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几丁虫简介     
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开始大规模石油勘探,当钻孔取出的岩芯流出了黑色的金子——石油时,专家们迫切需要知道含油层位是什么时代形成的。在取出的岩芯样中,没有发现用肉眼可见的大化石,只有借助于微体化石了。经过酸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奇迹出现了,许多似花瓶状或近似于瓶状的黑色不透明的微体化石展现在视野中。小化石的出现,石油形成的地质时代得以解决,这些瓶状小化石就是我们现在叫的几丁虫(Chitinozoans)或几丁壳。几丁虫最早是在1931年由埃森纳克从欧洲波罗的海地区距今四亿多年的奥陶-志留系沉积中发现的一群有机壳体命名的。几丁虫的构造,如图所示,外形瓶状,下部的膨大部分叫腹部,上部较细部分叫颈部,颈部的顶端叫颈口,颈口边缘加厚部称颈环,颈和腹  相似文献   

2.
西昆仑地区志留系温泉沟群的疑源类和几丁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地区处于中亚腹地的高寒缺氧地带,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下志留统温泉沟群中-下部轻变质的碎屑岩中一直未发现可靠的化石证据。最近,在温泉沟地区志留纪地层中发现较丰富的Leiosphaeridia,Flo-risphaeridium,Conochitina,Ancyrochitina,Desmochitina,Eisenackitina,Rhabdochitina,Cyathochitina,Lag-enochitina和?Eremochitina属等疑源类和几丁虫化石分子,为温泉沟群中-下部轻变质碎屑岩的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微体化石方面依据。  相似文献   

3.
几丁虫是古生代海洋中一类重要的微体生物化石,迄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作为一类有效的生物地层工具,几丁虫在奥陶纪和志留纪生物地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早古生代油气-矿产资源勘探提供可靠的地层对比资料,还为一些重大地质-环境-生物事件的全球对比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那些缺乏笔石和牙形类的地层。然而,随着现代古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几丁虫资料的不断积累,几丁虫研究目前正遭遇着瓶颈期,主要体现在:(1)受制于有限的技术手段及尚未形成规范的研究标准,不少早期建立的几丁虫分类单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描述简单、展示标本过少、光学显微成像无法很好地揭示壳表的形态特征等,使得后期相关属种的鉴定存在争议;(2)在全球古生物数据不断被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进程中,几丁虫相关工作进展迟缓。目前尚未能对全球的几丁虫数据进行有效汇总,影响了几丁虫宏演化及生物地层学研究,同时也使得几丁虫古生物地理学与古生态学这类薄弱研究环节一直未能形成突破;(3)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近来虽有进展,但仍有争论,亟待寻求新的证据及思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几丁虫学科的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涵盖系统分类、鉴定特征、标本影像、...  相似文献   

4.
黔北石牛栏组上部的石牛栏段灰岩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埃隆晚期,是上扬子区浅海底栖壳相后生动物繁盛阶段的产物。桐梓代家沟剖面处于黔中古陆以北的近岸带,石牛栏段灰岩序列呈现海退过程,微相特征表明这里频繁出现各类近岸浅海带清澈环境中常见的生屑滩沉积。石牛栏段下部出现风暴浪基面附近腕足类Zygospiraella和Pentamerus密集的介壳滩,大多数的滩相灰岩以细颗粒生屑堆积为主,夹含薄层腹足类生屑滩和鲕粒滩,仅见少量珊瑚薄层,可以排除此地为后生动物礁的栖居区;石牛栏段上部见数期叠层石生长,形态呈穹窿状或平缓席状,每期厚度不超过1m,伴生的暗色泥质夹层中产出的腕足类Lingullela-Eospirifer群落指示澙湖相;潮间带特有的薄层灰岩交错层理以及石牛栏段顶部的喀斯特面进一步昭示区域性逐渐发生的桐梓上升事件结束了近岸沉积。  相似文献   

5.
浙江淳安县大坑坞剖面安吉组底部化石丰富,其中腕足动物组合属于BA3中上部,指示正常浅海底域环境。作者通过分析该层位腕足化石标本的围岩发现一个低分异度的几丁虫组合,包含3属4种,即Ancyrochitina sp.,Belonechitina cf.postrobusta sensu Butcher,Belonechitina sp.,Spinachitina verniersi。该组合具有强烈的奥陶-志留纪过渡色彩,其时代可定为奥陶纪末期至志留纪初期。这是首次在该地区获得奥陶-志留纪过渡地层的几丁虫,有助于开展国际奥陶-志留系界线精细划分对比研究。文中描述了Belonechinacf.postrobusta和Spinachiti-naverniersi。  相似文献   

