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珊瑚共附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研究活跃,产物种类多样,活性丰富,但珊瑚中的耐热真菌未见报道。对耐热珊瑚共附生真菌C21-5B进行鉴定,研究其生理学特性及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为该菌的深入研究及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形态学观察、18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通过测量不同海精盐浓度、pH、温度条件下的菌落直径研究该菌生理特性;根据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该菌抗氧化活性;通过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代谢产物活性成分。珊瑚真菌C21-5B经鉴定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菌株C21-5B能够生长的条件:海精盐浓度0.0%~20.0%、pH值 2.0~12.0、温度15~45 ℃;最适生长条件:海精盐浓度0.5%~3.5%、pH值6.0~8.0、温度35 ℃。该菌代谢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DPPH和ABTS自由基的EC50分别为0.113、0.504 mg/mL。经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该菌代谢产物的中性极性成分偏多,含有生物碱、类脂化合物、还原性物质、黄酮类物质、芳香胺类。菌株C21-5B为耐热、兼性海洋真菌,具有极强的耐酸碱能力,代谢产物种类丰富,并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南海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 SCSIO 40435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筛选。【方法】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珊瑚共附生真菌。采用单菌多代谢产物方法(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OSMAC)对分离菌株进行化学多样性筛选,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真菌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分析。通过ITS测序鉴定活性菌株SCSIO 40435的分类地位,运用多种色谱手段从其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利用各种波谱手段(HRESIMS、1D和2D NMR、单晶X-ray衍射法等)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估。【结果】从南海珊瑚样品中分离得到19株共附生真菌,结合化学多样性和抑菌活性分析,筛选出1株产物丰富且具有多种抑菌活性的菌株SCSIO40435。利用ITS测序分析将其鉴定为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进一步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4个对三联苯类化合物:dicandidusin A(1)、candidusin A(2)、terphenyllin(3)和4″-deoxyterphenylli...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采集到的自然染菌的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虫尸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病原真菌,定名为TF-2。本研究旨在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为豌豆蚜生物防治提供真菌资源。【方法】对自然染菌的豌豆蚜虫尸上寄生真菌TF-2进行回接试验,分离纯化出致病菌株TF-2;在显微镜下配制TF-2菌株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采用浸渍法和离体叶片饲养法测定其对豌豆蚜成虫的毒力;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学特征。PCR扩增TF-2的rDNA-ITS序列并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对TF-2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TF-2菌株对豌豆蚜成虫表现出很强的致病力,1×10^7孢子/mL处理6 d后豌豆蚜成虫校正死亡率达到100%。TF-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白色或淡黄色毡状,菌落背面呈奶油色;菌株孢梗呈瓶状,在菌丝上单生或侧生2~3个,大小为(19-42)μm×(1.1-2.5)μm,基部较粗至尖端逐渐变细,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4.2-11.8)μm×(1.6-2.6)μm。菌丝体产生晶体呈八面体。该菌株的rDNA-ITS序列与长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GenBank登录号:KX426564)的rDNA-ITS核苷酸序列一致性达99%,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结论】菌株TF-2被鉴定为豌豆蚜的病原真菌长孢蜡蚧菌L.longisporum,对豌豆蚜的生物防治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丛生盔形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研究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多样性。运用稀释平板法和基于ITS-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 将所得到的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实验中从丛生盔形珊瑚表面和内部共分离得到19株菌落形态各异的真菌。ITS-rDNA序列分析及形态学鉴定表明, 丛生盔形珊瑚共附生真菌主要包括曲霉菌Aspergillus sp.、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sp.、炭角菌Xylariales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葡萄穗霉菌Stachybotrys sp.、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镰刀霉菌Fusarium sp.等。分离得到的菌株中, 4-13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仅为89%。结果表明, 与丛生盔形珊瑚共附生的可培养真菌较为丰富, 是潜在的新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耐热海洋真菌,以1株近江牡蛎共附生耐热真菌C05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系统鉴定、生理学特性及抗菌活性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并结合18S rR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C051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3种培养基比较,适合基础培养基为PDA;生长温度范围为15~50℃,最适生长温度45℃,具有明显的耐热真菌特性;生长pH范围3~9,最适生长pH 6;生长盐浓度0%~16%,最适生长盐浓度3.5%,具兼性海洋真菌的特点。