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对陕西黄土高原洛川县和黄陵县优质苹果产区不同类型的苹果园植物多样性及其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确定不同苹果园内果树林下的植物优势种,并利用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不同植物优势种群对果园昆虫多样性的影响,以探讨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其昆虫群落的关系.结果显示:(1)果园野生植物种类丰富,共有24科53属62种,其中17科41属51种存在于果园树下,11种存在于果园内的生境岛屿,且菊科植物种类最多,达14种;(2)抱茎苦荬菜、狗尾草、丝毛飞廉、灰绿藜、刺儿菜、田旋花为该地区果园植物优势种,其重要值依次为0.36、0.22、0.22、0.18、0.17、0.14;(3)反枝苋为优势种的果园昆虫种类、数量最多;(4)刺儿菜和田旋花为优势种的果园益虫和害虫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73 5、0.755 0和0.879 9、0.360 2.研究表明,在果园保留刺儿菜和田旋花有助于提高果园天敌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有益于果园害虫的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4.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大型草食动物放牧是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对草地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的驱动作用。昆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以及其功能与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大型草食动物与昆虫存在密切联系,放牧对草地昆虫多样性或有正向、或负向、或无明显作用,这依赖于放牧管理方式、昆虫类群以及草地类型。放牧必然通过直接(采食、践踏或粪尿)或间接(植物群落组成或植被结构)作用对昆虫多样性产生显著的影响。当前,关于大型草食动物放牧对草地昆虫多样性影响研究较多,但是,从研究系统性、深入性和延续性来说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对放牧对草地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于理解放牧管理的草地昆虫多样性变化规律,以及为积极探索维持草地昆虫多样性的长期有效的科学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济南地区直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济南地区位于鲁中丘陵山区和黄河冲积平原交接地带 ,境内生境丰富多样。研究不同生境中直翅目昆虫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现实的应用价值。近来对该地区直翅目昆虫的研究成果已有报道[2 ,3 ,6 ],但有关多样性的工作还少有研究。作者于 1 994年对本地区的直翅目昆虫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应用生境型的概念[9,13],将直翅目昆虫分布的 1 3种生境划分为 5个生境型[2 ]。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直翅目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及环境等因素与群落多样性的关系。1 自然条件概况济南位于山东省中部 ,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鲁中丘陵… 相似文献
6.
刈割对苜蓿人工草地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运用物种丰富度 (S)、个体数量 (N)、申农指数 (Shannon' s index,H′)、均匀度指数 (E)作为多样性分析的综合指标 ,分析了不同刈割次数苜蓿人工草地昆虫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刈割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主要是部分稀有害虫种类 ,对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影响较小。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 ,害虫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刈割对天敌的种类及数量影响较小 ,其影响主要发生在刈割初期。苜蓿人工草地昆虫各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标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呈明显的差异和规律性 ,且受刈割次数的影响较大。当 6月上旬苜蓿进入现蕾末期和开花初期时 ,正值害虫始盛期 ,蚜虫、蓟马、盲蝽等优势类群的虫口数量很大 ,总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很低 ,此时刈割 ,可以有效地降低优势害虫类群的虫口数量 ,提高各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 ,增强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 ,使第 2茬苜蓿的害虫数量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在苜蓿种子生产田 ,当 6月上旬害虫进入始盛期后 ,数量开始急速增长 ,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近自然森林经营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的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6种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昆虫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获得昆虫标本9542头,隶属于7目,68科,187种,以双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为优势类群。研究结果表明:6种林分类型中的昆虫在物种和个体数上存在差异,相似性分析显示群落结构均不相似;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华北落叶松纯林和其它类型的混交林均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林分类型中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是影响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且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对植食性类群的控制作用较强;稳定性分析显示6种林分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多样化松林中昆虫群落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马尾松和湿地松是我国南方的2种主要松树。通过对6种不同林分结构下的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内昆虫群落调查与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2种松树内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无显著差异,混交林中的昆虫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比纯林多,尤其以捕食天敌类群的种类和数量更为明显。整个昆虫群落和植食类群多样性指数以湿地松林内较大,而天敌(捕食类群和寄生类群)多样性指数则以马尾松林较高。从不同林分结构下昆虫多样性的比较来看,混交林内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明显地高于纯林。但不同林分结构下昆虫多样性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层格局而变化,松树北面和东面各样地之间的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而南、西面之间差异较小;树冠层各样地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枯枝落叶层和树干层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还进一步讨论了混交林中昆虫群落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麦田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2年对麦田昆虫群落的系统调查,共查得昆虫11目、62科1、13种,其中植食类51种、捕食类23种、寄生类24种、腐食和食血类15种,种类数和个体数分别占群落总数的45.13,20.35,21.24,13.27%和92.89,2.19,3.63,1.35%。麦田昆虫群落可划分为4个营养层、6个功能团和19个类群,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是绝对的优势种,其数量变动决定着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季节动态。麦田昆虫群落多样性表现为前期和后期高、中期低的时间格局,类群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最为相似,可用类群多样性代替物种多样性进行群落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揭示云南蚂蚁多样性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滇东南地区的蚂蚁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滇东南地区5个垂直带共采获蚂蚁7亚科57属202种;各样地蚂蚁群落主要指标为:物种数目6~49种(平均24种),个体密度0.7~5 943.6头/m~2(平均560.5头/m~2),多样性指数0.1693~2.6382(平均1.6574),均匀度指数0.0771~0.8022(平均0.5468),优势度指数0.0012~0.9031(平均0.2733);蚂蚁群落间相似性系数0.0333~0.3810,处于极不相似至中等不相似水平。结论认为,滇东南地区栖息着丰富的蚂蚁种类,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垂直带上蚂蚁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主要受气温制约,具体表现为纬度和海拔对蚂蚁群落的影响。