6.
云南曲靖玉龙寺组的几丁虫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曲靖玉龙寺组的时代归属,是近年来我国地层古生物工作者甚为关注、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也引起了几丁虫工作者的兴趣。1980年李再平在云南曲靖廖角山玉龙寺组中,采集了几丁虫样品,经分析,获得如下结果(剖面资料引用方润森“云南曲靖的志留系”,1979,经删节): 上覆地层 翠峰山组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东部早奥陶世早期的几丁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早奥陶世早期的几丁虫研究现状,描述了峡东地区早奥陶世早期分乡组的几丁虫3属6种:Conochitina symmetrica,Conochitina cf.pomoti,Conochitina sp.A,Conochitina sp.B,Lagenochitina cf.combazi,Cyathochitina sp.。根据共生的笔石和牙形石以及这些几丁虫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地质分布,讨论了其时代与对比问题。指出了长江三峡东部早奥陶世早期的几丁虫面貌与世界各地同期几丁虫生物古地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系统分析兴山古洞口下奥陶统,包括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及大湾组底部的几丁虫微体生物化石。鉴定几丁虫5属14种,含早奥陶世特征种Eremochitina baculata,早中奥陶世常见种Conochitina decipiens,以及华南上扬子区早奥陶世常见属种Euconochitina fenxiangensis和Lagenochitina chongqingensis。E.baculata是北冈瓦纳地区弗洛早中期的特征带化石,本文的材料为该种在华南的首次确切报道,且产出层位略低,为特马豆克期。在华南,常见于特马豆克晚期的带化石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在该剖面的同时段地层中暂未被发现,但形态上与之高度相似的Euconochitina fenxiangensis在该时段大量出现。比较以往发表的数据后发现,E.fenxiangensis在华南的分布广泛且产出层位较为稳定,较之E.symmetrica更易获得,或可将其作为特马豆克晚期至弗洛初期区域内地层对比的一个有效卡尺。  相似文献   

9.
南京江宁坟头组几丁虫化石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坟头群自1956年由潘江从高家边组分出以后,时代问题争议颇多。依据多种无脊椎动物化石确定的时代意见,目前已趋于一致;而依据脊椎动物化石确定的时代意见,近来仍有不少分歧。几丁虫类一部分是浮游的,一部分是底栖的。在缺乏笔石的非碳酸岩地层中,浮游几丁虫在地层划分、对比,尤其在解决壳相和笔石相地层对比方面所起的作用已日趋重要。笔者  相似文献   

10.
华南板块上扬子区滇黔桂古陆以北的陆表海缓坡带,因海水深度变化导致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埃隆晚期石牛栏组的岩相—生物相差异,这种差异始于松坎段上部沉积期。本文选择2个剖面,分别代表近岸和远岸带的古地理位置,作松坎段上部灰岩岩相学和沉积环境指标分析。余庆大庄村剖面位于近岸带,可频繁出现薄层泥粒状灰岩和颗粒灰岩,属浅水高能带常见的壳相生屑滩堆积;而桐梓水坝塘剖面位于远岸带,偏深水低能环境中的瘤状灰岩和含泥灰岩透镜体多含灰泥和粉砂屑。这些证据从细节上揭示松坎段上部沉积时,靠近黔中古陆近岸带存在壳相动物大量繁衍的生态位,还伴随有钙质微生物形成的叠层石和核形石,但空间展布上可能是狭窄的,大部分陆表海区的海水深度处于最大风浪暴浪基面以下。  相似文献   

11.
黔北桐梓的戴家沟剖面和狮溪剖面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的韩家店组出露完好,该组泥岩、粉砂岩中夹有厚度1—3m、直径4—7m的小型点礁。礁核相多具典型的障积格架岩特征,但生长时限短暂,群落分异度低,仅见床板珊瑚、单体四射珊瑚、苔藓虫和海百合茎,礁间为珊瑚、苔藓虫和海百合茎碎片堆积的滩相,伴生丰富的遗迹化石。在陆源碎屑快速沉积的背景下,浑浊海水频繁的富营养化过程限制了礁体纵横向生长和朝高分异度群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本中心收集的甲虫中,发现一雌性柳吉丁虫Scintillatrix ramirochiana(Obenber-ger)成虫,已知分布于日本北海道、本州高海拔地区,是各种柳树和深山红杨的害虫。标本体长15.5mm,前胸背板和鞘翅缘金色,最外缘有极细的绿色边。体背刻点明显,纵沟比S.chinga-nensis(O.)(分布日本、朝鲜、中国)和S.pretzosa bellula(L.)(分布日本)的深。触角第2节近球形,第三节长度为第2节的1.5倍以下,第4节长度为第2节的1.5倍以上(不到2倍)。前胸背板基部最宽。腹端节腹面成近圆弧形的内凹(1♀,1982.VI.20,辽宁山区吕王,1,033米)。辽宁首次发现柳吉丁虫…  相似文献   