其发酵产物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交替假单胞菌属SL-1(Pseudoalteromonas sp.)、金黄杆菌属SL-4(Chryseobacterium sp.)均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最大抑菌圈直径达22.15 mm,为耐热海洋真菌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使用6种不同培养基对深圳大鹏湾6种珊瑚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深圳大鹏湾海域珊瑚共附生真菌的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457株真菌菌株,分属于7个属,分别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180株)、曲霉属Aspergillus(170株)、木霉属Trichoderma(50株)、青霉属Penicillium(34株)、枝孢属Cladosporium(21株)、透孢黑团壳属Massarina(1株)和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1株),其中优势属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和曲霉属Aspergillus,占菌株分离总数的76.59%。单独鹿角珊瑚上分离到的共附生真菌数量和种类最多,为160株9种;在该种珊瑚上还分离出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 sp.,该属真菌此前从未在珊瑚共附生真菌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本研究还发现SDA培养基分离出的共附生真菌数量最多,CDA培养基的真菌数量最少,表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从辽宁沈阳土壤中筛选获得的颉颃放线菌XA-1菌株的16S rKNA基因序列测定,发现XA-1菌株与橘色糖丝菌(Saccharothrix tangerinus)同源性达99.65%,亲缘关系最近,综合其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放线菌XA-1菌株的分类地位属于橘色糖丝菌.该菌株在多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菌落颜色和性状不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表面干燥,坚实多皱.孢子呈橘橙色粉末状,椭圆形,大小0.5~1.0μm.该菌株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7℃,pH为5-10.该菌发酵液对供试的1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是一株颉颃作用明显的放线菌.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当归(Angelica sinensis)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其防治药剂。采用常规组织法分离培养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分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当归根腐病菌菌落毛毡状,在三种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大小为(27.5~47.5)μm×(3.8~7.5)μm(n=50),隔膜数1~5;小型分生孢子在PDA和SNA培养基上呈椭圆形、肾型、纺锤形,在CLA培养基上肾型,(3.8~15.0)μm×(2.5~7.5)μm(n=50),隔膜数0~3;厚垣孢子在CLA培养基上呈串生,PDA培养基上呈不规则形,SNA培养基上厚垣孢子着生方式多样,串生、圆形、不规则形,大小为(2.5~3.8)μm×(2.5~5.0)μm(n=50)。EF-1α、RPB1和RPB2联合序列系统发育树表明,该菌为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初始pH为9,光照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毒力测定显示10%苯醚甲环唑(WG)对其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一个降解染料的希瓦氏菌新种——中国希瓦氏菌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面对一株广谱高效染料降解菌D14进行了鉴定.菌株D14的细胞壁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细胞为杆状,大小为0.6μm~1.0μm×1.0μm~4.0μm,周身纤毛,极生单鞭毛,其生长pH范围为pH 7.0~10.0,最适生长pH为8.0,生长温度范围为4℃~40℃,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该菌株具有还原三价铁,液化明胶、Tween40和Tween 80,产生H2S的能力.在乳酸钠存在的条件下,能还原硝酸盐、亚硝酸盐、铁氧化物和硫代硫酸钠.可利用D-半乳糖、D-葡萄糖、蔗糖、丙酸钠、L-亮氨酸等多种有机物为碳源.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应归属于希瓦菌属.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14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Shewanella putrefacien ATCC8071T的16S rDNA序列相似值为97%(小于97.7%),gyrB基因序列相似值为87%(小于90%).菌体所含有的主要脂肪酸为iso-15:0,16:1ω7c,15:0和16:0,DNA中(G C)mol%含量为49.3.结合菌株D14的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将菌株定为希瓦氏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中国希瓦氏菌(Shewanella cinica)D14T.  相似文献   

10.
【背景】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一类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健康珊瑚礁中丰富的共附生放线菌群体是珊瑚抵御各种致病菌的重要防线,因此,这类放线菌是寻找抗菌活性分子的重要资源,其药用潜力巨大。【目的】从西沙石珊瑚样品中分离共附生放线菌,并从中筛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菌株。【方法】通过稀释涂布法分离珊瑚共附生放线菌,并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并确定目标菌株;将目标菌株涂布于不同氯化钠浓度的ISP2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测试其盐度耐受能力;通过平板对峙法对该菌株发酵产物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进行测试;采用NanoPore和Illumina方法完成目标活性放线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antiSMASH在线分析预测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结构类型。【结果】从6份西沙石珊瑚样品中分离得到104株可培养放线菌,根据菌落形态和分离来源去重后对其中27株放线菌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菌株初步鉴定为盐孢菌属(Salinispora)(25株)、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株)和戈登菌属(Gord...  相似文献   

11.
