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以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疫苗株SA14-14-2为基因骨架的乙脑/登革4型嵌合病毒,并分析该嵌合病毒对小鼠的神经毒力。方法通过重叠PCR方法扩增含有登革病毒4型(DENV-4)H241株pr ME基因序列和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SA14-14-2的NS1蛋白前177个核苷酸的融合片段,用Nar I和Bgl II双酶切后替换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SA14-14-2全长克隆中的相应区域,构建成乙脑/登革4型嵌合全长克隆,通过体外转录和转染BHK21细胞获得嵌合病毒(JEV/DENV-4 chimeric virus,JD4)。通过测定嵌合病毒JD4和2个母本株JEV SA14-14-2株及DENV-4 H241株蚀斑大小、小鼠脑内神经毒力和皮下感染入脑能力、乳鼠脑内神经毒力,比较JD4和母本株之间的差异。通过将JD4在原代地鼠肾(primary hamster kidney,PHK)细胞传代30次,分析传代后嵌合病毒的神经毒力是否减弱及减弱的程度。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构建的嵌合病毒JD4基因组序列和预期一致,没有产生新的位点突变。JD4蚀斑较SA14-14-2明显偏小,但和DENV-4 H241株没有明显区别。JD4对3周龄小鼠具有较强的脑内神经毒力,和母本株DENV-4 H241没有差异,对小鼠没有神经侵袭力。乳鼠实验结果表明,嵌合病毒JD4脑内神经毒力虽然略低于母本株DENV-4 H241,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都明显强于乙脑疫苗株SA14-14-2。在PHK细胞传代30次后,小鼠神经毒力虽然有所减低,但并不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嵌合病毒JD4,通过测定并比较JD4与母本株的蚀斑特征、小鼠及乳鼠神经毒力等试验,为分析登革疫苗候选株安全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乙脑减毒活疫苗株SA14 14 2的神经毒力减毒机制 ,用RT PCR方法分别扩增不同减毒程度毒株的E基因 ,克隆、测序 ,继而对各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A14 强毒株与SA14 12 1 7株间只有 3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E 10 7,E 176 ,E 4 39) ,SA14 12 1 7与SA14 9 7和SA14 5 3株间有另 3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E 138,E 2 79,E 315 )。SA14 9 7株与SA14 5 3株只有一个核苷酸NT 4 0 5不同 ,但未引起氨基酸改变。SA14 14 2疫苗株除保留SA14 12 1 7和SA14 9 7所改变的 6个氨基酸外 ,另有 2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 (E 177,E 2 6 4 ) ,共计在E区共发生 8个氨基酸的替代。SA14 12 1 7株的低神经毒力很不稳定而其余各株的弱毒特征很稳定。因此 ,E 176 (Ile→Val) ,E 4 39(Lys→Arg)和E 10 7(Leu→Phe)可能与神经外和神经内毒力减弱有关。E 138(Gul→Lys) ,E 315 (Ala→Val)和E 2 79(Lys→Met)的突变可能与神经毒力的减弱和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乙脑减毒活疫苗株SA14-12-1-7的神经毒力减毒机 制,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不同减毒程度毒株的E基因,克隆、测序,继而对各毒株序列进 行比较.结果表明SA14-12-1-7强毒株与SA14-12-1-7-12-1-7株间只有3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E-107,E-176,E-439),SA14-12-1-7-12-1-7与SA14-12-1-7-9-7和SA14-12-1-7-5-3 株间有另3个氨基酸发生改变(E-138,E-279,E-315).SA14-12-1-7-9-7株与SA14-12-1-7-5-3株只有一个核苷酸NT -405不同,但未引起氨基酸改变.SA14-12-1-7疫苗株除保留SA14-12-1-7-12-1-7和SA14-12-1-7-9-7所改变的6个氨基酸外,另有2个氨基酸发生了改 变(E-177,E-264),共计在E区共发生8个氨基酸的替代.SA14-12-1-7-12-1-7株的 低神经毒力很不稳定而其余各株的弱毒特征很稳定.