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2):1862-1862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CT在宿主细胞浆内增殖,形成光镜可见的典型细胞内包涵体,包涵体为CT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繁殖提供屏障保护,同时也是CT与宿主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门户,CT不仅可从宿主细胞摄取营养物质,还可分泌效应蛋白进入宿主细胞质调节宿主细胞功能.CT基因组DNA序列和功能注释完成后,衣原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成为衣原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1-3].在CT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Inc蛋白、分泌蛋白等衣原体蛋白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往往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衣原体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定位认识成为其功能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包涵体膜蛋白在沙眼衣原体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确定假定蛋白CT440在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中的定位及特征,本研究采用PCR方法从D型沙眼衣原体的基因组中扩增Ct440基因,克隆入pGEX-6p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GEX-6p/Ct440原核表达重组体,重组体转化到XL1-blue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CT440.纯化后的CT440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体,间接免疫荧光(IFA)和Western blot测定抗体的特异性.特异性抗体用于分析CT440蛋白在衣原体感染细胞内的定位、表达时相特征及其对衣原体感染的影响.结果表明,CT440蛋白定位于沙眼衣原体包涵体膜上,为沙眼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该蛋白在衣原体感染12h后开始表达,直至持续到整个感染周期;转基因在胞浆表达的CT440融合蛋白不影响其后的衣原体感染.本实验为深入研究衣原体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阐明衣原体致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确定沙眼衣原体CT358蛋白在衣原体感染细胞中的位置并初步鉴定其生物学功能.采用PCR方法从D型沙眼衣原体的基因组中扩增CT358基因,并克隆入pGEX和pDSRedC1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质粒pGEX-CT358转化到XL1-blue宿主菌,并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CT358.纯化后的CT358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体,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CT358蛋白在衣原体感染细胞内的定位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同时,pDSRedC1-CT358重组质粒瞬时转染HeLa细胞,观察CT358蛋白对衣原体感染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CT358蛋白为沙眼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该蛋白质在衣原体感染12 h后就表达定位于包涵体膜上,直至持续到整个感染周期,转基因在胞浆表达的CT358融合蛋白不影响其后的衣原体感染.该研究为深入研究衣原体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并可为衣原体性的治疗、预防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鹦鹉热衣原体的B598_0590基因与沙眼衣原体的毒力基因CT135同源,本研究旨在分析该基因的表达和定位。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598_0590基因的进化地位,比较B598_0590蛋白和沙眼衣原体毒力蛋白CT135的氨基酸疏水特征;重组表达、纯化鹦鹉热衣原体的B598_0590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共聚焦免疫荧光观察鹦鹉衣原体在正常培养条件和使用Lpx C抑制剂时B598_0590基因的表达和定位。结果:衣原体属内12个种的基因组均含有CT135同源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质有相似的疏水特征;B598_0590与CT135的氨基酸同源性为21%;B598_0590的免疫荧光染色特征与包涵体膜蛋白Inc A相似,浓染包涵体膜;Lpx C抑制剂可抑制网状体的分裂、包涵体的生长及网状体向原体转化,包涵体膜蛋白的染色呈现典型的空泡结构。结论:Lpx C抑制剂可用于鉴定未知的鹦鹉热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鹦鹉热衣原体的B598_0590基因编码此前尚未鉴定的包涵体膜蛋白。  相似文献   

5.
