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军 《蛇志》2003,15(3):70-71
凡外伤、烧伤和动物咬伤等病例 ,为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采用被动免疫法 ,常用破伤风抗毒素( TAT) 1 5 0 0 IU肌肉注射。 TAT临床应用机会很多 ,虽过敏反应发生率不高 ,但仍有报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甚至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1]。现将我们第一门诊部救治的 1例 TAT过敏反应的临床情况和救治体会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38岁 ,因头皮外伤来门诊部就诊 ,外科清洁消毒包扎后 ,来治疗室进行 TAT治疗 ,皮试按护理操作常规 TAT 1 :1 5 0 0 IU取上液0 .1 ml加注射用水至 1 ml。以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 .0 2 ml,观察 30 min,患者皮丘直…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常规生产的3批破伤风抗毒素(TAT)进行了临床反应观察。结果表明,TAT皮内试验假阳性反应率平均为13.3%,阳性反应率为0.9%。450例患者注射后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年龄,性别因素与皮试阳性率及注射后反应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5,(3)
目的比较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与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的过敏反应情况。方法将400例开放性外伤患者根据投硬币法随机分为TAT组和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组(简称马破组)。TAT组190例,皮试阴性者128例,阳性者57例,强阳性5例。马破组210例,皮试阴性者182例,阳性者27例,强阳性1例。结果 TAT组皮试阳性率30%,皮试阳性者过敏率43.86%,皮试阴性者过敏率3.91%,总过敏率16.22%。马破组皮试阳性率12.86%,皮试阳性者过敏率7.41%,皮试阴性者无过敏病例,总过敏率0.96%。两组皮试阴性者发生过敏反应比较,P=0.0130.05;两组皮试阳性者发生过敏反应比较,χ2=6.477,P=0.01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总过敏率比较,χ2=25.927,P=0.000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TAT者过敏反应较多,注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者过敏反应极少。用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替代TAT,能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质量控制,快速准确地测定破伤风抗毒素(TAT)效价,以统计分析絮状单位测定法(体外法)和小鼠中和试验法(体内法)测定TAT效价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2013年破伤风抗毒素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血浆、原液的絮状单位值与小鼠中和效价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体外法和体内法检测TAT原料血浆和原液效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血浆=0.794 3,P0.001和r原液=0.901 6,P0.001,均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体外法可指导或替代体内法TAT效价测定应用于生产过程中间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仇秋菊 《蛇志》2014,(1):48-50
目的探讨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方法将300例急诊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140)和改进组(n=160),分别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传统组阳性91例(65%),改进组7例(4.38%),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脱敏后传统组出现14例过敏反应,改进组出现1例过敏反应。结论改进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皮试的判断标准和脱敏注射方法较传统方法阳性率大幅度降低,阳性者中过敏反应极低,而且该法省时、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破伤风类毒素主要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的两种生产工艺各自的优缺点,并且肯定了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几十年实际应用的效果,同时指出了在大规模人群接种时可能出现为数不多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的原因。对国内外破伤风疫苗研究进展和主要发展方向,如亚单位疫苗和新型破伤风类毒素的研究概况和前景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破伤风类毒素是适用于预防传染病的最有免疫原性的抗原之一。在发达国家,由于破伤风类毒素的使用,已明显降低了破伤风的发病和对破伤风抗毒素的需求。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则需推广破伤风类毒素的使用,特别是新生儿破伤风可以通过孕妇的免疫而得以减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现行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的现况和新一代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制备一种精确的破伤风抗体定量试剂,用于人源破伤风抗体的定量及人群破伤风抗体水平的测定。以人源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建立定量反应曲线,经系统优化后建立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系统。定量反应曲线显示,抗体浓度在10~120m IU/m l之间,相关系数r=0.9993。精密度(CV)≤7%。实际应用验证,未经(TTC)免疫的献血员中,具有保护性抗体水平(0.01 IU/m l)的比例只占12.2%。经3针(TTC)免疫后,抗体水平均大于0.01 IU/m l,经动物体内中和试验法(NT)定量的3批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用制备的酶联免疫破伤风抗体定量试剂测定,其回收率分别为109%、98%和93%。结论,该试剂可用于破伤风抗体的精确定量。  相似文献   

10.
曾玉丹 《蛇志》1999,11(1):69-69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1]。中医学认为破伤风是皮肉受损后感染风毒之邪,袭入经络所致。我科1988年8月至1997年8月共收治27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配合周密的护理,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  相似文献   

11.
研制破伤风类毒素抗体酶联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试剂,用于破伤风免疫血浆抗体效价检测。以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经Sephacryl S-300柱层析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以改良过碘酸钠法标记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作为酶标记抗原,以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采用小鼠中和试验法标定试剂盒定量标准品,制备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试剂;进行试剂盒检测范围、特异性、重复性、精密度及稳定性考核,并与小鼠中和试验法、琼脂双扩散法及国外破伤风类毒素抗体酶联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剂盒的检测范围为10~150mIU/ml,灵敏度为10mIU/ml,线性好(r>0.996),板内孔间变异度小(CV<8%),特异性强(100%),重复性好(CV<13%),于37℃放置6天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与小鼠中和试验法、英国Biding Site酶联试剂有良好的一致性。试验证明所研制的试剂盒适用于破伤风免疫血浆中的破伤风抗体效价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考察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的载体蛋白质—破伤风类毒素(TT)的免疫原性,为百白破与Hib四联疫苗中TT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注射Hib结合疫苗、Hib与百白混合疫苗、Hib与百白破混合疫苗、破伤风类毒素,比较它们在NIH小鼠体内所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对这四组疫苗进行破伤风效力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破伤风类毒素组,Hib与百白破混合疫苗组刺激的TT抗体水平远大于Hib结合疫苗组和Hib与百白混合疫苗组。效力试验虽四组间没有差异,只说明一定的抗体量就可以对小鼠提供保护。认为Hib结合疫苗中的载体蛋白并不能替代百白破疫苗中的破伤风类毒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破伤风毒素,用疏水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破伤风毒素。破伤风毒素培养滤液经Phenyl Sepharose疏水层析除去大部分杂质,再经DEAE Sephadex离子交换层析进一步纯化。经两步层析纯化后,毒素纯度达到2000Lf/mg PN以上,回收率为52%~73%。用此方法,连续纯化五批毒素,均获得高纯度的破伤风毒素。试验证明破伤风毒素经疏水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可得到有效纯化。  相似文献   

