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芸金杆菌感染粘虫后中肠组织学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程  沙槎云 《昆虫学报》1991,34(1):50-53
本文描述了Bacillus thuringiensis HD-1纯晶体感染粘虫Mythimna separata 5龄初幼虫后,其中肠肠壁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电镜观察表明:首先线粒体,发生病变,随后,细胞顶部肿胀、胞质电子密度下降,顶部胞质之下的各种细胞器均受损伤.随着病变加重,柱状细胞基膜内褶及杯状细胞质突起,这两个富含线粒体的区域发生病变最为明显.最终,肠壁细胞解体从基膜脱落.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正常和患出血病的6~7月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肾脏组织学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在光镜下,青鱼的正常肾脏结构与草鱼等淡水鱼类极为相似。当青鱼患出血病时,肾脏的管腔上皮细胞变形,细胞核萎缩。此时,通过电镜观察,可以在细胞质内的线粒体中观察到大的空泡,同时在造血组织的包涵体中能清楚地看到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50—56毫微米,颗粒中央并具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直径为25—30毫微米的核心,在核心周围包有约16毫微米的外膜。  相似文献   

3.
单纯疱疹病毒II型吴株(HSV一2W)经圆盘式紫外灯(平均剂量39.9尔格/mm2/秒)照射2分钟,接种感染原代兔婴肾单层细胞,其TcIDso和Pfu值,分别由照射前的10^,/0..[ml和l·6×10’/mI变为10-2.3/0.1mI和3.0×10’/m1,其cPE也由照射前的“重度”或“中度”减为“轻度”,但仍有多核巨细胞形成。电镜下感染细胞内见有少量线粒体肿胀变性和内质网扩张等改变,在细胞间隙内和细胞质的变性细胞器之间和溶酶体内,均有少量完整的病毒颗粒,而胞核内均未见子代核壳体的形成。照射4分钟,则测不出TcIDj。,也不形成空斑,而感染后的大白鼠胚肺细胞尚可继续传代,电镜下所见病毒颗粒同前,但细胞器的损伤均不严重,且微丝含量明显增加。照射后6分钟已见不到cPE,细胞质内也未见到病毒颗粒,但免疫酶标记法 证实仍存在少量的病毒特异性抗原。由此说明,HSV一2W的Pfu值为10'/ml时,经上述剂量紫外线照射4—6分钟,可使该培养细胞的增殖性感染转变为非增殖性感染。  相似文献   

4.
化学发光探针分子FCLA是一种海萤荧光素类似物分子,它可以选择性地与1O2及O2.反应产生化学发光,近年来已被成功用于在组织水平上进行光动力学和声动力学的肿瘤诊断中。但是FCLA在生物样品中能否进入细胞以及在细胞内的定位等问题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中报道利用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进行FCLA和HpD的跨膜效率以及细胞内定位的形态学研究初步结果。结果表明,在37℃培养箱中用完全培养液进行培养时发现,HpD和FCLA都可以有效地跨膜,并定位在细胞质中。虽然FCLA与HpD的分子量大小相近,但是其进入肿瘤细胞的效率却并不相同。与HpD相比FCLA更容易进入细胞,对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实验中未观测到FCLA和HpD进入细胞核的证据。本研究为利用1O2和O2.探针FCLA动态观测细胞内1O2或O2.的产生和定位建立了实验基础,并将推动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进行光动力学机制以及光敏过程引起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鼠睾丸每月重复接受43℃热处理(每次处理25分钟)。第一次加温后24小时,光学和电镜观察指出,生殖细胞对加热反应并非是一种特异性效应。电镜观察指出,所有发育期的生殖细胞的胞核均受损伤,但其他细胞器,如细胞膜和线粒体却很完整。本实验表明,加热原初损伤是细胞核,而不是胞质的膜系统。 首次加温后24小时,具空泡化胞核的早期精细胞已有一个小顶体,而胞质的特征却相似于分裂的精母细胞。表明加热能引起精母细胞的核——质非同步发育,即加速胞核分裂和分化。 每月一次,二次加温后182天,绝大多数精小管内无生殖细胞,但在一些部分恢复的精细管中,还发现空泡化的多核巨细胞,本结果表明,一些休止期精原细胞也受潜在损伤,并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一旦细胞进行分裂之后,就出现退行性交。  相似文献   

6.