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为了建立有益于病原体复制的细胞内环境,衣原体依赖于它们操纵宿主细胞内环境的能力,并且进化成了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本文从感染衣原体后宿主细胞变化、免疫反应及蛋白质组改变等几个方面简要综述了衣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衣原体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衣原体是一类专性胞内寄生菌,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呈现独特的双相发育周期。衣原体感染机体后,巨噬细胞参与宿主固有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在抗衣原体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衣原体逐渐形成多种机制免疫逃逸巨噬细胞的杀伤。现对人类常见致病的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Cpn)、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Cps)感染巨噬细胞后的相互作用机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具有囊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在自然界中以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作为专一性宿主进行感染和传播。包涵体衍生型病毒是杆状病毒的一种表型,主要通过宿主经口食入引发感染。多种包涵体衍生型病毒囊膜蛋白在病毒原发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被称为经口感染因子。P74是最早被鉴定且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经口感染因子,本文从五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P74的研究成果。P74含有三个跨膜结构域和两个功能结构域。在病毒释放过程中,P74会分别受到包涵体内碱性蛋白酶和宿主中肠胰蛋白酶酶切,P74及其酶切产物和囊膜表面稳定复合物有微弱相互作用。作为病毒结合蛋白,P74和刷状缘囊膜中一个大小约为35kDa的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使得病毒结合到宿主细胞上。对P74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将促进我们对昆虫杆状病毒原发感染详细分子机制的认识,并为农业生产病害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背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膜蛋白(M)在病毒粒子的组装、膜融合和病毒复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M蛋白与宿主细胞的互作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免疫沉淀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筛选细胞内与PEDVM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为揭示M蛋白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将MOI=0.1的PEDV DR13疫苗株接种于长成单层的Vero细胞,感染36 h后,收集细胞并进行裂解。利用抗M的单克隆抗体沉淀与M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进行鉴定并利用细胞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对感染组鉴定到的细胞蛋白进行分析,确定两个细胞内源性蛋白为候选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和共定位分析。【结果】基于鉴定蛋白的肽段数的方法分析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鉴定了218个与M蛋白相互作用的细胞内源性蛋白,分别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细胞信号通路转导等密切相关,选择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真核翻译起始因子3亚基L蛋白(eIF3L)为候选蛋白进行Co-IP(Co-immunoprecipitation)验证和共定位分析,结果证实CDC42、eIF3L蛋白分别与M蛋白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鉴定出PEDV M蛋白能够与宿主细胞CDC42和eIF3L蛋白相互作用,并鉴定出其他可能与M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60个,为开展PEDV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沙眼衣原体是一类具有独特发育周期的革兰阴性病原体,能够引起人类多种疾病。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能够抵抗多种凋亡刺激,并且通过抑制宿主细胞凋亡从而完成自身的复制与发育。其抗凋亡机制可能与其参与调节宿主细胞MAPK信号途径、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上调凋亡抑制蛋白IAPs和降解促凋亡蛋白等多种机制有关。最新研究发现沙眼衣原体可以通过HDM2/MDM2与p53相互作用,促进p53蛋白水解,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导致持续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沙眼衣原体CT-249基因编码蛋白为一包涵体膜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融合蛋白GST-CT249的抗体对假想蛋白CT249的特性进行研究。