14.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其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研究证实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 (Hc) 具有与毒素受体结合的活性,完全保留了全分子的免疫原性,有望开发成为新的基因工程破伤风亚单位疫苗以替换传统的甲醛灭活类毒素疫苗。由于野生型Hc蛋白 (HcW) 易形成分子间及分子内二硫键,且各构象分子之间易发生不稳定的转换,为疫苗的生产工艺带来困难,因此,通过将破伤风HcW蛋白的869位半胱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构建构象稳定的破伤风亚单位疫苗突变体HcM,对Hc  相似文献   

15.
破伤风的预防(国外资料简介) 一、破伤风类毒素的自动免疫 1、破伤风的预防效果 破伤风虽然是由创伤感染而造成的疾病,呈散在性发病,不形成流行。但病死率很高(40-78%)在没有推广使用破伤风类毒素之前,世界各地死于破伤风的人数相当可观。据1951—1969年的统计,全世界死于破伤风的约16万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由于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成果,许多国家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低pH孵放法对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_2样品中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 SINV)、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的灭活效果进行验证。方法以SINV、VSV、EMCV作为指示病毒,将3批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_2的pH调至4.1±0.1,每批12瓶(3 mL/瓶),分别加入333μL指示病毒,25℃放置21 d灭活病毒,同时设置中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并于0 d、1 d、3 d、7 d、14 d、21 d取样测定剩余病毒滴度,验证低pH孵放法的病毒灭活效果。结果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_2样品经低pH孵放处理21 d后,SINV、VSV和EMCV等3种指示病毒残余病毒滴度均≤0.5 lgTCID_(50)/0.1 mL,灭活效果分别达到5.50~5.83、5.70~6.00和6.00~6.17 lgTCID_(50)/0.1 mL。结论采用低pH孵放法处理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_2中SINV、VSV、EMCV,病毒滴度下降值均>4 lgTCID_(50)/0.1 mL,灭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用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 S/D)病毒灭活处理对破伤风抗毒素质量的影响。方法 3批破伤风抗毒素样品,每批样品取3等份,向其中2份中分别加入磷酸三丁酯(tri- n -butylphosphate, TNBP)和吐温-80(Tween 80)至终质量分数为0.3%和1%;一份放置在(25±1)℃水浴中振摇6 h后取样,另一份放置在(30±1)℃水浴中振摇4 h后取样;向第3份破伤风抗毒素原液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匀后室温放置作为对照。各样品经超滤后检测其效价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用SDS-PAGE电泳和凝胶过滤色谱柱测定。结果 破伤风抗毒素原液样品经过S/D病毒灭活处理后,其动物效价与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蛋白质含量、分子大小分布无明显变化,多聚体、二聚体及F(ab′) 2含量也无明显变化。结论 S/D病毒灭活处理对破伤风抗毒素的效价,蛋白质含量,分子大小分布,多聚体、二聚体及F(ab′) 2含量均无明显影响,可以作为破伤风抗毒素病毒灭活的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破伤风毒素的测定一般是按MLD(最小致死量)试验检定其毒力;或者按絮凝反应法用标准抗血清(ATS)检测其免疫反应性(Lf活性)。MLD测定法需要大量动物,经过很多时日,且受到实验动物的影响,测定依赖于毒素活性,而不是直接定量测定样品的毒素蛋白,尽管絮凝反应法操作简便,但它仅仅是毒素量的间接测定,是半定量的方法,不具备在酶免疫测定中可以获得的灵敏度。 本文介绍了破伤风毒素的夹心ELISA定量测定法,并与常规絮凝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苏健  黄四凤 《蛇志》1991,3(2):45-45,47
毒蛇咬伤后并发破伤风大多发生于蛇伤基本控制、好转之际.在基层医院常可遇到,该病的及时诊治与否,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我院近年来遇到4例毒蛇咬伤后并发破伤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用干粉状的肝浸粉、胰酪胨、月示胨代替传统破伤风杆菌产毒培养基中使用的猪肝水透析外液、胰酶酪蛋白消化液、浓胨水,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方法与传统的破伤风杆菌产毒培养基同时用于破伤风类毒素的生产过程,由小批量生产逐步转化到规模化批量生产,经多批次试验,以检测不同组分制备的培养基各生化指标和接种细菌后培养的产毒水平进行比对。先确定肝浸粉可以取代猪肝水透析外液,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代替浓胨水的月示胨,再以待用的胰酪胨配合肝浸粉、月示胨制备多批次不同生产量的破伤风杆菌产毒培养基。结果经过多批次小批量扩大到批量规模化生产的试验,用肝浸粉、胰酪胨、月示胨配制的破伤风杆菌产毒培养基与传统工艺制备的破伤风杆菌产毒培养基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浸粉、胰酪胨、月示胨可以替代传统破伤风杆菌产毒培养基中的猪肝水透析外液、胰酶酪蛋白消化液、浓胨水,适用于破伤风类毒素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