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Yang J  Wu TJ  Lan JH 《动物学研究》2011,32(5):566-571
2007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川山镇乐衣村附近一洞穴采集到一批盲鳅类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一新种,被命名为环江高原鳅(Triplophysa huangjiangensis)。该新种以以下组合特征与高原鳅属的其他已知种类相区别:无眼;通体无鳞;尾鳍分叉;尾柄上、下叶具发达的软鳍褶;背鳍后缘平截;背鳍起点距尾鳍基的距离短于距吻端的距离;背鳍分枝鳍条数为8~9;胸鳍分枝鳍条数为10~11;腹鳍分枝鳍条数为6~7;臀鳍分枝鳍条数为6;尾鳍分枝数为13~14;胸鳍长为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间距的52.3%~70.7%;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下方;外侧吻须最长,为侧面头长的47.0%~73.8%;前鼻孔位于一短管中,末端延长呈须状;鳔后室发达,末端可伸达腹鳍起点。  相似文献   

2.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nov.)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钝吻云南鳅(Y.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longidorsalisLi,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bajingensis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vs.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vs.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vs.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vs.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vs.0.8-1.1)。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高岭乡红水河水系采集到一批条鳅标本。经鉴定,为云南鳅属(Yunnanilius)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长须云南鳅(Yunnanilus longibarbatus sp. nov.) 属于黑斑云南鳅种组(Yunnanilus nigromaculatus group),并与黑斑云南鳅[Y. nigromaculatus (Regan)]、钝吻云南鳅(Y. obtusirostris Yang)、长背云南鳅(Y. longidorsalis Li, Tao et Lu)和巴江云南鳅(Y. bajingensis Li)等4种最为相似。长背云南鳅背鳍分枝鳍条11根,颌须短,仅达眼中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可与包括本种在内的其余4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8—9根,颌须达到或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远)。本种和钝吻云南鳅上颌中央无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可与黑斑云南鳅和巴江云南鳅相区别。本种在鳍条数、上下颌、背鳍起点的位置、尾鳍形状、鳞片、头部侧线管孔、体侧纵纹等方面与钝吻云南鳅最为相似,但本种可藉多个特征与后者相区别:颌须伸过眼后缘至鳃盖后缘的中点至鳃盖后缘,是已知云南鳅中须最长的;背鳍不分枝鳍条下1/3处具一不显著黑色斑点 (vs. 无斑);体侧纵纹,其宽窄于眼径,较大个体背鳍之前的纵纹被虫状纹取代 (vs. 体侧纵纹始终存在,其宽约等于眼径);头背具斑点 (vs. 无斑);尾柄较细长,体长/尾柄长=5.3—6.1 (vs. 7.4—9.0,尾柄长/尾柄高=1.3—1.8 vs. 0.8—1.1)。  相似文献   

4.
刘东  唐文乔 《动物学杂志》2017,52(5):886-890
本文根据采自海南岛的标本描述了中国南海一新记录种:颈斑尖猪鱼(Leptojulis lambdastigma)。本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长形,体长为体高的3.7~4.0倍,为头长的3.1~3.6倍;头长为吻长的2.7~3.3倍,为胸鳍长的1.45~1.65倍;头裸露无鳞;两颌前端各具2对大犬齿,外侧1对犬齿弯向外后方;背鳍Ⅸ-12,臀鳍Ⅲ-12,胸鳍i(不分支)+11-12(分支);侧线完整,侧线鳞27;颈部具一个"V"形大黑斑,胸鳍后部的上方、侧线的下方具一小黑斑。新鲜标本头部具2条黄色纵带,沿体侧分别经眼和胸鳍基部向后达尾鳍基部;体侧背部具1条浅棕黄色条带;胸鳍基部棕红色,后部浅色;臀鳍浅蓝色;尾鳍下部淡蓝色,上部橙色。本种与尾斑尖猪鱼(L.urostigma)形态较为相似,主要差别在于颈斑尖猪鱼的颈部具有一显著的"V"形黑斑,尾鳍基部无黑斑(尾斑尖猪鱼具此黑斑)。  相似文献   

5.
无眼金线鲃及其性状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无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nophthalmus是继我国个旧盲条鳅、无眼平鳅、裸腹盲鲃之后发现的第四种盲鱼。与近似种小孔金线鲃相比,该新种侧线鳞较少。由于它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石灰岩溶洞之中,引起某些性状的适应性变异:眼睛消失;体无色素;鳞片退化,感觉器官特别发达。形态比较结果表明,无眼金线鲃是类似小孔金线鲃的祖先进入地下伏流后,适应黑暗环境而形成的一个种,为本属鱼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分支。  相似文献   

