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科学家发现苍蝇的幼虫——蛆能治骨髓炎。有一种苍蝇叫“绿光蝇”,它的幼虫经无菌处理后,放在骨髓炎的伤口上面,便可把伤口上的腐烂肌肉吃掉,而  相似文献   

2.
<正> 据日本《朝日新闻》1990年2月21日报道,美国政府为在中南美的“反毒品战争”中取胜,拟投资650万美元由农业研究局秘密大量饲养一种“害虫”,用来消灭古柯。 这种“害虫”是一种白色的蛾子。它的幼虫能吃掉古柯(提炼可卡因的植物)的绿叶,为此古柯栽培者撒大量的杀虫剂驱除之。美国农业研究所认为用飞机把几亿个蛾卵、幼虫撒在古柯地上,再  相似文献   

3.
一. 绪言我国池塘养鱼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饲养的种类有鱿(草鱼),青、鲢、鳙、鲤、鳊、鲮等,通常称为“家鱼”,而生长在池塘里的其它鱼类如刺鳅(Mastacembelus aeuleatus),黄鳝(Monopiterus albus),鳗鲡(Anguilla japonica),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白鲦(Hemiculter lauciscu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Elopichthys bambusa),鳑鲏(Rodeus sp.),纹石鲋(Acanthorhodeus sp.),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鲇(Parasilurus aso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斗鱼(Macropodus chinensis),鳜(Sinipercachuatsi),塘鳢(Zleotris potamophila),鰕虎(Gobius hadropterus)等叫做"野鱼"。这些野鱼中,有些种类是众所周知要吃“家鱼”的,特别在年幼时期;其余的种类,虽不吃“家鱼”但要夺取“家鱼”的食料。此外鱼池里还生长着不少对“家鱼”不利的水生生物如水蜈蚣(一种龙虱幼虫)、蚂磺、蝌蚪、青泥苔(几种星绿藻的俗称)、水网藻、鳋的幼虫和雄虫,鲺的卵块以及病原菌等。渔农在实际工作中早就体会到清除它们的重要性,所  相似文献   

4.
1959年在山东烟台专区的莱阳、 海阳、蓬莱等县发现棉铃虫为害花生, 第一天检查受害率仅有10%左右,第二天发展到37%,第三天即达100%。有的地块平均有幼虫两头。田间很难找到完整的嫩叶,使花生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棉铃虫为害花生的特点是:初龄幼虫啃食叶肉,以后各龄则从叶缘取食或将嫩叶咬穿。幼虫特别喜欢吃花。为害盛期,每天开的花全被吃掉。 我们用5%DDT粉剂每亩3~5斤喷粉和25%的  相似文献   

5.
<正> 原文中写到红颈天牛幼虫的生物学特性时提出:“幼虫一生钻蛀隧道长可达50—60厘米,隔一定距离于树皮上蛀一通气排粪孔;……。”和“幼虫老熟时于隧道端,木质部内,蛀椭圆形蛹室,头向上化蛹。”的两点生活习性,我们有不同看法。以在安徽合肥地区多年(自1974年起)观察红颈天牛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提供商讨: 一、红颈天牛初龄幼虫绝大部分在韧皮部和木质部间蛀食,于皮层下蛀成弯曲不规则浅沟状隧道,黄褐色虫粪堆积在隧道内,从树皮外不易觉察。初龄幼虫活动时期,有时于树皮外也发现少而细的虫粪从幼虫蛀入孔或通气孔排出,但多半自表层裂缝处排出。1979  相似文献   

6.
选取16种鱼类, 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 寄生变态率为(49.6±9.4)%, 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鱼(Soiaenops ocellatus)外, 寄生在其他14种淡水鱼类均不可能实现钩介幼虫的变态。进一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钩介幼虫可在与淡水石首鱼同科的眼斑拟石首鱼鳃丝寄生并形成完整的包囊, 且在大规格鱼体形成包囊的速度明显快于幼鱼。但在寄生和淡水低渗双重胁迫下, 眼斑拟石首鱼出现极高的死亡率, 提示应进一步开展淡化驯养以提高眼斑拟石首鱼寄生后的成活率。其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口黑鲈(Micropterus dolomieu) 、蓝鲶(Ictalurus furcatus)寄生后1—2d内脱落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 推测3种鱼体中可能存在紫黑翼蚌幼虫的致死因子。综合研究表明: 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 而眼斑拟石首鱼具有作为替代寄主鱼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1996年4月,学生在做解剖鲫鱼的实验时,无意中将一块鱼的体壁掉在实验室的拖布下。几天之后,移开拖布时,发现鱼的体壁只剩下了骨骼,周围有许多鼠妇(也称潮虫)。我们推测:鲫鱼体壁上的皮肉一定是被鼠妇吃掉了,由此我们便萌生了模拟当时的自然环境制作动物骨骼标本的设想。我们首先选用青蛙和檐除做实验,经过1年多的反复实践,一个个造型自然、优美的青蛙骨骼标本制作成功了。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l条件(l)制作时间:每年的5~9月最佳。如果温度和湿度适宜,全年均可;()适宜温度:10~25C;()适宜湿度:空气湿度50%~80%…  相似文献   

8.
1965年5月19日我们在调查麦类黑穗病时,曾在小麦上发现有“白穗团”,当即取其白穗进行剥查研究,确定其为大螟为害所致,日后又先后在阜宁地区的阜城、施庄等地也有发现,这就表明大螟不仅为害小麦,也为害大麦。 初步调查,大螟为害麦类有以下的规律: 1.初孵幼虫集聚叶鞘内取食为害。 2.幼虫到二龄即分散,分散后90%左右的白穗是一株一头幼虫,10%左右的是一株两头,二头以上的  相似文献   