东方扁虾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东方扁虾(Thenus orientalis)精子发生的全过程,精原细胞呈椭圆形,其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线粒体集中于细胞一端形成“线粒体区”。初级精母细胞较大,染色质凝聚成块,次级精母细胞核质间常出现大的囊泡,胞质内囊泡丰富而线粒体数量却明显减少,早期精细胞核发生极化、解聚,部分胞质被抛弃。中期精细胞外观呈金字塔形,分为三区;正在形成的顶体位于塔顶,核位于塔基部,居间的细胞质基质内富含膜复合物,后期精细胞顶体进一步分化。形成顶体帽和内、外顶体物质等三个结构组份。成熟精子核呈盘状或碗状,具有5-6条内部充满微管的辐射臂。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的目的系观察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离体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BEL- 7402)引起的形态学表型改变。肝癌细胞经浓度为7.6×10~(-6)的合成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处理48小时显示,体积较对照细胞显著较大,呈扁平多边形。电镜观察到:1)激素处理48小时、浓度为7.6×10~(-7)M及7.5×10~(-6)M的两个剂量组,线粒体偶有增大及融合现象;胞膜下外细胞质区域有短的微管出现。2)处理72小时的两个剂量组,肝癌细胞的微绒毛似有减少;经常见到体积明显增大的线粒体及成片的糖元;胞质内经常出现长的、纵横交错的微管,尤以7.5×10~(-6)M组明显,弥散分布的微丝和张力纤维出现的频率也远高于对照组。本文对肝癌细胞出现的表型变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薄荷盾状腺毛分泌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电镜观察表明,刚形成的薄荷盾状腺毛的头部细胞,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其中具一些小液泡,质体和线粒体丰富。分泌前期,质体和线粒体数量增加,体积扩大,质体内出现黑色嗜锇物质。以后,嗜锇物质从质体转移到细胞质中,通过小兴泡加工形成的灰色小滴形式进入液泡内,并在液泡内积累直至充满整个液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L-NNA联合应用对大鼠脊髓半横断后受损伤的背核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成年雌性大鼠(200-250g)行右侧T11脊髓半横断30d后,对受损伤脊髓做细胞色素氧化酶酶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方法检测L1脊髓段背核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用酶组化电镜技术观察L1脊髓段背核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分布位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NA组和灵芝孢子组L1脊髓损伤侧背核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有所提高,灵芝孢子 L-NNA组损伤侧背核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最大.各组L1脊髓背核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均出现在线粒体内,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线粒体存在所有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和轴突内,也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胞体及其突起内.结论灵芝孢子和L-NNA均可提高大鼠脊髓半横断后受损伤的脊髓背核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两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受损伤的背核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镜观察紫竹梅雄蕊行超薄切片,发现细胞器,如线粒体有向核凹入现象,其线粒体仍处在与细胞质相勾通的核沟槽里,但核沟槽能扩大核被膜表面积,以利用于胞核与胞质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当核沟槽颈部变窄时,核膜融合,核沟槽脱离核被膜,形成核液泡;随后,核液泡的内外两层膜相继降解,核液泡被消化溶入核基质中。  相似文献   

11.
2-细胞期胚胎经激光显微照射(功率为90毫瓦)其中一个卵裂球时能产生明显的损伤光斑,受照射的卵裂球立即停止发育。另一未受照射的卵裂球仍能正常卵裂直至孵化幼鱼,所获得的幼鱼在形态上与正常幼鱼相同。8-细胞或囊胚期胚胎经激光显微照射(功率为372毫瓦)时,则可在受照射的卵裂球上产生明显伤斑,并在照射部位溢出部分细胞内含物,绝大部分胚胎发育成不正常的胚体和各种畸形幼鱼。  相似文献   

12.