因此,E-176(Ile→Val),E-439(Lys→Arg)和 E-107(Leu→Phe)可能与神经外和神经内毒力减弱有关.E-138(Gul→Lys),E-315(Ala→Val)和 E-279(Lys→Met)的突变可能与神经毒力的减弱和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乙型脑炎病毒NS1′蛋白表达对小鼠神经毒力和神经侵袭力的影响,以乙脑病毒疫苗株SA14-14-2为模板,对NS2A基因进行A66G定点突变,并构建全长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后,将病毒RNA导入BHK21细胞,获得突变病毒SA14-14-2(A66G)。同样以乙脑病毒野毒株SA14为模板,采用相同方法构建并获得突变病毒SA14(G66A)。经测序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证明突变病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疫苗株SA14-14-2和SA14(G66A)不表达NS1′蛋白,而野毒株SA14和SA14-14-2(A66G)能表达NS1′蛋白。生长曲线显示突变病毒的生长特性无明显改变。蚀斑实验发现SA14(G66A)的蚀斑较SA14更小,SA14-14-2(A66G)的蚀斑较SA14-14-2更大。细胞增殖活性实验显示NS1′蛋白表达对BHK2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P<0.01)。疫苗株SA14-14-2与SA14-14-2(A66G)对1周龄小鼠脑内接种的LD50分别为297.9 PFU(0.02 mL)和143.4 PFU(0.02 mL),野毒株SA14和SA14(G66A)对3周龄小鼠脑内接种的LD50分别为0.8 PFU(0.03 mL)和2.3 PFU(0.03 mL)。疫苗株SA14-14-2与SA14-14-2(A66G)对2周龄小鼠腹腔接种的LD50分别为>5.65×106 PFU(0.5 mL)和>1.46×106 PFU(0.5 mL)。野毒株SA14和SA14(G66A)对3周龄小鼠腹腔接种的LD50分别为1.3×103 PFU (0.5 mL)和1.2×104 PFU(0.5 mL)。结果表明,乙脑病毒NS2A中第66位碱基是影响NS1′蛋白表达与否的关键位点,且NS1′蛋白表达能提高病毒对小鼠的神经毒力与神经侵袭力,其中对侵袭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E基因的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对SA14-14-2(PHK8代)疫苗株及其原野毒株SA14和另2个疫苗传代株[SA14-14-2(PHK17代)和SA14-14-2(鼠脑1代)]的E区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SA14-14-2在PHK细胞上连传至17代时,发现2个氨基酸突变(E-331、E-398),但不是回复突变.虽然在毒力最容易返祖的乳鼠脑内传1代后发生E-107个氨基酸回复,但与野毒株毒力相比仍然相差很大,无毒力返祖现象.在疫苗的实际质控工作中,对上述与毒力相关的基因进行监测,可能有助于发现减毒活疫苗的毒力水平,为疫苗安全性提供更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一株强神经毒力乙脑病毒株的生物学及其分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一株神经毒力很强的乙型脑炎病毒株SA4株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并找到其毒力强的分子基础。将SA4脑内接种昆明小鼠后每日观察发病和死亡鼠数并每日收取鼠脑,用空斑法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脑内病毒增殖滴度,同时以另一株乙脑病毒SA14按照相同方法进行平行实验作为对照。SA4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序列结果与乙脑SA14株及世界各地共21株乙脑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内接种SA4株的小鼠发病和死亡时间均比SA14株早1d,在相同时间点上SA4株的病毒滴度高0.5~1.0lgPFU/mL。SA4株与世界各地毒株基因同源性比对,核苷酸同源性为84.6%~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5.2%~99.7%。与SA14相比,氨基酸序列存在17个位点的差异,分布于不同的区段,其中E区最多,为5个。证明SA4是一株在脑内具有较快繁殖力的神经毒力很强的毒株,其序列上17个氨基酸位点的替换很可能是其强神经毒力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乙型脑炎活疫苗减毒过程中间株SA14 12 1 7株进行全序列测定和分析 ,进一步了解乙脑活疫苗减毒及其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根据已发表的SA14 14 2株及SA14 株的序列 ,设计 6对重叠引物 ,涵括整个乙脑病毒的基因组 ,通过RT PCR扩增出SA14 12 1 7株的各cDNA片段 ,分别克隆到pGEM T载体 ,转化至TG1受体菌中 ,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SA14 12 1 7株基因组全序列长 10 976个核苷酸 ,从 96到 10 394为一个长开放读码框 ,编码 3432个氨基酸。