使用PCR方法从L2型沙眼衣原体的基因组中扩增编码CT249蛋白的开放读码区基因,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NotⅠ消化、T4连接酶连接导入pGEX-6p2载体,进一步把重组质粒pGEX-6p2-CT249转化到XL1-blue细菌,并诱导表达融合蛋白GST-CT249。在融合蛋白GST-CT249免疫小鼠制备抗体后,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衣原体感染细胞内的CT249基因表达的内源性蛋白进行初步定位。成功克隆出沙眼衣原体基因CT249,全长为351bp,并表达了融合蛋白GST-CT249,分子量为38.2kDa。制备了融合蛋白GST-CT249的抗体并初步定位假想蛋白CT249于沙眼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上。总之,使用融合蛋白GST-CT249的抗体,鉴定假想蛋白CT249为一种新的沙眼衣原体包涵体膜蛋白。该发现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衣原体与宿主细胞间某些机制提供了有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且具有独特发育周期的革兰阴性菌,感染人类生殖道等部位后会引起严重病理损伤。关于Ct感染人类宿主细胞的具体致病机制及疫苗的研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动物模型在Ct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应用价值。就常见的小鼠、豚鼠、灵长类等Ct感染动物模型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孟庆峰  刘晓勇 《昆虫学报》2013,56(8):925-933
杆状病毒与昆虫宿主相互作用是一种基本的分子和生态问题, 不仅在农业上, 而且在真核表达系统、 基因治疗、 蛋白表面展示 系统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杆状病毒还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病毒杀虫剂, 而且对环境来说是安全的。研究这些相互 作用也产生了许多重要和有价值的发现。杆状病毒生命循环中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病毒, 即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 derived virus, ODV) 和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 BV)。ODV包裹于多角体中, 主要负责宿主的原发感染; 而BV由感染的宿主细胞释放后引发继发 感染。病毒侵染起始于敏感的昆虫宿主食用了污染包涵体病毒的植物。在宿主中肠的碱性环境中, 多角体溶解释放ODV, ODV与宿主肠道 柱状上皮细胞细胞膜融合, 通过内吞体进入细胞。之后核衣壳从内吞体中逃脱并被转运到细胞核。病毒转录和复制在细胞核进行, 新生 的BV粒子从基底膜出芽引起全身感染。杆状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包括从病毒结合和进入时的相互作用, 到宿主基因表达调节, 以及 修饰与调节细胞和机体所发生的生理和防御的相互作用的复杂和微妙的机制。本文主要以杆状病毒侵染昆虫宿主的过程为线索, 总结和评 述了杆状病毒与昆虫宿主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特别是杆状病毒基因在病毒入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衣原体独特的发育周期是在包涵体内完成的,大约7%–10%的基因编码包涵体膜蛋白,由此可见包涵体膜蛋白可能在其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具体功能仍有待深入研究。【目的】筛选包涵体膜蛋白CT225的互作分子,以期进一步了解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首先表达融合蛋白GST-CT225,用亲和层析法从HeLa细胞裂解液中筛选CT225的互作分子,所得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确定候选蛋白,然后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下拉/沉降实验和亚细胞定位等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参考质谱分析得分,通过实验初步验证得出波形蛋白(Vimentin,VIM)为与CT225相互作用的蛋白。【结论】CT225与HeLa细胞的波形蛋白Vimentin互相作用,提示其功能可能与维持细胞骨架完整性、膜运输和脂质转运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的分泌蛋白在Ct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感染发育周期及致病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lgA蛋白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的一种新的Ct分泌蛋白,其表达和分泌的具体机制及作用还不清楚。【目的】寻找调控CtGlgA蛋白表达和分泌的分子机制,为后续Ct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新思路。【方法】采用Signal P 4.1软件对GlgA蛋白N端进行信号肽预测分析,并用细菌分泌蛋白特异性阻断剂C16和C1化合物分别或同时处理Ct感染的He La细胞,观察阻断Ⅱ型、Ⅲ型分泌途径对GlgA蛋白分泌的影响;经新生霉素处理、噬斑筛选及穿梭质粒转染技术,构建Ct质粒缺失株和缺失互补株,并鉴定质粒编码基因在两种菌株的缺失及表达情况;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质粒缺失对GlgA表达和分泌的影响。【结果】GlgA蛋白N端无信号肽序列,细菌Ⅱ型、Ⅲ型分泌途径特异性阻断剂C16和C1化合物不能阻断GlgA的胞浆分泌;Ct质粒缺失株CTD1的质粒编码基因pgp7丢失,且质粒编码蛋白Pgp3及基因组编码蛋白GlgA的表达和分泌现象均消失;Ct缺失互补株CTD1-pGFP::SW2重新获得pgp7基因,并恢复Pgp3蛋白和GlgA的表达和分泌。