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长江三峡库区种子植物的中国特有分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报道了分布于长江三峡库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及特有植物在库区的水平与垂直分布概况,对库区的特有分布的特点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云南昭通北部地区种子植物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6年实地采集的4500余号标本,从科、属、种水平对昭通北部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成分复杂,有159科640属1864种.(2)种子植物区系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北温带分布属127属,泛热带分布属99属,东亚分布属93属,热带亚洲分布属54属,4种类型共占总属数的60,94%,是该区种子植物区系主要来源.(3)该区植物区系较之滇中高原的小百草岭更近于华中植物区系的梵净山,应隶属于中国-日本植物亚区之华中区系,而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明显不同.(4)该区有中国特有科1科珙桐科,东亚特有科10科、中国特有属27属、中国特有种1063种,特有种的比例高达57%.丰富的特有成分,表明该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独特性.该区植物区系具有深刻的热带亚洲的历史背景,而现代植物区系总体上已经是东亚植物区系中的华中植物区系性质.  相似文献   

3.
华中地区藤本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湖南和湖北两省为代表对华中地区藤本种子植物的区系进行了研究。本区共有藤本种子植物62科175属838种,其中土著种类有60科159属784种。在科、属、种的水平上对藤本种子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统计和分析,并对本区藤本种子植物与邻近地区的关系、本区内的藤本种子植物的地带性分异进行了探讨。统计表明,本区藤本种子植物种数占该区种子植物总种数的11%,且61.7%的种类主要集中在30种以上的大科中;热带分布型明显多于温带分布型;泛热带、热带亚洲、东亚(中国)特有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科属比较集中,其中许多属为古老成分;本区藤本种子植物特有成分丰富,计有东亚特有科1科、中国特有属6属、中国特有种507种(其中华中地区特有种35种)。通过研究认为:本区藤本种子植物具有种类丰富、分布类型多样、特有成分较多、区系较古老的特点;与本区的全部种子植物区系相比,藤本种子植物区系的热带性更强,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性,并与喜马拉雅及中国西南有较强的地理渊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区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了分布区的概念和分布区周界的划定方法,认为邻近距离平均法(mean propinquity method)对划定分布区的周界具有较大的科学性和可用性。根据247幅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区图及其属内各种在属分布区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我们将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本文还对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布区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与植被和植物区系界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制约分布区形状和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并指出种在属分布区内的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次一级植物区系分区或植被区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地考察和标本采集鉴定的基础上,对云南省元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的组成、分布区类型和区系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66科835属2 080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属8种;被子植物166科835属2 072种;种子植物区系表现出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种子植物区系为东亚植物区系,隶属于中国一喜马拉雅植物亚区,起源上受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影响很大;特有类型丰富,有东亚特有科3科,中国特有属5属,中国特有种647种.  相似文献   

6.
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龙虎山有野生种子植物851种,隶属136科536属。龙虎山区系世界分布科占25.0%,热带分布科占59.6%,温带分布科占15.4%。热带分布占本区系总属数的80.6%;温带分布占本区系总属数的18.4%,中国特有分布属占1.0%。龙虎山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和岩溶区系性质,特有现象较丰富。  相似文献   

7.
中国种子植物物有属的分布区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讨论了分布区的概念和分布区周界的划究方法,认为邻近距离平均法对划定分布区的周界具有较大的科学性和可用性。根据247幅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分布区图及其属内各种在属分布区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我们将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本还对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布区和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与植被和植物区系界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制约分布区形状和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并指出种在属分布区内的分布规  相似文献   