对海南文昌海域采集的海草、海绵和石珊瑚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分析。采用3种分离培养基分离海草、海绵和石珊瑚的共附生真菌,利用ITS序列分析对分离的真菌进行鉴定,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从10种海草、9种海绵和11种石珊瑚中共获得113株真菌。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了32株独立菌株的分类地位,归属于3个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半知菌门),8个目和10个属,其中子囊菌门所占比例最高为58.82%,半知菌门次之为32.35%,担子菌门最少为8.83%;抗菌活性测试显示12株真菌的发酵产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初步揭示了海南文昌海域海草、海绵和石珊瑚的共附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其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从太原市白蜡树上采集的自然染病死亡的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虫尸上分离获得一株病原真菌,菌株号为TYL001。经过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该菌株为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用该菌株5种浓度的孢子悬浮液(1.0×10~6孢子/m L、5.0×10~6孢子/m L、1.0×10~7孢子/m L、5.0×10~7孢子/m L、1.0×10~8孢子/m L)感染桑白盾蚧雌成虫,感染6d后,孢子悬浮液对桑白盾蚧的感染率分别为80.00%、83.33%、86.67%、90.00%、93.33%,说明该菌株对桑白盾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且有浓度效应;感染症状出现的高峰期在72–120h之间,且孢子浓度越大,感染症状出现的越早;5种孢子浓度的感染中时IT50依次为106.95h、97.00h、91.46h、87.73h、79.38h,说明感染致病所用时间也具有浓度效应。本研究为生物防治桑白盾蚧提供了新菌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白穗软珊瑚中分离和鉴定共附生放线菌,运用PCR技术对所分离的放线菌进行I型聚酮合酶(PKS)筛选,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方法】使用11种培养基对白穗软珊瑚共附生放线菌进行分离、鉴定,构建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以基于I型PKS的KS基因设计的简并引物对所分离放线菌进行基因筛选,对阳性菌株用3种培养基发酵检测,对目标菌株进行放大规模发酵分离鉴定次级代谢产物。【结果】从白穗软珊瑚中分离到20株共附生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属10株、迪茨氏菌属2株和盐水孢菌属8株,筛选获得18株I型PKS阳性菌株,并从菌株Salinospora arenicola SH04中分离到化合物rifamycin S和rifamycin W。【结论】首次从珊瑚共附生环境中分离得到海洋专属性稀有放线菌盐水孢菌属,并以I型PKS基因筛选为指导,分离鉴定了聚酮类化合物rifamycins,为研究软珊瑚共附生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和基于基因筛选指导分离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梯棱羊肚菌无性孢子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无性孢子的形态,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了无性孢子细胞核染色后的细胞核行为。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梯棱羊肚菌无性孢子大小均一,无色,球形,无隔,光滑,直径3.5~5.2μm;无性孢子梗纺锤状,呈轻微的S型弯曲,2.1~6.2×14.1~18.5μm,4~6个轮状环绕生长在特化的菌丝四周。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无性孢子大多为单核,少数2核、3核或4核。观察到正在进行核分裂的无性孢子,推测双核或多核无性孢子是由单核孢子经过2次或多次有丝分裂发育而来,梯棱羊肚菌的无性孢子应为"同核体"。梯棱羊肚菌无性孢子在形态发生等方面类似于真菌的小分生孢子,但功能还不甚明了。  相似文献   

15.
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建造者,其共附生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固氮过程可以缓解寡营养海域的氮素限制,从而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本研究以位于海南三亚鹿回头和西沙南沙洲两地的造礁石珊瑚为对象,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了不同季节及不同物种的珊瑚共附生固氮微生物的固氮活性;同时测定了海水营养盐含量,分析了珊瑚固氮活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海域的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芽枝鹿角珊瑚(Acropora gemmifera)的固氮活性无季节性差异;但相同季节3种珊瑚的固氮活性具有显著的物种间差异,其中鹿角杯形珊瑚的固氮活性最高(P0.05),夏季为5.925×10~(-11)mol C_2H_4·g~(-1)·h~(-1),冬季为6.471×10~(-11)mol C_2H_4·g~(-1)·h~(-1);西沙寡营养条件下的澄黄滨珊瑚的固氮活性在夏季为5.401×10~(-11)mol C_2H_4·g~(-1)·h~(-1),显著高于同一季节三亚鹿回头的澄黄滨珊瑚的固氮活性(1.971×10~(-11)mol C_2H_4·g~(-1)·h~(-1))(P0.01)。研究表明,在营养盐浓度较高的背景下,珊瑚的固氮活性受环境因子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西沙南沙州海水中溶解性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减弱珊瑚共附生固氮微生物的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16.
