过去文献对于颈鳞有无的判断存在不足;②西藏墨脱地区标本头部眶上鳞、额顶鳞、顶间鳞数目和排列方式的特殊变异现象。研究结果为今后铜蜓蜥的鉴别提出了更准确的标准,并建议今后应对铜蜓蜥西藏墨脱居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解释其头部鳞片特殊变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1981年4至10月在海南岛万宁县调查,发现霍蚊属(Genus Hodgesia Theobald,1929)及贝氏霍蚊、中间费蚊为我国属种的新纪录。 一、贝氏霍蚊(Hodgesia bailyi Barraud,1929) 成虫 体型小,翅脉上的鳞片除一些短宽鳞外,有许多窄长而顶部微凹的鳞片;V_(1—4)纵脉在前横脉水平之后和V_5纵脉在分叉之后部分,此鳞片数较多;前缘脉上此鳞稀疏,亚前缘脉和V_6纵脉无此鳞片。翅脉V_6末端不超过V_5纵脉分叉处,腋瓣完全裸露,翅基前有一黑褐色圆斑。喙末端不膨大,两性蚊的触须均很短,触角也类似。  相似文献   

11.
正这里是大堡礁海洋生物学院。在这儿上学的动物宝贝们最喜欢每天上课前的"才艺5分钟"环节,那是大家轮流表演节目的时间。明天就该猪齿鱼菲比上场了。可它究竟表演什么好呢?一想到这事儿,菲比的大脑就停不下来了,真是一会儿一个主意。要不,朗诵一首诗我是一条猪齿鱼有近一米长的身体外表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我有很特别的牙齿有人说那是猪的样子可没有它们我哪有如此个性的名字其实除了这些我还有很多其他秘密那么请做我的朋友我会慢慢告诉你  相似文献   

12.
在初二讲到脊椎动物魚纲时,有几个问题是同学们常问到的,根据我们的了解,愿把这几个问题的看法写出来和同志们一起研究:1.怎佯根据魚鳞上的同心环纹的多少来推算魚的年龄?魚在生活过程中,经历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每个季节里,魚都要长大,在生长时魚的鳞片也长大。(魚鳞是鱼真皮的衍生物,由近似骨物质组成。)但在四季中魚的新陈代謝是不同的,冬季魚的新陈代謝较慢,魚的生长速度也慢,鳞的生长也如此,所以经过冬天后魚鳞长出一圈既薄又窄且透明的一条环带,叫  相似文献   

