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麦里地区的恐龙沟和五彩湾两地的石树沟组的中、下部层位中,发现了一些迷齿类化石,包括一些零散的脊椎骨和头骨碎片化石。石树沟组的时代当前一般认为是晚侏罗世的,也有人认为是中侏罗世晚期的。这是我国首次在侏罗纪地层发现迷齿类化 相似文献
2.
<正> 197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博物馆组成的野外队,在南江县境内进行侏罗系脊椎动物化石野外调查时,于南江县城郊的崔家沟,发现了两个十分完整的三列齿兽头骨和部份骨骼,化石产自上沙溪庙组下部的地层中。在我国关于三列齿兽科的早期记录,主要来自云南禄丰盆地的下禄丰组。1965年,在万县地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安徽淮南地区晚新生代洞穴、裂隙堆积中发现的鬣狗化行。材料系2003年至2006年间由本文作者之一(金昌柱)等在淮南市八公山区进行地层古生物调查时,于大居山老洞、西裂隙及大顶山裂隙的堆积物中采集到的。与鬣狗伴生的其他哺乳动物属种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地质断代意义。大居山老洞有Pliopentalagus huainanensis、Kowalskia sp.、Nan- nocricetus mongolicus等,西裂隙有Sericolagus sp.、Mimomys sp.、Equus sanmeniensis等,大顶山裂隙则有Lepus sp.、Ailuropoda sp.、Homotherium ultima等。所发现的鬣狗化石包括Adcrocuta extmta、Chasmaporthetes lunensis和Crocuta crocuta三种其中Crocuta crocuta至少包括三个个体;其他两种则只有一个个体。淮南的鬣狗种类跨越了晚中新世至晚更新世。Adcrocuta eximia为欧亚大陆晚中新世的特有种,为鬣狗科中朝食骨方向演化的类群;体型和前臼齿主尖与晚中新世较原始的属种(如Hyaenictitherium)相比,都有壮大的趋势。Chasmaporthetes地理分布最广,除欧亚大陆有多处化石记录外,还出现于北美洲的晚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动物群中。修长的肢骨与尖利的颊齿表明了其擅长奔跑的能力和主动猎食的习性。该属在淮南的出现突出反映了一种相对开阔的古地理环境。Crocuta crocuta在大居山西裂隙与大顶山裂隙中都有发现。斑鬣狗分布于中国多处的中-晚更新世地点,包括台湾的澎湖列岛。在前臼齿的形态上,C.crocuta与Pachycrocuta相似,比A.eximia的宽大,具有更为进步的特征。这说明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Crocuta极可能完全取代了Pachycrocuta。迄今在安徽Pachycrocuta仅发现于和县与繁昌的洞穴堆积中,由于目前确定高分辨率的洞、裂隙堆积物的地层年代较为困难,安徽的有关动物群足否记录了这个替代事件有待于进一步工作。淮南的鬣狗化石至少涉及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动物群:一为Adcrocuta eximia所代表的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Crocuta所代表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动物群。Chasma- porthetes lunensis的出现对于年代的确定并无太大帮助,但具有草原习性的Chasmaporthetes却为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分析和重建提供了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记述的是在禄丰腊玛古猿化石产地发现的长臂猿类化石,它是一种与上猿较为相似而又具有一些进步性质的长臂猿类。它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晚中新世此类化石记录稀少的状况,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长臂猿类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现生长臂猿起源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化石依据。鉴于它的形态特征和地史分布,作者把它订为一新属新种Laccopithecusrobussus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7.
自許耐首次发表了在中国发見的迷齿兽以来(1958),我們陆續累积了一些这一类化石的材料。虽然这些材料也很破碎,但还有必要把它們記述一下,以补足武乡、榆社区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羣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前袁复礼在新疆吉木莎尔大龙口烧房沟上部、河东红山顶所发现的阔口龙已订为袁氏阔口龙(即加斯马吐龙)(野外号600068,杨,1963)。在整理这一材料时曾于碎骨中发现一下颌骨的碎片。初步鉴定应属大头龙类。标本编号 V.3234。这是这一层所发现的唯一迷齿类化石,也是发现的最老的这一类化石。兹简述如下:化石为一长约8毫米、中部高约7毫米、上部厚约4.5毫米的一下颌骨碎片。一共保存了三个牙齿的断裂面。左侧的一个受磨蚀较甚。图版上的上图表示下颌外侧,具有粗的条纹和沟,其靠近下边的一条横纹表示齿骨和夹骨的界限。下图表示下颌内侧,条纹不如外侧者显著。右侧较薄的一端应当作前端,而左侧较厚者则为后端。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上厚下薄,内较平而外凸出。照这样的解释,此下颌应代表一左下颌的中部。最有意思的是关于牙齿的构造。在图版中间的一图可以清楚地看出牙齿的切面,可 相似文献
9.
这里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晚古新世浓山组的四种蹠行类,其中有两新种。在亚洲古新统中,蹠行类分布相当广泛,一直延存到晚始新世。亚洲蹠行类从臼齿形态上看,可分为Bemalambda型和Archaeolambda型,前者包括阶齿兽科,还有翼齿兽科;后者有古脊齿兽科、牧兽科和全脊齿兽科。这两个类群可能在古新世早一中期已分化,或许可代表两个超科。我国古哺乳类工作者一般认为冠齿兽的起源与伪脊齿兽类有关,而伪脊齿兽类的牙齿形态与踝节类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在系统上与可能源出于Deltatheridium状动物的Pantolambda状动物不同。而裂齿类和蹠行类之间分化早,形态差异明显,另为目也许较好。所以,这里使用蹠行目(Taligrada)做于Pantolambda状动物的目名。这里将弗辽洛夫等订的Archaeolambdatrofimovi归入周明镇等创建的Convallisodon。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省路南县路美邑地区发现的五种始新世化石獏类。这是西南地区该类动物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另外,本文对当时獏类在我国的分布以及它们与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化石獏类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