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了解2月龄婴儿中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中和抗体水平,并探讨母传抗体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疫苗(IPV)免疫效果的影响。对416名2月龄婴儿分别接种OPV和IPV,采集免疫前后血清,用微量中和法检测血清中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评价抗体GMT水平及4倍增长情况。检测结果显示,2月龄婴儿母传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45%、38.2%和17.5%,抗体GMT水平为9.0、8.1和5.2。经接种两组疫苗后,母传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免后抗体GMT水平相比,OPV组无明显差异,IPV组阳性者略低于阴性者。在免前抗体滴度<1∶32人群中,OPV组免后抗体滴度4倍增长率及几何滴度增长倍数分别为:Ⅰ型93.6%、71.2;Ⅱ型98.2%、43.7;Ⅲ型91.7%、47.9;IPV组免后抗体滴度4倍增长率及几何滴度增长倍数分别为:Ⅰ型82%、9.4;Ⅱ型62.8%、5.1;Ⅲ型95.6%、11.7;在免前抗体滴度1∶32~1∶128人群中,OPV组Ⅰ型92.3%、23;Ⅱ型86.4%、13.9;Ⅲ型55.6%、4.1;IPV组Ⅰ型48%、2.5;Ⅱ型15%、0.9;Ⅲ型55.6%、2.7。目前中国2月龄婴儿免前脊灰抗体阳性率较高,尤其是Ⅰ、Ⅱ型。脊灰母传抗体对两种疫苗免疫效果有一定干扰,对IPV疫苗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消灭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将被停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将全面替代OPV,但IPV成本过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可以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IPV)的免疫剂量,本研究将观察sIPV疫苗皮内免疫大鼠后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sIPV,设皮内免疫组、全剂量肌肉免疫组和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接种Wistar大鼠,于3剂基础免疫程序完成后第1个月、12个月采血;第12个月采血后加强免疫1剂,并于加强免疫1个月后采血。中和试验检测各血清抗脊灰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评价皮内免疫sIPV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Wistar大鼠3剂基础免疫后1个月,1/5、1/3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了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基础免疫后12个月,sIPV全剂量组各型阳转率均维持在80%以上,1/10剂量皮内免疫组在50%以上,1/5剂量皮内免疫组维持在70%以上,1/3剂量皮内免疫组维持在80%以上,除1/10剂量组Ⅱ型外其余各组各型别GMT均维持在1∶8以上。加强免疫后1个月,1/5剂量皮内免疫组、1/3剂量皮内免疫组及全剂量组的Ⅰ型、Ⅱ型、Ⅲ型各组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并能够诱导产生远高于1∶8的抗体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sIPV疫苗皮内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验证ELISA试剂盒检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sIPV)中Vero细胞宿主细胞蛋白(host cell protein, HCP)残留量的适用性。方法 用同一批ELISA试剂盒检测sIPV中Vero细胞HCP残留量,验证其专属性、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定量限和耐用性等指标。结果 将样品用2种不同稀释液(样品稀释液和疫苗稀释液)稀释后,检测Vero细胞HCP残留量结果均<12.5 ng/mL,表明该方法专属性强;同一检验人员检测同一样品6次,Vero细胞HCP残留量结果均<12.5 ng/mL;不同检验人员检测同一样品6次,Vero细胞HCP残留量结果均<12.5 ng/mL,表明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准确度试验中回收率均在99%~106%,CV为2%;在12.5~400.0 ng/mL的线性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2>0.98);定量限为50.0 ng/mL;显色时间在25~35 min内对实验无影响,显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采用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初始免疫,减毒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序贯免疫方案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口服疫苗组、序贯疫苗组、口服对照组及序贯对照组),按相应方案免疫后,ELISA检测血清轮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A、肠道轮状病毒特异性IgA;微量中和实验检测血清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同时采用ELISA分析口服活疫苗后病毒排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序贯疫苗组小鼠产生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及肠道IgA水平显著升高。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的免疫方案诱发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水平显著升高,肠道IgA水平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中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的初始免疫未影响第一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但序贯疫苗组第二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迅速减少,排毒时间快速缩短,与口服疫苗组第三次服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相似。结论: 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序贯免疫可有效诱发小鼠全身和黏膜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该方案将有可能成为轮状病毒疫苗临床应用的候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用细胞电泳技术对布比卡因合并高温不同序贯所致癌细胞表面电荷密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就这种变化与细胞热杀伤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先给药后加温实验组细胞电泳减慢率明显高于相反处理序贯;各组细胞集落形成率测定结果与细胞电泳速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用家族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引物两两组合分别对轻、重链进行RT-PCR扩增. 