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虫的翅     
介绍了昆虫翅的起源、基本结构、类型、脉相、连锁方式及其功用。  相似文献   

2.
张魁艳  安淑文  杨定 《昆虫知识》2006,43(2):274-278
介绍了双翅目昆虫翅退化的5种主要类型,即短翅型、狭翅型、小翅型、弱翅型和无翅型;及翅退化双翅目昆虫的一些特殊生境诸如高原、海洋、地表以下之类。同时就双翅目昆虫翅退化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附肢一般是指附着在动物躯干上的有运动或其他功用的器官.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学生会问:昆虫的翅也是附着在动物躯干上的器官,并具有运动及保护的功能,为什么不属于附肢呢?  相似文献   

4.
5.
中国缺翅目昆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复生 《昆虫学报》1974,(4):423-427
缺翅目昆虫Zoraptera在1913年首先为西尔维斯特里(F.Silvcstri)所报道,描述了加纳、斯里兰卡和爪哇的种类。随后在美洲及东南亚一带都陆续有所发现。主要分布于南美、中美、非洲、亚洲南部及夏威夷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旧北区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每种的分布区十分狭窄,尚未发现广布种。 我国过去没有发现这类昆虫,去年我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西藏察隅地区,采到了缺翅目昆虫。不仅采到了若虫,同时也采到了成虫。经鉴定为一新种。 我们采到缺翅虫的时候,是在1973年7月中旬的一天,在窘东的一条山谷里,那里是一片原始的常绿阔叶林,高大的乔木使林间显得异常阴湿、树林长势良好,枝叶茂密,林间的郁闭度达0.7—0.8。主要立木有壳斗科的蛮青(木冈)Quercus glauca Thunb.,樟科的柴桂Cinnamomum tamala Nees、桢楠Machilus levinei Merr.、楠木Phoebe farreshii W.W。  相似文献   

6.
杨星科 《昆虫知识》1990,27(4):245-248
<正> 有关昆虫翅的起源问题,从19世纪中叶起人们就开始注意并研究它,一百多年过去了,研究进展如何,结果怎样,本文试图作一探讨。 一、翅起源的背景及条件 有翅昆虫来自于无翅昆虫已成定论,但翅由何来,不得而知;为何产生,似乎更是深不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的标本,记录贵州省的革翅目昆虫3科16属29种,其中包括1个中国新记录属和1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8.
黄复生 《昆虫学报》1976,(2):225-227
自从1973年在我国西藏察隅地区采到一种缺翅目昆虫之后,我们于1974年又在西藏墨脱汉密地区采到了另外一种缺翅目昆虫。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多雄拉南坡的汉密,其海拔为2,100米,这里直接受着南来季风影响,植被复杂,应属于山地常绿阔叶林带。这个地区河谷深邃,树林茂密,环境十  相似文献   

9.
鳞翅目昆虫翅制片方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的翅脉是昆虫分类主要依据之一,利用翅脉作为鳞翅目昆虫分类者,尤为常见。为了更好地达到认识翅脉的目的,必须将昆虫的翅制成良好的玻片标本才能便于观察。一年来作者在制作鳞翅目昆虫翅的玻片标本过程中,应用置换漂白的方法,制成的玻片标本清晰而透明,手续也较简便,颇觉满意。现将这个方法简单写在这里,提供作为制作鳞翅目昆虫翅的玻片标本的参考。是否恰当,希望专家们予以指正。 此项工作,承赵修复教授亲切指导,杨名声先生协助制片,柳晶莹先生审阅文稿,特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0.
Hox基因与昆虫翅的特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翟宗昭  杨星科 《昆虫学报》2006,49(6):1027-1033
自从1978年E.B. Lewis描述了著名的果蝇双胸突变体(bithorax)以来,大量的比较发育遗传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形态进化的遗传基础,从而使形态进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Hox基因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领域的焦点。本文综述了昆虫翅的起源及其特化类群翅的发育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一般认为,原始的有翅昆虫胸腹部多附肢(包括翅); 之后不同的体节受到了不同Hox的抑制,形成两对翅以及前后翅的分化; Ubx的不同表达导致了前后翅的分化,并且Ubx负责识别后翅。我们选择翅特化最为显著的3个类群——鞘翅目(T2鞘翅)、双翅目(T3平衡棒)和捻翅目(T2平衡棒),结合Hox的表达情况讨论了翅的特化机理。目前已知双翅目和鞘翅目的翅的控制模式存在巨大差异,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于理解翅的形态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捻翅目昆虫的研究则很少。  相似文献   

11.
翅多型现象是昆虫非遗传多型性的一种表现,包括不具飞行能力的短翅型或无翅型,以及可以进行长距离迁飞的长翅型或有翅型。翅多型现象常发生在可以携带病原并将其传播给植物宿主的媒介昆虫中,对植物病害的时空分布与暴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翅型分化的遗传规律、诱导因素、分子机制和伴随翅型分化的其他生理表现4个方面,对植物病原主要传播媒介蚜虫和飞虱的翅型分化研究进行综述和梳理。昆虫翅型分化的诱导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周期等非生物因素以及虫口密度、宿主营养、病毒等生物因素;而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大多是通过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IIS)通路、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 JNK)信号通路、Wingless和嗅觉受体SaveOrco等调控。翅型分化的同时伴随着生理状态的变化,表现为短翅型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长翅型含有更丰富的飞行肌结构成分。目前,昆虫翅型分化的研究尚不够完善,有许多需要解答的问题,如找到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中真正发挥功能的靶基因,JNK如何调控翅型分化以及虫媒病毒影响媒介昆虫翅型的分子机理。本综述可为控制虫...  相似文献   

