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Vi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发现ⅵ抗原,这是首次报道。用ⅵ抗原的抗血清测定菌株的毒力,与vw抗原和毒力因子血清测定的结果完全一致,即仅毒力株有ⅵ抗原,无毒株则无。故可肯定ⅵ抗原是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的一种毒力抗原。利用ⅵ抗血清测定菌株的毒力,是非常简便的。  相似文献   

2.
极端嗜盐古菌蛋白类抗生素——嗜盐菌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菌 (Archaea)是一类与细菌及真核生物显著不同的生命的第三种形式[1] ,大多生活在极端或特殊环境 ,主要包括产甲烷古菌 (MethanogenicAchaea)、极端嗜盐古菌 (ExtremelyHalophilicArchaea)和极端嗜热古菌 (ExtremelyThermophilicArchaea)等三大类。极端古菌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成员 ,也是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其中 ,嗜盐古菌可产生一类蛋白类抗生素 ,称为嗜盐菌素 (halocin)。与细菌素相似[2 ] ,嗜盐菌素是由质粒编码、核糖体合…  相似文献   

3.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rsinia enterolitica)是一种人畜共患腹泻病病源菌。1939年在美国首次被发现。1980年Zink等人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发现一种毒力质粒(Virulence plasmid)。此质粒编码多种性状。关于毒力质粒的酶切分析及基因定位等均有报道。本文报道了一种具有广泛寄主范围的质粒pKT230在诱动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被诱动转移至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这一工作为进一步在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中进行外源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的研  相似文献   

4.
鼠疫耶尔森氏菌质粒上重要毒力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疫耶尔森氏菌含有3种质粒pMT1、pPCP1和pCD1,这3种质粒编码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多种重要毒力因子。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选定了18种可能重要的毒力相关基因作为拟克隆和表达的目的基因。通过:PCR技术、TA克隆技术、双酶切技术获得目的片段。这些目的片段再分别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了一系列重组表达质粒,其中12个重要的毒力相关基因在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有稳定的高效表达,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的20%~40%。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质粒编码的毒力因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作为新型疫苗选择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溶血巴德杆菌主要有4种毒力因子:菌毛、多糖英膜、内毒素(LPS)及白细胞毒素(LKT)。菌毛能促使其在上呼吸道的安居;溶血巴斯德杆菌英膜抑制补体参与血清的杀灭作用以及吞噬作用和该菌细胞内的杀死,英膜加强性粒细胞的直接移居和该菌在肺泡上皮的呼附;溶血巴斯德杆菌的LPS能改变牛白细胞功能,对牛内皮细胞直接产生毒性,调节心、肺的血液动力供应,提高循环中类前列腺物质、血清促进素、cAMP、cGMP;LKT  相似文献   

6.
汪天虹  刘相梅 《遗传学报》1998,25(5):464-470
以携带质粒pAM120(Ap^r,Tc^r/Tn916)的大肠杆菌(E.coli CG120)为供体菌株,与受体菌巴西固氮螺菌采用膜接合法进行接合转移,在选择平板上得到具较高频率的接合子(10^-5/每个供体菌,选择四环素抗性)。从846株四环素抗性接合子中进一步用奈氏法筛选得到氨分泌突变株3株。在无氮培养基上,其氨分泌量可达7.5 ̄14.0mmol/L。用乙炔还原法分析氨分泌突变株在不同浓度氮源  相似文献   