与野毒株SA14 和疫苗株SA14 14 2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比 ,同源性均在 99%以上 ,突变位点分散于各个区域 ,E区有 5个位点与疫苗株一致而与野毒株不同 ,3个位点与野毒株一致而与疫苗株不同 ,推测与其容易产生回复突变、恢复毒力有关。此外 ,NS3、NS5和 3′NTR的几个位点可能与病毒毒力稳定性相关。综上所述 ,乙脑病毒减毒中间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基本类似于已发表的序列 ,若干突变位点影响病毒的弱毒性及毒力的稳定性。全序列的测定对于研究疫苗株的减毒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弛缓性麻痹聚集病例病原毒力和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脊灰病毒型内重组、位点突变等分子特征与神经毒力的关系,对2002年6月四川省攀枝花地区发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聚集病例的分离病毒株进行了转基因小鼠(PVR-Tg21 mice)神经毒力实验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所测4株分离病毒(均为Ⅱ型脊灰病毒)神经毒力没有明显升高。4株病毒基因全长都是7 439bp,编码区翻译的氨基酸全长2 207aa。4株病毒的VP1区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6208和6235c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Ⅲ型脊灰病毒在3A区重组而来,6209和6236两株病毒是由Ⅱ型和Ⅰ型脊灰病毒在2C区重组而来。4株病毒在5'非编码区nt481和VP1区的nt2 909两个强减毒位点都发生回复突变,6209和6236两株病毒重组的SabinⅠ的重要减毒位点nt6 203亦发生回复突变。结合神经毒力实验和序列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脊灰病毒的型别间的重组与神经毒力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可以推论SabinⅢ的nt5 832,SabinⅡ的nt1 450和nt2 386这3个位点可能是毒力相关位点。  相似文献   

9.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中间株SA14-12-1-7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乙型脑炎活疫苗减毒过程中间株SA14-12-1-7-12 -1-7株进行全序列测定和分析,进一步了解乙脑活疫苗减毒及其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根据 已发表的SA14-12-1-7株及SA14-12-1-7株的序列,设计6对重叠引物,涵括整个乙脑病 毒的基因组,通过RT-PCR扩增出SA14-12-1-7-12-1-7株的各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GEM -T载体,转化至TG1受体菌中,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SA14-12-1-7-12- 1-7株基因组全序列长10976个核苷酸,从96到10394为一个长开放读码框,编码3432个氨基 酸.与野毒株SA14-12-1-7和疫苗株SA14-12-1-7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比,同 源性均在99%以上,突变位点分散于各个区域,E区有5个位点与疫苗株一致而与野毒株不同 ,3个位点与野毒株一致而与疫苗株不同,推测与其容易产生回复突变、恢复毒力有关.此 外,NS3、NS5和3′NTR的几个位点可能与病毒毒力稳定性相关.综上所述,乙脑病毒减毒中 间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基本类似于已发表的序列,若干突变位点影响病毒的弱毒性及毒力的稳定性.全序列的测定对于研究疫苗株的减毒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对分离于中国贵州省的9株I型循环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VDPVs)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后,发现已知最重要的决定病毒神经毒力的位点G-480和U-525并没有发生回复野生型突变;另外一些已知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如A-2438、A-2795、C-6203和G-7441等均已经发生了回复野生型突变。