12.
若干吊飞昆虫的翅振模式及翅振频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伟  张志涛 《昆虫学报》1996,39(3):346-252
在吊飞状态下,8目24科50种参试昆虫的翅振模式可以分为3类7型:前动类A、B、C型、双动类D、E型、后动类F、G型、本文介绍了各类,型昆虫翅振模式的特点。昆虫翅振频率与翅形态,翅面积、身体各部分的重量等虫体结构参数有关,其中,影响较显著的是翅负载和飞行驱动器官的发达程度。相关分析表明:动力负载(单位重量的飞行驱动器官所负荷的翅面积)与翅振频率呈负相关;翅负载(单位翅面积负荷的虫体重)与翅振频率呈正相关。试虫中已证实具有典型远距离迁飞行为的蛾类翅振模式均属于前动类B型,其翅振频率、翅负载,动力负载等处于参试昆虫的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13.
襀翅目昆虫广泛分布在多种类型的水域中,对水中的化学物质较为敏感,是一类重要的水质监测指标生物。本文回顾了我国襀翅目分类的研究历史,其中Klapálek、Navás、Banks及胡经甫对我国早期的襀翅目分类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总结了我国襀翅目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即我国已记录襀翅目10科、66属、657种(包括台湾分布的31种、香港分布的4种),约占世界已记录种类的17.8%;我国学者定名的种类占全国记录种类的74.7%,其中1949年建国后的70年间定名的种类占67.4%。此外,还对我国襀翅目昆虫的地理分布及系统发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我国学者共测序襀翅目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60种,占已测序种类的90.9%,为襀翅目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积累了重要分子数据;同时利用这些数据对襀翅目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襀翅目系统分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半翅目异翅亚目昆虫俗称"蝽",该类昆虫出现于三叠纪晚期,最古老的蝽类昆虫大多为水生蝽类。概述了水生蝽类的地质历史,并介绍了划蝽、仰泳蝽、水蝽、负子蝽、三叠蝽及中蝽等代表类群。  相似文献   

15.
昆虫翅型分化的调控及翅多型性的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道弘 《昆虫知识》2009,46(1):11-16
翅多型现象普遍存在于各昆虫类群,一些学者就昆虫翅多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昆虫翅型的分化,可划分为长翅型和短翅型,长翅型具飞行能力,而短翅型不能飞行。一些昆虫种类,如蚜虫,出现无翅个体,被称为无翅型。除飞行能力外,长翅型和短翅型在行为、生理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文章主要就环境因素对翅型分化的影响、翅多型的内分泌控制机理、翅多型的遗传机制及其进化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观察鳞翅目小蛾类的脈相时,除了用二甲苯或汽油滴在翅上作临时观察外,还可用勒氏溶液~*(Labaraque solution)与1:9的稀盐酸液交替洗涤漂白,装置成永久玻片标本。这一方法常常会因漂洗太久,使翅脈在显微镜下过份透明,观察感到困难。  相似文献   

17.
昆虫翅型分化的表型可塑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艺  杨忠岐  魏可  唐艳龙 《生态学报》2015,35(12):3988-3999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是昆虫在飞行扩散和繁殖能力之间权衡的一种策略,对种群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植食性昆虫中研究较多,有关寄生蜂的翅型分化鲜见报道。综述了昆虫翅型分化的表型可塑性机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对昆虫翅的发育产生影响,基因型对翅型的决定具有显著作用,外界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光周期、食物质量、自身密度、外源激素等因素对昆虫翅的发育也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产生翅的非遗传多型性现象。此外,天敌的寄生或捕食作用可能会诱导某些昆虫的翅型产生隔代表型变化。对昆虫产生翅多型现象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寄生性昆虫翅型分化机制在生物防治上的可能应用途径。功能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可望为彻底揭示昆虫翅型分化机制提供新的机遇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昆虫翅多型现象的控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翅多型现象是指相同性别的昆虫,在翅长等方面具有二种或更多种不同类型的个体。例如,重要的水稻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ens)具长翅型、短翅型两种类型;而世界性的害虫蚜虫类,则出现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20.
崔建新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7,44(1):138-142
鞘翅型蝽类昆虫前翅发达,与甲虫的前翅相似。类群涉及鞭蝽型、蝎蝽型、细蝽型、臭虫型、蝽型中的栉蝽科、裂蝽科、小潜蝽科、固蝽科、蚤蝽科、涯蝽科、网蝽科、盲蝽科、长蝽科、缘蝽科共10个科。它们的生境多样,包括水底小石块下面、水生植物上、海岸潮间区石隙中、蚂蚁巢穴中、沙漠灌木植物上、土中、沙砾中、枯枝落叶层和苔藓上,这些生境的共同点是其对前翅的保护功能的选择压力明显大于对前翅飞行功能的选择压力。此类昆虫的前翅特化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膜区完全退化或极度退化,由革区和爪区(愈合或不愈合)构成鞘质前翅的主体;另一类膜区发达,占鞘质前翅的主体;大部分前翅鞘质化的蝽类属于第一种类型;仅个别长蝽科的昆虫属于第二类,如巨膜长蝽Jakowleffiasetulosa(Jakowlef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