6.
中国贵州省穴居盲鳅一新种(鲤形目,爬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集于贵州省荔波县佳荣镇水井湾溶洞(25°28’N,108°06’E)适应洞穴环境的鳅类1新种:佳荣盲高原鳅Triplophysa jiarongensis sp.nov.。新种与之前记录的7种分布于西江水系的高原鳅(阿庐高原鳅、个旧盲高原鳅、长须盲高原鳅、巨头高原鳅、邱北盲高原鳅、石林盲高原鳅和天峨高原鳅)同属典型洞穴鱼类,都具有一系列与洞穴环境有关的适应性特征。新种与本属其它种类的区别主要为:胸鳍长,后伸达腹鳍起点;尾鳍微凹形;体表色素退化,光滑裸露无鳞;背鳍截形,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略后方;腹鳍后伸盖过泄殖孔;臀鳍截形;尾柄上下缘存在脂状鳍褶;背鳍分支鳍条8;臀鳍分支鳍条6;胸鳍分支鳍条11;脊椎骨总数4+34;眼完全退化,外观无痕迹;鳔前室被骨质鳔囊包裹,后室发达膨大呈游离膜质鳔。此外还介绍了其栖息地概况和部分生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2003年4月,于怒江二级支流镇康县境内的大叉河中采获一批墨头鱼属(Garra)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一新种,命名为怒江墨头鱼(G. nujiangensis Chen and Yang, sp. nov.)。该新种主要鉴别特征:围尾柄鳞12~14;侧线鳞48~50;在小个体中有一对微小的吻须;背鳍分支鳍条 8~9;侧线上鳞5~6,侧线下鳞3~4;体高小于头长;臀鳍起点处的小于眼后至吻端的距离;腹鳍前长为体长的50.0%~53.7%;肛门前长为体长的58.9%~63.9%;体宽为体长的 16.7%~19.6%;体高为体长的19.2%~22.6%。本研究证实,在缺须的墨头鱼属的一些物种中,如高体墨头鱼(G. alticorpora)和怒江墨头鱼(G. nujiangensis),其幼体中往往具有一对很小的吻须。  相似文献   

8.
2007年5月,在广西北流市六麻镇捕到一例雄性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化幼体。该个体完全白化。体重9.1 g,全长195 mm,尾长3.85 mm,体宽10.36 mm,吻长3.09 mm,尾鳍高5.71 mm,吻端至第一环沟9.47 mm,吻端至第二环沟13.41 mm,鼻间距2.42 mm,眼间距5.17 mm。与正常个体对比发现:该白化幼体的尾长、体宽、尾鳍高大于正常范围,吻端至第二环沟小于正常范围,其余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中国"四须鲃"类的系统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须鲃属是一个“大口袋”类群。中国的四须鲃实际上分属于至少4个不同的属。通过与Rainboth的分类系统比对之后,对中国四须鲃属鱼类的分类系统重新进行了以下的修订:①保山四须鲃、软鳍四须鲃和异口四须鲃归入新光唇鱼属;②小四须鲃归入盘齿鲃属;③分布于云南的高体四须鲃实为大鳞四须鲃,大鳞四须鲃应归入高须鱼属;④其余四须鲃属鱼类,抚仙四须鲃、常氏四须鲃、太平四须鲃、云南四须鲃、颌突四须鲃(=洱海四须鲃)、鲂形四须鲃、棱四须鲃、后鳍四须鲃和油四须鲃均归入吻孔鲃属。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文山大窗鱼(Macrothyraspis)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产于云南文山古木早泥盆世坡松冲组华南鱼类大窗鱼一新种——长矛大窗鱼(Macrothyraspis longilanceus sp.nov.)。新种头甲呈头盔形,吻突与角均很发育,中背孔呈后缘前凹的桃形,头甲背面具一对蚕豆形的背窗,纹饰为细小的粒状瘤点,这些特征与属型种——长角大窗鱼(Macrothyraspis longicornis)相似。但新种吻突特别长,约为头甲中长的2 倍,眶孔背位,两个背窗之间脑腔和迷走腔区域相对较宽,两个侧向延伸的角向后倾斜,末端不前翘等,与属型种区别明显,应为该属的一新种。  相似文献   