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得到了全部轻链及大部分重链(13/16)可变区基因. 当先用免疫球蛋白信号肽序列5′-端引物与未扩出基因3′-端引物组合进行一次PCR,再以该产物为模板进行二次PCR,则获得了未扩出三条重链的PCR产物. 这表明通过PCR反应条件的改变及程序调整,可增加所获得可变区基因的种类及数量,从而增加抗体库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序贯式止血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良性卵巢囊肿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的双极电凝止血法,观察组术中采用序贯式止血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以及促卵泡激素(FSH)水平变化,采用kupperman改良评分法比较两组患者月经和妊娠情况,并且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卵巢功能正常以及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对照组E2、LH及FSH水平较术前变化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E2、LH及FSH水平较术前变化较小,仅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E2、LH及FS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月经改变、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率与治疗后距妊娠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卵巢功能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采用序贯式止血法对患者的卵巢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和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到北京市顺义区俸伯卫生院接受体检或注射疫苗的满1月龄婴儿194名,根据分娩和喂养方式分为6组,在1、3、6月龄时测量身长、体重、头围、胸围、腹围、前囟大小以及肱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脐旁3个部位的皮褶厚度,采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3月龄时,自然分娩母乳喂养组和剖宫产母乳喂养组婴儿身长和身长增长明显大于自然分娩混合喂养组,同时自然分娩母乳喂养组婴儿身长明显大于自然分娩人工喂养组,剖宫产人工喂养组婴儿身长增长大于自然分娩混合喂养组;剖宫产人工喂养组婴儿的脐旁皮褶厚度小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喂养方式对6月龄内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母乳喂养可以促进身长、体重和脂肪发育,而分娩方式对6月龄内婴儿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养基对木槿叶再生株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名称:木槿(Hibiscus syriacus) 材料类别:辽宁大学花房栽培的木槿幼叶。培养条件:材料经消毒后,剪成0.8~1cm~2大小,以每三角瓶3块的数量,分别接于1/2MS、N_6和B_5培养基上,附加植物激素为6-BA3mg/L,(单位下同),IAA0.1,GA0.5。培养温度为25~28℃,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因素对两株细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用于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酶解时间与浓度、稳定剂、菌龄、pH值等因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株芽胞杆菌KR和革兰氏阴性菌株假单胞菌B13的原生质体制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以0.6mol/L蔗糖为稳定剂,pH8.0,溶菌酶浓度8mg/ml,37℃,酶解80min的条件下,芽胞杆菌KR原生质体得率为31.6%;在以.0.6mol/L NaCl为稳定剂,pH7.0,溶菌酶浓度6mg/ml,37℃,酶解45min假单胞菌B13原生质体得率最高,为95.2%。 相似文献
11.
应用MTT法检测了靶向性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分别与阿霉素(ADM)、氟尿嘧啶(5一FU)、顺铂(DDP)和紫杉醇(PTX)等4种化疗药物按照不同给药序贯联合作用对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索拉非尼与4种化疗药物联用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效果均要好于单独用药,对细胞的Ic,。明显低于单独用药。联合用药效果受到给药序贯的影响,索拉非尼先于化疗药物给药,cI值(除与紫杉醇联用)均大于1,表现为拮抗效应;索拉非尼后于化疗药物给药,cI值均小于1,表现为明显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可供肝癌f临床治疗参考,有助于lI缶床降低用药剂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型摩西球囊霉菌株对棉花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4个NaCl水平下(0、1、2和3g/kg)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的2个菌株M1和M2对棉花耐盐性的影响。M1自非盐渍土壤分离,M2自盐渍土壤分离。结果表明,不同盐水平下2个菌株对棉花根系的侵染率为20%~40%,M2的侵染率高于M1;这两个菌株对棉花在盐胁迫环境下的生长状况都有一定的促进,其中Ml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M2的,并且在NaCl水平为2和3g/kg时,两菌株对棉花生长的效应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两菌株对植株吸收矿质元素的作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接种M1的植株含磷量在4个盐水平下均显著高于对照,而接种M2处理的植株含磷量只是在0和1g/kg NaCl时显著高于对照。在2和3g/kg NaCl时略低于对照,并显著低于接种M1处理的。在4个NaCl水平下,接种M1的植株钠和氯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接种M2的植株氯含量在1~3g/kg 3个NaCl水平下、钠含量在2和3g/kg 2个NaCl水平下不仅显著高于对照,同时也显著高于接种M1的植株氯和钠含量。