7.
1993年Miller[1] 和Bieker发现一种新的红系特异转录活化因子EKLF (erythroidKr櫣ppel likefactor) ,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红细胞中大量表达 ,肥大细胞中少量表达 ,其它细胞中没有表达 ,同时其表达没有发育阶段特异性 ,胚胎 7.5天时出现于卵黄囊血窦 ,9.5天时转至肝脏始基 ,成人期存在于脾窦和骨髓。因为EKLF在红细胞发育早期和成熟阶段均为严格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所以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红细胞分化和血红蛋白合成的调节机制。1 .EKLF蛋白结构EKLF与果蝇Kr櫣ppel蛋白C端…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疆的粘菌,过去仅知8种,且无一为绒泡菌。本文第一作者于1994年在新疆进行了粘菌资源调查,在随后的研究中共明确了50多个种,有10种为绒泡菌,其中的几个种,如垂头绒泡菌Physarumnutans(Bull.)Pers.是常见和广布的,但也有几种是特殊的和稀有的。本文报告了5种绒泡菌: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 S.L.Chen,Y.LietH.Z.Li和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 etH.Z.Li是新种,黄白绒泡菌P.albescensEllisexT.Macbr.和团聚绒泡菌P.conglomeratum(Fr.)Rostaf.是中国新记录种,已知种黄绿绒泡菌P.virescensDitmar显然少见,国内此前仅知分布于福建。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S.L.Chen,Y.LietH.Z.Li的孢丝近似钙丝菌状,由或大或小的石灰结将许多细短的孢丝线联成致密的白色网体,这使其被归入绒泡菌属,并与同属其它种相区分;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etH.Z.Li的联囊体虽发达而侧扁,但顶部无预成开裂线,在相似种中也易识别。本文对这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张伟  明镇寰 《生命的化学》2000,20(5):208-211
转录因子Yin Yang 1 (YY1 ,又称NF E1、δ、UCRBP、CF1 )是锌指类转录因子GL1 Kr櫣ppl家族中的一员 ,广泛地存在于人、鼠、非洲爪蟾中[1、2 ] 。YY1蛋白含有 41 4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 6 5kD。在靠近N 末端处有一个酸性区域 ,紧接着是连续 1 2个组氨酸的序列和一段富含Gly和Ala的区域 ,在C 末端含有与REX 1蛋白相似序列的C2 H2 锌指结构。YY1因子最初是作为腺伴随病毒(AAV)的P5 启动子和免疫球蛋白 (Ig)k3′增强子的阻抑因子分离到的 ,后来又相继证实c fos、c myc、sur…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疆的粘菌,过去仅知8种,且无一为绒泡菌。本文第一作者于1994年在新疆进行了粘菌资源调查,在随后的研究中共明确了50多个种,有10种为绒泡菌,其中的几个种,如垂头绒泡菌Physarumnutans(Bull.)Pers.是常见和广布的,但也有几种是特殊的和稀有的。本文报告了5种绒泡菌: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 S.L.Chen,Y.LietH.Z.Li和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 etH.Z.Li是新种,黄白绒泡菌P.albescensEllisexT.Macbr.和团聚绒泡菌P.conglomeratum(Fr.)Rostaf.是中国新记录种,已知种黄绿绒泡菌P.virescensDitmar显然少见,国内此前仅知分布于福建。橙红绒泡菌P.aurantiacumS.L.Chen,Y.LietH.Z.Li的孢丝近似钙丝菌状,由或大或小的石灰结将许多细短的孢丝线联成致密的白色网体,这使其被归入绒泡菌属,并与同属其它种相区分;侧扁绒泡菌P.loratumS.L.Chen,Y.LietH.Z.Li的联囊体虽发达而侧扁,但顶部无预成开裂线,在相似种中也易识别。本文对这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11.
李斯特菌毒力因子及其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斯特菌属包含6个种,毒力各有差异。在细菌耐受外界环境、黏附侵袭及细胞内感染过程中,毒力因子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毒力基因常聚集为毒力岛,其中PrfA依赖型毒力基因簇(LIPI-1)与内化素岛(LIPI-2)是致病种最重要的两个毒力岛。李斯特菌各个种可能来源于同一个携带有完整毒力岛的祖先,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水平转移或重组、整合等事件,演化为目前流行的6个种。噬菌体、转座子、质粒等可能扮演着毒力进化执行者的角色。一些天然非典型菌株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如含有LIPI-1的无害李斯特菌和缺失LIPI-1的塞氏李斯特菌,其演化进程可能尚未达到或已超越目前流行的状态,为李斯特菌毒力进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鱼类的诺卡氏菌病主要由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引起。为探讨鰤鱼诺卡氏菌的毒力因子及其感染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对鰤鱼诺卡氏菌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发现了一个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一个分泌蛋白,可能是鰤鱼诺卡氏菌潜在的毒力因子。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获取了鰤鱼诺卡氏菌SOD基因(NsSOD),其长度为624 bp。利用双酶切技术在含有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插入NsOD基因片段,成功构建了其重组表达载体并命名为pGEX-SOD。将pGEX-SOD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获得了原核表达菌株BL21/pGEXSOD并对其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了摸索,确定25℃、IPTG(1 mmol/L)诱导14 h,可成功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NsSOD重组蛋白。随后利用GST标签亲和柱纯化NsSOD重组蛋白,并进行酶活性质测定,确定NsSOD重组蛋白的活性为2.76酶活力单位。通过对NsSOD进行基因克隆、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及体外酶活性质测定,为进一步研究NsSOD的功能和深入了解鰤鱼诺卡氏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Ⅲ型分泌系统分子伴侣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Ⅲ型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 ,耶尔森氏菌属、沙门氏菌属、福氏志贺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注射毒力因子到宿主细胞中 ,被注入的细菌毒力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刺激或干扰宿主细胞的代谢过程 ,支配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从而引起诸如鼠疫、伤寒、痢疾等许多疾病。Ⅲ型分泌系统分子伴侣在帮助毒力蛋白分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尽管发现Ⅲ型分泌系统分子伴侣至今已近十年 ,但其具体的功能仍不清楚。从分类、功能、与相应底物作用的特点等方面对Ⅲ型分泌系统分子伴侣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4.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LEE毒力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力岛又称致病性岛,是近年来在细菌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这一。本文对肠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肠细胞脱落位点(LEE)毒力岛所编码的毒力基因,其在AE损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来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宋娟  楚雍烈 《生命科学》2012,(5):463-469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可以引起许多临床表现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它所致感染的多样性和严重度取决于不同毒力因子的协同表达,而这些数量众多的毒力因子的表达会受到不同调节系统的控制,同时这些调节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基因调节系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如Agr、SaeRS、SrrAB、ArlSR、LytRS、WalKR);另一类是转录因子f如Sar、Rot、MgrA、SigmaB)。它们的协同作用有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外界环境信号做出反应,调节致病过程中毒力因子在不同情况下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用半抗原——Digoxigenin标记的福氏2a YSH6000的1.4kb virG DNA探针,检测73株痢疾杆菌(宋氏64株、福氏5株、志贺氏4株)、32株EIEC、17株耶氏菌属菌、5株伤寒杆菌和5株大肠杆菌的DNA同源性。前3种菌同时作Sereny试验,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痢疾杆菌及EIEC中均含virG同源区,其它被测菌则无此同源区。virG DNA仅与痢疾杆菌及EIEC的Sereny试验相关.而与耶氏菌属的Sereny试验无关。用virG DNA探针检测宋氏痢疾杆菌及EIEC的毒力,与Sereny试验结果比较。符合率分别为87.5%和90.9%。  相似文献   