根据核苷酸序列的不同,从9株I型cVDPVs毒株中选取5株病毒感染转人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的小鼠进行神经毒力实验,发现它们的神经毒力都有所升高,其中CHN8184株和CHN8229-1.1株的神经毒力已经十分接近P1/Mahoney株,CHN8229-1.1株、CHN8229-2株和CHN8229-3株神经毒力依次递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它们的全基因组中分别只有7个和2个核苷酸的差异,而毒力却相差很多,提示有新的未鉴别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的存在。对这些毒株5′非编码区(5′NCR)的第V结构域进行二级结构预测,发现它们的二级结构很稳定。在G-480位点没有发生回复突变的情况下,部分毒株的神经毒力已经非常接近P1/Mahoney的水平,提示先前的研究中关于G-480突变对I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神经毒力的作用可能被估计过高,G-480位点不是唯一重要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可能多个核苷酸联合突变才能达到减毒的效果。要真正全面了解P1/Sabin株的减毒机制,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对分离于中国贵州省的9株Ⅰ型循环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VDPVs)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后,发现已知最重要的决定病毒神经毒力的位点G-480和U-525并没有发生回复野生型突变;另外一些已知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如A-2438、A-2795、C-6203和G-7441等均已经发生了回复野生型突变。根据核苷酸序列的不同,从9株Ⅰ型cVDPVs毒株中选取5株病毒感染转人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的小鼠进行神经毒力实验,发现它们的神经毒力都有所升高,其中CHN8184株和CHN8229-1.1株的神经毒力已经十分接近P1/Mahoney株,CHN8229-1.1株、CHN8229-2株和CHN8229-3株神经毒力依次递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它们的全基因组中分别只有7个和2个核苷酸的差异,而毒力却相差很多,提示有新的未鉴别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的存在。对这些毒株5′非编码区(5′NCR)的第Ⅴ结构域进行二级结构预测,发现它们的二级结构很稳定。在G-480位点没有发生回复突变的情况下,部分毒株的神经毒力已经非常接近P1/Mahoney的水平,提示先前的研究中关于G-480突变对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神经毒力的作用可能被估计过高,G-480位点不是唯一重要的神经毒力决定位点,可能多个核苷酸联合突变才能达到减毒的效果。要真正全面了解P1/Sabin株的减毒机制,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了解广东省目前流行的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型别,以及新分离毒株与P3和SA14-14-2疫苗株E蛋白的氨基酸差异,推测疫苗株的可能保护效果。本研究对广东省2017年从蚊虫和蠓虫标本分离的10株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MEGA软件登录GenBank下载乙型脑炎病毒代表株序列并绘制进化树,同时用ClustalW2软件与疫苗株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和E蛋白的序列分析。10株乙型脑炎病毒均属基因I型GI-b组,但分别位于2个不同的、小的进化分枝中。10株新分离病毒与P3和SA14-14-2疫苗株的E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位于97.40%~97.60%和97.20%~97.40%之间。E基因区段500个氨基酸中,P3株与新分离乙型脑炎病毒株之间共存在17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包括12个共同氨基酸的改变),略高于SA14-14-2疫苗株的16个氨基酸位点变异(包括11个共同氨基酸的改变)。其中在DI区的P3和SA14-14-2株分别有1个和3个共同氨基酸变异,DⅡ区各有5个共同氨基酸改变,DⅢ区分别有5个和2个共同氨基酸改变,结构域之外各有1个共同氨基酸的变异。绝大多数变异发生在非关键位点,只在E306和E388处观察到的氨基酸位点变异与疫苗P3株关键位点的改变有关,这两个位点(G306E,E388G)均发生在DⅢ区,而疫苗SA14-14-2未观察到关键位点的改变。