【结论】初步证实Ct糖原合酶GlgA蛋白的表达和分泌不依赖细菌Ⅱ型和Ⅲ型分泌途径,而且与衣原体质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衣原体具有广泛的致病谱,能够引起多种疾病,而分泌性蛋白在衣原体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gp3 (plasmid gene protein 3)是由衣原体质粒基因编码的一种主要定位于宿主细胞质的分泌性蛋白,具有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等多种生物学功能。Pgp3也是一种免疫优势抗原,可用于衣原体疾病的诊断和作为疫苗研制的靶点。全面、深入地研究该蛋白功能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衣原体的致病机制,为衣原体感染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膜蛋白是一类与生物膜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功能和独特结构的蛋白质。异源表达纯化一直是了解膜蛋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瓶颈。结核分枝杆菌作为典型的胞内致病菌,其膜蛋白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以及重要意义。目前用于表达膜蛋白的有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等表达系统,但结核菌膜蛋白的表达宿主还往往局限于大肠杆菌。异源表达需要综合考虑蛋白的来源、疏水性、跨膜区等特性。低温、加入共表达因子以及改变培养条件有助于结核菌膜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另外,包涵体复性也是获得结核菌目的膜蛋白的重要途径。随着新的表达系统,新的促可溶表达策略,新的包涵体复性手段,新的纯化方法的应用,将有更多的膜蛋白异源表达纯化成功,为蛋白质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分析沙眼衣原体CT058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定位.克隆表达CT058蛋白;纯化的CT058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对CT058蛋白在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中的定位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检测CT058蛋白在原体和网状体中的表达情况.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显示CT058蛋白位于包涵体内;鼠抗GST-CT058抗体与GST-CT058融合蛋白吸附后特异性染色消失,而与GST-CT232融合蛋白吸附后仍然可见GST-CT058抗体的包涵体染色特征;Western blot证实CT058蛋白在纯化的原体和网状体上均有表达.CT058蛋白定位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的包涵体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ylsulfone,EMS)诱导D型沙眼衣原体突变,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筛选出突变菌株,为研究不同衣原体基因的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D型沙眼衣原体标准株接种Mc Coy细胞,加入EMS诱导突变,收集存活菌株,利用空斑实验进行衣原体的分离和纯化,并用不同衣原体蛋白单克隆抗体做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筛选突变株。结果:用间接免疫荧光筛选经EMS作用的沙眼衣原体,筛选出三株包涵体形态偏小的菌株(56#、58#、95#),一株圆形包涵体的突变株(61#)和一株D413N表达阴性的突变菌株(83#)。结论:用EMS作为诱导剂诱导D型沙眼衣原体突变,并成功筛选出三种突变株。为寻找衣原体功能基因与衣原体表型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DNA重组技术表达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多形态膜蛋白D(polymorphic membrane protein D,PmpD),用Ct-PmpD重组蛋白(rCt-PmpD)制备免疫兔血清,观察该免疫血清在鸡胚攻毒试验中的保护作用。采用PCR技术从Ct L2型基因组中扩增PmpD基因,连接pET32a(+)表达载体,转化宿主细胞E.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rCt-PmpD,用Ct L2免疫兔血清Western Blot(WB)检测其抗原性。复性后的rCt-PmpD免疫家兔制备免疫血清,免疫荧光法(IF)检测其免疫原性,并用鸡胚攻毒试验检测其中和活性。rCt-PmpD在工程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胞浆中,WB结果显示rCt-PmpD能被Ct L2免疫兔血清识别。用rCt-PmpD免疫家兔获得的血清在IF中能与Ct L2反应;中和试验表明,rCt-PmpD免疫血清能有效保护鸡胚免于死亡。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rpET32a-PmpD,表达的rCt-PmpD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rCt-PmpD免疫血清具有中和活性,为进一步研制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病毒包涵体(viral inclusion bodies,IBs)是病毒蛋白在胞质或核内的聚集体,许多病毒能够形成病毒包涵体。早期研究认为,病毒包涵体只是病毒复制及组装的重要起始位点,然而最近研究发现,一些病毒形成的病毒包涵体在宿主细胞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主要就病毒包涵体在病毒感染细胞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