13.
作者系统描述了在重庆城口廖子口和宜昌分乡普溪河奥陶系庙坡组Nemagraptusgracilis笔石带中发现的几丁虫化石,共7属9种。由于此前对该层位的几丁虫研究较少,因此本次所发现的几丁虫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宜昌王家湾晚奥陶世五峰组几丁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宜昌王家湾北剖面已被提名为奥陶系赫南特阶的全球候选层型剖面。为此著者分析了王家湾地区,特别是王家湾南和王家湾小河边奥陶—志留系间相关地层共20个层位的几丁虫样品。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王家湾赫南特阶之下,相当奥陶纪第6个阶顶部,即五峰组中部产出的几丁虫与美国内华达中部Vnini河谷以及加拿大极区Cape Mannig的Ordochitina nevadensis 和Nevadachitina vininica 几丁虫带的分子可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上扬子地区早奥陶世几丁虫生物地层及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鄂西、黔北、川南及滇东一些地区早奥陶世地层中几丁虫(10属31种)地质地理分布的分析,指出上扬子地台迄今发现有可靠证据的几丁虫的最低产出层位。初步建立了该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统底部至Nemagraptusgracilis带底部)9个几丁虫组合,并阐明了这些组合在地质及古生物地理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扬子地台中部兰维恩至兰代洛世几丁虫生物地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系统介绍了湖北宜昌普溪河、黔北遵义和四川酉阳丁市兰维恩世至兰代洛世地层中几丁虫的分布发育规律,指出扬子地台中部兰维恩世至兰代洛世的几丁虫自下而上可划分为Cyathochitinajenkinsi,Conochitinaconulus,Eisenackitinauter和Lagenochitinadeunffi等4个生物带,讨论了各几丁虫生物带的时代意义,此外还对几丁虫化石进行了图示和描述。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特列奇阶作为一个阶,国际地层委员会业已批准下列界定:以turriculatus带之底作下界,以crenulata之顶作上界(Holland,1985)。在以笔石占绝对优势的斜坡相区,如陕南紫阳地区,界定特列奇阶并无困难(傅力浦、宋礼生,1986)。而在以介壳相为主的陆棚相区,尤其在内陆棚相区,如何界定特列奇阶确非易事。林宝玉等(1982)所定义的石牛栏阶即是一例。石牛栏阶的命名地点和层型剖面在四川綦江观音桥。按照他们的意见,石牛栏阶的下界“大致相当于笔石相的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带”(林宝玉等,1982,145页)。由于并无可靠的、足以确证属于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带的笔石作为依据,这一结论似乎虚悬无着。也  相似文献   

18.
耿良玉 《古生物学报》1990,29(5):623-636
一、前言特列奇阶作为一个阶,国际地层委员会业已批准下列界定:以turriculatus带之底作下界,以crenulata之顶作上界(Holland,1985)。在以笔石占绝对优势的斜坡相区,如陕南紫阳地区,界定特列奇阶并无困难(傅力浦、宋礼生,1986)。而在以介壳相为主的陆棚相区,尤其在内陆棚相区,如何界定特列奇阶确非易事。林宝玉等(1982)所定义的石牛栏阶即是一例。石牛栏阶的命名地点和层型剖面在四川綦江观音桥。按照他们的意见,石牛栏阶的下界“大致相当于笔石相的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带”(林宝玉等,1982,145页)。由于并无可靠的、足以确证属于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带的笔石作为依据,这一结论似乎虚悬无着。  相似文献   

19.
几丁糖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几丁糖膜的基础性研究报道较多,但还未形成产品。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几丁糖膜在创伤敷料、术后防粘连、硬膜修复等方面的作用及制备,为进一步形成产品作指导。  相似文献   

20.
高等植物几丁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几丁醇是一种分解聚N—乙酰胺基葡萄糖分子的糖苷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高等植物中,几丁酶虽然普遍存在,但迄今没有发现底物。因此,高等植物几丁酶的功能是个十分吸引人而又研究不多的问题。本文介绍高等植物几丁酶的分布、酶学性质,基因结构和可诱导性等研究结果。并介绍了几丁酶在植物抗真菌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