总之,广东省流行的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别可能已由Ⅲ型变为I型;疫苗SA14-14-2株及P3株与新分离毒株均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绝大多数关键氨基酸位点未发生变异,对新分离病毒均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乙脑/寨卡嵌合病毒JE/ZIKV(MR766)的包膜蛋白V343A突变及I341V/V343A联合突变对小鼠神经毒力的影响,分别构建了V343A和I341V/V343A联合突变的嵌合病毒全长cDNA质粒,经酶切鉴定后,体外转录获得病毒RNA,并电转染入BHK21细胞拯救病毒。利用病毒测序和免疫荧光实验鉴定病毒;蚀斑实验和生长曲线对比突变病毒与亲本株生物学特性差异;动物实验比较神经毒力差异。基因测序与免疫荧光等证明突变病毒JE/ZIKV(V343A)和JE/ZIKV(I341V/V343A)拯救成功。突变病毒JE/ZIKV(V343A)和JE/ZIKV(I341V/V343A)的蚀斑直径分别为(1.09±0.15) mm和(1.15±0.29) mm,小于亲本株JE/ZIKV(MR766)蚀斑直径(2.09±0.36) mm(P<0.001);生长曲线显示两突变病毒增殖速度均快于亲本株,且JE/ZIKV(I341V/V343A)快于JE/ZIKV(V343A);动物实验结果显示,JE/ZIKV(V343A)的LD50为5.62 pfu/0.03 mL,JE/ZIKV(I341V/V343A)的LD50为34.84 pfu/0.03 mL,均高于亲本株(LD50=2.21 pfu/0.03 mL)。研究结果表明,寨卡病毒E蛋白V343A突变使嵌合病毒小鼠脑内神经毒力减弱,I341V/V343A联合突变使病毒毒力进一步减弱,表明E蛋白的341和343位氨基酸残基参与了嵌合病毒对小鼠的脑内神经毒力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乙型脑炎 (乙脑 )减毒活疫苗弱毒株SA14 14 2神经毒力的减弱程度 ,本文对弱毒株及其原株SA14强毒株进行了猴体和小白鼠的致病性和病理学变化的比较试验。SA14强毒株病毒 (原始滴度 6 15× 10 8/ml) ,以10 -2 和 10 -4 ~ 10 -7不同稀释度于丘脑两侧合并脊髓注射恒河猴 ,每组除 10 -4 1只外其余均为 2只。另以 10 -4 和10 -6~ 10 -8不同稀释度脑内注射小鼠 ,每组 8只。结果猴子除 10 -4 1只外其余全部发病死亡 ,小鼠则全部死亡。SA14 14 2以 1∶5稀释病毒 (原始滴度为 8× 10 6/ml)按同样方法注射 4只猴和 30只小鼠 ,结果全部存活。另以SA1410 -2 病毒皮下注射 3只猴未死亡 ,而以 10 -1皮下注射 30只小鼠时则全部死亡。SA14 14 2以 1∶5稀释病毒皮下注射小鼠时则全部存活。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二种动物接种SA14株强毒后主要表现为弥散性脑脊髓炎 ,以神经细胞坏死为其主要特征和最突出的病变。猴子的病变以脊髓前角、丘脑和中脑黑质为重 ,小鼠的病变则以大脑皮质、海马部最重 ,脊髓的病变却比脑轻。接种弱毒株的动物则仅有轻微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坏死极少出现。以上结果表明以脑内接种时恒河猴和小鼠对乙脑病毒均高度敏感 ,以皮下接种时小鼠的敏感性高于猴子。乙脑SA14 14 2弱毒株的神经毒力包括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 E蛋白基因稳定性,将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在原代地鼠肾细胞(PHK)上传至18代,应用RT-PCR分别扩增PHK6代、PHK7代、PHK8代、PHK13代、PHK18代E蛋白基因并测序后,与Genebank中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D90195)进行比较分析。PHK6、PHK7、PHK8代病毒与D90195 E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PHK13、PHK18代病毒与D90195E蛋白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9.7%,与D90195E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6%、99.4%。各代次病毒E蛋白与减毒相关氨基酸未发生改变,同时所有突变的氨基酸均非SA14原有的,故不是恢复性突变。结果表明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的遗传学特性稳定,从分子水平证明乙脑病毒减毒株SA14-14-2及其生产的疫苗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陕西省分离的9株乙脑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使用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引物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拼接后获得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 4.1、MegAlin、MEGA7.0等软件进行毒株的系统进化分析,并与P3株、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及覆盖5个基因型别的其他乙脑病毒进行E基因序列比对。