13.
白鲢的鳞长与体重及外部形态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地了解鱼类鳞片在鱼类生长及鱼类学的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白鲢的鳞片生长与体重及形态可量性状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白鲢的鳞长与体重、鳞长与24个形态可量性状都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从鳞片材料上反映出白鲢体型的基本特征和生长情况。在每尾鱼体上,只要测得体长、全长及鳞长便可预测此尾鱼其它可量性状及体重的数值。这将给鱼类数量分类学及鱼体生长的研究提供简捷方便的途径。 本文还讨论了白鲢的长度与体重关系的表达式,建议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鱼体长度指标——全长与体长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14.
一.采集和整理在选择剥制的鱼体时,通常以尺余至两尺为最适宜。挑选时要看看鳍条是否完整,鳞片有没有脱落,鱼体有没有损伤。活的鱼会蹦跳,容易把鳍条鳞片弄坏,而不新鲜的鱼,内脏和肌肉又往往开始腐败,最好选择刚死不久的鱼。把鱼拣好后,先用水冲洗一下,特别要把口内鳃内的污物洗净。冲洗的时候,水要从头上下来,倒冲会把鳞片冲脱的。洗好后用尺和两脚规量一量鱼的全长,胸围、腹围、躯干长、尾长等(图1)并纪录下来,最好再画一张简单的图,并且著上鱼的颜色,备作标定型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草地螟成虫体表具有多种鳞片,这些鳞片是其远距离迁飞和适应复杂环境的必要结构保障。按结构特征分为薄片型和长毛型。薄片型鳞片为卵圆形、刀片形,包括腹后鳞簇、锯齿鳞、竹片形鳞和形成胸锁的钩形鳞;长毛型鳞片横截面为圆形,包括后翅内缘毛和腹后毛刷。超微结构表明,体表鳞片由纵脊、横肋、窗孔、内腔和乳突组成;鳞片基部由毛囊包裹;钩形鳞具有特殊的弯钩状尖端;腹后鳞簇具有特殊的乳突结构;后翅内缘毛和腹后毛刷具有特殊的窗孔结构。这些由体表细胞分化的鳞片在草地螟成虫身体各部承担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其超微结构的研究可为其形态学、行为学及自身进化研究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牙鲆、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高磊  鲍宝龙 《动物学杂志》2017,52(5):850-856
真骨鱼类的骨鳞有圆鳞和栉鳞两种类型,观察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成体的鳞片类型,发现同一个体同时存在圆鳞和栉鳞,有典型的圆鳞和栉鳞结构,也有两者的过渡型形态。而对100日龄和成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同部位鳞片类型的观察发现,100日龄牙鲆眼侧存在圆鳞向栉鳞过渡的Ⅲ型鳞片、Ⅳ型初始栉鳞和Ⅴ型典型栉鳞,而成体牙鲆有眼侧仅覆盖Ⅴ型典型栉鳞,推测栉鳞和圆鳞可能存在发育上的联系。通过统计大黄鱼和小黄鱼不同部位的圆鳞和栉鳞数量,发现二者体表栉鳞数量均为从头部到尾部依次减少,而背部与腹部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发现圆唇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看云南大学生物系收藏的鱼类标本时,发现1号圆唇鱼标本,1984年4月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经鉴定系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现将其主要性状简记如下: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全长86毫米,体长70毫米,体长为体高的3.2倍,为头长的3.7倍。尾柄长与其高约相等。背鳍条3,8;臀鳍条3,6;胸鳍条1,16;腹鳍条1,9。鳃耙7。侧线鳞(数至最末1枚具孔鳞片)37,侧线上鳞6.5,侧线下鳞(至腹鳍起点)4.5;背鳍前鳞12;围尾柄鳞18。口端位,上颌略突出。缺上颌须,一对口角须极微小。唇后沟在颏部相通,但较浅。头背…  相似文献   

18.
云南武定中泥盆世骨鳞鱼目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的是采自云南武定中泥盆统地层中的一个总鳍类、骨鳞鱼目(Osteolepiformes Jarvik 1942)、骨鳞鱼科(Osteolepididae Cope 1889)的瑟索鱼属(Thursius)化石新种——武定瑟索鱼(Thursius wudingensis sp. nov.).对骨鳞鱼化石的记述在国内尚属首次.本文除了对化石新种进行描述和分类之外,还对武定瑟索鱼的生物地理意义以及它与杨氏鱼的关系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钱塘江几种经济鱼类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年龄鉴定以鳞片为材料。测得鳞径和体长后,求出体长鳞长各种关系式。细鳞斜颌鲴、三角鲂体长鳞长关系式以幂函数式最佳,花鲢、鲤鱼以直线式最佳。它们的体长、体重关系均适于:W=aL~b。 鱼类生长拐点,是反映鱼类体重生长过程的一个特征值,一般与鱼类的生长指标跳跃性下降时的年龄和性成熟年龄一致或接近。但也有例外,有些鱼类生长拐点落在性成熟之后、前者如细鳞斜颈鲴、三角鲂;后者如鲤鱼、花鲢。 体长生长曲线是一条趋于L_∞的渐近线,随鱼的年龄增长,体长年增长速率渐少而趋于零。 Von.Bertalarffy生长方程中的主要生物学参数L_∞、W_∞虽在实际种群中少有,但确实存在,并有一定的渔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大鳞副泥鳅的鳞片作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具圆鳞;基区、侧区和顶区均具有辐射沟及环沟,二者交织成网状,将鳞片分割成块状,可增加鳞片的柔软度;次级辐射沟发出部位可作为确定年轮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