研究578.2 nm激光照射对兔视网膜的作用特点,以新西兰白兔5只10眼为实验对象,铜蒸汽激光(578.2 nm)通过裂隙灯照射兔视网膜后极部,照射时间为100 s,光斑直径为2 mm,照射剂量分别为60 J/cm2、80 J/cm2、100 J/cm2、120 J/cm2、160 J/cm2、200 J/cm2,每组4个光斑。照后1 h及24 h进行眼底照相及光镜观察。照光后可见,随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兔视网膜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并且照后24 h的损伤要重于照后1h。80 J/cm2和60 J/cm2在照后1 h和24 h均未发现明显改变。578.2 nm激光照射白兔后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位于脉络膜。因此,以578.2 nm激光作为光动力治疗眼底疾病的光源时,照射剂量不宜超过80 J/cm2。  相似文献   

13.
张坤  陈文芳  任兆玉  孙润广  齐浩 《生物磁学》2013,(27):5255-5258
目的:检测UVB诱导的真核细胞DNA损伤。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与原子力显微镜。结果:不同照射剂量的UVB引起的真核细胞DNA损伤模式不同。在0~20J/m2照射剂量范围内DNA无损伤;在20--360J/m2照射剂量范围内DNA损伤程度加快;当照射剂量超过360J/m2时DNA损伤速度减慢,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出现“平台”。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随着UVB照射剂量的增加,DNA结构的变化经历了断裂、交联与断裂并存的损伤增强趋势。当照射能量达到280J/m2时细胞DNA大都形成断片,并相互交联在一起。这一结果表明彗星电泳检测到的UVB照射剂量达到一定剂量后,DNA损伤出现”平台”的原因可能是此时DNA发生了链内或链间交联。结论:不同照射剂量的UVB造成的细胞DNA损伤模式不同;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观测DNA损伤的方法。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的原理,为DNA损伤检测提供更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532 nm波段连续激光对视网膜和脉络膜生物学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32nm波段激光不同光剂量参数对眼底组织的损伤特点及损伤阈值。方法: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532nm连续激光照射眼底,眼底光斑直径1.5mm~2.5mm,功率密度从500mW/cm^2:~2400mW/cm^2,照射时间100s~300s,每组参数10个光斑。在照射后1h和24h进行眼底观察和荧光眼底造影,计算三种照射时间情况下视网膜的损伤阈值。结果:在照射后第1h,功率密度为902mW/crn2,照射时间300s开始出现视网膜灰色改变,病灶范围接近照光面积,在24h后颜色微加重。随着照光剂量的增加,在功率密度达1479mW/cm2,照射时间300s,照射后1h出现视网膜灰白色改变,在24h后出现脉络膜出血;而且随着照光剂量的增加,病灶范围扩大越明显。出血量越多。随着照光剂量的减少,当功率密度1003mW/cm^2,照射时间200s时,在照光后1h眼底没有改变,24h出现视网膜灰白色改变,面积接近照光面积;光剂量降低到1002mW/cm^2,照射时间100s时,在24h才出现视网膜灰白色改变,变化的视网膜范围小于照光面积。统计学计算在照射时间为300s、200s和100s,照光后1h视网膜损伤阈值分别为911.15628mW/cm^2,1167.64770mW/cm^2,1513.89832mW/cm^2,24h视网膜损伤阈值分别为827.09664mW/cm^2。1003.73143mW/cm^2,1154.17863mW/cm^2。结论:在光线照射后24h之内,视网膜损伤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视网膜没有明显可见改变到视网膜出现灰白色可见损伤,变化范围从小于照光面积到接近照光面积,甚至超过照光面积,并出现脉络膜出血,出血面积随着照光剂量的增加而范围变大。相同能量密度的光剂量对视网膜损伤轻重取决于激光的功率密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利用精确数量的α粒子定点定量照射人与中国仓鼠杂交AL细胞的核或质,显示出细胞质受照射引起的细胞致死率非常小,如4个α粒子的致死率约10%,即使受32个粒子照射,仍有70%以上的细胞存活形成克隆;而在相同的照射剂量下,核受照射的存活率分别是35%和小于1%.诱变试验发现尽管在相同照射剂量下,照射细胞核比照射细胞质在CD59基因位点可多诱发3~4倍的突变子,但在90%相同存活率的情况下,照射细胞质比照射细胞核多诱发3.3倍的突变子.此外,突变子的WT,CAT,APO-A1,PTHRAS等基因缺失率PCR分析显示,细胞质受照射很少引起基因的大片段丢失,其突变谱类似于自发突变谱,而细胞核受照射的基因缺失率随照射粒子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剂量伽玛刀照射癫痫大鼠颞叶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线粒体形态改变程度及性质。方法建立大鼠青霉素局灶性癫痫动物模型,将4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癫痫模型组,简称B组)和癫痫后伽玛刀照射组(C组)。