8.
湖南武陵源种子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武陵源共有种子植物171科、742属、1468种(含栽培种,下同)。其中裸子植物8科、24属、39种;被子植物163科、718属、1429种。在科属种不同的水平上对武陵源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武陵源种子植物区系属的成分中,北温带分布类型占明显优势,共有389属,热带分布类型次之,共289属,东亚和中国特有分布也是非常重要的区系成分之一,共139属。可见,武陵源植物区系不仅兼容了丰富的热带和温带成分,而且还显示出其在华中植物区系中的重要位置。另外武陵源植物区系还有许多珍稀、古老、孑遗、原始植物成分。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在对德夯风景名胜区种子植物进行多次野外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从科、属、种层面、不同特殊生境类型,并与邻近地区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探讨德夯的植物区系特征,深入揭示该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和地位,为该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德夯种子植物类群丰富,该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54科710属1 626种,分别占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94.48%、83.43%、54.00%,分别占湖南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3.33%、54.20%、33.46%。(2)该区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科含12个分布区类型,属含14个,种含15个,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均以泛热带分布型所占比例最高,种的地理成分以中国特有分布型所占比例最高;特有现象明显,该区含7个东亚特有科、2个中国特有科,27个中国特有属,588个中国特有种,其中含39个华中特有种,29个武陵山地区特有种和6个德夯特有种。(3)该区植物区系成分随生境不同出现分化,台地、悬崖、谷地3种代表性生境区系成分差异明显,和邻近的壶瓶山、小溪、乌龙山3个地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总体上,德夯风景名胜区植物区系具有东亚植物区系特征,在武陵山地区植物区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曹晓杰  曹伟  张悦  郭佳  高燕 《植物研究》2022,42(5):753-761
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种系分化及演化进程,推进特有植物保护工作,本文对东北地区内分布的中国特有植物、东北地区特有植物和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植物的物种组成、科属结构、生活型组成、区系特征和地理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内共有中国特有植物289种、东北地区特有植物109种、长白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植物154种、大兴安岭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植物16种、蒙古草原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植物10种、华北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植物20种。②各类特有植物中均以草本植物种数最多,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乔木、灌木和藤本相对较少。③中国特有植物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山脉和长白山山脉。④东北地区特有植物集中分布地区与东北地区主要山脉走向一致,说明东北地区特有植物以山地起源植物为主。⑤长白植物区系地区植物特有性较强,表现出区系较为成熟的性质。大兴安岭植物区系地区、蒙古草原植物区系地区和华北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性较弱,表现出区系较年轻的性质。⑥长白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植物集中分布在吉林长白山山脉和长白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上。大兴安岭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植物在区内分布较均匀,华北植物区系地区和蒙古草原植物区系地区特有植物在区内分布较零散。  相似文献   