这些差异是M1和M2两菌株对提高棉花耐盐性作用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上述结果说明不同生态型AM真菌菌株对植物的耐盐性的影响力不同,这与真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修饰的壳聚糖包裹的质粒(Chi-DNA)纳米复合物在口服发送中外源 基因在消化道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分别使用明胶、海藻酸钠、PEG及乙酰化修饰包裹含Lac Z的质粒pCMVa的壳聚糖纳米颗粒,通过口服发送后经X-gal染色检测目的基因在小鼠体内的 表达.结果:修饰后的Chi-DNA纳米复合物都能抵抗胃酸的降解0.5h以上 ,其中PEG及乙酰化 修饰的Chi-DNA纳米复合物在胃酸处理1h时仍有部分残留.X-gal染色显示,修饰后的Chi-DN A纳米复合物都有a半乳糖苷酶的表达,其中PEG、海藻酸钠修饰的Chi-DNA纳米复合物在鼠 胃和小肠中表达量最高.结论:PEG、海藻酸钠修饰的Chi-DNA纳米复合物有望成为高效的基因治疗用非病毒口服发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测定不同种源浙贝母异地引种后根际土壤中10种营养元素有效量,为浙贝母异地引种栽培的科学施肥、标准化栽培和药材质量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将4种不同种源浙贝母引种栽培于重庆市万州区,选择不同株行距栽培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浙贝母5个生长期的根际土壤中有效Zn、Fe、Mn、Cu、Mo含量;使用乙酸铵-原子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摸索适合抗破伤风毒素抗体重组CHO工程细胞株生长和抗体蛋白表达的降温温度,为细胞培养工艺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 在体积为125 mL的培养瓶中,按50万个/mL的初始密度接种CHO工程细胞种子,采用补料分批培养模式,在转速125 r/min, CO2浓度5.0%,湿度80%的温控培养摇床中进行细胞培养。对照组培养温度设定为37℃恒温;试验组初始培养温度设定为37℃,待培养瓶中的细胞密度达到1 000万个/mL时,将培养瓶分别转到35℃、34℃和33℃的摇床继续培养。每日取样,分别检测培养液的活细胞密度、细胞活率、葡萄糖、乳酸、NH+4、渗透压和抗体蛋白滴度。当细胞活率<80%时,停止培养。与对照组比较,选择细胞生长较好,代谢副产物浓度较低且抗体蛋白滴度最高的温度为最终降温温度。结果 对照组的最高活细胞密度为2 000万个/mL,试验组37℃转到35℃、37℃转到34℃和37℃转到33℃培养条件下的最高活细胞密度分别为2 210万、1 940万和1 890万个/mL;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培养后期的细胞活率维持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态型摩西球囊霉菌株对蜈蚣草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无论是在野外或是在室内均能被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侵染,但其对蜈蚣草砷吸收及转运的机理尚不清晰.本研究将分离于湖南省郴州市金川塘某铅锌尾矿蜈蚣草根际土壤(Glomus mosseae BGC GD01,简称污染菌株)和云南省未污染土壤(G.mosseae BGC YN05,简称非污染菌株)的2种摩西球囊霉菌株分别接种于非污染生态型和污染生态型蜈蚣草根际,8周后利用菌根化蜈蚣草幼苗在浓度为100 μmol·L-1砷(Na2HAsO4·7H2O)营养液中进行为期24 h的水培试验.结果表明,2种生态型摩西球囊霉菌株分别与蜈蚣草形成中等程度侵染,侵染率为25.2% ~31.3%.无论是接种污染菌株或是非污染菌株,均明显促进了蜈蚣草根部对磷的吸收.在24 h水培试验期间,接种非污染菌株显著促进了蜈蚣草根部砷的吸收,但接种污染菌株对蜈蚣草根部砷吸收的促进作用有限,说明AM真菌对蜈蚣草砷吸收存在种内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获得在昆虫细胞中有效表达脊髓灰质炎病毒P1基因和3CD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为制备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将I型脊髓灰质炎病毒(Mahoney株)的P1基因和3CD基因构建到供体质粒中,通过flash BAC ULTRATM系统制备重组杆状病毒;将Mahoney株的P1基因与Sabin株Ⅲ型的3CD基因组合,用同样方法构建重组杆状病毒。通过接种昆虫细胞草地贪夜蛾细胞(sf-9细胞)对两种病毒进行扩增,再接种昆虫细胞粉纹夜蛾细胞(High five细胞)扩大培养,并通过定量PCR对P1和3CD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利用Western blot检测P1蛋白的表达及被3CD蛋白酶剪切的情况。结果获得了两株稳定表达脊髓灰质炎病毒P1和3CD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其中,重组杆状病毒(Bac U-Mahoney-P1-3CD)在感染细胞后,3CD蛋白酶表达量较低,不能有效剪切P1前体蛋白;而重组杆状病毒(Bac U-Mahoney-P1-Sabin PV3 3CD)感染细胞后,3CD蛋白酶的表达量和对P1前体蛋白的剪切效力都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将Mahoney株P1基因和Sabin株Ⅲ型的3CD基因的组合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可有效地在昆虫细胞中表达P1和3CD基因,并且Sabin株Ⅲ型的3CD蛋白酶可有效地剪切Mahoney株的P1前体蛋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序贯肠内营养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组30例、肠内营养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予以营养支持。入院第1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统计3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14天后3组各项指标均较第1天明显下降,对照组较序贯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序贯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TLC、IgA,IgM,IgG水平明显升高;GCS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序贯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各项并发症较对照组发生率低。结论: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随病程延长,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序贯肠内营养较肠内营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不同配种方式对大熊猫产仔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87-1993年,我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先后有31只雌性受配108只次,产仔胎,获幼仔45只。有16只雄性参加配种,其中7只能进行自然交配,9只没有自然交配能力。从3只雄性采出的良好精液,能使雌怀孕产仔,怀孕率为19.12%。在雄性自然交恿前后再给雌兽化人工授精,能提高雌兽怀孕产仔效果,来自不同山系大熊猫的繁殖能力有不同程序的差异,尤以岷山山系大熊猫的繁殖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