该地区蚂蚁群落主要指标普遍表现出多域效应现象,除了地形和森林结构因素外,主要受到人类干扰影响,应当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对该地区蚂蚁群落加以保护,以便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农业景观中的自然、半自然生境等非农生境可为传粉昆虫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栖息地、繁殖地、避难所等,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巩义典型的山地-丘陵-河川混杂的复杂景观和民权的平原农业简单景观为研究区,分析不同景观背景下传粉昆虫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巩义研究区内累计捕获传粉昆虫18582头,民权研究区内累计捕获传粉昆虫18518头,优势传粉昆虫功能群为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等;(2)景观复杂度更高的巩义研究区的传粉昆虫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均匀度均显著高于民权研究区;存在大面积农田斑块的平原景观中则有更多的优势传粉昆虫个体;(3)农田斑块中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但林地物种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则相对稍高些。农田斑块在作物花期能有效的提高传粉者种群密度,但林地等自然、半自然生境对于维持传粉者多样性和食物缺乏期种群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为确保农业景观中传粉者的多样性与传粉服务的稳定,一方面要关注自然、半自然生境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不同景观背景下异质性特征对不同生物类群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太湖湿地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太湖湿地昆虫群落的结构和变化规律,对太湖湿地各生境样点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共获得昆虫标本24968号,隶属于13目88科301属318种;半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等为优势类群.各样点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特征值为湿地恢复示范区>渔阳山>三山岛>三洋村>灵湖村,优势集中性指数的特征值比较为:湿地恢复示范区<渔阳山<三洋村<三山岛<灵湖村.各样点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表现一致.在时间序列上渔阳山样点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波动最小.昆虫群落的极点排序表明渔阳山和湿地恢复示范区样点昆虫群落是最相近的.主分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太湖湿地昆虫群落主要受捕食性和植食性昆虫群落的影响.湿地恢复示范区样点昆虫群落内天敌昆虫比例偏低,降低了昆虫群落对外界扰动的缓冲能力.综合昆虫群落的各项分析结果发现渔阳山样点昆虫群落稳定性最高,三洋村样点昆虫群落稳定性最低. 相似文献
16.
Aims The community succession theory is much debated in ecology. We studied succession on Zokor rodent moun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address several fundamental questions, among them: (i)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does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converge towards one community state or multiple states depending on the initial colonization? (ii) Do mound communities located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communities exhibit different assembly trajectories?Methods In a sub-alpine meadow, we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80 mound communities at several successional stages in three different background communities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management histories and compared their chang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over time was analyzed with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and ordination methods. The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species were evaluated at each successional stage, and the degree of convergence/divergence among communities was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wo beta-diversity indices.Important findings During secondary succession, species richness of mound communities changed over time, and this change was dependent on the background community. Five life-form groups exhibited different dynamic patterns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plant cover.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e degree of species co-occurrence between communities increased over time since disturbance. There was much variation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t earlier stages of succession, but communities on older mounds became mo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ir surrounding vegetation over the course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Post-disturbance succession of Zokor mound communities transitioned from 'multiple alternative states' to 'background-based deterministic community assembly' over time. Tradeoffs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colonization,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ife-forms and mass effects within a limited species pool are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convergence of mound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7.
宁夏水洞沟湿地昆虫群落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洞沟湿地昆虫计11目84科182种。其中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个体数量和种数较多,占个体总数的60%以上。植食性昆虫较捕食性和中性昆虫多。昆虫物种丰富度较高,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群落种-多度曲线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捕食性群落的优势度随季节变化较大,植食性和中性昆虫群落的优势度随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浙江主要桃产区(嘉兴、富阳、奉化)桃园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本实验使用马来氏网法、灯诱法、黄盘法等采集各桃园昆虫,并鉴定到科、属、种,将其分为天敌类昆虫、害虫类昆虫,进而筛选出优势种等。结果显示,共采集昆虫标本23247号,其中嘉兴桃园13826号,富阳桃园5577号,奉化桃园3844号;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为优势类群。不同桃园昆虫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富阳奉化嘉兴,物种丰富度为富阳奉化嘉兴,优势集中性指数为富阳奉化嘉兴。稳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富阳桃园昆虫群落中,天敌类昆虫对害虫类昆虫能起到较好的调控,拥有较强的适应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综合以上各项昆虫群落分析的结果,表明富阳桃园的昆虫群落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脆弱的高寒草甸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藏香猪翻拱土壤并取食地下草根层,是藏族自治区一种特有的放牧类型,关于该放牧类型对藏区高寒草甸的影响尚缺乏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流域的典型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高寒草甸类型(陆生草甸与沼泽化草甸)中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对藏香猪翻拱型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翻拱型放牧显著降低了植被盖度(63.5%)、地上生物量(84.6%)与地下生物量(97.4%),并促进植物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再分配。翻拱型放牧下随着植被盖度与生物量降低,植物竞争强度减小,植株高度与空间利用率提高。然而,不同草甸类型中的植物群落结构对翻拱型放牧表现出差异响应。陆生草甸上的群落组成基本未变,而沼泽化草甸上的优势植物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yessus)向1年生水生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演替。土壤含水率是导致植物响应差异的关键驱动力。综上,藏香猪翻拱型放牧对植物生物量及盖度等特征均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高寒草甸生物量积累锐减,而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放牧干扰与土壤水分、空间竞争协同作用的结果,反映出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对放牧干扰的差异化响应。研究区域环境特征与放牧干扰的耦合关系,可以为藏香猪放牧作用下的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