11.
2006年5月从广西武鸣县城5km的地下龙潭中发现了原花鳅属的一个新种.该新种被命名为多鳞原花鳅(Protocobitis polylepis),与该属唯一已知种无眼原花鳅(Protocobitis typhlops)的豁别特征如下:1) 体背和体侧具淡的色素vs.色素完全退化;2) 除头和腹部外身体其余部分被稀疏鳞片vs.稀疏鳞片仪见于体侧中线;头长为体长24.1%-24.8% vs.19.8%-22.1%;体高为体长16.2%-16.3% vs.11.5%-13.0%:内侧吻须长为头长19.8%-21.O% vs.9.4%-11.8%;外侧吻须长为头长28.6%-30.2% vs.1513%-21.8%;颌须长为头长44.6%-46.0% vs.22.4%-31.8%.  相似文献   

12.
广西高原鳅属鱼类一穴居新种记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3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红水河水系地下河采集到一批盲鱼标本。经鉴定,为高原鳅属Triplophysa一未经发表的新种。新种天峨高原鳅Triplophysa tianeensis sp.nov.与个旧盲高原鳅T.gejiuensis、石林盲高原鳅T.shilinensis、阿庐高原鳅T.aluensis和南丹高原鳅T.nandanensis相似;本新种腹鳍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6,可进一步与个旧盲高原鳅和石林盲高原鳅(腹鳍末端达到肛门,尾鳍分枝鳍条14-15)相区别;本新种背鳍起点位于体之中点、腹鳍起点之后,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可进一步与阿庐高原鳅(背鳍起点靠近吻端、位于腹鳍起点之前,肛门距臀鳍起点仍有一段距离)相区别。本新种与同分布于红水河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riplophysa nandanensis Lan et al.较为相似;但二者区别明显:新种背鳍分枝鳍条7、胸鳍分枝鳍条9、腹鳍分枝鳍条6、背鳍外缘平截、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后者背鳍分枝鳍条8、胸鳍分枝鳍条10~11、腹鳍分枝鳍条7、背鳍外缘凹入、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此外,新种的穴居特征更为显著:眼极度退化、头长为眼径16.8—32.8(25.0)倍、部分个体无色素斑且各鳍无斑点,而南丹高原鳅眼小、头长为眼径4.7~9.0(7.5)倍、体和头背侧密布云状斑且各鳍均具点状斑。  相似文献   

13.
蛇鮈属一新亚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鱼句)属为一群小型鲤科鱼类.蛇(鱼句)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通过对采自云南程海和珠江、闽江、长江、辽河、松花江等水系蛇标本的形态、度量特征进行仔细分析和比较,认为蛇程海种群是蛇的1个新亚种,命名为程海蛇(Saurogobio dabryi chenghaiensis).程海蛇(鱼句)的特征为:吻皮发达,盖过上唇;上下唇布满发达的乳突;体及尾柄极细长,体高为体长的12.7%~15.0%,尾柄高为体长的5.5%~6.1%、为尾柄长的31.8%~39.1%;沿体侧中轴自鳃孔上方至尾鳍基具一浅色暗纹,其上布有6~11个大型棒状黑斑(黑斑长为宽的2~4倍);肛门位于腹鳍长度的中点之后;尾鳍最长鳍条为其最短鳍条的2倍以上;仅分布于云南程海.  相似文献   

14.
平盲蝽属Zanchius Distant属盲蝽科(Miridae)合垫盲蝽亚科(Orthotylinae),其特征为身体背面平,纤弱,淡色;体被浅色半直立毛;头顶较平,近于方形;眼向侧面突出,位于头的前部;头的眼后部分大,不甚细缩;翅合拢时背面平,透明或半透明。目前本届全世界巳记述十二种,在我国,1915年Poppius在台湾发现一种,现又发现两新种。正模和配模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模存南开大学生物系。文中所用长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15.
最近从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收藏的动物标本中,发现下列四种鱼是四川鱼类新纪录:1.粗须铲颌鱼Varicorhinus(Scaphesthes)barbatus(Lin.)地方名:凤鱼。1982.Ⅺ.17.采于秀山县膏田乡簿刀沟。属酉水水系支流梅江的一条小山溪。标本60余尾,测量较大个体标本14尾。全长74—112毫米,体长57—89毫米,体重3.7—12.6克。背鳍条3,8;臀鳍条3,5。第1对鳃弓的鳃耙数左侧18—22/31—36,右侧为18—21/31—37。鳞式为4645V66.5??50。其主要特征是第1对鳃弓外侧鳃耙数较我国其它四种铲颌鱼的为少,须二对,吻须极短,颌须粗长,其长度大于眼径的1/2。生活于山溪流…  相似文献   