9株分离株3株分离自猪舍、6株分离自羊舍,其中4株获得全基因组序列,5株测得E基因序列。基于E基因序列进行毒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分离株均与基因I型GI-b亚型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范围为96.5%~99.7%、氨基酸同源性范围99.2%~100.0%;与SA14-14-2株核苷酸同源性范围为87.5%~88.9%、氨基酸同源性范围96.3%~97.2%;与P3株核苷酸同源性范围为87.6%~88.1%、氨基酸同源性范围96.7%~97.6%。分析09年(陕南地区)分离株与18年(关中地区)分离株的E基因核苷酸差异率为1.8%~2.9%、氨基酸差异率为0%~0.8%。陕西省自然界中循环的乙脑病毒以基因Ⅰ型为主,与P3株在抗原毒力关键位点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包膜蛋白T120A突变对乙脑/寨卡嵌合病毒JEV/ZIKV小鼠脑内神经毒力的影响,应用重叠延伸PCR和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T120A突变的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全长cDNA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后,以其为模板体外转录制备RNA,电转染导入BHK21细胞,收获培养液上清获得突变病毒株JEV/ZIKV (T120A).分别...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山东省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的外环境监测,从济南、临沂两地采集污水标本,浓缩处理后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PV采用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定型,并对其VP1及3D区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基因突变和重组情况。2010年,共采集污水标本32份,PV阳性10份,阳性率31.3%;分离到18株PV(PV1型3株,PV2型9株,PV3型6株),均为疫苗相关株,VP1完整编码区核苷酸变异数在0~4个之间,在3株PV2型病毒和4株PV3型病毒的基因组中发现重组;对VP1区影响神经毒力的减毒位点分析发现,PV1型病毒中有1株在nt 2 749发生突变(A→G),PV2型病毒中有1株在nt2 908发生A→G突变,3株在nt2 909发生U→C突变,6株PV3型病毒全部在nt2 493发生C→U突变。环境污水中可以分离到PV,其基因重组率和主要减毒位点的回复突变率较高,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  相似文献   

19.
1.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毒栋通过鸡胚悬浮组织块连续传代50一100代后对小白鼠的神经外毒力逐渐下降,但其表现程度不完全一致,原来神经外毒力较低的SA4毒株则下降比较多,直至完全丧失。脑腔毒力的变化在不同毒株之同的差异更为明显;P3及Lm株经培养200代左右其毒力始格保持恒定,而SA4株毒力(LD50)则自181代以后开始下降1一2log。 2.对小白鼠脑腔毒力下降的SA4株对恒河猴脑腔致病力亦有一定的减弱,主耍表现在猴子于感染病毒后的发病溉伏期及病程比原毒株延长约一倍。 3.通过鸡胚组织块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小白鼠的致病力和免疫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SA4株当其脑腔毒力开始下降,腹腔毒力完全丧失后,则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小白鼠的 免疫性,而P3及Lm株的神经外毒力虽有下降,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致病力,因而仍然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2-8株)和野毒株(SA14株)在生物学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嗜神经毒力方面,2-8株已丧失了对小白鼠、马,猴等敏感动物的脑内致病力。为了探讨这些生物学性质变化的物质基础,我们开展了乙脑强、弱毒株聚丙烯酰胺凝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