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黏膜是很多病原体入侵机体的重要入口,黏膜疫苗能诱导产生黏膜保护性免疫应答和系统性免疫应答,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入侵和繁殖。但多数候选黏膜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免疫效力及保护作用还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佐剂或载体的使用改善了黏膜疫苗存在的不足,使黏膜疫苗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综述了提高黏膜免疫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肿瘤疫苗包括肿瘤治疗性疫苗和肿瘤预防性疫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罹患传染病或接种疫苗可降低发生肿瘤的风险,为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新思路。近年来,肿瘤预防性疫苗尤其是抗致癌病原体预防性疫苗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乙型肝炎疫苗已证实对原发性肝癌具有预防作用,预防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上市并广泛应用,预防胃癌的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也已进入临床研究。其次,以肿瘤抗原作为有效成分也是制备肿瘤预防性疫苗的一种新思路。简述了病原体感染及疫苗接种对发生肿瘤危险性的影响,并对肿瘤预防性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概述。  相似文献   

3.
研制能同时诱导有效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的疫苗是预防黏膜感染病原体的理想目标。消化道具有许多产生黏膜免疫的位点,包括口腔、胃和小肠等。理想的口服病毒疫苗不仅能诱导较好的局部及远端黏膜免疫,也能产生较好的系统免疫,而且还因为具有无痛接种、可自行服用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由于人消化道环境及黏膜免疫的复杂性,目前成功上市的人口服病毒疫苗仅限于3种减毒活疫苗。本文将从消化道黏膜免疫的特点、当前口服病毒疫苗种类及研究现状、口服病毒疫苗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期望对我国人口服病毒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黏膜免疫系统是大部分人类病原体的主要靶标,因而,黏膜区室特异、强烈、先前存在的免疫应答也许能预防感染。但是,关于黏膜部位保护机制的矛盾的观点证明缺乏认识人类黏膜免疫系统的知识。开发黏膜疫苗的另一个主要障碍是,应用于黏膜的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通常比较弱。为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需要有潜在的黏膜佐剂和/或投递系统。佐剂通过延长抗原的释放、靶向APCs以及直  相似文献   