16.
四须ba属是一个“大口袋”类群。中国的四须ba实际上分属于至少4个不同的属。通过与Rainboth的分类系统比对之后,对中国四须ba属鱼类的分类系统重新进行了以下的修订:①保山四须ba、软鳍四须ba和异口四须ba归入新光唇鱼属;②小四须ba归入盘齿ba属;③分布于云南的高体四须ba实为大鳞四须ba,大鳞四须ba应归入高须鱼属;④其余四须ba属鱼类,抚仙四须ba、常氏四须ba、太平四须ba、云南四须ba、颌突四须ba(=洱海四须ba)、鲂形四须ba、棱四须ba、后鳍四须ba和油四须ba均归入吻孔ba属。  相似文献   

17.
我国珍稀的中华鲟和白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两种珍稀鱼类——中华鲟和白鲟 ,被国家列为二类重点保护的鱼类。1 中华鲟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属于鱼纲 ,鲟科。为暖温性中国特有的大型溯河性珍稀鱼类。据报道 ,最大的可达 5 6 2 .5 kg。俗称鲟鱼 ,古代称 。  体梭形 ,前粗后细 ,腹部较平 ,截面观为五角形。头大而宽 ,吻长而尖 ,为长三角形 ,侧面为犁形。吻端稍向上翘。口下位、横裂、能自由伸缩。吻腹面有须 2对。眼小、高侧位。鼻孔位于眼的前缘 ,眼间隔宽 ,内陷。鳃孔大 ,鳃耙数为 13~ 34,鳃膜与颊部相连。皮肤裸露 ,较光滑。头部皮肤具有梅花状感觉器。背鳍位于躯…  相似文献   

18.
张庆  杨颖  李明会  周伟  杨炳辉 《四川动物》2007,26(2):382-385
作者比较了采自昆明东北郊的滇蛙Rana pleuraden、昭觉林蛙Rana chaochioensis、华西蟾蜍eufo andrewsi和云南小狭口蛙Calluella yunnanensis的蝌蚪。结果表明,4种蝌蚪口部形态、尾形、出水孔和肛管开口位置在第Ⅰ、Ⅱ期稳定。滇蛙蝌蚪唇齿式为Ⅰ:1—1/1—1:Ⅱ;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尖、短。昭觉林蛙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为尖、短。华西蟾蜍蝌蚪唇齿式为Ⅱ/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钝,几乎呈半圆。云南小狭口蛙蝌蚪无唇齿及唇乳突,口位于吻端,口缘膜状,口部马蹄形,出水孔位于腹部后端中线处;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尖,细长。肛管在下尾鳍基部的开口位置可作为蝌蚪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云南石林盲高原鳅的发现及其分类地位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石林盲高原鳅Triplophysa shilinensis Chen et Yang,sp.nov.是在我国发现的第四种洞穴条鳅鱼类。其鉴别特征为:眼睛完全退化;体半透明;须发达,鼻瓣延长成须状;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分枝鳍条分别为7和14根;体和尾柄较细长。在摒弃趋同演化特征后,综合形态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类似于南盘江高原鳅的祖先曾广泛分布于滇东南一带,后来随着地下河的发育分别进入个旧卡房笆蕉箐溶洞和石林尾博邑溶洞。在溶洞间的地理隔离作用下,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各自形态特点,最终分别演化成为目前的石林盲高原鳅和个旧盲高原鳅。本文还依据朱松泉的条鳅分类系统,订正了如下2个种:个旧盲高原鳅Triplophysa gejiuensis (Chu et Chen)、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Yang et al.)。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西金线鲃属一新种(鲤形目,鲤科,鲃亚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年5月作者于广西环江县驯乐乡顺宁村采集到金线鲃属盲鱼5尾,经鉴定为一新种.新种眼睛完全退化,头后急剧隆起但尚未形成额骨突等体型特征与无眼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nophthalmus Chen et Chu,1988相似,而明显有别于属内其他物种.但两者在以下性状上又存在明显区别:1)新种背鳍硬刺纤弱;而无眼金线鲃的背鳍硬刺比较粗壮;2)新种背部自额骨后隆起,但是额骨顶部并不隆起;无眼金线鲃则自眼眶上方的额骨顶部开始显著隆起,直至肩部;3)新种侧线平直;无眼金线鲃的侧线在腹鳍和臀鳍之间的上方有一比较明显的向上弯曲;4)新种胸鳍长,超过腹鳍起点;无眼金线鲃胸鳍不超过腹鳍起点;5)分布区亦有所不同,新种分布于柳江水系;无眼金线鲃则分布于南盘江水系.此外,在一些可测性状上二者亦有区别,在标准长与体高和头长的比例、尾柄长与尾柄高的比例、侧线鳞的数目等性状上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