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β—内啡肽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实验观察到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皮层β-内啡肽(β-Ep)含量显著增多,与此同时,皮层比重显著降低,两者呈显著相关;注射适量的纳洛酮或β-Ep抗血清,可显著减轻皮层水肿;注射β-Ep,则可加重皮层水肿。提示β-Ep可能参与新生鼠缺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孕酮预防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酮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的影响.方法:52只新生大鼠随机分成五组,预防组于缺氧/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PROG,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 h观察各组鼠脑水含量及Na 、K 含量变化.结果:预防组脑组织中H2O、Na 含量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而K 含量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5).结论:孕酮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水肿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新生兔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动物模型。方法选择孕期30 d的孕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5 min组、缺氧10 min组和缺氧15 min组。给予孕兔吸入7%二氧化碳的氮气使其窒息后剖宫产出新生兔,观察新生兔出生时的一般情况,4 d后作头颅磁共振影像(MRI)检查,5 d后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和光镜观察新生兔脑组织结构改变,并作病理评分。结果缺氧10 min组新生兔活体观察、头颅MRI、病理改变符合窒息后HIBD动物的变化特点,MRI检查新生兔脑组织可见大片状、弥漫性分布的不均匀信号,呈稍短T2信号,白质、灰质界限模糊;正常对照组、缺氧5 min组和缺氧10 min组病理评分分别为(4±0,5.44±1.13,13.3±2.39),缺氧5 min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10 min组主要见变性、坏死和小胶质细胞增生改变,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缺氧15 min组新生兔生后6 h内全部死亡,不作MRI检查及病理评分。结论向孕兔输7%二氧化碳的氮气10 min使其窒息后剖宫迅速取出新生兔是简单、快速、可靠制备HIBD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缺氧缺血致脑损伤大鼠在不同时间段SCN8A基因的表达,探讨由于缺氧缺血导致脑损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每组分为3 h、6 h、12 h、1 d、3 d、7 d六个时点,采用Rice法制作动物模型(HIBD模型),于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采用HE染色和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损伤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SCN8A基因表达产物Nav1.6蛋白在膜结构中含量的差异,并比较不同时点各组的差异。结果 HE染色可见缺氧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层次不清,细胞周围腔隙扩大,局部神经元坏死、崩解,形成坏死灶,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毛细血管显著扩张,血管周围腔隙扩大,并有红细胞泄露到腔隙中,且损伤程度随缺氧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电镜观察发现缺氧缺血时间越长,脑细胞损伤愈明显,细胞膜皱褶、破碎;线粒体堆积、嵴消失、空泡化,细胞核边集化、破损。缺氧缺血组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Nav1.6蛋白表达水平在缺氧缺血3 d、7 d均升高(P0.05),缺氧缺血3 h、6 h、12 h和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氧缺血脑损伤后,脑组织SCN8A基因的表达提高,且在3 d、7 d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氧缺血时Na+通道含量的改变,是造成脑细胞进一步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艾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行为学表现、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106只出生7 d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23只)、模型组(46只)和艾灸组(37只)。采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再置于37℃密闭舱内进行低氧处理(氧气浓度为8%,100 min),制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艾灸组同模型组,并于造模后2 h开始艾灸“大椎”进行治疗,以后每日1次,每次35 min,连续治疗4 d。采用行为学测试评价小鼠的行为学表现;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假手术组小鼠行为表现正常,脑组织细胞排列致密整齐,脑组织SOD2蛋白表达量和MDA含量正常。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翻正反射、趋地反射、悬崖躲避试验时间延长(P<0.05),抓力试验时间缩短(P<0.05);脑组织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脑组织SOD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MDA含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翻正反射、趋地反射、悬崖躲避试验时间缩短(P<0.05),抓力试验时间增长(P<0.05);脑组织细胞排列较致密、整齐;脑组织SOD2蛋白表达量增多(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 艾灸能减轻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损伤、改善行为学表现,这可能与其增加脑组织SOD2蛋白的表达、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灯盏花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7日龄SD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设立假手术组、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组、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大、中、小剂量组、无菌注射用水对照组。