9.
知识果味派     
<正>睿智小英雄:白雯(西安)砸来的问题:判断马的年龄看牙齿,判断鱼的年龄也是如此吗?怎样判断鱼的年龄?关于鱼的年龄,我们用肉眼很难判断,必须借助工具——显微镜,方法如下:先取下鱼的一片鳞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鳞片表面有黑白相间的环状  相似文献   

10.
张凯 《生命世界》2023,(8):68-77
<正>作为昆虫类第二大类群,鳞翅目昆虫的一生充满着奇幻色彩,它们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该过程被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即它们的幼虫和成虫个体在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截然不同。于鳞翅目昆虫而言,幼虫期持续时间最长,我们一般称鳞翅目幼虫为毛毛虫,也是疯狂取食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幼虫阶段的活动能力有限,容易受其主要天敌(如鸟类、寄生蜂等)的攻击。然而,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具备有利于其生存的“看家本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不同毛毛虫如何练就各自“本领”。  相似文献   

11.
陈茂仁  樊湘香 《蛇志》2006,18(3):203-204
我国部分地区常有服用新鲜鱼胆的习惯,认为鱼胆汁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及“明目”的作用。故常有因此而出现胃肠道反应及急性肝功能损害等中毒症状。现将我们近几年来收治的急性鱼胆中毒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场在近几年中逐步摸索到了一些鱼病防治的规律,较有效地控制了鱼病的发生,避免了鱼种的死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防治鱼病,重点在于“防”。我们对于“防”重于“治”的认识也是有一段过程的。在以往几年中,我们对鱼病主要在于“治”,当巡塘或拖网发现病鱼、死鱼时才着手检查、冶疗,但此时整塘鱼发病已比较严重,体质十分瘦弱,并开始陆续死亡。而且从治愈到体质恢复要有相当一段时间,这对家鱼的健康生长是十分不利的。在这几年中,我们感到鱼病虽可治愈,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3.
粘虫幼虫肠道蛋白水解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成  沙槎云 《昆虫学报》1989,32(1):22-25
本文研究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幼虫蛋白水解原酶和粗提的幼虫肠道蛋白水解酶的一些主要生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幼虫肠道蛋白水解酶温培后仍然保持最大酶活的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是11,从pH和酶活关系的曲线图可知原酶在pH9和10之间有一个“峰肩”,然而粗提酶则没有. 新鲜收集的幼虫原酶在30℃下经过2小时培养后,酶的活性可以提高10%.本研究也为寻找合适的粘虫幼虫蛋白水解酶的温度处理和作用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在枣树上发现一种食叶性害虫,群众将幼虫称为“小步曲”。常见在幼龄枣树和小酸枣树上为害,以幼虫取食枣树嫩叶,发生较为普遍。我们曾于1973年至1976年先后在阜平县北水峪大队和赵县南庄大队作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简介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庞大的夜蛾科(Noctuidae)中有这样一些种类,幼虫潜伏土中,取食时将幼苗齐地咬断,拖回洞里去吃,那就是重要地下害虫之一“切根虫”。这类害虫一般也叫“土蚕”或“地蚕”,路旁杂草和田间作物地中都常遇到它,尤其是看到田里缺了苗或幼株倒萎,在附近土内常可翻出这类幼虫来。不仅粮、棉作物受害,菜蔬、牧草以及树木苗圃也常遭受严重损失,所以又有“地老虎”之称。  相似文献   

16.
小拉的故事     
卢静 《化石》2006,(1):33-36
故事背景:拉蒂玛鱼(Coelacanth),是在四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古老鱼类,当它在海底漫游了一亿年之后,印度洋才出现。它本该在八千万年前与恐龙一并消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却从那场大劫难中成功逃脱,并且生活到了今天。我们知道,所有的四足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从鱼类进化来的,古生物学家通过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证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四足类的祖先应该是由硬骨鱼类肉鳍鱼亚纲中的某一支进化而来(其实就这一点,古生物学家之间还存在着分歧:一部分古生物学家认为是从肉鳍鱼亚纲的总鳍鱼目进化而来;另一部分则认为肉鳍鱼亚纲的肺鱼目才是四足类的正宗祖先)。不管怎么样,拉蒂玛鱼藉着它“出色的”外表:四条长得像极了四足类四肢的鱼鳍,还有一条像小狗一样的“尾巴”———向人们暗示着它与第一条登上陆地的鱼之间亲密的关系。尽管拉蒂玛鱼离登上陆地还差那么少许,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当年那条陆地开拓者的影子———因为活化石拉蒂玛鱼,今天依然保留着它四亿年前的模样,几乎没有一点变化。它来自亘古,生活在深邃的海底,悄无声息的见证这海中、陆上生命的发展、繁盛、衰亡,谁也不知道在过去的四亿年间它都经历了些什么,也没有人会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它还将经历些什么……如此古老而又神秘的拉蒂玛鱼,愿它继续畅游深海四亿年!  相似文献   

17.
金龟子是—种昆虫,它的幼虫为害植物的根部。1924年,在波多黎各繁殖了40只铃蛙,每只重约1公斤,在1个月之内铃蛙吃掉幼虫约600条。当铃蛙繁殖时,五月金龟子逐渐趋于绝迹。但在这时发生了一个意外的困难,在波多黎各的水池中出现了一种害虫,它的幼虫危害于铃蛙的蝌蚪,使其受  相似文献   

18.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枢强 《动物学杂志》2007,42(3):135-135
近年来,媒体上常有自来水等供水系统中发现“红虫”、“红线虫”的报道。笔者也多次有机会镜检自来水公司、卫生检疫部门、居民甚至记者带来的样品。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触到的这些水样中的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和水丝蚓属(Limnodrilus)两类。过去来自南方  相似文献   

20.
细鳞斜颌鲴的养殖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21-438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