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牛科是哺乳纲中物种数量最多的有蹄类动物类群, 在全球广泛分布,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作用。我国的牛科动物多样性较高, 据历史文献记载共有33种。然而, 自20世纪中期以来, 我国人口快速扩张,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对环境改造强度空前, 许多野生牛科动物的种群和栖息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 历史资料记载的物种分布是否依然符合现状, 至今未见系统和全面的评估, 不利于对我国动物资源情况的掌握和保护。为此, 我们系统检索并分析了2008年至今(2020年8月31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432篇学术论文, 以近年报道的红外相机调查结果为核心, 对28种牛科动物的分布以及15种牛科动物的种群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估。经整理分析: (1)近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显示, 中国目前有确凿分布证据的野生牛科动物有28种, 包括16种国家I级和1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涉及20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其中, 红鬣羚(Capricornis rubidus)属于中国新记录物种。(2)在省级区划层面, 记录到牛科动物物种数量最多的是西藏(n = 11)和甘肃(n = 11), 其次是新疆(n = 10)、青海(n = 7), 以及四川、内蒙古和云南(均为6种)。(3)分布省域最多的牛科动物是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省区, n = 16), 其次是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 n = 11)和岩羊(Pseudois nayaur, n = 8)。(4)据历史资料记载, 6种未见分布报道的牛科动物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云南, 分别是阿尔泰盘羊(Ovis ammon)、哈萨克盘羊(O. collium)、大额牛(Bos frontalis)、野水牛(B. arnee)、爪哇野牛(B. javanicus)和缅甸斑羚(Naemorhedus evansi)。(5)中华斑羚、赤斑羚(Naemorhedus baileyi)、中华鬣羚、岩羊、北山羊(Capra sibirica)、野牦牛(Bubalus arnee)在IUCN公布的分布区外有新分布记录, 建议及时修订和更新。本研究首次对中国牛科动物的分布以及种群现状进行了较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为后续调查需要重点关注的物种和区域以及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相似文献   

3.
微卫星(simples equencere peats, SSRs)广泛分布于生物基因组中,是最常用的分子标记之一。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搜索和统计了7种牛科动物转录组中完整型SSRs序列,揭示不同重复类型SSRs变异水平,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在牛科动物转录组中,牛、绵羊和山羊SSRs总丰度较高,三者基本一致(157.98, 157.09 vs 158.52个/Mb);其次是瘤牛和水牛(140.70 vs 129.63个/Mb);牦牛微卫星总丰度较低(96.99个/Mb),藏羚羊微卫星总丰度最低(63.71个/Mb)。牛科动物转录组中SSRs所占比例普遍偏低,范围为0.156%~0.753%,三碱基SSRs占主导地位,并且以(CCG)n和(AGG)n为优势重复基元,这可能与转录组编码区三联体密码子高度保守有关。在这7种牛科动物转录组中,相同单碱基至六碱基SSRs重复拷贝数(repeat copy number, RCN)分布高度一致。通过牛科动物转录组SSRs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CV)分析表明,单碱基SSRs和二碱基SSRs重复拷贝数变异水平较高,其次RCN变异模式如下:三碱基SSRs四碱基SSRs六碱基SSRs五碱基SSRs,六碱基SSRs重复拷贝数变异水平有稍微增加的趋势。本研究为牛科动物SSR标记的开发、遗传多样性评估和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牛是牛科(Bovidae)牛族(Bovini)反刍动物,常见的种类有普通牛(Bostaurus)、牦牛(Bosmutus)、野牛(Bison)、水牛(Bubalus bubalus)和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a) 5种。牛为素食动物,且食物范围很广,喜食青草。此外,牛体质强壮,适应性强,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地气候。因此,除极寒、极旱等极端恶劣环境外,牛在全球广泛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巴西。  相似文献   