采用硫堇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组织学分级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并计数各时间点Bcl-2、Bax免疫阳性细胞数目及测定积分光密度值。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无锥体细胞缺失,未见明显免疫阳性细胞。与假手术组比较,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组、无菌注射用水对照组Bcl-2、Bax蛋白表达均于3 d时达到高峰(与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神经元密度明显降低,组织学分级显著增高,积分光密度值增加。灯盏花治疗组,与无菌注射用水对照组比较,Bcl-2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加,积分光密度值增加;而Bax蛋白表达则减少,积分光密度值降低;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织学分级明显降低。结论:灯盏花注射液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减轻缺氧缺血引起的神经元凋亡及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进新生大鼠低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模型的制作方法,观察低氧缺血对脑组织病理形态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5)、假手术组(n=8)和HIBI模型组(n=19),HIBI模型制作中省去了经典Rice法中的麻醉步骤和动物手术后休息时间,观察HIBI后大鼠体重增长情况,行为能力表现以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较HIBI制模后3 d假手术组及HIBI组鼠脑匀浆beta-NGF和human-NT3的变化。结果 (1)HIBI模型组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2)HIBI组全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84%翻身不能,63%肌肉颤动和/或头颤,抽搐者占42%,死亡率为21%。制模后3 d HIBI模型组大鼠的行为障碍和异常运动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制模当日(P〈0.01);(3)HE染色可见HIBI模型组大鼠左侧大脑半球神经元损伤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4)制模后3 d鼠脑匀浆human-NT3含量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β-NGF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制作的新生大鼠HIBI模型更符合临床新生儿HIBI的自然病程。HIBI早期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在神经保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SDF-1/CXCR4轴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细胞在许多组织器官显示巨大的细胞分化潜能,其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已知局部缺血可诱导干细胞的动员,并能感受组织损伤而定向迁移到损伤区并进行分化。具有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的干细胞迁移到高表达间质细胞来源的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组织区域,这种细胞的迁移运动能被CXCR4拈抗剂所阻断或通过CXCR4的过表达增强迁移的运动。SDF-1-CXCR4轴是体内各种类型的干细胞迁移及细胞在骨髓的滞留和归巢中的重要调节物质。本文就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治疗,SDF- 1-CXCR4轴在MSCs动员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下丘脑室旁核β-内啡肽在大鼠烫伤休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0℃沸水接触雄性大鼠去毛的背部20s,形成占体表面积20%的三度烫伤。收集下丘脑室旁核推挽灌流液测定β-内啡肽免疫活性物质的含量;向下丘脑室旁核微量注射β-内啡肽或其抗血清,观察烫后心血管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存活时间。结果表明,烫后下丘脑室旁核灌流液中β-内啡肽免疫活性物质含量显著升高,有两个峰值。烫后给予β-内啡肽抗血清,可显著改善心血管功能指标(MAP,dP/dtmax,Lvsp和HR),延长存活时间;给予β-内啡肽则作用相反。上述观察表明下丘脑β-内啡肽的过量增多是促使休克加重和加快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动物模型的制作模拟新生儿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其脑组织病理变化,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0只7d新生昆明小鼠分四组,分别为正常组(A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组(C组)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D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组(C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将其置于20℃的恒温50mL密闭容器中,分不同的时间将其取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D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各组术后均送回母鼠身边继续母乳喂养,三天后再作病理检测。结果: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60min时,小鼠结扎侧皮质及海马区出现病理改变,随着缺氧时间延长(90rain、100min、120min)病变范围逐渐扩大,病理改变越明显。结论:本实验显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同时缺氧一定时间可以导致小鼠脑组织损伤,脑细胞发生病理改变,且皮层及海马区域的神经细胞对缺氧缺血最为敏感,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酮(PROG)对缺氧缺血性新生鼠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n=10):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孕酮组,动物造模成功24 h后处死动物,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新生鼠大脑皮质中HIF-1α表达的变化。