5.
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不同剂量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黏膜免疫的佐剂效力。设单独免疫LBP组和不免疫组作为对照,BALB/c小鼠以滴鼻方式免疫两次,间隔三周,二次免疫后两周收集小鼠血清、鼻洗液和脾脏淋巴细胞。结果显示血清中甲流特异性IgG和HI抗体滴度与接种疫苗剂量呈正相关,LBP的添加可提高体内抗体水平。高剂量组小鼠鼻洗液中也检测到特殊异性sIgA。单独疫苗组和添加佐剂组均能在体内诱导产生IgG1和IgG2a,所有组别IgG1抗体水平均略高于IgG2a,表明滴鼻接种裂解疫苗诱导Th1/Th2混合型免疫,LBP对Th1和Th2型免疫反应均有增强作用。高剂量疫苗添加LBP佐剂组小鼠脾脏细胞分泌IFN-γ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别,表明其在小鼠体内诱导了较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以上实验结果均证实LBP可以作为佐剂增强甲流裂解疫苗经黏膜途径免疫时的免疫效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重组戊型肝炎抗原(HEVAg)-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抗原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产生免疫应答。制备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后,通过皮下、滴鼻、口服途径接种Balb/c小鼠,每隔4周加强免疫两次,HEVAg与铝盐佐剂(铝佐剂疫苗Al_2O_3-Ag)为对照组,一定时间内检测抗体及细胞因子的应答水平。结果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滴鼻、口服途径黏膜系统中诱导产生较高滴度的IgA抗体,ELISPOT结果显示鼻腔、唾液腺中IgA ASCs数量显著增加;皮下途径诱导产生较高滴度的IgG抗体;常规铝佐剂疫苗相比于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诱导较强的IgG抗体水平,未诱导产生黏膜免疫应答;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诱导产生较强细胞免疫应答,皮下接种途径IFN-γ、IL-4生成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免疫组。与铝佐剂疫苗相比,HEVAg-PLGA纳米颗粒抗原能有效诱导产生系统免疫及黏膜免疫应答,显示HEVAg-PLGA有潜力成为备选HEV黏膜疫苗抗原,同时展示PLGA颗粒作为黏膜系统抗原递送载体及黏膜佐剂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有多种临床相关的病毒预防性疫苗未被开发出来,其中包括人免疫缺陷病毒等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病原体。目前,疫苗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添加佐剂来解决。因为纳米颗粒的化学和结构特性具有提高免疫原性的功能,因此它们作为疫苗佐剂得到了广泛研究。纳米佐剂已应用到病毒疫苗领域中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旨在综述纳米佐剂的特点与分类及其在病毒疫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在美国每年数百万剂预防疫苗给儿童和成人接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很少见。但是由于疫苗使用量大,包括死亡在内的与疫苗接种时间相关的偶合性不良事件的确发生。当死亡发生在疫苗接种后短时间内,死者亲人和其他人自然而然会质疑死亡是否与疫苗接种有关。大量的证据表明疫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PorA、PorB和Class4对流感裂解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从中挑选出最有效的流感黏膜佐剂,为发展流感黏膜疫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流感三价裂解抗原按比例与PorA、PorB和Class4非共价结合,滴鼻免疫Balb/c小鼠3次,采取间接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及抗体亚型,检测鼻咽、肺、小肠和阴道冲洗液中IgA效价,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中HAI效价。结果PorB重组蛋白佐剂组较无佐剂的流感裂解抗原组在提高小鼠早期免疫应答的同时诱导较强的系统免疫应答和黏膜免疫应答;PorA组也有黏膜佐剂的功能,但和无佐剂的流感裂解抗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蛋白体的三分子中,以PorB为佐剂的流感黏膜疫苗不仅提高了抗原的系统免疫应答,而且诱导了较强的小鼠呼吸道、生殖道的局部黏膜免疫应答,为流感黏膜疫苗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流感病毒是呼吸道传染病毒,增强疫苗接种诱导的黏膜免疫反应对于预防流感尤为重要。目前,流感病毒疫苗主要为病毒灭活疫苗,且通过肌肉注射接种,很难诱导产生黏膜免疫。为增强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黏膜免疫效果,本文利用薄膜分散法将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相似的磷脂以及胆固醇制备成包裹瑞喹莫德(R848)的PS脂质体(PS-R848)做黏膜佐剂,将该脂质体与H7N9流感病毒灭活疫苗混合后经鼻腔免疫BALB/c雌性小鼠,检测免疫指标及攻毒后的保护效果。与灭活疫苗添加R848组相比,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Ig G)以及分型抗体Ig G1与Ig G2a效价、血凝抑制(HI)效价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泌型Ig A(s Ig A)效价显著提高;诱导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与IL-4的分泌量也显著增加。用同亚型流感病毒攻毒小鼠后的肺部病毒滴度较单独疫苗组降低,存活率达到100%,最大体重丢失率较单独疫苗组低且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R848仿生PS-R848作为黏膜佐剂可以有效提高H7N9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开发流感病毒的黏膜疫苗做了数据积累。  相似文献   

11.
<正>接种计划中的延迟接种经常被记录下来,并且因疫苗剂量和环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疫苗接种延迟可能导致无法预防本应通过按时接种疫苗而避免的死亡。作者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评估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接种延迟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影响。该模型考虑了肺炎球菌死亡率年龄特异的风险周,疫苗接种的直接影响,以及群体保护。对于每个模型运行,一组儿童从出生到五岁的每周都暴露于死亡风险和PCV的保护作用中。模型在有和没有疫苗接种延迟的情况下运行,并计算避免  相似文献   