照射周边剂量12Gy,等剂量曲线为50%。分别于0.5h~60d后取靶区颞叶皮质区制备电镜样本,透射电镜观察,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A组细胞结构基本正常;B组可见神经元细胞质细胞器明显减少空化,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和嵴膜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线粒体平均体积和平均截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C组早期与B组基本一致,细胞质内有少量脂褐素,中期和晚期线粒体的各项参数与A组相差不显著,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后早期线粒体的平均体积、平均截面积数密度、比表面与A组相差显著(P〈0.05),圆球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大鼠癫痫发作后其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神经元的修复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认为线粒体参与了癫痫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透射电镜下观察激光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予激光照射(能量密度200J/cm^2、功率密度200mW/cm^2)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4小时取材,制作电镜标本,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照相并记录实验结果。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上可观察到自照光后8小时起VSMC依次出现细胞体积缩小,胞质浓缩,细胞核染色质边集,细胞核固缩,凋亡小体形成等改变。结论:经激光照射,VSMC可呈现凋亡细胞典型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8.
应用普通电镜和DGD去包埋技术 ,研究了烟草花粉母细胞中的细胞融合现象及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骨架的变化。观察发现 ,处于凝线期的花粉母细胞 ,其内含物 ,包括细胞器和染色质 ,主要通过胞质通道向相邻细胞发生转移。DGD去包埋观察发现 ,花粉母细胞中核骨架与细胞质内及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内胞质骨架连接成一个整体。在整个细胞融合过程中 ,均有核骨架纤维与染色质相连。本文讨论了细胞骨架在细胞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合报道了作者近数年来以PTK_2细胞为实验材料,用Nd:YAG激光器所发射的1.06微米波长和氩离子泵浦Titanium-Sapphire激光所发射的700—760毫微米波长的连续激光微光束作为光捕捉在显微操作染色体方面的一些主要实验结果。所得结果表明光捕捉可诱发中期细胞的落后染色体向中期板加速移动,抓住后期细胞的一对染色体,使其停留在中期板保持静止不动,而其余的染色体对照常进行染色单体的分离並移向两极,在后期一直用光捕捉抓住的那对染色单体,最终在胞质分裂时将进入一个子细胞,或丢失在分裂沟中或两染色单体分开,各自分别进入原相对的子细胞。作为光捕捉Titanium-Sapphire激光器发射的700—760毫微米波长的激光束,比Nd:YAG激光的1.06微米波长能在更高的输出能量水平下操作而产生较小的对细胞损伤的副作用,从而更容易操作染色体。在适宜的输出能量水平下操作,光捕捉不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受光捕捉的细胞一般都能继续分裂直至形成两个子细胞。实验结果证明光捕捉技术是一项研究活细胞纺锤体、染色体运动等细胞生物学问题而又不损伤细胞的良好工具。光捕捉技术也可能对诱发单体、三体细胞,研究细胞遗传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低功率激光照射(low—power laser irradiation,LPLI)能够引起广泛的促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物刺激效应。基于这些效应,低功率激光治疗已经成为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有效的激光理疗手段。从2005年开始,邢达小组开始对LPu在较高激光通量(剂量)时的肿瘤细胞杀伤效应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发现,高通量低功率激光照射(high fluencelow—power laser irradiation,HF—LPLI)通过激活内源光受体来触发线粒体氧应激,进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该研究工作加深了对LPLI生物刺激效应分子机制的了解,为低功率激光治疗在临床应用时激光剂量的合理选择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基于HF—LPLI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的效应,HF—LPLI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有效的临床肿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