结果:孕酮组HIF-1αmRNA及HIF-1α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结论:孕酮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HIF-1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制作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作并鉴定研究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大鼠模型,以期用于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方法40只新生10日龄SD大鼠分为对照组18只和实验组(HIBD组)22只,实验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8%氧和92%氮气)2.5 h;对照组只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和缺氧处理。应用Longa评分法评价神经行为学改变;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凋亡标志蛋白cleavedcaspase-3(CC3)的表达;及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全部存活,实验组死亡4只,死亡率18.1%。Longa评分分析实验组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E染色显示实验组均出现脑组织充血、水肿,缺血侧更重,细胞体肿胀,细胞排列紊乱,结构不清;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CC3表达随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UNEL染色显示实验组阳性细胞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大鼠模型脑组织病变符合足月新生儿HIBD的病理学改变及神经行为学改变,可用于足月新生儿HIBD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孕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鼠皮层和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和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病动物模型,孕酮处理组于建立模型前腹腔注射孕酮溶液,24 h后动物被全部处死,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和iNOS活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各组iNOS的阳性细胞数,RT-PCR检测iNOS mRNA的表达。结果:缺氧缺血组新生鼠皮层和海马组织中NO水平、iNOS活性、iNOS的阳性细胞数、iNOS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孕酮处理组明显低于缺氧缺血组(P<0.05)。结论:孕酮可以保护新生鼠缺氧缺血后引起的皮层和海马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iNOS的活性,抑制iNOS的表达,降低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与头部贴敷式亚低温联合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内一氧化氮(NO)和(MDA)含量的变化,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88只WISTAR新生鼠随机分为四组,神经节苷脂治疗组(IG)、头部贴敷式亚低温治疗组(IH)、联合治疗组(IB)以及对照组(CN).结果:CN组NO和MDA的含量明显升高,IG、IH以及IB组NO和MDA均明显下降.结论:神经节苷脂和亚低温通过降低NO和MDA的含量保护缺氧缺血神经元,二者联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缺氧状态下新生SD乳鼠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新生1天SD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并利用氮气培养箱模拟低氧构建乳鼠心肌缺氧体外模型。分为3组处理:对照组,缺氧组,缺氧+药物拮抗组。缺氧时间为12 h,通过免疫组化等检测方法,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及心肌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缺氧可以造成新生SD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hypoxia:75.21%±1.21%,control:1.38%±0.45%,P<0.05,n=20),并导致其表达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水平的显著降低(0.125 fold VS control group,P<0.05),促细胞凋亡因子Bax蛋白水平显著升高(3.011fold VS control group,P<0.05);而银杏叶提取物作用后可明显逆转新生SD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EGb761:23.17%±0.43%,hypoxia:73.13%±1.22%,P<0.05,n=20),并明显逆转Bcl-2(5.716 fold VS hypoxia group,P<0.05)、Bax(0.273fold VS hypoxia group,P<0.05)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Bax等参与缺氧致心肌损伤过程,导致心肌细胞凋亡,银杏叶提取物能降低心肌Bax表达,提高Bcl-2表达,从而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凋亡。 相似文献
16.