12.
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展,重组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和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传统疫苗相比,这些疫苗抗原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纯度更高,但免疫原性较弱,需要佐剂增强其作用。佐剂(adjuvant)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因此,佐剂在疫苗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除传统的铝佐剂外,目前已研发了多种新型佐剂,如脂类、油乳、皂苷、细胞因子和核苷酸佐剂等。现就新型佐剂在疫苗中的研究及其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从铝佐剂诞生至今,佐剂发挥着免疫调节、抗原递送的作用。新型人用疫苗佐剂陆续批准上市,以弥补疫苗免疫原性较弱的缺点。然而,人体免疫系统、病原体、佐剂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佐剂诱导的自身免疫/炎性综合征(autoimmune/inflammatory syndrome induced by adjuvants,ASIA)及相关不良反应,限制了人用疫苗佐剂的大量使用,这些均引起了人们对佐剂安全性的高度关注。现就7种已上市人用疫苗佐剂(铝佐剂、MF59、AS03、ISA51、病毒体佐剂、AS01及AS04)的作用机理、应用情况及其安全性问题作一阐述,为新型人用疫苗佐剂合理、可靠的分析与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Th17细胞在免疫介导的保护中,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重要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特别是对通过黏膜入侵的病原体。在许多情况下,这与通过接种疫苗诱导的Th17细胞记忆是高度相关的。据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河南9个县农村地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第一类替代疫苗现状,为全省提高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和制定第一类疫苗使用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濮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商丘市、洛阳市5个地市9个县18个乡镇32个村的1 463名2~7周岁农村儿童,疫苗接种知识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儿童监护人获得,疫苗接种记录来自于儿童预防接种证,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9个县农村儿童中第一类替代疫苗率最高的是甲肝灭活疫苗第一针,占20.6%,其次是首针次ACYW135(1)流脑疫苗和AC流脑结合疫苗(1),分别占适龄接种对象的13.8%、12.9%.第二类疫苗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第一针次接种率最高,达到46.4%,Hib疫苗三针次接种率为12.6%,其次是水痘疫苗接种率为23.2%;口服轮状疫苗(RV)、23价肺炎(PPV23)疫苗接种率较低,分别为9.5%和7.3%.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方式、儿童类别、疫苗价格高低都是影响第二类疫苗接种针次多少的主要因素,乡镇门诊化接种4~6针次和7针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2.5%、6.9%,高于村级接种比例12.8%和1.9%;散居儿童疫苗接种针次高于托幼儿童(P<0.01);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接种通知方式、儿童是否留守等对二类疫苗接种针次影响不大或无影响(P>0.05).结论 不同县第二类疫苗替代一类疫苗率和种类不同;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因各地接种方式、价格因素、重视程度和家长认知程度不同而差别较大;扩大以乡为单位接种门诊实施范围、降低第二类疫苗接种价格并加大托幼机构第二类疫苗的宣传等有利于提高第二类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针次.  相似文献   

16.
联合疫苗(combined vaccine)通常是指以多种活的或灭活的微生物及抗原成分联合配制而成的疫苗,能同时预防多种传染性疾病。联合疫苗具有疫苗接种次数少、预防疾病覆盖率高、人群接种疫苗依从性高及接种成本低的特点,目前已在健康儿童中广泛使用。因适种人群庞大,所以联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备受关注。其中,联合后联合疫苗的多种成分(如抗原成分和佐剂)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疫苗有效成分的免疫效果,甚至可能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所以须对其进行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评估。常用联合疫苗有以百白破疫苗为基础的联合疫苗,以麻腮风疫苗为基础的联合疫苗以及甲肝乙肝联合疫苗等。现就这几种联合疫苗的研究基础概述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冠病毒肆虐,单针剂的疫苗研制备受关注。传统疫苗制剂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反复接种才能产生足够的中和抗体。为了降低疫苗接种次数、提高人们的疫苗接种依从性,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逐渐走进人们视野,其中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是当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PLGA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易于制备、价格相对较低,且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以及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已经被FDA批准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但在疫苗研发上方兴未艾。总结了PLGA佐剂的基本信息,根据当前疫苗研究趋势分析整理了影响其缓释效果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因素,以及当前的不足和限制,为后续疫苗制备和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动物疫苗接种政策,以及美国、欧洲和我国已审批上市的疫苗。结果表明,尽管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主要动物疾病采取"扑杀"为主、辅以接种疫苗的政策,但仍开展相关疫苗研发和审批。未来,这种政策有望改变,将在这些疾病防治中广泛使用疫苗,再加上基因工程和新型佐剂等新技术的发展,世界动物疫苗产业将有较大增长潜力。虽然我国对主要动物疫病采取强制免疫和扑杀并举的政策,广泛使用疫苗,并提出系列政策支持新型动物疫苗研发,但是我国的动物疫苗研发仍需要拓展物种范围,重视猪禽疫苗并发展牛羊、宠物和水产疫苗;需要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此文介绍了轮状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以及单价或五价轮状病毒疫苗的免疫程序、免疫效果、安全性、成本效益和WHO对疫苗接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类接种疫苗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疫苗的应用使得历史上流行的多种传染病得以消灭或控制,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疫苗免疫机制是全世界疫苗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疫苗免疫机制的一些新认识,极大地促进了疫苗研发。对疫苗天然免疫机制的揭示,在疫苗株的筛选、疫苗免疫效果预测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某些疫苗在接种后存在的低应答与无应答现象,在对其免疫机制的探索中得到了解释。此外,对疫苗佐剂免疫机制的揭示,加速了新型疫苗佐剂的研发与应用。对疫苗免疫机制研究中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