5.
羊类是一个繁杂且繁盛的动物类群,体型及习性多种多样。狭义上而言,所谓羊类系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羊族的物种,常见的有野山羊、盘羊(家绵羊的野生种)、北山羊和岩羊等;广义上而言,牛科动物除了美洲野牛、欧洲野牛、非洲野牛、野黄牛和野水牛等少数种类之外,均可称之为羊类物种。习惯上,有人将羊族动物称为山羊类,将其他羊类动物称为羚羊类,因此,牛科物种可简约分为牛类、山羊类、羚羊类。无论是山羊还是羚羊,都可认为是"羊类"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其进化地位和种属分类极为复杂,尚存在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6.
广东横石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国梁  赵颖  官昭瑛  王建武  童晓立 《生态学报》2010,30(11):2836-2845
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横石水河流域14个样点中的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物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均在90%以上,说明大型底栖动物在横石水河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化学需氧量(COD)和pH值是影响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两个主要因子,浊度和重金属Cu、Pb浓度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丰水期,重金属Cu、Pb浓度和pH值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因子。从种类水平看,耐污种类如蠓类、摇蚊和大蚊的丰富度与COD和重金属浓度的环境轴呈正相关,而敏感种类如腹足纲、毛翅目以及蜉蝣目昆虫与COD和重金属浓度的环境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兆群 《化石》2004,(1):30-31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牛、羊在生物分类学上归人偶蹄目牛科。除了人们熟知的的水牛,黄牛、山羊、绵羊等家养动物外,牛科成员包括了9个亚科.45属共137余种野生种类。作为反刍类食草动物.在动物世界中他们默默的充当着被捕食的角色。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广袤的非洲草原上各种体态优美,雍容华贵的瞪羚、马羚等被大型食肉动物所捕杀的场面.让人们体会到动物世界里残酷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别名扭角羚,是亚洲特有的偶蹄目牛科动物,主要产于我国,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入濒危级保护动物.羚牛共有4个亚种,秦岭羚牛(B.t.bedfordi)是其中体型最大的一个亚种.秦岭羚牛只分布于我国秦岭山脉(北纬32~34°,东经106~110°),一般活动在沿秦岭主脊的海1 200~3 500 m之间,但在海拔700 m左右的区域也可能有极少数独牛光顾.目前秦岭羚牛的高密度分布区主要在陕西的太白、佛坪、周至、洋县、宁陕、柞水、镇安等地.与羚牛同域分布的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Pygathrix roxellana)等珍稀濒危动物.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北京动物园展出了一些“热带猴”,有些种类在国内是首次展出。展出的11种猴分属于2个亚目、5科,现作简要介绍。环尾狐猴(Lemur catta)(图1,见封二,下同)和獴狐猴(L.mongoz)(图7)属狐猴科,它们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头小额低,吻尖、耳大,略似狐;身上毛柔软而厚,面部和两耳也生毛,尾长而多毛。它们以树叶、果实、昆虫为  相似文献   

10.
动物“活化石”有两个含意,一是指有些动物很早以前在地球上就“消失”了,但在近代又重新发现了它们(如新蝶贝、旋壳乌贼、吸血枪乌贼、海百合、海胆、总鳍鱼);或有些动物曾在早期地质年代繁盛,后来发生了衰退,只有少数种类在少数地区生存至今(如鹦鹉螺、鲎、肺鱼、中华鲟、喙头蜥、扬子鳄、鸭嘴兽、白暨豚、大熊猫)。这些动物又叫孑遗动物。另一种含义是指虽发生时期较早,但至今仍广泛分布于世  相似文献   

11.
羚牛也缠绵     
雍严格 《生命世界》2007,(11):34-35
在我国西部秦岭山区,生活着一种强悍、雄健的动物——羚牛。羚牛为大型食草动物,是一种古老的孑遗种类。它外形似牛,但分类上属于牛科羊亚科,属寒带羚羊,体形粗壮,并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翻转向外侧伸出,呈扭曲状。  相似文献   