虎耳草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虎耳草炭疽病病斑分离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斑组织块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虎耳草炭疽病病斑分离到2株菌株(菌株号:LPSU 20120244、LPSU 20120251)。2株菌株孢子均无色,无隔,直、圆柱状,菌株LPSU 20120244孢子(11-25)μm×(5-9)μm,菌株LPSU 20120251孢子(15-25)μm×(5-7)μm。多基因分子系统树中,2株菌株分别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 Y.L.Yang,Zuo Y.Liu,K.D.HydeL.Cai)和江西炭疽菌(C.jiangxiense F.LiuL.Cai)模式菌株聚为一支,支持率均为100%。【结论】形态学及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菌株LPSU 20120244为喀斯特炭疽菌,菌株LPSU 20120251为江西炭疽菌。  相似文献   

17.
刘祎  胡江春  王楠  王书锦 《生物学杂志》2011,28(5):47-49,29
通过对分离的一株海绵共附生真菌F28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及ITS1-5.8S-ITS2序列分析,最终将其确定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该菌株具有生长快,易培养的特点。将该菌株进行发酵和杀虫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后,通过杀卤虫(Brine Shrimp)活性测试,发现该真菌的代谢产物粗提物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土壤环境中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厌氧操作技术从西藏纳木错分离到一株厌氧梭状芽孢杆菌P4-1。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用气相色谱分析其代谢产物【结果】菌株P4-1为严格厌氧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大小为0.3μm×1μm-3μm,单生或成对生长,产生芽孢。生长温度范围是13-40℃(最适温度37℃);NaCl浓度0%-5%(最适为0.5%-1%);pH范围5.0-10.0(最适生长pH为7.5-8.0)。能够利用葡萄糖、密二糖、甘露糖醇等多种碳水化合物,发酵葡萄糖的产物是乙酸,丙酸,丁酸,CO2,H2。菌株P4-1的(G+C)mol%含为30.9%,与Clostridium lituseburense DSM797(M59107)的相似性达98.7%。菌株P4-1能够降解对甲苯磺酸盐,并且在有酵母粉的情况下能明显提高其降解能力【结论】菌株P4-1是从土壤中分离出的一株耐低温,耐盐的厌氧菌,其发酵葡萄糖产生的代谢产物有利于改善土壤中的微环境,而且能够降解对甲苯磺酸盐,在废水处理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洋底深部真菌适应原位环境的生长特征。【方法】在模拟洋底原位环境因子(压力除外)的培养条件(温度,pH,盐度,Fe~(2+),木质素和NH_4~+)下,比较了4株分离自洋底约2 km深处含煤沉积物的裂褶菌和2株分离自海洋及陆地生境的裂褶菌的生长速率。【结果】在本实验所设置的温度(20,30,40,45°C)、氧气(有氧和无氧)、pH (6,8,10)、盐度(淡水,原位水,人工海水)、Fe~(2+)(0.27,8.93,89.28μmol/L)、木质素(1,5,10 g/L)和NH_4~+ (0.5,1.0,5.0 g/L)条件下,洋底菌株均比陆地菌株(CFCC7252)和海洋菌株(MCCC 3A00233)生长快,但不同洋底菌株之间也存在生长差异,菌株6R-2-F01和24R-3-F01在厌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在有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结论】洋底真菌(如裂褶菌)可能拥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帮助其适应洋底极端环境,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Smith)是我国于2019年新发现的一种迁飞性重大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高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湿地的感菌稻黑蝽Scotinophara lurida若虫僵虫进行了室内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采用浸虫法研究了该菌对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编号为GZSL-1菌株。菌株GZSL-1可侵染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的幼虫,随孢子浓度的升高,草地贪夜蛾幼虫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到1×10~8孢子/mL时,1~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皆为100%,4龄和5龄幼虫也达到57.47%和55.06%,6龄仅25.28%。接菌6 d后1~5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1.32×10~3、3.42×10~3、1.01×10~4、1.61×10~5和1.23×10~7孢子/mL。幼虫LT_(50)值随孢子悬浮液浓度增加而递减,在孢子浓度为1.0×10~4~1.0×10~8孢子/mL范围内,1龄、2龄和3龄幼虫的LT_(50)值分别为3.58~1.69 d、4.30~1.78 d和5.70~3.12 d;浓度为1.0×10~5~1.0×10~8孢子/mL时,对4龄幼虫的LT_(50)为5.45~4.85 d;浓度为1.0×10~7~1.0×10~8孢子/mL时,对5龄幼虫的LT_(50)为5.04~5.02 d。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鉴定的球孢白僵菌菌株GZSL-1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致病性,可为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候选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