17.
植物青枯病菌细菌素的产生,性质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菌素(Bacteriocin)是细菌代谢过程中合成的、对同种或近缘种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的杀菌蛋白或多肽物质[1]。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如放射农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密执安棒形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sts)、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carotovora、 E. chrysanthemi)、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甘蓝黑腐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等都具有产生细菌素的能力[2]…  相似文献   

18.
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是非常规酵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二型性酵母,在现代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近年来不断有散发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报道,尤其是可引起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免疫缺陷或危重患者发生化脓性血栓静脉炎和真菌血症。本文旨在从病原真菌的角度出发,阐述解脂耶氏酵母流行病学、毒力因子、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以及临床诊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鼠疫耶尔森氏菌LcrV(V抗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鼠疫耶尔森氏菌作为鼠疫的病原菌,致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LcrV(V抗原)是最早发现的一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毒力决定因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LcrV的功能、在预防和治疗鼠疫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就LcrV功能、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SPF级免疫功能正常小鼠及免疫功能缺陷小鼠喉气管粘膜细菌分布情况,探讨菌丝分布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按占群体15%的比例随机抽取小鼠,无菌手段采集样品作需氧培养分离单纯菌落,作出鉴定。结果: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有1种:BALB/c小鼠,检出细菌有赛氏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大肠直菌;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有BALB/c裸小鼠和Scid小鼠,检出细菌有: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