12.
朱鹮在秦岭的重新发现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朱鹎(音huan环)(Nipponia nippon)又称朱鹭,隶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鹞科(Threskio-rnithidae)。朱鹦以其稀少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是亚洲地区特有的珍贵涉禽,原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朝鲜、日本及黑龙江下游的苏联境内。随着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变,朱鹳的数量自19世纪后逐渐减少,现已成为世界鸟类中濒于灭绝的一种。迄今仅知日本有六只,是世界上临危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13.
牛科(哺乳纲:偶蹄目)动物与生境利用有关的适应形态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义牛科动物颅后骨骼的多元变量分析揭示了牛科生境利用和体型之间的骨学特征。利用逐步分辨分析方法和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树方法鉴别了每种生境中牛科动物颅后解剖结构的形态特征。从110个广义牛科动物测量了43个指标进行了这项分析。利用所有主要肢骨测量值和以单根肢骨测量为主的测量值获得的分辨函数和决策树可以完美地区分适应开阔生境、森林和山地的牛科动物(在所有分析中得到了100 %正确的再分类)。由于调整的函数仅涉及到很小的颅后骨骼测量集,这些函数可以应用于研究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发掘物中保存的不完整标本。这些表征生境利用的生态适应函数与那些用颅齿部性状建立、用于推测牛科动物食物选择的函数结合,具有刻画已灭绝的分类类群的古个体生态学和重建古环境的潜力。我们还分析了多元回归是否较单一因子回归表现出较高的预测能力,并提出了从每一种单根主要肢骨测量的颅后形态变量得到的最好代数函数  相似文献   

14.
山西、云南早第三纪几种石炭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炭兽科(Anthractheriidae)属于猪形亚目(Suiformes),是一类有悠久研究历史的絕灭了的偶蹄类。这一科中包括的种类較多,地理分布也較广,在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各大陆均有其代表。在地史分布上,始新世时即有其祖先类型出現,如中国的Gobiohyus及北美的(Helohyus,Lophiohyus)等。漸新世以后,这一类动物普遍出現在北美,非洲及欧亚大陆,其形态已十分特化,个体一般也較大。更新世初期以后即全部絕灭。  相似文献   

15.
海绵动物种类较少,但在教学上颇为重要.(1)在动物演化上,它们独成一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分道发展,是最低级的多细胞动物.(2)它们与人类很有关系.例如我国南方沿海如厦门、台湾等地的沐浴用海绵,很有经济价值.又如穿孔海绵是我国牡蛎等变壳类养殖事业的敌害.(3)它们在我国沿海各地是很常见的种类.  相似文献   

16.
水蛭     
目前已知的蛭纲动物约有500种。分为四个目:棘蛭目(多寄生在鱼体上),吻蛭目(生活于海水或淡水中,寄生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外或自由生活),咽蛭目(肉食性,可吞食昆虫幼虫或蠕虫,生活在淡水、湿土中,如石蛭、齿蛭)以及颚蛭目(包括一些吸血的种类,生活在淡水或湿地上,如医蛭、金线蛭、山蛭等)。多数种类靠吸食动物的血生活。  相似文献   

17.
藏原羚属偶蹄目牛科原羚属,是青藏高原上经济价值高、数量大的一种特有有蹄类动物。对藏原羚的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形态学描述、分布、种群数量、食性、活动规律,繁殖、种群结构及动态和生境选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为我国一类大型珍贵保护动物。我们从其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若干约800bp的BamHI高度重复序列并对部分克隆进行了序列测定,发现它们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利用其中一个单元为探针,对限制酶消化后的羚牛基因组DNA作杂交分析,发现其杂交谱带不具有个体及亚种间特异性,说明该重复序列在羚牛基因组中具有保守的分布和排列。在牛科动物中,羚牛BamHI片段与绵羊属和山羊属的相关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而与水牛和家牛序列差异较大。这些结果为羚牛与羊亚科物种亲源关系较近的分类学观点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有证据表明,这些片段可能代表羚牛染色体着丝点的卫星DNA单体。  相似文献   

19.
文昌鱼(图1)是比鱼类更低等的动物,因为它没有头、脊椎骨、偶鳍和鳞片。也没有与一般脊椎动物相同的感觉器官,如鼻、耳和眼睛。身体是半透明而柔软的,两端是尖的,只有一寸多长,很适宜生长於浅海沙里面。文昌鱼的种类  相似文献   

20.
胭脂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胭脂鱼科或称亚口鱼科(Catostomidae)。该科鱼类全世界现知约有13属70种,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北美洲,仅胭脂鱼为我国也是亚洲的特有种,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闽江。胭脂鱼在鱼类系统演化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为国家二类水生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