11.
丰都车前(Plantago fengdouensis)为近年在三峡库区消涨带发现的一特有植物。通过多年的调查,发现该种仅分布于重庆市忠县、丰都县和巴南区等3个长江江心岛上,总共290株。随着三峡水库的逐步蓄水,丰都车前的自然分布区将于2006年全部水淹,使其成为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导致自然生境和野生居群全部毁灭的唯一的草本植物。为保护这一即将野外灭绝的稀有植物,在对其地理分布、生态学和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形态特征、年生长周期和生殖值与同属植物车前(P.asiatica)和北美车前(P.virginica)进行了调查、试验和比较研究,表明丰都车前果期长、种子不适宜长距离传播和生殖值低以及长江水淹干扰是其狭域分布和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同时探讨了其迁地保护策略,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Yang F  Liu W W  Wang J  Liao L  Wang Y 《农业工程》2012,32(2):89-98
The new hydrological regime brought about by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s the absolute opposite of the natural flood rhythms of the Yangtze River. Flooding timing, duration, frequency, rate of change and magnitud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GR), as important factors in affecting riparian vegetation,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natural Yangtze Rivers’. The riparian vegetation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stabilizing riverbanks, maintaining local biodiversity and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Pre-dam and postdam riparian vegetation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were investigated in 2001 and 2009, respectively. The investigation of pre-dam riparian vegetation in 2001 showed that about 405 vascular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240 genera of 83 famili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natural water-level-fluctuation zone (WLFZ) of the Yangtze River. However, only 231 vascular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169 genera of 61 families were found in the WFLZ of the TGR in 2009. The changes in riparian vegetation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bald WLFZ with a 30 m magnitude in the TGRA. Although certain perennial species could be repeatedly detected in both field surveys, these are unsuitable for revegetation in the WFLZ of the TGR. This unsuitability is due to their survival via seed germination, and death in subsequent winter flooding. We propose a list of local plants that may be used to recover and re-establish riparian vegetation in the WFLZ of the TGR. We suggest that numerous physiological experiments be performed to assess how the adaptable mechanisms of riparian plants from the TGRA will respond to winter flooding. Endangered wetland shrub species such as Rhamnus tzekweiensis and Buxus ichangensis, which are confined to the riverbank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TGRA, should be conserved.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消涨带维管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三峡库区消涨带是指三峡库区范围内长江进一步充及其支流由于江(河)水水位季节性涨落。导致其沿江(河)两岸土地出现周期性淹没而自然形成的带状区域。该带维管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植物种类比较丰富,计有维管植物83科,240属,377种,26变种和2变型;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温带成分占优势;区系组成表现进化性,生活型组成以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地方特有成分不多,但中国特有种类比较丰富;带内不同区段物种丰富度有差异。干流多于支流,奉节以东多于奉节以西,带上部多于带中部和带下部;优势现象明显,表征类型丰富。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秭归县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秭归位于三峡库区,为坝上库首第一县,其种子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38科703属1662种,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多,植物区系具有古老,孑遗,原始性,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性质明显,泛热带成分丰富,并与热带成分有较广泛的联系,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有现象明显,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对其分布特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系与四川共有成分最多,与华中植物区诸省联系最密切,从而与川东-鄂西为我国三大特有中心之一的观点相一致,也支持吴征镒华中植物区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丰都车前(Plantago fengdouensis)为近年在三峡库区消涨带发现的一特有植物。通过多年的调查,发现该种仅分布于重庆市忠县、丰都县和巴南区等3个长江江心岛上,总共290株。随着三峡水库的逐步蓄水,丰都车前的自然分布区将于2006年全部水淹,使其成为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导致自然生境和野生居群全部毁灭的唯一的草本植物。为保护这一即将野外灭绝的稀有植物,在对其地理分布、生态学和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形态特征、年生长周期和生殖值与同属植物车前(P.asiatica)和北美车前(P.virginica)进行了调查、试验和比较研究,表明丰都车前果期长、种子不适宜长距离传播和生殖值低以及长江水淹干扰是其狭域分布和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同时探讨了其迁地保护策略,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区不同生活史植物群落随海拔梯度及水库干流沿程的空间分布规律,于2017年8月至2017年9月对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区植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的植物物种丰富度随距大坝里程距离的缩短而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2)三峡水库消落区不同生活史类型植被群落盖度对水淹梯度胁迫的响应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随着消落区高程的升高,一年生植物对消落区植被覆盖度的贡献逐渐增加,而多年生植物对植被群落覆盖度的贡献逐渐降低。但是,在消落区的任一高程区域,多年生植物物种盖度均要大于一年生植物物种盖度。(3)采用TWINSPAN植被分类方法可对9个样地607个样方的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划分为25个组,其中苍耳+狗牙根群落Ass.Xanthiumsibiricum+Cynodon dactylon(含213个样方)、狗牙根群落Ass.Cynodon dactylon(包含137个样方)、狗牙根+香附子群落Ass.Cynodon dactylon+Cyperus rotundus(含55个样方)、狗牙根+酸模叶蓼群落Ass.Cynodon dactylon+Polygonum lapathifolium(40个样方)、苍耳+藿香蓟群落Ass.Xanthiumsibiricum+Ageratum conyzoides(38个样方)等为消落区的优势植物群落,群落特征明显表现出对水位涨落及小生境差异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王欣  高贤明 《植物生态学报》2010,34(12):1404-1413
根据三峡水库水位运行时间, 设计了30、75、115、155、195和240天共6个水淹时间梯度(T-1、T-2、T-3、T-4、T-5和T-6), 采用模拟水淹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水淹时间对三峡消落带4种常见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稗(Echinochloa crusgali)、金狗尾草(Setaria pumil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1)随着水淹处理时间的增长, 这4种植物的萌发率基本上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稗和荩草在T-1-T-5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对照(CK) (p < 0.05), T-6和CK之间差异不显著。金狗尾草T-2、T-3的萌发率显著高于CK (p < 0.05), T-1、T-4-T-6与CK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马唐在水淹处理(T-1-T-6)的萌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CK), 但长时间水淹处理(T-4-T-6)对萌发的促进作用要低于短时间水淹处理(T-1-T-3)。这说明一定时间的水淹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并提高种子萌发率。2)一定时间的水淹处理加快了稗、金狗尾草、马唐和荩草的萌发进程。对照组种子的日萌发率较均匀, 萌发曲线较平缓。而水淹处理的种子多集中在3-5天内大量萌发。和对照相比, 一定时间的水淹处理显著提高了这4种植物种子的萌发指数, 缩短了种子的萌发持续时间, 提早了种子萌发高峰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的时间。长时间的水淹对种子的萌发进程影响不大。3)总体来说, 稗、金狗尾草、马唐和荩草在各个处理下的萌发率均较高(> 40%), 可以考虑作为三峡消落带植被恢复的备选物种。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消涨带植物群落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三峡库区消涨带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分析。TWINSPAN将122个样方分成19类,可归为4个植被型,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与环境梯度间的关系,并在DCA分布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DCA分布图的对角线基本反映了水淹时间长短和土壤湿度高低,表明水淹时间和土壤湿度是该区域植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对消涨带不同部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的分析为筛选耐水淹物种、进行三峡水库消涨带的植被恢复提供了物种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e drawdown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was assumed to be completely formed in 2009 and the water level would range from ~145 m in flood season (summer) to ~175 m during non-flood season (winter). The soil seed bank is an important propagule source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the soil seed bank to revegetate the drawdown zone of this region, we examined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rminable soil seed bank and the establishe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vegetation patterns. A total of 45 soil samples at four sites was collected to examine seed bank density, species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using the seedling-emergence method. Forty-five species (from 20 families) germinated from the soil seed bank, and the average seed density was 4578 m−2. The seed bank was dominated by annual plants, suggesting reestablishment of some above-ground species was plausible. However, most established woody plants and perennials were absent from the seed bank indicating a low probability of reestablishment for non-annuals through the seed bank. Thus, due to low species compositional similarity to extant vegetation and the dominance of annual plants, the soil seed bank had a low potential to restore pre-dam vegetation in the drawdown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but its potential as a propagule source should be considered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drawdown zone for vegetation co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