经典瞬时受体电位3(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3,TRPC3)通道是胎儿期和围生期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的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参与体内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有研究证明,TRPC3通道是细胞内钙稳态的重要调节者,调节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在内的多条钙敏感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最终影响神经元的生存或死亡。但TRPC3通道在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取新生7 d的SD大鼠,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和缺氧(8% O2)2~5 h制备HIBD模型,观察腹腔注射选择性TRPC3阻断剂pyr3(5 mg/kg和20 mg/kg)对缺氧缺血处理后,急性期和长期神经行为学及脑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平衡木实验结果显示,用pyr3特异性阻断TRPC3可恶化缺氧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学障碍;脑组织含水量检测、TTC染色和患/健侧脑重比等结果显示,pyr3可加重脑水肿,增加脑组织梗死区体积和加重脑萎缩程度。Western印迹实验显示,缺氧缺血可以导致患侧脑组织ERK1/2磷酸化水平一过性升高,阻断TRPC3可以显著抑制ERK1/2的磷酸化,并可上调促凋亡蛋白BAX和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上述结果证明,阻断TRPC3通道可以加重新生大鼠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对ERK信号通路活性的调节作用有关,因此可能成为HIBD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香草醛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参考Rice-Vannucci方法建立HIBI大鼠模型。HIBI大鼠建模后立即腹腔注射20 mg/kg(HIBI+20Van组)或40 mg/kg(HIBI+40Van组)的香草醛,每隔12 h给药,连续7 d。然后评估大鼠的神经行为及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对BV2小胶质细胞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并用20 μM香草醛培养。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HMGB1、NF-κB p65、SIRT1、MyD88和TLR4的表达水平。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测定试剂盒测定用不同BV2细胞培养基处理的原代神经元的LDH释放。结果:与HIBI组比较,HIBI+20Van组和HIBI+50Van组新生大鼠的前肢悬吊时间和旷场得分均升高,脑组织中的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均降低。香草醛均升高了HIBI大鼠和OGD/R处理的BV2细胞质中的SIRT1的表达水平,降低了TLR4、MyD88和HMGB1的表达水平及细胞核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P<0.05)。香草醛降低了原代神经元的LDH释放量(P<0.05)。结论:香草醛通过调节SIRT1/HMGB1/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抑制HIBI引起的神经炎症,从而提高HIBI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玉晶赵霞霞杨艳辉田执梁吕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1):4040-4042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PCr)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只七日龄Wistar新生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A假手术组、B生理盐水对照组、C磷酸肌酸小剂量干预组、D磷酸肌酸大剂量干预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三组动物制成HIBD模型,并在术前1h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小剂量磷酸肌酸、大剂量磷酸肌酸腹腔注射,24h后取脑,观察脑组织线粒体内三磷酸腺苷(ATP)、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外源性磷酸肌酸干预后脑组织中线粒体内ATP、GSH、MDA含量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可以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减轻脂质过氧化,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 (GLUT3)的表达情况以及孕酮对其的影响.方法:新生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孕酮组.建立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新生大鼠海马部位GLUT1及GLUT3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新生大鼠海马可见少量GLUT1和GLUT3 的表达,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缺氧缺血组GLUT1和GLUT3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孕酮组GLUT的表达不仅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且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0.05).结论:孕酮通过上调GLUT1和GLUT3的表达以维持脑组织的能量供给,增强神经元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热休克蛋白70 (HSP70) 在细胞修复、存活和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分子伴侣,它起着心肌保护的作用。已经对重症心脏病人的心肌组织进行了蛋白组学研究,得到了HSP70在心衰病人心肌组织中较正常人心肌组织表达升高的结论,并且在血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在进一步的离体细胞实验中用不同剂量的肿瘤坏死因子-alpha (TNF-α) 刺激乳鼠心肌细胞,以观察不同时间点HSP70的动态表达情况。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分别对细胞进行热休克(42 ℃)、TNF-α和缺血缺氧处理,在不同的时间点收获细胞,以观察HSP70的动态表达情况。用免疫化学、ELISA以及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对HSP70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对照细胞中基本没有阳性信号出现,而在经缺血缺氧、热休克(42 ℃)以及TNF-α处理的细胞中有明显的阳性表达。以上研究首次在乳鼠心肌细胞中证明TNF-α诱导的HSP70表达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通过运用TNF-α对HSP70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初步推断HSP70的表达模式,为体内诱导产生HSP70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